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抑鬱成為一種流行,《人間失格》是否會成為引發的催化劑?

2020-12-03 月下論古今

不知道從何時起《人間失格》成了一本流行性的小說,刷抖音也總能刷到那些喪氣的句子,壓抑也似乎成為了一種社會潮流,「喪」也成為了很多人的日常。

為什麼在最近幾年《人間失格》成為了網紅小說?

《人間失格》這部作品是太宰治在人世間的最後一部作品在寫完《人間失格》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太宰治就和自己的情人雙雙跳河自殺,而大家打撈上來的時候卻是在一個星期以後太宰治生日的那天。

太宰治的作品也是具有青春文學的調調,似乎只有年輕人才能讀懂太宰治,只有年輕人能夠讀懂《人間失格》,因為自尊,自戀,壓抑,甚至是絕望,也只有年輕一代深有體會。

一個年輕的白領,整天西裝革履,看起來青春澎湃,誰又會想到他的生活是糟糕的,他的工作生活滿是被傷害的自尊心,滿是情感的失敗,滿是生活的壓力。表面的光鮮,背後可能是深夜買醉,抑鬱的心一直伴隨著自己,甚至和太宰治一樣動輒輕生。

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甚至是買房買車的壓力,三座大山壓得當代年輕人喘不過氣來,但是卻找不到一個人傾訴,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從小說中找一個和自己經歷相似的人,也就自然而然看到《人間失格》了。

雖然《人間失格》中的大庭葉藏的生活和當代年輕人不符,但是同樣感受到和這個社會的格格不入。

大庭葉藏也可以說是太宰治自傳性質的一本小說,記載的是自己極度頹廢的一生。他從小就能看清楚人性的醜惡,但是自己卻要極力偽裝自己去融入這個虛偽的世界,這何嘗不像是當代的年輕人,厭惡現在的自己,為了生活又不得不融入這個虛偽的偽善的世界,似乎大庭葉藏才是自己的知音,記錄的就是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

陰暗頹廢的背後是生的嚮往,希望這個世界可以接受自己

《人間失格》以三封手記,描述了大庭葉藏的一生,從幼年到生命的盡頭,這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時間,也在敘寫太宰治的一生。

大庭葉藏出生在富裕的地主家庭,從自小在餐桌上無聊的儀式,陰森的屋子,完整展示了當時的生活模式,而大庭葉藏也像個多餘的人,只能默默接受這種模式,沒有人會在意自己的感受。

從家裡還是學校,他都是多餘人的性格,自己沒有辦法融入集體,只能自己做這個世界的旁觀者。

所以大庭葉藏認為自己就是個多餘人,性格內向,敏感,懦弱,他不懂如何融入這個世界,這也讓身為平民的大庭葉藏深感生活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他在人間的經歷也讓他屢次尋死。

他與常子的殉情,他親眼看到良子被侵犯以後服毒自盡,他也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絕望,但是自己卻從來沒有放棄對世界的渴望,即使他經常沉迷於妓女,菸酒,這也是這個世界對他的唯一一點善意,讓他感覺到一絲絲溫存。

他這個痛苦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他在這個世界裡感受到了自己的異常,就像是《局外人》裡的默爾索,但是和默爾索不同的是,他想讓社會接受自己,心裡還有一絲絲對這個世界的渴望,所以他才不斷迎合,不斷戴上偽裝的面具,這就是他自己心裡的希望。而默爾索卻完全將這個事情置之度外,他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所以自己也沒有做出努力希望這個社會接受自己,最終格格不入也導致了自己的悲劇。

太宰治作為日本戰後文學史上影響比較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和薩特的存在主義文學如出一轍,將人性中的陰暗面赤裸裸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就像是揭露了人的傷疤,將人們希望隱藏而不願意公布於世的東西揭露出來。

所以在《人間失格》用近似陰暗的筆調刻畫了大庭葉藏的形象,而無論是大庭葉藏還是太宰治,對於死的執著實際上是對求生的渴望,一個游離於人群之外的異類,結局註定是悲劇的。

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人間失格》呢?

最近抖音上喪氣的文案,很多都會引用《人間失格》中的句子,配上音樂,讓人讀來就是很壓抑的感覺,所以這也成為很多人都建議不要讀的書。

在太宰治的眼裡,人都是功利的,這些人無情,自私,為了自己的利益絲毫不顧及別人。他們也是虛偽的,獸性的罪惡的,大庭葉藏和良子結婚,在葉藏的眼裡,良子是善良的,充滿了人性的美好,但是她卻遭到了玷汙,最後良子自殺,他最後發現「純潔無瑕的信任竟是罪惡的深淵」,人世間真是個可怕的地方,充滿了罪惡,充滿了虛偽,充滿了自私。這樣的世界是容不下「我」這麼真實的人的存在的。

「我已經喪失了做人的資格,我已經完完全全不再是個人了」

這是大庭葉藏最後的吶喊,這個吶喊是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和世間的徹底決裂。

在極度抑鬱或者是壓抑的情況下,《人間失格》絕不是一件適合讀的作品,其中的壓抑會更加讓你喘不過氣來。

的確,生活中有各種不如意的存在,但是世間還是有真善美的,在有壓力,壓抑的情況下,要認識到真善美,但是在這個時候讀《人間失格》,生活將更加壓抑,或許真的成為抑鬱的催化劑。

相關焦點

  • 一本《人間失格》引發的教育問題
    提問者問出了這個問題代表他自己本身是覺得他弟弟的行為是有問題的,他弟弟看《人間失格》應該怎麼辦?如果今天把《人間失格》換成《紅樓夢》和《三國演義》,他還會問這個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單純的不能看《人間失格》這種書。
  • 《人間失格》:太宰治式的喪,不該成為任何人抑鬱的理由
    如果說《人間失格》是一部自傳體小說,那麼來自這本書中的這句話便是太宰治對自己短短一生的總結。是的,太宰治的一生,除了留下的文字便是各種難以啟齒的恥辱。沒錯,這就是太宰治式的藉口,這就好比我殺人不用償命,因為我是未成年啊、因為我是精神病患者啊……喜歡為自己的罪行尋求開脫的理由,這是每個人的本能,然而太宰治式的開脫,未免過於滑稽也過於不負責任,因為一切讓太宰治喪的源泉本不該成為喪的理由。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出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很多人都以為出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但實際上,這句話是出自太宰治的好友的表兄弟,日本詩人寺內壽太郎的作品《遺書》後來被太宰治拿來做《二十世紀旗手》的副標題。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導演:中島哲也網抑雲,是最近比較流行的一個梗,是諷刺那些喜歡「喪文化」,並且跟風抑鬱的一個群體。因為在網易雲音樂評論區經常出現,所以被網友戲稱為:網抑雲。
  • 也許你可以讀《人間失格》,但不要在一種消沉中迷失
    考慮到有些活動的參與基數,小說類和半小說類的作品成為推薦作品似乎也並不意外。而因為一部名為《文豪野犬》的動漫走紅,【太宰治】也逐漸成為成為一種很奇怪的【icon】。不過,我有時很好奇《人間失格》這樣的作品,是因為有人對動漫感興趣,於是對書籍感興趣;還是因為最近幾年生活中又需要一些【頹廢感】來填充?這種異樣感,我只能說【奇怪】,因為我之前就注意到一本名為【在路上】的書銷量激增,在不考慮有商業運作的因素下,似乎一種「頹廢文學」的興起很值得注意。
  • 《人間失格》
    說喪是因為書中的內容太過於陰暗,葉藏扭曲的心靈讓人感到害怕,一個對生活充滿陽光的人看了一定會覺得很不舒服的。那時我是個憤青,勵志做一個弘揚正能量,打擊喪文化的有志青年,所以這本書成了我批判的對象。這幾乎成為我最討厭的一本書,如果有人問起來最讓我討厭的書是哪一本,我一定會回答《人間失格》,並且有很多理由勸你不要看這本書。
  • 書評,《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三句話是人間失格中最為經典的三個句子,也是一直被後世人所記得的句子。第一次知道有這樣一本書,就是被那第一句話吸引過來的,那時我高二,正在讀意林。我看到人間失格的簡介,第一個想法是,作者很悲傷。悲傷到他似乎早就已經屬於深淵,早就已經沒有出來的餘地了。
  • 《人間失格》:生而為人,何須抱歉?
    以前我常聽人說「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也常聽人說起《人間失格》。那時雖不知「生而為人,為何抱歉」?也不知《人間失格》究竟是怎樣的書。單這寥寥幾字,便使我感到一種悽涼從文字裡侵襲而來。正因這充滿沉悶色彩的字句,我讀完了《人間失格》,心仿如被擲入一顆石頭而蕩起點點漣漪,復又沉入心底,卻並未帶來丁點兒擾人的水花。《人間失格》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
  • 《人間失格》: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生為人,無需道歉
    中篇小說《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日本是一部出版於的半自傳體小說。小說完成後不久,作者泰澤智和他自己的仰慕者掉進了水裡。《人間失格》是一個血腥靈魂的懺悔。主人公葉藏懦弱敏感,對人生充滿恐懼和不安,此外,世界的混亂,人情的灼熱,家庭成員的虛偽與欺騙,校園生活的無聊與虛無,社會現實的冷漠與殘酷。所有這些都使他感到悲哀,因為他成為人世間的「異類」,失去了作為男人的資格。
  • 人間失格,生活滋味一直如此
    《人間失格》整個合集讀下來,我一次都沒有暗笑過,時而驚嘆人物的悲傷,體會太宰治的痛苦;時而悲傷,我與太宰時隔半個世紀,卻無不一章一節都能找到共鳴;時而共鳴,至暗自流淚在自己剛開始的人生。不知張是否也喜歡太宰的文章,甚至有點借鑑的初衷。但我知道的是,太宰最後還是贏了,因為當我正興致盎然繼續看的時候,書尾注釋(未完,,,,此篇是太宰治真正遺作),這種痛苦,完全可以跟其他篇幅相媲美。
  • 你沒看懂《人間失格》:太宰治的喪,其實是一場騙局
    在網易雲留言的「抑鬱重鎮」,要屬一首叫做《人間失格》的鋼琴曲。5萬多條留言,都很負能量,但又都相互攙扶。這首鋼琴曲的靈感,正是來自同名小說《人間失格》,這本書也一直是喪文化的典型代表。它陰鬱、沉悶、畸形,是一本徹徹底底「致鬱」的書,一個負能量的楷模,頹廢青年心中的喪文化的「聖經」。
  • 讀日文名著《人間失格》
    今天我們介紹一本日本的名著,文豪太宰治所寫的人間失格.名字雖叫人間失格,很文藝。但直譯的話,日文的人間就是人,就是做人很失敗的意思。沒有做人的資格,叫人間失格。先介紹下#太宰治#,日本知名作家,38歲去世。而且是自殺殉情。
  • 即便「喪」是一種態度,抑鬱也不應該成為潮流
    對於喪文化百度是這樣解釋的:指青年群體當中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者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 -《人間失格》
    (圖源網絡)《人間失格》《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這是一部毀譽參半的作品。然而,它卻依然能成為引起諸多讀者共鳴的作品。即使到了現在,作為新晉流行的喪文化,這部作品在網絡上的評價也是兩個極端。有人能在這裡看到自己,找到慰籍,有人認為這不過是無病呻吟。軟弱也好,不幸也罷,希望我們能夠多一些包容性,因為真的有些人,活著已經拼盡了全力。
  • 「生而為人,你抱屁歉」,人間失格太宰治「喪系文學」被瞎編99%
    但太宰治被封「抑鬱教父」也不是空穴來風的。畢竟,他是日本所有作家中自殺次數最多的。他還創作出廣為傳頌的「喪派聖經」——《人間失格》。然而在此前,太宰治的作品一直活躍在豆瓣、微博上,且在很多社交平臺上也能經常看到他的語錄被用作籤名。
  • 人間失格經典語錄
    我們的內心接受了別人的看法,實這已經成為了我們自己對自己的看法。1、早晨,我會睜眼醒來翻身下床, 又變成了原來那個淺薄無知 ,善於偽裝的滑稽角色, 膽小鬼連幸福都會懼怕, 碰到棉花都會受傷, 有時也會被幸福所傷, 趁著還沒有受傷, 我想就這樣趕快分道揚鑣, 我又放出了慣用的逗笑煙幕彈。
  • 《人間失格》:不幸的人生,應該學會自我救贖
    #《人間失格》是日本著名小說家太宰治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作品,發表於1948年,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人間失格》是指人的不合格,這是太宰治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人間失格》背頁裡有這樣一句話:我知道有人愛我,但我似乎沒有能力去愛一個人。有時我被自己的無情所震驚。事實上我誰也不愛?我愛我自己,家人和朋友,因為這是我的責任,我會被他們分散注意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真正擔心的是我是否有錢花,有飯吃?
  • 《人間失格》太宰治:孤獨是一種罪,我只有窮盡一生滿足他人期望
    ——《人間失格》太宰治《人間失格》這本書一直是佔據各大圖書網站暢銷榜前十的書籍。《人間失格》又叫《喪失為人的資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絕筆小說,曾一度作為禁書禁止銷售。後來隨著「喪文化」的流行,成為了現象級的暢銷書。
  • 以電影詮釋最高的孤獨:蜷川實花的《人間失格》究竟會講述什麼
    2018年的12月,蜷川實花導演的電影《人間失格》殺青,該部電影由小慄旬主演,飾演日本無賴派代表作家太宰治。和之前2010年的《人間失格》電影不同,這部電影並非改編演繹小說中大庭葉藏的一生,而是演繹太宰治的生活,《人間失格》小說誕生背後的秘密,以及他與他生命中三位女性的故事。
  • <人間失格>中的好句子
    第一次知道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是因為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人間失格》是太宰治創作的中篇小說,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但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再適合不過了。《人間失格》20句經典摘錄1. 所謂世人,不就是你嗎?2.
  • 《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無論是否接觸過《人間失格》其書,或者了解太宰治其人,多數人都會有一種感覺,越長大,越強烈。那感覺便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人間失格》,是絕對「反心靈雞湯」的,作為一部經典的日本文學,譯者「人間失格」的譯名帶有點哲學的韻味,感覺很有品,但不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