鍾孟宏:家庭悲劇與社會失格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王童、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等中國臺灣新電影名將之後,鍾孟宏是臺灣地區重要且獨特的影人之一。重要,是指他導演及監製的作品雖然數量屈指可數,卻足以構成與前人的創作發生對話的組曲,讓觀眾看到臺灣電影中家庭與社會、個體與時代關係的衍變,同時每一部都得到金馬獎、金像獎等華語影壇頗有分量的電影獎項肯定。獨特,是說從事過十餘年廣告及MV拍攝工作,人到四十才正式拍電影的他,同時是自己作品的編劇和攝影師,人生經歷讓他藉助電影審視生活真相時,既有成熟明確的主題訴求,又有跳脫常規的影像風格。

  他備受好評的新作《陽光普照》,烏雲追趕烈日,暗夜驅逐白晝,一個原生家庭面臨瓦解,不過暴雨過後,和煦的陽光依然照耀黑色的大地。殘酷叢林中看似開出了溫情之花,然而冷風襲來寒意乍現。片中失職的父親逐漸意識到身上的責任,以摧毀他者家庭根基與性命的方式,切斷牽引自己家庭滑向深淵的外力,但他的行為並非由以牙還牙或人性本惡決定,而是社會層面的人際情感交流模式出現斷裂,家庭對外的社交功能日益萎縮的結果——家庭或個體蜷縮在各式各樣的樓宇自成一體,是當下許多城市的基本景觀。

  由此導致的《陽光普照》裡的父親形象,與傳統認知裡一家之長的男性威嚴或者身挑重擔相距甚遠,而由父親主導,關聯兩起死亡事件的親子關係,則是鍾孟宏在《醫生》《第四張畫》《失魂》《一路順風》等影片裡有關家庭、親情等未竟話題的延展探討。鍾孟宏雖讓在臺灣電影中經常失語甚至乾脆缺席的父親有了顯眼的位置,設下的家庭內部交流地帶卻異常狹窄,使觀眾不免想起他監製的《大佛普拉斯》中的臺詞——「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們可以搭乘太空船到達月球,卻永遠無法探索人們內心的宇宙」——哪怕親人之間。

  與死亡相伴的父子關係

  2006年,鍾孟宏推出電影處女作紀錄片《醫生》。在美國邁阿密一家兒童診所任職的華人醫生溫碧謙,診治一名來自秘魯的12歲男孩時,想起幾年前上吊自殺將生命定格在13歲的兒子Felix。秘魯男孩與Felix一樣,都是熱愛繪畫的早慧少年,只是一個身患絕症渴望活著,一個身體健康嚮往死亡——Felix不但在家人面前展示過理想中的墳墓模樣和陪葬品,還瞞著他們嘗試過自殺。

  溫碧謙夫婦以美國開放式的家庭教育觀念,與Felix及他們的女兒相處,兩人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賦予他們獨立自由的成長空間。家庭錄像帶呈現出的親子關係非常和睦,一家四口常常有說有笑,Felix像個活潑又懂事的小大人。對於Felix關於死亡的想像,兩位家長僅僅看作是他早熟的一種表現,得知他嘗試過自殺,他們也只是勸誡兒子不要再做類似的冒險,並沒有深入了解Felix隱藏在笑臉背後的內心世界。溫碧謙的父母從臺灣老家來到美國與他們團聚期間,Felix躲進衣櫥結束生命。

  鍾孟宏克制的鏡頭下,並無對美國家庭模式的評判,溫碧謙夫婦追憶愛子的情緒也很平靜,他們似乎已經走出悲傷。但其實內疚與自責充斥訪談過程。溫碧謙嘗試通過錄像帶、兒子的畫作等遺物,找到打開Felix陰鬱心門的鑰匙,可是沒能成功。

  這一似乎無解的謎團,同時影響鐘孟宏其後的創作,讓他持續通過解碼家庭成員之間隱藏於心的秘密的方式,探討父子關係以及家庭存在的意義。

  《醫生》中的Felix描繪自己生殖器官的畫作,在《第四張畫》裡充當了男孩小翔的第二張畫,與小翔此前此後畫的父親遺像和透露哥哥死亡秘密的夢境,一道指向他成長的坎途。失去生父與哥哥,中斷和教過他做人道理的教工爺爺、帶過他「行走江湖」的小混混的聯絡之後,小翔人生路上的男性引導者只剩下繼父。但小翔洞察到哥哥的死亡與繼父有關後,本就視他為累贅的繼父,用拳頭迫使他把秘密埋葬。小翔的第四張畫是他的自畫像,影片儘管沒做展示,觀眾卻能想像堆積的心事塑造出怎樣的少年面孔。

  到了《失魂》,溫碧謙本色客串出演的醫生,接待了一對父子。他將父親口中的精神出了問題、好像變了個人的兒子通體檢查,沒有發現任何異樣。而這對看起來平常的父子,更有醫生看不到的隱情。兒子暈厥醒來不再與任何人交流,甚至失手殺死自己的姐姐,父親處理了現場和前來找尋妻子的女婿。警察介入,沒能阻止父子兩人繼續犯罪。真相逐漸浮出水面,父親承擔所有罪責。但自始至終,父子缺乏真正的溝通,兒子失魂到底是真是假,父親無從得知。

  相比上述幾部影片,《陽光普照》裡的父子情感,更為密切地關聯社會現實。片中的四口之家,是觀眾較為熟悉的一種典型中國原生家庭。長子阿豪優秀孤獨,承載全家希望,次子阿和叛逆頑劣,與哥哥對比明顯。父親阿文沉默寡言,只肯承認阿豪一個兒子。母親琴姐鮮少流露情感,努力充當調和角色。這家人的生活並沒被「陽光普照」賦予明亮底色,從中派生的親子尤其父子關係,起初便被陰影籠罩。

  務實的父親讓家庭失衡

  臺灣不乏父親缺席或失語的電影,意指歷史弔詭或時代症候。王童的經典三部曲《無言的山丘》《稻草人》《香蕉天堂》,親兄弟或異姓兄弟聯手塑就臺灣近代史,父親被隱於歷史深處。侯孝賢《童年往事》、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蔡明亮《青少年哪吒》等影片中的父親,身份隨著時代進展發生變化,但無論體弱多病的外省人、不能發聲的知識分子,還是愁眉苦臉的計程車司機,年輕人都無法通過他們領會成長,只能自行感受世界的精彩與殘酷。臺灣新電影之後,眾多展示成長困惑的青春片裡,更加沒有父親的身影。

  楊德昌《一一》中由吳念真飾演的NJ,同時承擔社會與家庭功能,是臺灣電影中少有的「內通外達」的父親。然而身處東方人倫價值與西方文明理念激烈碰撞的臺北,他在面對朋友、客戶乃至家人時,儒家的做人準則不斷受到挑戰。對於專注拍攝別人腦袋,幫他們發現「背面」的兒子洋洋,他給不出任何成長建議。

  相比NJ,《陽光普照》裡的父親阿文更為務實。片中多次出現的「把握時間,掌控方向」,是阿文工作的駕校的校訓,也被他奉為人生信條經常念叨。他對兩個兒子愛憎有別的原因,某種程度上是他以為阿豪在按照八字方針生活,阿和則是完全背離。他的態度除了讓阿豪身上堆積的壓力越來越大(阿文拿給阿豪的不同年份的駕校宣傳冊,被阿豪一股腦丟到角落,他不僅沒被印在冊子封面的這八個大字激勵,連拿手冊當演算紙的興趣都沒有),也令他與阿和的關係步入僵局。阿和只能走出家庭混跡社會,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招致阿文更多的厭惡——阿和與朋友菜頭砍傷黑輪被送進少年輔育院,他竟然視為解脫。

  但電影中真正解脫的,是跳樓自殺的阿豪。而這個阿豪平生所犯的唯一錯誤,在電影裡具有多重意味。它讓阿豪講述的「司馬光砸缸,發現躲在暗處的小孩是本人」的故事,脫離隱喻直接關聯他的命運,他因死重獲新生;同時,刺激阿和醒悟自己雖然不被父親需要,但女友小玉和她腹中的孩子正在等他。更重要的,是讓阿文意識到他與家人的相處方式出了問題,他對他們一點也不了解。

  藉助探索頻道相關海洋秘密的紀錄片,阿文嘗試讀取阿豪在房間張貼海底圖片的原因,但是已經於事無補。他的夢中,阿豪一如生前般溫柔,陪他在家門口的小巷走了一段夜路,正式與他告別。這個夢可以理解為阿文「日有所思」的結果,也可以看作是阿豪的託付,一句「爸,我不陪你了,我往這邊走」,提醒之前只願意承認阿豪一個兒子的父親,正視他現在真的只有(剩)阿和一個兒子,要好好珍惜。

  悲劇性由家庭延至社會

  阿文珍惜阿和、保護家庭的方式,是用力把阿和新生路上的絆腳石——菜頭踢開,再徹底碾碎。但菜頭是否罪當致死?影片的悲劇性借第二起死亡事件,被鍾孟宏從家庭內部推至社會層面,指向人間失格。

  青少年庭審現場,阿和把砍斷黑輪手臂的責任幾乎悉數推給菜頭,全然忘記了菜頭幫他出氣時的仗義。他提前結束刑期回歸社會後,更沒去看尚在服刑的菜頭一眼。更為可悲的是,菜頭回到家中,發現與他相依為命的唯一親人奶奶被送到了養老院,奶奶因為交不起黑輪的賠償金,他們的房子已被法院查封——假如阿文能像幾次找到他的黑輪父親所希望的,幫助菜頭奶奶分擔賠付費用,這一切本可避免。

  出獄的菜頭三番五次「打攪」阿和,固然有不甘心的成分,他在乎阿和這個唯一的朋友也是事實。正是因為在意,不想阿和因為車裡有煙味再被老闆責罵,他才下車抽菸,給了阿文殺掉他的機會。

  可是這種友情,明顯被阿文父子乃至琴姐、小玉,認為廉價且有害——他們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菜頭的友誼,阿和可能早就在家中窒息。那麼社會是否還有孕育「健康」情誼的土壤?鍾孟宏給出的答案很悲觀。

  優等生阿豪作為另一種年輕人,也只有一個在補習班被動認識的朋友曉貞。然而曉貞聽他講了司馬光的故事(如果曉貞跳上第一輛公交車,故事可能會被阿豪永遠藏在心底),陪他逛了動物園,並沒能讓他放下心結。阿文更用他對黑輪父親及菜頭奶奶的行為,說出部分中年階層對於情感交流的冷漠,他們並不在乎有無同理心,求的只是自保。

  缺乏同理心的社會,法規制度對公正的保護止於淺處,會把犯案的菜頭與阿和收監教育,但面對更為複雜的問題卻是失能的,無法改變菜頭奶奶被驅趕的命運,她的死更是無人問津。活於其間的家庭成員被「陽光普照」的辦法,似乎只能是受過傷,成為彼此的太陽。

  梅生

相關焦點

  • 許光漢主演成名作,鍾孟宏《陽光普照》比《大佛普拉斯》還好?
    鍾孟宏曾表示,這部電影的片名就代表整部片的核心,隱隱透露出在動人的家庭故事劇情之下,人心的複雜才是電影最大的亮點。作者型導演鍾孟宏,是繼王童、侯孝賢、楊德昌和蔡明亮等中國臺灣電影名導之後,臺灣地區非常重要且有著鮮明個人風格的臺灣電影新作者之一。
  • 這部電影直擊中國式家庭陰暗面
    提起鍾孟宏和林生祥這兩個人,感覺像是傳奇。早在2017年,鍾孟宏和林生祥首次合作電影《大佛普拉斯》就橫掃金馬獎,獲得10項提名,5項得獎。與其他反映家庭和親情的影片不同,這部電影更能代表中國式家庭的陰暗面。就像導演鍾孟宏所說:「如果我沒有當爸爸,沒有見證或理解到小孩子的成長,我根本拍不出《陽光普照》。」
  • 《人間失格》:給世人的提醒與反思
    讀《人間失格》,不必去責怪作者的頹廢或是所謂的負能量,我們沒有處在那個時代,也沒經歷過主人公的人生,我們的生命太短,經歷的也太少。人生的道路不同,周遭的風景不同,路途的氣候也不同,又怎麼達到心路相通呢?我們只能試著去體會。
  • 《人間失格》:不幸的人生,應該學會自我救贖
    #《人間失格》是日本著名小說家太宰治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作品,發表於1948年,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人間失格》是指人的不合格,這是太宰治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人間失格》背頁裡有這樣一句話:我知道有人愛我,但我似乎沒有能力去愛一個人。有時我被自己的無情所震驚。事實上我誰也不愛?我愛我自己,家人和朋友,因為這是我的責任,我會被他們分散注意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真正擔心的是我是否有錢花,有飯吃?
  • 當抑鬱成為一種流行,《人間失格》是否會成為引發的催化劑?
    不知道從何時起《人間失格》成了一本流行性的小說,刷抖音也總能刷到那些喪氣的句子,壓抑也似乎成為了一種社會潮流,「喪」也成為了很多人的日常。為什麼在最近幾年《人間失格》成為了網紅小說?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甚至是買房買車的壓力,三座大山壓得當代年輕人喘不過氣來,但是卻找不到一個人傾訴,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從小說中找一個和自己經歷相似的人,也就自然而然看到《人間失格》了。雖然《人間失格》中的大庭葉藏的生活和當代年輕人不符,但是同樣感受到和這個社會的格格不入。
  • 人間失格經典語錄
    有人說悲劇本身就是美,其展現來的那種破碎的結局,是人們在自己的生活中見到並且刻骨銘心的。令人高興的事情是不會被人們所牢記的,只有令人痛苦的事情才會在人們的心中深深地紮根。所以當人們看到悲劇的故事的時候,內心中關於痛苦的記憶就被挖掘出來,大概是覺得有人能夠感同身受。二、我知道有人是愛我的,但我好像缺乏愛人的能力。
  • 《人間失格》: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生為人,無需道歉
    中篇小說《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日本是一部出版於的半自傳體小說。小說完成後不久,作者泰澤智和他自己的仰慕者掉進了水裡。《人間失格》是一個血腥靈魂的懺悔。主人公葉藏懦弱敏感,對人生充滿恐懼和不安,此外,世界的混亂,人情的灼熱,家庭成員的虛偽與欺騙,校園生活的無聊與虛無,社會現實的冷漠與殘酷。所有這些都使他感到悲哀,因為他成為人世間的「異類」,失去了作為男人的資格。
  • 《人間失格》中10句經典語錄,直擊人心,「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是《人間失格》裡的一句話。我一直覺得,生活其實並沒有多難,只要你認真生活。但看完太宰治的也《人間失格》後,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抑。我告訴朋友說,看完這本書,覺得自己好像表達不出具體的感受。《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是太宰治的遺作。作者通過葉藏的第一人稱視覺,帶領大家進入一個悲劇世界。主人公從小懦弱敏感痛苦,戴上假面是他融入周遭的唯一手段。老師眼裡的調皮可愛學生,家人面前的開心果,女人心中的憂鬱王子,朋友眼中的「傻子」。
  • 震撼人心的作品——《人間失格》,發布之後,作者便自殺身亡
    《人間失格》,一本敢大膽講實話的書《人間失格》一本大膽揭露社會黑暗面的名著,讀來真的是讓人懷疑人生在這本書中,太宰治十分露骨的揭露了世間的黑暗面,毫不委婉的講述了人的劣根性,直接抨擊了「禽獸不如」的人性。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往往是表面一套,背地一套,或者讓做人,大家都習慣了陽奉陰違。
  • 《人間失格》和太宰治:既是文豪也是個渣男
    這是太宰治中篇小說《人間失格》中第一手札的第一句話。近些年,由於網絡喪文化的流行,作為喪文化的鼻祖,太宰治和他的名作《人間失格》被屢屢提及。儘管平時我自己也有點喪,但我還是覺得這都是因為社會壓力導致的,始終認為太宰治這樣的作家過於矯情了。直到最近看了一部電影《人間失格:太宰治和三個女人們》。為了做電臺節目,我查閱了不少有關太宰治的生平,才逐漸開始有些走近了這個人物。
  • 《人間失格》:葉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卑微而自由
    在《人間失格》裡,有一句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句子,「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不會有悲痛來襲」。這部小說,是日本著名小說家太宰治的一部作品,這部作品在我看來,相當於是作者人生的真實寫照。從開始一步一步的通過偽裝自己,儘量能夠融入周圍的人群,再到慢慢產生牴觸,不再偽裝自己去成為一個只會迎合他人的假人,慢慢的這個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他,被關在了人間之外,相反的,他成為了那個失格的人。整個故事都是葉藏一生悲劇的寫照,他一生和多個女人在一起,卻沒有一個和他擁有美好的結局。晚年的他失去了所有,失去了自我,回到老家,與一個又老又醜的菲傭共度晚年。
  • 電影《人間失格》既嘲諷島國社會結構,還探討啥是喪失做人的資格
    島國頹廢派作家太宰治在自盡前,留下了遺作《人間失格》,而「人間失格」就喪失做人的資格的意思。不過,我這裡要講的科幻動畫電影《人間失格》,本身跟太宰治沒有太大的關係,但看完這部電影,你就會明白「什麼才是真的喪失做人的資格」。01.
  • 《人間失格》:太宰治向死而生,毀滅式人生的美
    太宰治作為「無賴派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遺作《人間失格》充分體現了「無賴派文學」的特點:以自嘲式的手法反諷社會罪惡和虛偽人性,渲染幻滅情緒,在沉淪中發現美。我將從《人間失格》主人公葉藏性格、友情、愛情和性三方面深度剖析這本書。人間失格 太宰治一 偶然的邊緣性格,必然的悲劇遭遇故事以三張照片的描述開始,這三張照片分別是葉藏的童年、學生時代以及中年的模樣。
  • 《人間失格》,缺愛的童年一生的傷
    現代社會的文明教育讓很多人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每個職業都有崗前培訓,只有父母這個職業沒有,所以我覺得原生家庭的傷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不管是父母個性本身的缺陷,父母離異,父母相處模式的偏差,亦或者小時候經歷的一些言語傷害,行為傷害都會變成童年時期深深的烙印。
  • 祁同偉悲劇的開端,為什麼在鍾小艾口中只是「權力的小小任性」?
    鍾小艾這個女人,絕對非同尋常,渾身上下透著一點高冷,有一種久經權勢之下的世故和處驚不變的風度。這樣的女人,在現實生活中,絕對是千裡挑一的存在,因為這絕非寒門子弟甚至是普通門第可以培養出來的氣質。多少有關係沒關係的人為此擠破頭皮,對比一下鍾小艾,不僅輕鬆走進絕大多數人諱莫如深的中紀委,而且短短的時間,在升官如蝸牛爬的官場輕鬆官至副廳級,這背景和人脈,用腳趾頭想也能知道有多深厚了。之後侯亮平很快就能調到北京最高檢,能力出眾固然是一方面的因素,和鍾小艾是戀人怕才是主因。
  • 《人間失格》: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生而為人,無需抱歉
    《人間失格》是一部滴血的靈魂的自白。主人公葉藏生性怯懦敏感,對人類生活充滿恐懼與不安,再加上世道的混亂、人情的炎涼,以及家人之間的虛偽和欺騙、校園生活的無聊與無越、社會現實的冷酷殘忍。為了逃避現實而不斷沉淪,葉藏經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藥物麻痺自己,終於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
  • 《人間失格》:當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時,便徹底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讀太宰治一定不能脫離當時日本的社會背景,那是一個迷茫困惑的年代,受戰爭的影響,社會秩序混亂不堪,人們的價值體系早已崩潰的千瘡百孔。頹廢、憂鬱已經成為那個時代的核心思想,而受到那個動蕩年代影響的又豈只是他一人而已。因此,平野謙曾說:「太宰治的死,可以說是這種歷史的摺痕所造成的。」
  • 人間失格:喪失為人資格 誰之錯
    5月1日 好書推薦:《人間失格》當你很頹的時候,不妨讀一下《人間失格》,你會發現,操蛋的人生不過如此;當你很嗨的時候,不妨也讀一下《人間失格》,檢驗一下你是不是真正的快樂。《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是太宰治的遺作。作者通過葉藏的第一人稱視覺,帶領大家進入一個悲劇世界。主人公從小懦弱敏感痛苦,戴上假面是他融入周遭的唯一手段。老師眼裡的調皮可愛學生,家人面前的開心果,女人心中的憂鬱王子,朋友眼中的「傻子」。如果家庭一直富裕,可能他會苟且著渾渾噩噩活下去,但現實總是多變而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