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末期,日本已經無力應對盟軍強大的進攻勢頭,日本國內缺乏各種資源,已經達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由於沒有可靠的引導設備,採取使用者自殺式攻擊的方式已經是對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我們都知道惡名昭彰的神風特攻隊的故事,但除了神風特攻隊以外,日本還組織了伏龍特攻隊、回天特攻隊、震洋特攻隊三支敢死隊。
1、伏龍特攻隊
二戰末期,盟軍為佔領日本本土而制定了沒落行動,日本軍部則制定了「決」號作戰計劃,欲盡全國僅存的所有力量反制盟軍。由於日本的地理特徵,日本軍部正確判斷了盟軍可能的登陸地點,由此,伏龍特攻隊的計劃也逐漸浮出水面。
伏龍特攻隊的設想是:由一名士兵身穿潛水服,在盟軍可能登陸的地點提前埋伏於水下,手持一根5米長的竹竿,竹竿上綁著一個機械魚雷或帶有觸發裝置的炸藥。日本軍方認為,等盟軍登陸船靠近後,這位士兵能用竹竿上的魚雷從登陸艇底部戳爆盟軍,從而達到以最低成本殺傷盟軍的效果。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名士兵自己必然會死亡。
然而日本軍方進行過測試後卻發現,由於水下能見度極差、士兵氧氣供給量不足、水下操作困難等種種原因,實際效果遠不如預期,隨著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伏龍」也就沒有投入實際作戰,就地解散。
2、回天特攻隊
二戰末期,曾經讓日本為之驕傲的聯合艦隊已經徒有虛名,大批從戰場上回來的殘廢軍艦被放置在東京灣,日本已經沒有能力再修復這些戰艦使他們重回戰場。為了最大化的對抗盟軍艦艇,日本研製出了回天魚雷,「回天」之名來自當時逆轉戰局的願望,並且開始訓練專門使用回天魚雷進行自殺式攻擊的回天特攻隊。
回天魚雷是一種載人魚雷,即用人作為魚雷的導向裝置,魚雷內部有一塊非常小的駕駛艙,士兵進入艙體後艙門隨即關閉,無法再打開。藉助駕駛艙內的簡易設備,可以操作魚雷的左右方向以期精準的打擊盟軍艦船。很明顯,這名士兵也絕無生還的可能。
1944年9月日本正式開始組建回天特攻隊。回天由水面艦用的匿跡魚雷(九三式魚雷)作為藍本設計。完成的「回天」直徑1米,魚雷內部可裝載乘員1名,乘員可由小型潛望鏡確認敵艦的位置與操縱魚雷,目標為增加對敵艦的命中率。「回天」所裝載的炸藥量高達1.55噸,為一般魚雷的3倍。
由於回天魚雷操縱困難,至投降為止接受過回天操縱訓練的共1,375人,出擊與戰死者實際僅有106人。戰果也不夠顯著。
3、震洋特攻隊
隨著防衛本土海岸線成為日本海軍的主要任務,山窮水盡的日本軍方本著效率最大化的原則,使用質量低下的材料製造出了大量震洋摩託艇。
1944年中開始設計開發的震洋艇。以廉價的三合板為船身,搭載豐田汽車引擎,在船首配置炸藥,當發現敵方船隻時,將隱藏在海岸線的震洋艇滑出海面後,由駕駛員操縱駛向敵方船隻,以撞擊方式引爆炸藥完成自殺攻擊。
震洋特攻隊的隊員除來自其他特種兵器轉出的搭乘員以外,以學徒兵、海軍飛行預科練習生出身者為中心。
到二戰結束,日軍一共組織了147個震洋特攻分隊布置在日本各地。但隨著盟軍火力的加強以及空地協同作戰水平的提高,震洋特攻隊徒有傷亡而難以見到實效。事後統計震洋戰死者在2500人以上,其中仍有十分之一是因為自己發生事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