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都會犯錯誤,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錯誤其實不可怕,但可怕的是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有些錯誤可能會一次就讓你警醒,有些錯誤則對你不痛不癢,但就是這一點的不完美也很容易讓整體有缺陷,所以需要別人的批評。批評別人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一味的批評只能換來怨恨,我們不妨來看看下面曾國藩的做法。
曾國藩認為「勸人不可指其過,須先美其長。」這句話很好理解,勸誡別人的時候,不要一上來就指責別人的過錯,反而要先稱讚他這件事做的好地方,做得好的長處。這是為什麼呢?做錯事了還要稱讚他的好處?曾國藩馬上用下一句解釋了「人喜則語言易入,怒則語言難入,怒勝私故也」。這句話是說,人開心的話就能聽得進說的話,生氣的話語言就很難被聽的禁區了,這是因為怒氣會蓋過私情的緣故。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有這麼一個小故事,陶行知有一次在一個小學當校長,走在路上看到有個小朋友王友拿土塊砸別人,他馬上制止了,並讓王友放學到他的辦公室來。王友放學後忐忑不安的來到辦公室,陶行知並沒有生氣的責罵他,而是先給了他一塊糖,獎勵他按時來到這裡。王友很疑惑地接過糖果,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二塊糖果獎勵他很聽話,陶行知叫他住手時就停手了,王友非常感動,後悔地承認自己不該拿土塊去砸同學,陶行知又給了他一塊糖果,獎勵他能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這個故事就可以看出,批評是對別人犯錯之後的一種忠告,一種指導,而不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法,一味地去指責別人只能換來對方的情緒,所以要把握好批評的火候。
人還是一個情感動物,喜歡聽讚美自己誇耀自己的話,只有能先聽的進去話才能改正,一味的批評換來的只能是他的抵抗,心裡上的生氣,生氣的人就被怒氣遮蔽了,什麼也聽不進去,這時候的批評只會增加別人的怨恨。
曾國藩用「責過太直,使人慚恨,在我便是一過」。來描述,如果批評一個人太過直接,讓別人十分怨恨,在他自己看來就是非常大的過錯。
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可以說是一代猛將,但最終卻是被人所害,關羽在荊州被害之後,張飛十分傷心,劉備要出兵攻打吳國,派張飛為先鋒,張飛要求所有士兵穿白色的衣甲,用白旗來祭奠關羽,這就需要十分龐大的白旗白甲,張飛要求手下的範疆,張達在三日之內就造出來這些白旗白甲,範疆、張達三天內湊不到這麼多,希望張飛能夠寬限時日。張飛十分生氣,認為我急著要報仇,你們還在這裡拖延。就將範疆、張達捆在柱子上,狠狠地打了一頓,打的滿嘴出血,還要求他們三日之內必須做到。範疆、張達挨了打就記恨上張飛了,乘張飛酒醉之時殺死了張飛,轉投東吳去了。
張飛在這之中本可以選擇更好的方法要求手下造出鎧甲,但他選擇了批評的最極端的方式,用武力來讓手下屈服,手下被如此對待,自然記恨上了張飛,最終讓張飛慘死。
批評別人要講究方式方法,生活中的人並不都是李世民,非常賢明能夠接受別人的直言勸誡,在批評別人的時候,也要注意說話的分寸,高情商的人都會通過間接批評,來讓對方可以接受,而不是直接就大聲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