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廚師
歐陽躍親文/圖
父親也曾是老家十裡八鄉有名的大廚。
「娶個媳婦好過年」那時的農村,娶媳婦嫁女大都在下半年進行。東家年初就要養好一頭豬,吉日到,把豬宰了,豬肉、豬下水就是喜宴的全部肉材。
隨著天氣一天天變冷父親也越發忙碌起來,到了良辰吉日,父親便挑著炒勺、鍋鏟、菜刀、烙鐵棍、二爪鉗、過濾勺趕到東家,開始施展他的廚藝。而現在的廚師卻不再需要帶著這些工具了,只需人去就行,因為鄉村祠堂的後廚房裡,都備齊了這些工具。二爪鉗、洛鐵更是不需要了,現在都是買現成的肉,並不需要用洛鐵燒紅燙除豬頭肉、豬腿上的毛。多餘的肉也都存到冰櫃裡,並不需要用二爪鉗把肉掛到房梁上,生怕貓狗偷吃。
早些年,鄉下幾乎村村都有大廚,有些村莊甚至宗族的每一房(支)都有自己的大廚。
鄉下大廚很受鄉人尊重。婚喪嫁娶、築屋上梁、孩子滿月、老人做壽、金榜題名.......不管是紅喜事還是白喜事,擺上幾十桌招待親戚朋友是免不了的。平時小鍋小灶慣了的主婦們是拿不下這陣勢的,村裡大廚的地位就凸顯出來。家有喜事(白喜事除外)的東家要提前好些日子到大廚家請廚,定下菜單。生怕本村的大廚被別家搶去,那只能去別村請廚了。
父親的廚藝是傳承爺爺的,爺爺去世後,大廚的擔子自然落到父親身上。父親有文化會算計,廚藝又好,在附近的村莊很是吃香。不僅承攬下了本村的宴席,還常常被別村請去掌廚。所以一到下半年,全家的夥食也要好很多,因為在那個時代,大廚是不用付工錢的,鄉裡鄉親都是免費幫忙。但操辦完宴席,東家還是會親自上門來謝廚,家境好的人家,會送來一條毛巾、兩斤肉、一瓶酒表示感謝,家境差點的人家就送幾個蘋果或者一碗紅燒肉,但父親並不嫌棄,從不提「按勞取酬」。
父親卸下大廚身份是在60歲退休後,那時的他經常犯暈,我知道父親受不了油煙的燻蒸。鄉下的廚房大都低矮狹小,蒸炒煮炸都要在那十來個平方米的小屋子裡完成。沒有排風扇,也沒有抽油煙機,連窗戶也是小小的。整天被油煙嗆著,委實吃不消。在我的強烈反對下,父親戀戀不捨地把象徵著大廚的家什封存了起來。父親今年已經八十多歲,但村裡人不管哪房做喜事他都一個不落下被請去幫忙,因為他嫻熟的切菜技術依然「寶刀未老」。
一代鄉下大廚的卸任,成就了新一代鄉下大廚的崛起。在老家那一帶,如今最火的大廚名叫肖小兵,鄉裡人習慣叫他「小兵」。
小兵是青原區天玉鎮臨江村正明團村人,今年剛50歲,掌大廚的廚齡卻已經有15年了,是聞名河東的大廚。
說起小兵掌廚的故事,也是機緣湊巧。打小就不愛讀書的他,十多歲就黏著他父親去幫工。小兵的父親是屠夫,每天天不亮就動身去殺豬,小小年紀的小兵倒是很喜歡做這事。父親一個肩膀挑著殺豬的刀、勾、刨,另一個肩膀和他一塊抬著燙豬的窯桶。等殺完豬父親去集市上賣肉,他則背著書包上學去,可上課一響,還沒等老師開講,他卻睡得死豬一樣。為這,他可沒少挨老師的教鞭。
既然讀不了書,就跟著父親學殺豬賣肉。小兵倒也樂意,過了幾年就接過父親的挑子,當上了屠夫。
轉眼小兵也年過三十,每天都騎著摩託走村串鄉去賣肉。由於他人本分,賣肉從不缺斤少兩,鄉裡人要買點肉改善夥食,每天早上都等著他上門來。碰到做喜事的東家,都委託他買肉,要幾付腸子,幾個腰子,多少斤裡脊肉,幾個豬腿,他都能準時送到。送完肉,東家順便請他吃飯。一天營生早早收工的他倒也撇脫(大方、隨便、好說話、不講究的意思),轉到廚房裡見事做事,不白吃。小兵尤其喜歡圍在大廚身邊,看他們怎麼配菜、炒菜,有時大廚忙不過來,他就自告奮勇幫著炒幾個菜。一來二去,他學會了各種硬菜、小菜的做法,連下水東、上水東喜宴正餐必上的麵糊(福)、南瓜糊(福)也學到了精髓。
走過東西南北中,小兵的廚藝很是了得,他綜合各村大廚的優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廚藝,一場宴席掌廚下來,赴宴的客人都情不自禁地豎起了大拇指。如今他的廚藝已聲名遠播,離他家幾十裡遠的吉水、富田也有人家請他去掌廚,甚至有人家大年三十的團圓飯也固定請他去掌廚。
如今的他,每年在外掌廚的日子不下200天,有些人家為了省事,連幫廚的都不用村裡人,直接把宴席承包給他。昔日的屠夫已然華麗轉身為職業鄉下大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