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我的人生,除了恥辱,一無所有。
如果說《人間失格》是一部自傳體小說,那麼來自這本書中的這句話便是太宰治對自己短短一生的總結。
是的,太宰治的一生,除了留下的文字便是各種難以啟齒的恥辱。
他從小就毫無節制的扮演「丑角」,用所謂的「丑角精神」去討好每一個人;他虛情假意地去結交「朋友」;他和妓女產生感情還相約自殺;他寄居在女人家裡靠女人養活,還要背叛女人的真情;他娶了老婆卻不能保護老婆……
一樁樁一件件讓每個正常人羞愧難當的醜事,在他的筆下、在後人的追捧下被賦予了好聽的藉口,「喪文化」、「丑角精神」、「抑鬱症」。
我為什麼如此無恥?因為我喪啊、因為我是討好型人格啊、因為我是抑鬱症啊!沒錯,這就是太宰治式的藉口,這就好比我殺人不用償命,因為我是未成年啊、因為我是精神病患者啊……
喜歡為自己的罪行尋求開脫的理由,這是每個人的本能,然而太宰治式的開脫,未免過於滑稽也過於不負責任,因為一切讓太宰治喪的源泉本不該成為喪的理由。
接下來,我將帶領大家從太宰治的《手記之一》中尋求太宰治式喪文化的本來面目,找到根治「喪」的途徑。
請跟隨我認真閱讀,你一定會從中找到讓自己不再如太宰治般「喪」的理由。
一、若喪的根源在於不能理解食物與之人類的意義,那麼優渥的生活條件便是罪魁禍首
兒時的太宰治生活在一個衣食無憂的家庭,他從來不知道什麼是飢餓的感覺,反而總是在毫無飢餓感的時候還被家人關心的送上甜食,所以這便讓他無法理解食物與之人類的意義,從而發出「在我看來,沒有哪句話比『人不吃飯就會餓死,所以就不得不幹活,不得不吃飯』更為晦澀難懂,更具備威脅性」的感嘆。
活著就必須先填飽肚子,而想要填飽肚子就得付出相應的勞動,這是自然界再簡單不過的規律,但是太宰治無法理解,導致他無法理解的根源就在於:他從來不缺食物也從來未曾為獲取食物付出過勞動。
所以,若說太宰治一開始的喪,是從對於食物的牴觸和無法理解食物與之人類的意義開始,那麼追根溯源便只能歸過於太過優渥的生活條件了。
當找到問題的根源後,如果你也像太宰治一樣,牴觸食物或者無法理解食物與之人類的意義,那麼就請你去貧困地區走走、看看,當你所過之處皆是為求餬口而存在的人類時,你心中的萬萬結定會在那瞬間解開。
二、痛苦、放大痛苦,便是自己痛苦的開始
從童年時代開始,我甚至無法猜出家裡人活著有多麼痛苦,心裡在想些什麼。我僅僅是恐懼,不堪忍受那種令人尷尬的氣氛,並最終成為擅長搞笑的人。換句話說,我就這樣不知不覺地變成了一個靠說謊話來討好別人的孩子。
是的,太宰治從兒時起便開始盯住痛苦不放,在他的眼裡每個人都是痛苦的,都是需要用一些「快樂」的事淡化痛苦的,所以他不惜讓自己變成一個「搞笑」的人來討好別人,試圖給別人帶來快樂。
然而,他忽略了這世界是一個矛盾體的存在,有快樂就有痛苦,有痛苦也就有快樂,即使他如何扮演一個搞笑的丑角,別人該承擔的痛苦依然得承擔,就好比一個躺在病床上正在被病痛折磨的病人,哪怕你講再搞笑的笑話,依然無法減輕他的痛苦一樣。
同樣的,當你認為對方很痛苦的時候,別人不一定是痛苦的,就好比太宰治自己違心的吃下甜納豆認為這是件痛苦的事,便認為別人吃甜納豆也是痛苦的一樣,他哪裡知道對於別人而言,或許這是世間最快樂和幸福的事呢?
所以,當你總覺得世間沒有值得開心的事情時,不妨去用心感受別人的快樂,而不是無限的猜測背後的痛苦,你要明白世間每個人背後都有值得痛苦的事情,但也都有值得真心快樂的事情。
三、在喜歡和討厭之間,還有「善意的欺騙」
太宰治兒時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經歷,那就是在父親贈送自己禮物時,覺得「只要是別人贈予我的東西,無論它多麼不符合我的口味,都不能拒絕」。於是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前提下,吞吞吐吐隨意下決定而引起父親的反感。
其實這又是何苦呢?當遇到不喜歡的東西時我們可以選擇直接拒絕或者表面上的接受,而無論你選擇哪一種都是順理成章的。區別就在於:遵從自己的內心拒絕對方的好意,會讓自己內心舒適而讓對方稍有不悅,但是選擇違背自己的心願,便會讓對方愉悅而自己毫無損失而已。
在狠心的拒絕對方的好意從而傷害對方的情感,和違心接受別人的好意從而多一件禮物,並給別人更多的快樂之間,後者只是一種善意的欺騙,這並不需要絞盡腦汁的偽裝,或者該讓自己感覺很痛苦。
而相對於那些讓自己很開心的,自己很喜歡的禮物,大大方方說出來並開開心心地接受,那不更該是值得開心的事嗎?但是太宰治卻說:「對討厭的事情不能說討厭,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情,當然也不能說喜歡,而要像偷竊一樣如履薄冰。」
本來是一個簡單的選擇,卻被賦予了各種標籤和猜測,其實一切緣由無非是自己的自私和懦弱,自私到覺得給了別人快樂自己便會痛苦,懦弱到想讓自己開心卻又無法乾乾脆脆地表達。
其實有時候,在喜歡和討厭之間做一些善意的欺騙,是對別人的仁慈更是對自己的成全,因為今時今日你所討厭的,來日可能會是你所喜歡的,而今時今日你所喜歡的,說不定來日成了你所討厭的。
四、面對自己厭惡的人和事,請守住本心,別把自己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在《手記一》的最後一部分,太宰治描述了他眼中所見到的虛偽的人類。在一場鎮子上由父親主持的重要演講結束後,回家的路上太宰治聽到了父親最好的朋友,包括家裡傭人對這場演講的各種詆毀和不滿,然而回到家裡後,這些人又極盡恭維之詞。
當他看到大家活得如此虛偽,互相說著謊話欺騙著對方,卻又奇蹟般地彼此不會傷害,似乎未曾察覺到對方是在故意欺騙自己似的時候,他說他無法理解那些彼此欺騙,還能愉快地生活著,或是那些對這種生活方式有信心的人。
曾幾何時,我們都曾陷入這樣的困惑,為什麼人們喜歡說謊言或者聽謊言?為什麼人們活得那麼虛偽?但是隨著慢慢長大,多了太多感同身受後,便可以理解這個被謊言包圍的世界了:因為每個人都只喜歡聽見讚譽的聲音,這便是致使別人說謊的根本原因。
可以說,這個世界朝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取決於你對這個世界的態度,當你接受不了事實真相的時候,你便永遠看不到事情的真相;當你不喜歡聽真話的時候,你便被謊言包圍。
反之,則不然!當你執著於追究事實真相的時候,便沒人敢於拿假象搪塞糊弄你;當你願意接受真話的時候,便很少有人向你說謊話;當你願意真誠待人的時候,別人便會真誠待你。
曾有人說過,時間和生活就像篩子,慢慢會把那些不志同道合的人篩出你的人生,最終留下來的才是值得一交的朋友。所以,在你成長的路上會有形形色色的人,而你願意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活成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你自己。
當我們面對那些自己所厭惡的人和事時,應該做的是守住本心,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不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至於別人願意活成什麼樣子,那是別人的選擇,咱們看看、笑笑就過了,說的直白一點:「何必盯著別人的糞便來噁心自己呢?」!
綜上,其實太宰治式的喪,根本不該成為任何人抑鬱的理由,更不該成為當下流行的喪文化!只要每個人能守住本心,多去了解這個世界向光的一面,摒棄自私自利的想法,用心去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處處存在的愛和感動,活著便是有意義的、幸福快樂的。
最後,願每一個讀到此文的朋友,心中有愛,眼中有光,開心幸福!
我是愛讀書寫字的@夢天天,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在文字的世界裡進行一場心靈的自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