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魚丸,解鎖福州傳承九十多年的飲食文化

2020-12-22 騰訊網

魚丸,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早餐時來一碗魚丸、燙火鍋時來一盤魚丸...,這個全國都熟知的食物源於榕城福州。那麼來到福州你一定不要錯過福州的魚丸,它不僅有著九十多年的歷史,也已經成為了福州的當地特產,深受外鄉遊客的喜愛。

福州魚丸的來源可謂久遠。相傳古時候,在閩江上有位商人搭漁夫的船出行,等船出閩江口,進了大海,卻遇到了颱風襲擊。漁船不得不躲避到港灣裡,卻不幸觸礁損壞。修船耽擱了時間,船上的糧食吃光了,幾人只得天天以魚當飯。商人覺得天天吃魚有點膩,便希望換一個口味。於是,船婦利用船上剩下的唯一一包地瓜粉,和剛釣上來的鰻魚,做成了魚肉丸子。這種魚肉丸子很快在福州本地火了起來,幾乎家家戶戶餐桌上都可看到。這便是魚丸。

魚丸的出現,使中華美食文化有添加了幾筆色彩,在很多地方都有類似魚丸的美食,只是名稱不同。據說最好吃的魚丸都是以馬鮫魚或是鰻魚敲打而成的,好的福州魚丸有三個標準:皮有濃厚的魚味、好的內餡肉和用魚骨熬製的底湯。對內餡肉的比例也是有講究的,肉的比例不能太多,大約肥瘦三七的比例。

在福州有有句「沒有魚丸不成席」之說。尤其是回榕探親的僑胞,都喜歡品嘗家鄉的魚丸,一飽口福。福州習俗,辦酒席,客人都要「夾酒包」。過去「酒包」中都有魚丸,個頭有小孩子拳頭大,「夾」回家,要切成小塊,大家吃。也有人愛吃無餡的小魚丸,專門請人特製,其彈性非常強。

現在,魚丸也被開發出了很多種吃法,如紅燒魚丸、燒烤魚丸、麻辣魚丸、魚丸湯等等等等,但是屬我感覺最好吃莫過於福州魚丸,隨時餓了叫一聲:老闆,來一碗魚丸。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從港產片看香港的飲食文化,一碗雜碎面也包含著很多故事
    《行運一條龍》蛋撻和茶餐廳;《追龍》的菠蘿油等香港山嶽電影展示香港生活的同事也展示了獨特的香港飲食文化。《食神》可以說是一部非常經典的美食家電影,情節抓住人的心,有無數好吃的食物,令人窒息,其中雜石棉、叉燒飯和火跳牆都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特產。雜燴麵是香港山盤上最常吃的食物之一。雜燴麵是香港路邊攤上飲食文化的象徵。香港不太懂雜麵,你絕對不是香港人。
  • 鏗鏘玫瑰別樣紅|「魚丸西施」林豔豔:讓更多人愛上福州魚丸
    帶領姐妹奔小康即日起,福州婦聯微信公眾號開設【鏗鏘玫瑰別樣紅】專欄,展示全市巾幗創業先鋒和脫貧攻堅的帶頭人的創業事跡,希望廣大婦女能從這些先進典型的事跡和優秀品質中受到感染和鼓舞,汲取智慧和力量,立足本職崗位,爭當巾幗標兵,為建設美好幸福新福州貢獻力量。
  • 中國最好吃的魚丸?福州魚丸大師透露配方,年底1天能賣20000元
    福州魚丸好吃有竅門,夫妻在連江做海鮮小吃30多年,光手工魚丸年底1天能賣20000元,大爺透露獨家配方,10幾斤大鮸魚做原料,2種魚肉混合做營養又好吃,1斤25元鮮香Q彈聽說:「中國魚丸看福州,福州魚丸看連江」不知道真假?我們慕名來到福州連江,見證了地道的福州魚丸是如何誕生的。這次我們探訪的這家魚丸店,老闆是一對專做魚丸30多年的老夫妻,光手工魚丸年底1天要做800斤,能賣20000多元。
  • 當福州美食遇上超輕黏土,驚呆了
  • 福州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 留住文化根與魂
    (鼓樓區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閩都文化的發源地,福州鼓樓在2200多年歷史長河中,沉澱出許多璀璨的文化瑰寶,包括閩劇、花燈、香店拳、閩派古琴等6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更好地迎接第44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近年來,福州鼓樓區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展開保護和傳承工作,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時代特色,用這些傳統文化基因展示閩都文化、講述鼓樓故事。
  • 人人愛吃的福州魚丸,據說是由鯊魚肉和鰻魚肉製成,到底是真是假
    作為福州人都很喜歡的特色小吃,福州魚丸卻並沒有被記在閩菜譜中,但這絲毫不能影響福州人對它的喜愛。眾所周知,福州人平時吃飯的時候喜歡配點湯水,而魚丸煮的湯,相比起其他湯湯水水來說,卻是最為簡單易操作的,冒著熱氣的清湯魚丸,在上面撒上些蔥花,再放胡椒粉和醋,想想就覺得十分美味。其實,這個魚丸並不是福州特產,像沿海的很多地方都會有魚丸,不過他們的區別就在於,福州的魚丸裡面是有餡兒的。
  • 福州市資訊|都說福州魚丸是用鯊魚肉和鰻魚肉做成的,到底是不是真的?
    福州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都說福州魚丸是用鯊魚肉和鰻魚肉做成的,到底是不是真的?不同的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美食,我們一說到某一道美食時,就會聯想到那座城市,比如說武漢的熱乾麵,成都的兔頭,當我們說到魚丸時,自然而然就會想到福州,福州人對於魚丸的喜愛和瘋狂,是你無法想像到的。福州的魚丸店遍布大街小巷,還有那些沿街叫賣的小商販,每當福州人聽到敲碗的聲音,他們便知道今天有魚丸可以吃了。
  • 炸魚丸串串,解鎖魚丸新吃法
    炸魚丸串串By 眉記:自從解鎖魚丸技能,真的是樂此不疲,又好吃又便宜,營養還豐富,何樂而不為?  做多了就發懶,不再每次都稱量材料,開始隨手抓了,容易馬失前蹄啊!這不,昨天做的魚丸水放多了,嫩是嫩了,但沒了嚼勁,女兒表示沒有上次的好吃。好吧想上辦法補救一下吧,來個炸魚丸串串如何?  怎麼做魚丸以前發過菜譜了,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到我主頁找來看看喲!原料:魚丸、玉米澱粉1、蠔油、海鮮醬、玉米澱粉2、椒鹽粉、五香粉、白胡椒粉、辣椒粉。
  • 本土作家許曉春聊閩南飲食文化
    近日,廈門美食作家許曉春攜自己的作品《廈門飲食文化》來到外圖廈門書城,從凝聚了幾代廈門人甚至海外華人鄉愁的餐飲「老字號」,談到廈門餐飲的四大名片及其閩南風味特色,並結合現場展示的餡餅、馬蹄酥、豬腰餅、魚皮花生、蛋花酥等本地特色茶配,與讀者分享廈門美食背後的歷史、地域文化內涵。
  • 傳承非遺文化 百人共飲油茶宴
    傳承非遺文化 百人共飲油茶宴 信息來源:宣傳部 發布日期:2020-12-11 09:30 【字體:大中小】 12月9日,柳州市柳源卓藝工藝品有限公司黨支部在柳州民族手作博物館開展「少數民族非遺文化」三江侗族油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主題黨日活動,近百愛好者參加。
  • 福州倉山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打造鄉村學校少年宮特色品牌
    參加活動領導嘉賓參觀各鄉村學校少年宮特色項目展區 倉山區委文明辦供圖 為了進一步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創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廣大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向全區各中小學展示各校濃墨重彩的鄉村學校少年宮成果,弘揚和展示當地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 《福州古厝》展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福州範本
    ,那是中國人從未割捨的世代鄉愁、文化故園……姿態各異、內涵豐富的福州古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鮮活註解,凝練而靈動。   紀錄片《福州古厝》挖掘出古厝深處永不消失的文化基因,飽含著厚重雋永的光陰故事,不僅讓觀眾感受到絲絲鄉愁,更體悟著傳承千年的歷史文脈。
  • 著名香港小吃,《麥兜響噹噹》同款魚丸粗面,有魚丸也有粗面哦!
    著名香港小吃,《麥兜響噹噹》同款魚丸粗面,有魚丸也有粗面哦!如果你是一個對漫畫和動畫片及其熱衷的人,那我相信你對日本的動漫文化一定是有所了解的吧,從大家熟悉的哆啦A夢到現在網上熱傳的「迪迦奧特曼」,都是非常的有名的,日本憑著劇情的創新和趣味性在全球佔有比較重要的位置,也是一個領軍人的形象。
  • 冬天來福州喝湯吧!這36碗熱湯,從頭到腳溫暖靈魂
    ↓↓↓福州有句老話說:「愛喝湯水的人,有情有義」一碗熱熱乎乎的鍋邊配蝦酥一份扎紮實實的魚丸剛出鍋的鼎邊糊湯清不糊,食之細膩爽滑,搭配蝦酥、三角糕、油條等,不管是老人孩子,上班族還是學生,生在福州,就好這一口,清晨福州,每一碗鍋邊都洋溢著生活的熱氣。福州魚丸噹啷噹啷,許多老福州人記憶裡都有這樣的早飯時光:清晨或傍晚,從街巷深處傳來湯匙敲擊瓷碗的清脆響聲,那是福州商販兜售魚丸的獨特方式。
  • 收好這篇福州美食地圖,小吃閩菜火鍋一網打盡
    福州 ,也被稱為有福之州,這裡自古以來都是物產豐富,海產豐富,故而美食多,傳統 福州 美食包括魚丸、拌麵、肉燕、蝦酥、海蠣餅、撈化、鼎邊糊、春卷、荔枝肉、佛跳牆、芋泥、花生湯,這些幾乎都可以在三坊七巷、達明美食街嘗到。三坊七巷的福州美食三坊七巷有幾家店,是當地特色,如果不想跑很遠吃,那不如在這裡吃個遍,就在三坊七巷的主街上,很方便。
  • 福州鬧市有條商業街,本地人比外地遊客更愛去,這個真相你猜不到
    南后街這條步行街,看點還是很多的,主要有兩點:1、體驗傳統非遺文化到了一個城市,要了解這裡,必須先了解這個城市的文化和習俗,它是這個城市的靈魂。因此,到了南后街也不例外,一定要好好細看。;在福建民俗博物館,這裡可以了解到福州的建築特色,觀看《觀閩俗 知閩風》主題展;欣賞福州的傳統民俗,如福州婚俗展區,這裡就可以看到「髹漆全牛皮箱」、「紅漆馬桶」等福州當時的嫁妝;在三坊七巷文創中心,遊客可以在這裡欣賞到精美的油紙傘,還可以了解購買;還可以參觀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這裡展示的福建剪紙、壽山石雕、瓷藝等各類作品。
  • 技術驅動 福州科特派「趕海」有新招
    11月25日,來自福州對口幫扶對象甘肅省定西市的貧困戶張錄全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早在1994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就出臺了《關於建設「海上福州」的意見》,在全國沿海城市中率先吹響「向海進軍」的號角。
  • 念念海潮聲,最憶是福州
    師徒傳承的佛跳牆,甜甜的荔枝蘸上鮮香的醬油,充滿煙火氣息的柴火鍋邊糊,瑩潤飽滿的古田銀耳,每一種都是福州人記憶中幸福的味道。從陽光灑滿的清晨醒來,盛上一碗冒著熱氣的鍋邊糊,開啟一整天的元氣滿滿。「尋味官」小小瘋,帶領節目嘉賓李子璇、馮呈辰二人,一起探尋福州味道,品味藏在街角巷陌的美味小店。還不馬上上手機淘寶搜索天貓美食,與我們的尋味官們一起感受福建地道風味!~
  • 福州「00」後高中生執著八家將民俗 自發練習傳承技藝
    7月18日,記者來到了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葉廈村,領略原汁原味的福州八家將風採。【解說】八家將是發源於福州臺江,盛行於臺灣民俗廟會的傳統陣頭。出生於2003年的孫彥哲是一名高一的學生,學習八家將舞蹈兩年,目前也是這支名為錦麟軒八將團的一名隊長。孫彥哲告訴記者,自己是安徽人,小學三年級才隨父母來到福州生活,從那時起,他就對福州的傳統民俗文化有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