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太宰治式的喪,不該成為任何人抑鬱的理由

2020-12-10 夢天天

回顧我的人生,除了恥辱,一無所有。

如果說《人間失格》是一部自傳體小說,那麼來自這本書中的這句話便是太宰治對自己短短一生的總結。

是的,太宰治的一生,除了留下的文字便是各種難以啟齒的恥辱。

他從小就毫無節制的扮演「丑角」,用所謂的「丑角精神」去討好每一個人;他虛情假意地去結交「朋友」;他和妓女產生感情還相約自殺;他寄居在女人家裡靠女人養活,還要背叛女人的真情;他娶了老婆卻不能保護老婆……

一樁樁一件件讓每個正常人羞愧難當的醜事,在他的筆下、在後人的追捧下被賦予了好聽的藉口,「喪文化」、「丑角精神」、「抑鬱症」。

我為什麼如此無恥?因為我喪啊、因為我是討好型人格啊、因為我是抑鬱症啊!沒錯,這就是太宰治式的藉口,這就好比我殺人不用償命,因為我是未成年啊、因為我是精神病患者啊……

喜歡為自己的罪行尋求開脫的理由,這是每個人的本能,然而太宰治式的開脫,未免過於滑稽也過於不負責任,因為一切讓太宰治喪的源泉本不該成為喪的理由。

接下來,我將帶領大家從太宰治的《手記之一》中尋求太宰治式喪文化的本來面目,找到根治「喪」的途徑。

請跟隨我認真閱讀,你一定會從中找到讓自己不再如太宰治般「喪」的理由。

一、若喪的根源在於不能理解食物與之人類的意義,那麼優渥的生活條件便是罪魁禍首

兒時的太宰治生活在一個衣食無憂的家庭,他從來不知道什麼是飢餓的感覺,反而總是在毫無飢餓感的時候還被家人關心的送上甜食,所以這便讓他無法理解食物與之人類的意義,從而發出「在我看來,沒有哪句話比『人不吃飯就會餓死,所以就不得不幹活,不得不吃飯』更為晦澀難懂,更具備威脅性」的感嘆。

活著就必須先填飽肚子,而想要填飽肚子就得付出相應的勞動,這是自然界再簡單不過的規律,但是太宰治無法理解,導致他無法理解的根源就在於:他從來不缺食物也從來未曾為獲取食物付出過勞動。

所以,若說太宰治一開始的喪,是從對於食物的牴觸和無法理解食物與之人類的意義開始,那麼追根溯源便只能歸過於太過優渥的生活條件了。

當找到問題的根源後,如果你也像太宰治一樣,牴觸食物或者無法理解食物與之人類的意義,那麼就請你去貧困地區走走、看看,當你所過之處皆是為求餬口而存在的人類時,你心中的萬萬結定會在那瞬間解開。

二、痛苦、放大痛苦,便是自己痛苦的開始

從童年時代開始,我甚至無法猜出家裡人活著有多麼痛苦,心裡在想些什麼。我僅僅是恐懼,不堪忍受那種令人尷尬的氣氛,並最終成為擅長搞笑的人。換句話說,我就這樣不知不覺地變成了一個靠說謊話來討好別人的孩子。

是的,太宰治從兒時起便開始盯住痛苦不放,在他的眼裡每個人都是痛苦的,都是需要用一些「快樂」的事淡化痛苦的,所以他不惜讓自己變成一個「搞笑」的人來討好別人,試圖給別人帶來快樂。

然而,他忽略了這世界是一個矛盾體的存在,有快樂就有痛苦,有痛苦也就有快樂,即使他如何扮演一個搞笑的丑角,別人該承擔的痛苦依然得承擔,就好比一個躺在病床上正在被病痛折磨的病人,哪怕你講再搞笑的笑話,依然無法減輕他的痛苦一樣。

同樣的,當你認為對方很痛苦的時候,別人不一定是痛苦的,就好比太宰治自己違心的吃下甜納豆認為這是件痛苦的事,便認為別人吃甜納豆也是痛苦的一樣,他哪裡知道對於別人而言,或許這是世間最快樂和幸福的事呢?

所以,當你總覺得世間沒有值得開心的事情時,不妨去用心感受別人的快樂,而不是無限的猜測背後的痛苦,你要明白世間每個人背後都有值得痛苦的事情,但也都有值得真心快樂的事情。

三、在喜歡和討厭之間,還有「善意的欺騙」

太宰治兒時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經歷,那就是在父親贈送自己禮物時,覺得「只要是別人贈予我的東西,無論它多麼不符合我的口味,都不能拒絕」。於是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前提下,吞吞吐吐隨意下決定而引起父親的反感。

其實這又是何苦呢?當遇到不喜歡的東西時我們可以選擇直接拒絕或者表面上的接受,而無論你選擇哪一種都是順理成章的。區別就在於:遵從自己的內心拒絕對方的好意,會讓自己內心舒適而讓對方稍有不悅,但是選擇違背自己的心願,便會讓對方愉悅而自己毫無損失而已。

在狠心的拒絕對方的好意從而傷害對方的情感,和違心接受別人的好意從而多一件禮物,並給別人更多的快樂之間,後者只是一種善意的欺騙,這並不需要絞盡腦汁的偽裝,或者該讓自己感覺很痛苦。

而相對於那些讓自己很開心的,自己很喜歡的禮物,大大方方說出來並開開心心地接受,那不更該是值得開心的事嗎?但是太宰治卻說:「對討厭的事情不能說討厭,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情,當然也不能說喜歡,而要像偷竊一樣如履薄冰。」

本來是一個簡單的選擇,卻被賦予了各種標籤和猜測,其實一切緣由無非是自己的自私和懦弱,自私到覺得給了別人快樂自己便會痛苦,懦弱到想讓自己開心卻又無法乾乾脆脆地表達。

其實有時候,在喜歡和討厭之間做一些善意的欺騙,是對別人的仁慈更是對自己的成全,因為今時今日你所討厭的,來日可能會是你所喜歡的,而今時今日你所喜歡的,說不定來日成了你所討厭的。

四、面對自己厭惡的人和事,請守住本心,別把自己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在《手記一》的最後一部分,太宰治描述了他眼中所見到的虛偽的人類。在一場鎮子上由父親主持的重要演講結束後,回家的路上太宰治聽到了父親最好的朋友,包括家裡傭人對這場演講的各種詆毀和不滿,然而回到家裡後,這些人又極盡恭維之詞。

當他看到大家活得如此虛偽,互相說著謊話欺騙著對方,卻又奇蹟般地彼此不會傷害,似乎未曾察覺到對方是在故意欺騙自己似的時候,他說他無法理解那些彼此欺騙,還能愉快地生活著,或是那些對這種生活方式有信心的人。

曾幾何時,我們都曾陷入這樣的困惑,為什麼人們喜歡說謊言或者聽謊言?為什麼人們活得那麼虛偽?但是隨著慢慢長大,多了太多感同身受後,便可以理解這個被謊言包圍的世界了:因為每個人都只喜歡聽見讚譽的聲音,這便是致使別人說謊的根本原因。

可以說,這個世界朝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取決於你對這個世界的態度,當你接受不了事實真相的時候,你便永遠看不到事情的真相;當你不喜歡聽真話的時候,你便被謊言包圍。

反之,則不然!當你執著於追究事實真相的時候,便沒人敢於拿假象搪塞糊弄你;當你願意接受真話的時候,便很少有人向你說謊話;當你願意真誠待人的時候,別人便會真誠待你。

曾有人說過,時間和生活就像篩子,慢慢會把那些不志同道合的人篩出你的人生,最終留下來的才是值得一交的朋友。所以,在你成長的路上會有形形色色的人,而你願意和什麼樣的人打交道,活成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你自己。

當我們面對那些自己所厭惡的人和事時,應該做的是守住本心,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不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至於別人願意活成什麼樣子,那是別人的選擇,咱們看看、笑笑就過了,說的直白一點:「何必盯著別人的糞便來噁心自己呢?」

綜上,其實太宰治式的喪,根本不該成為任何人抑鬱的理由,更不該成為當下流行的喪文化!只要每個人能守住本心,多去了解這個世界向光的一面,摒棄自私自利的想法,用心去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處處存在的愛和感動,活著便是有意義的、幸福快樂的。

最後,願每一個讀到此文的朋友,心中有愛,眼中有光,開心幸福

我是愛讀書寫字的@夢天天,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在文字的世界裡進行一場心靈的自我救贖。

相關焦點

  • 當抑鬱成為一種流行,《人間失格》是否會成為引發的催化劑?
    不知道從何時起《人間失格》成了一本流行性的小說,刷抖音也總能刷到那些喪氣的句子,壓抑也似乎成為了一種社會潮流,「喪」也成為了很多人的日常。為什麼在最近幾年《人間失格》成為了網紅小說?《人間失格》這部作品是太宰治在人世間的最後一部作品在寫完《人間失格》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太宰治就和自己的情人雙雙跳河自殺,而大家打撈上來的時候卻是在一個星期以後太宰治生日的那天。
  • 你沒看懂《人間失格》:太宰治的喪,其實是一場騙局
    在網易雲留言的「抑鬱重鎮」,要屬一首叫做《人間失格》的鋼琴曲。5萬多條留言,都很負能量,但又都相互攙扶。這首鋼琴曲的靈感,正是來自同名小說《人間失格》,這本書也一直是喪文化的典型代表。它陰鬱、沉悶、畸形,是一本徹徹底底「致鬱」的書,一個負能量的楷模,頹廢青年心中的喪文化的「聖經」。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出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很多人都以為出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但實際上,這句話是出自太宰治的好友的表兄弟,日本詩人寺內壽太郎的作品《遺書》後來被太宰治拿來做《二十世紀旗手》的副標題。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導演:中島哲也網抑雲,是最近比較流行的一個梗,是諷刺那些喜歡「喪文化」,並且跟風抑鬱的一個群體。因為在網易雲音樂評論區經常出現,所以被網友戲稱為:網抑雲。
  • 「生而為人,你抱屁歉」,人間失格太宰治「喪系文學」被瞎編99%
    如:但事實上,以上三句話都是不知名的網友編撰的,並非太宰治所說。但太宰治被封「抑鬱教父」也不是空穴來風的。畢竟,他是日本所有作家中自殺次數最多的。他還創作出廣為傳頌的「喪派聖經」——《人間失格》。千萬語言匯成一句最經典的: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趕來掏錢買下一本《人間失格》,於深夜卒讀,看完之後才驚覺書裡根本沒有這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緊接著搜索過後,讀者又發覺,這句話壓根兒太宰治沒說過!
  • 太宰治如何「人間失格」
    現在讀起來也不會覺得陳舊,以代表作《人間失格》為首。太宰治的作品至今仍受到年輕讀者的喜愛,原因之一是這些富有魅力的語句!在歲月奔流不息的長河裡,最為閃耀的是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太宰治的代表作《人間失格》以及他的殉情事件,常使人認為他是一個很喪、懦弱、灰暗的人。其實太宰治是一個認真、堅強、積極寫作的青年。
  • 《人間失格》和太宰治:既是文豪也是個渣男
    這是太宰治中篇小說《人間失格》中第一手札的第一句話。近些年,由於網絡喪文化的流行,作為喪文化的鼻祖,太宰治和他的名作《人間失格》被屢屢提及。儘管平時我自己也有點喪,但我還是覺得這都是因為社會壓力導致的,始終認為太宰治這樣的作家過於矯情了。直到最近看了一部電影《人間失格:太宰治和三個女人們》。為了做電臺節目,我查閱了不少有關太宰治的生平,才逐漸開始有些走近了這個人物。
  • 《人間失格》最喪的20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不在其中
    很多人認為脫口秀演員李誕是喪文化的鼻祖。要是論起喪文化,日本的太宰治才是真正的喪文化鼻祖,因為他的一生都是個悲劇。李誕不過是一個販賣喪文化的商人罷了。太宰治喪文化的代表作便是《人間失格》,意思就是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 《人間失格》太宰治:孤獨是一種罪,我只有窮盡一生滿足他人期望
    ——《人間失格》太宰治《人間失格》這本書一直是佔據各大圖書網站暢銷榜前十的書籍。《人間失格》又叫《喪失為人的資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絕筆小說,曾一度作為禁書禁止銷售。後來隨著「喪文化」的流行,成為了現象級的暢銷書。
  • 《人間失格》:太宰治向死而生,毀滅式人生的美
    太宰治作為「無賴派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遺作《人間失格》充分體現了「無賴派文學」的特點:以自嘲式的手法反諷社會罪惡和虛偽人性,渲染幻滅情緒,在沉淪中發現美。一氣讀完《人間失格》,其中無數次提及的虛偽人性和死亡固然讓人鬱郁消沉,但主人公天生背負的罪惡感以致後來的種種頹靡遭遇,如能細細品讀定能發現作者在茫茫人生中尋找著一絲絲人世間不滅的愛和真實的人性,這大概就是太宰治在這最後的作品中找到的「沉淪中發現的美」吧。
  • 《人間失格》你真的讀懂了嗎?太宰治的溫柔之處
    很多人在提到太宰治的時候,都會給他貼上一個「喪到極致」的標籤。但其實,就算他對全世界失望透頂他的字裡行間也總是藏著一份溫柔。在《人間失格》中他寫道:有個詞語叫做湮沒於世,似乎是形容人世間的可憐蟲、失敗者或者無良人士,我卻覺得,自己打出生起就是已經湮沒於世,於是每每遇到被眾人指責的同類,我必定溫柔相待,我那溫暖的心房,連我自己都如痴如醉。
  • 《人間失格》與一生都在求死的太宰治
    太宰治被喻為「昭和文學不滅的金字塔」,他的作品在其謝世70多年後仍保持著熱度,太宰治代表作《人間失格》每年在日本可以賣出10萬餘部。最近,西西弗書店聯合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新版本的《人間失格》,該版《人間失格》收錄了太宰治中後期最具代表的中短篇小說,包含3個最具代表的中篇《人間失格》《斜陽》《潘多拉之匣》,四個最具聲明的短篇《櫻桃》《維庸之妻》《快跑,梅洛斯!》
  • 太宰治是如何《人間失格》的?
    #人間失格他留下了很多富有魅力的話,現在讀來也不覺得陳舊。太宰治的作品《人間失格》至今仍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這些有魅力的話語吧!歷史是奔流不息的大河,其中閃耀的一滴被稱為秘話。從學生時代起太宰治就希望成為作家,在少年時期沉浸於文學的世界中,想成為龍之介那樣的作家,這個強烈的願望,使他努力的模仿龍之介,照片中一臉純真的學生擺著不自然的pose,這就是高中時代的太宰治,稍微裝腔作勢一下,假裝一本正經微笑一下,手捂下巴,裝酷一下,這個經典的pose出自日本大正時代代表性作家芥川龍之介。
  • 太宰治,尋歡作樂,人間失格(內含太宰治語錄,建議收藏!)
    太宰治,原名津島修治,生於1909年的一個日本富豪家庭,道理說這樣的家庭本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人物,但恰好相反,他的一生仿佛是別離,死亡,抑鬱的悲劇雜糅體。太宰治的悲劇人生似乎從童年便開始了,他出生之後,是津島家那一輩裡面的第六個男孩,上有五哥四姐,其中兩個哥哥不幸夭折,只剩下文治、英治、圭治三人。
  • 《人間失格》這麼喪,憑什麼這麼受歡迎?這10句經典名言打動人心
    太宰治曾寫到過:「我好愛這世界!」但他也說過:「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對於一個感情世界極度豐富而敏感的人,這種愛和抱歉無異於溫和的中傷。每多愛這個世界一分,多感恩頭頂的太陽一秒,他都會對圓滑世故、虛偽狡詐更加失望透頂。有人憤世嫉俗地唾棄這個人間,太宰治卻因為無法逃離人間唾棄自己的靈魂。
  • 《人間失格》這麼喪,為什麼這麼多人愛?看看10句經典語錄就懂了
    這句話的出處 ,是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日本史上銷量前三的文學奇蹟,一本很喪很喪的書,讀完卻意外地被它的「喪」治癒了。分享10句經典語錄,感悟下人生。《人間失格》這麼喪,為什麼這麼多人愛?看看10句經典語錄就懂了1、在所謂「人世間」摸爬滾打至今,我唯一願意視為真理的,就只有這一句話:一切都會過去的。2、日日同樣的事重複不息,只須遵從與昨日無異的慣例。
  • 《人間失格》這麼喪,我們在愛它什麼?不妨看看10句經典語錄
    也許你沒有翻閱過《人間失格》,但你一定聽過「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作者太宰治描繪了一部靈魂的自白,而他自己,也把一生活成了這句話。主角葉藏悲觀、脆弱、敏感,他經歷了家人的虛偽欺騙、校園生活的無趣無味、社會現實的殘酷冷漠,到最後,不惜用生命作為賭注。有人說,《人間失格》太喪了,那為什麼它這麼喪,卻還有很多人愛,我們到底在愛它什麼?
  • 《人間失格》作者太宰治究竟是文學巨匠還是社會廢人?
    01你可能沒看過《人間失格》這本書,但是你一定聽說過。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糖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這句就是來自《人間失格》裡的一句話,被很多人廣為傳頌,表達自己『喪』的情感。僅一夜之隔,我心竟判若兩人!
  • 《人間失格》妻被欺,讓葉臧重陷深淵,太宰治的文筆也太細膩了
    太宰治,細膩寫人後輩太宰治對魯迅自然是耳濡目染,不明覺厲,在文學創作上不自覺會有借鑑,特別是人物形態的描繪時,太宰治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中國文學作品《孔乙己》、《祥林嫂》這些基礎之上,太宰治對作品人物的刻畫超級細膩,或許出於天資聰穎,在他的代表作《人間失格》中,主人公最後墮入人性生涯前的寫照,至今讀來都令人瞠目結舌
  • 《人間失格》到底有多優秀?喪到放棄了生路,卻還暢銷了1200萬本
    一旦別人問起自己想要什麼,那一剎那反倒什麼都不想要了。怎麼樣都行,反正不可能有什麼讓我快樂的東西——這種想法陡然掠過我的腦海。 ——太宰治《人間失格》提到太宰治,自動關聯起來的詞語就是「喪」。這段婚姻生活也是太宰治這一生中最美好的生活了,1941年戰爭來襲,太宰治因為身體原因未能上戰場,39歲時,他以作品《如是我聞》震驚文壇,並開始著手創作《人間失格》。
  • 《人間失格》這麼喪,為什麼那麼多人愛?看完這經典10句就明白了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這本書被稱作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自傳性作品,也是最後一部作品,完成這部作品以後,太宰治選擇了投水自盡,人間多少事,通通拋下,不再有任何留戀。作品中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於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藉由葉藏的獨白,窺探太宰治的內心世界——「充滿了可恥的一生」。在發表該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