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五大刺客中荊軻武功最菜,為何名聲最響?

2020-12-05 愛詩書

古龍小說中有一類人,除了主角之外,他們給人的印象最為深刻,也是古龍小說中的標配,他們就是刺客(殺手)。

刺客,就是懷挾兵器進行暗殺的人,如果非要和殺手區別一下,刺客的暗殺活動更具有政治的色彩。刺客的這一特性和它的起源有關係,春秋時期大部分的暗殺活動都是針對貴族和諸侯,最早描述這類人行為動機的是《刺客列傳》。

刺客列傳中有一共記載了五個人,分別是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若以武功高低而論,無疑是荊軻最差,遊俠魯勾踐評價荊軻「不精通劍術」,可偏偏五個人中荊軻的名聲最響,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五個人所處的時代從春秋初年跨越到戰國末年,他們的行為舉止有著深刻的歷史烙印,從側面反映了個人價值觀的轉變,以及分裂到統一的歷史進程。

嚴格意義上講,曹沫算不上一個刺客,他本是一個將軍,在戰場上接連失敗之後,依然深得魯莊公的信任,於是在一次外交會議上,他不得不採取極端的手段,手持匕首逼迫齊桓公交還魯國的土地。

齊桓公為保住性命,佯裝答應,盤算著擺脫危險之後反悔。曹沫本是一個性情直爽之人,一見齊桓公答應,扔下匕首,平靜地回到自己國家的隊伍裡。

雖然這裡面寫的是曹沫,重點突出的卻是管仲,為什麼呢?齊桓公本可以下令擊殺曹沫,在管仲的勸說之下才打消了念頭。

管仲能夠領導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政治眼光不可謂不長,思考事情相當周密。作為諸侯的盟主,齊國的一舉一動都被其他國家看在眼中,武力強大和遵守信用是齊國稱霸的兩條腿,為一點事情而犧牲掉齊國的信用,得不償失。

原本是一件丟人的事情,卻在管仲靈活的政治手腕之下,變成了一樁美事,諸侯國看到的並非是叢林法則的運用,而是齊國的仁厚,不恃強凌弱,不背信棄義。

因此,不僅齊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更加穩固,曹沫更是拿回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雙贏的結果,管仲的智慧可見一斑。

專諸出場的時候,已經是春秋末期,自吳國建國以來崇尚的「讓賢」體制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為了權力,不惜採取任何手段。

專諸身上的優點是孝順,而他的母親為了不連累他上吊自殺,後來的故事發展也很明確,幫助公子光殺死了吳王僚。

以今天眼光來看專諸,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他就是公子光、也就是後來吳王闔廬的一顆棋子。在當時的歷史時期,他所代表的是一種知恩圖報的精神,從他接受公子光禮遇的時候,就已經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一般來講,戰國始自韓魏趙三家分晉,可分晉的過程並不順利。早在三家分晉之前,韓魏趙差一點就被智氏吞併,若不是三家聯手,恐怕就沒有戰國了。

最終韓魏趙三家聯合起來滅亡了智氏,平分了智氏土地,豫讓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登場的。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是司馬遷藉助豫讓的故事說出的千古名言,也是司馬遷對自己際遇的一種感慨。司馬遷希望在自己受難的時候,能有一個像豫讓一樣的人幫助自己,可惜沒有。

聶政殺人避仇隱居鄉裡,和專諸一樣,為了報答別人的知遇之恩才奮不顧身,最終死於亂刀之下。

這四個人,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名聲恰恰是一位史書記錄了他們。在後人的評論之中,對四個人也是頗有微詞,曹沫故事真實性有待商榷,專諸不過是亂臣賊子,豫讓雖勉強稱得上「義」,不免流於表面,聶政,不過是一個盜賊。

他們和荊軻相比,確實差了很多,而在記錄的文字上,荊軻的事跡佔了《刺客列傳》篇幅的三分之二,是司馬遷最精心刻畫的一個人物。

荊軻之所以暴得大名,和他刺殺的人物有直接的關係。他刺殺的不是別人,正是後來統一六國,毀譽參半的秦始皇嬴政。

而刺殺秦始皇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刺殺秦始皇的人非常多,張良就曾經僱了一個大力士,而那個大力士名字也沒有留下。

荊軻是一個聰明人,起碼在考慮問題上相當仔細,如何獲得秦王的信任,如何接近秦王,如何將匕首帶進秦王宮中,他都推演得毫無破綻,事實也證明直到拔出匕首之前,一切都在按照計劃進行。

相比之下,作為整個刺殺行動的發起人,太子丹的缺點實在是太多太多。

首先,之所以採取刺殺行動,很可能是他聽得了很多刺客的故事,而曹沫、聶政等人的成功無疑增強了他的信心。可是,他不知道,時代已經變了,刺殺並不能改變根本問題,刺殺無論成功與否,都只會加速燕國的滅亡。

再者,太子丹沒有識人的本事。他首先找到的是人是老者田光,從年齡上來看,田光就已經不合適,而太子丹還去恭請田光出山,說明太子丹已經焦慮萬分,到了有病亂投醫的境地。

田光推薦了荊軻之後,太子丹並沒有徹底了解荊軻,多次催促荊軻趕往秦國,在荊軻一再推脫之後,他開始懷疑荊軻是不是騙子,故意拖延時間,甚至當面對荊軻說派人先去刺殺一次。

當然,太子丹說的派人先去刺殺一次可能是氣話,不過作為整個行動的決策者,如此莽撞,沒有條理,根本沒有能力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變故。

荊軻之所以一再推脫,是他自己也意識到以自己的劍術不可能刺殺成功,所以他一直在等人來幫他,甚至到了易水送別的時候,仍然沒有放棄希望。

他等的是誰呢?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很多人推斷是當時的劍術名家蓋聶。這個推斷不無道理,整個故事裡面,一筆帶過的人物當中,符合這個人設的沒有幾個,蓋聶就是其中之一。也有可能是魯勾踐,因為魯勾踐曾經和荊軻有一面之緣,雖然交往過程中非常不快,說不定最後時刻還是希望魯勾踐出現。

這也只能是猜測了。

此外,太子丹的缺點還表現在了他給荊軻配備的副手上面。荊軻的副手名字叫秦舞陽,當時還是個孩子。這個孩子為什麼會讓太子丹看中呢?說到底,太子丹和秦舞陽都是沒有腦子的人。

秦舞陽的經歷確實很嚇人,至少表面上來看好像是個勇士,「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走在大街上大家都不敢正眼看他,這又能說明什麼?不過是說明小小年紀就是個流氓。要知道勇敢和匪氣是兩種概念。

一個成長於市井之中的孩子,一旦脫離了他生長的環境,不自覺地會產生一種恐懼。當秦舞陽來到秦王宮的時候,臉色突變,身體開始顫抖。好在荊軻給他打圓場。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詞中表現的蒼涼至少已經暗示出荊軻預言到了自己的結局,成功與否,自己都不可能或者離開秦王宮,而更加讓他感到悲哀的是他根本就沒有把握刺死秦王。

歷史無情的將荊軻推上了不歸路,也成全了他的名聲,可以說,荊軻是特殊時期的一個特殊產物,是歷史大變革時代的犧牲品,他是一個催化劑,加速了六國的統一。

很多人,如果不是歷史的機遇,根本就是歷史長河之中的塵埃。

沒有秦末大亂,劉邦可能在泗水亭長的位子上一直幹到退休;韓信只會終日無所事事,「胯下之辱」淪為坊間的笑柄;陳勝說不定已經死在了戍邊的路上······

話又說回來,歷史選擇的人物,也不是隨便選的,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從遊俠到布衣天子,劉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從無業游民到兵仙,韓信從沒有輕視過自己;從佃農到振臂一呼,陳勝一直壯志在胸中。

那麼,既然如此,每個普通人是否就應該隨波逐流呢?歷史已經用了無數次的經驗證明,每一次光明的到來,不是因為有了既定結果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之後才有可能得到光明的未來。

「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哪怕是作為普通人,也要努力的飛過一次,才算不虛此生。寧可追求虛無,也不能無所追求。

《刺客列傳》夾在呂不韋和李斯之間,司馬遷已經暗示了荊軻的死亡不僅是個人生命體的終結,更是戰國社會的終結。

九百年後,一個叫駱賓王的人,在奔赴幽燕之時,路過易水,想起荊軻當年送別時候的盛景,再看看自己孑然一身,不由得一陣傷感,寫下了後來的唐詩名篇《於易水送別》: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相關焦點

  • 荊軻刺秦王:專業刺客竟打不過職業皇帝,是嬴政太強還是荊軻太菜
    》裡:論一擊必殺,專諸刺王僚迅若奔雷;論武功高強,聶政單人單劍萬軍叢中取韓傀首級;論悍勇無雙,要離刺殺慶忌如蒼鷹撲食;但刺客列傳中的最強C位刺客卻另有其人,此人便是——荊軻。 荊軻刺秦以失敗告終,不但失敗的成本很高、後果很慘,失敗的過程也是讓人大跌眼鏡,他又到底憑什麼成為刺客中的大名人呢? 論武功,職業刺客荊軻是真的不行!
  • 刺客列傳五位刺客 荊軻是最失敗卻是最出名的 這是為何
    太史公《刺客列傳》裡寫了五名刺客:曹沫、專諸、聶政、豫讓和荊軻,然而大家都知道荊軻,卻不知道另外四人。下面咱們簡單分析一下為什麼五人中僅荊軻一人著名於世。1 曹沫曹沫,有人認為就是說「肉食者鄙」的那位曹劌。不管是曹劌還是曹沫,他的刺客事跡實在太簡單,簡單的和我們印象中刺客不一樣。
  • 中國古代四大刺客中,只有荊軻失敗了,但為什麼卻只有荊軻最出名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有四大刺客——專諸、要離、聶政和荊柯。專諸受當時還是吳國公子的闔閭的委託,藏魚腸劍於魚腹,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要離和專諸一樣,也是受吳王闔閭所託,不過刺殺的是吳王僚的兒子慶忌,先獻計殘身滅家,取得慶忌信任,然後成功刺殺了慶忌,可以說,專諸和要離成就了一代霸主吳王闔閭。
  • 古代八大刺客|荊軻刺秦失敗,為何還名列刺客之首?
    刺客是歷史中最為古老的行業之一。中國職業刺客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常由於政治原因,負責對目標人物進行刺殺。刺客行刺目的往往以圖在短時間內,讓目標人物及其相關事物遭受致命打擊。漢朝史學家司馬遷著作《史記》中的《刺客列傳》為中國最早的刺客傳記體史料,其中以「士為知己者死」作信條的刺客最為聞名。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 中國歷史上武功最高的刺客,不是最有名的荊軻,而是另有其人
    荊軻刺秦的孤勇,千年裡一直被人傳頌著,刺客作為古代的一個特殊群體,因為司馬遷的列傳,而流傳於世。但是歷史上武功最高的刺客,卻不是最有名的荊軻,而是另有其人,此人還是蓋聶的偶像,他是誰呢?其實他最後取得了刺殺的成功,可他為何會死呢?
  • 荊軻刺秦王:燕國太子丹幾乎傾盡全國之力,可為何還是失敗了?
    最後雖然刺殺失敗,但這也足以表現荊軻身上的「英雄氣概」。但當你再讀這個故事的時候,卻發現,其實荊軻根本稱不上是「英雄」,他的失敗是必然的。為何這麼說呢?首先來說,在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了很多刺客,比如曹沫、專諸、聶政、豫讓等等,和這些刺客相比,荊軻是唯一一個沒有完成任務的人。
  • 荊軻刺秦:他是史上有名的刺客,刺殺失敗為何還被傳頌至今?
    文/夢天天若說古代的刺客,無人不知荊軻;若說歷史上有名的刺殺案,非「荊軻刺秦」莫屬!那麼荊軻為什麼要刺秦?又為什麼失敗?他刺秦失敗又為何會被傳頌至今?接下來,我將會從這三個方面帶領大家再次深刻了解一次「荊軻刺秦」案。
  • 刺殺秦王失敗的荊軻,卻被司馬遷評為古代「四大刺客」之首
    李太白的《俠客行》使俠客武功高強、神秘莫測的形象躍然紙上。刺客是遊俠精神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提起刺客,有一個名字條件反射的就映入腦海中,那就是荊軻。 載入史書中的刺客有很多,以司馬遷的《史記》為準,著名的有四位,分別是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他們並稱為"四大刺客"。
  • 春秋戰國:中國古代四大刺客的故事,荊軻行刺失敗卻最有名
    刺客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行業之一。他們或居於鬧市,或隱於深山,或只生存於黑暗中,他們或許都沒有名字,他們的出現,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行刺,他們的信條都是"士為知己者死"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諸侯國之間相互吞併攻伐特別嚴重,當正面無法抗衡之時,那就來個「曲線救國」。
  • 古代與荊軻齊名的另外四位刺客,相比之下荊軻顯得最弱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他孤身刺殺秦始皇,雖沒有成功,但他那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俠義精神,想想總能讓人盪氣迴腸,感慨萬千。然而歷史上這種為道義甘願獻身,重情重義和知恩圖報的刺客其實還有四個,而荊軻刺秦王之所以著名並不是荊軻很厲害,而是秦始皇名氣太大,所以流傳得更為廣泛。今天獨行就跟大家聊聊另外四個俠士的故事,而他們為什麼能在歷史上稱為俠士流傳至今,是有一定原因的,看完你們就明白了。
  • 我不喜歡被推上神壇的刺客:荊軻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不吝筆墨寫了五個刺客,分別是春秋時的曹沫,167年後的專諸,又70年後的豫讓,再40餘年後的聶政,而後220年的荊軻。曹沫是魯國人,勇猛有力,侍奉魯莊公,敗績累累。豫讓一生的刺客執念,從未改變,不在乎生命,只求回報恩人。豫讓這個刺客,把道義推到了極致。他最敬重的恩人,死掉且受到了侮辱,他發誓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復仇。刺客的堅韌和專注如一,在豫讓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豫讓的故事,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歷史典故,讓世人動容,也讓太史公欽佩萬分。聶政是武功最高強的刺客。
  • 千古傳頌的荊軻刺秦,為何後人卻大罵荊軻是盜賊,太子丹是罪人?
    在司馬遷寫的《史記》中的《刺客列傳》中,荊軻被列為古代四大刺客之首。而史記被稱讚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可見,《史記》這部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力,而其中荊軻的形象更是影響了後世數千年的中國文化。
  • 與荊軻齊名的刺客還有三個,各個都是極具俠義精神的好漢!
    我們不管在影視劇中,還是在其他文學作品中,總是會聽到刺客這個職業,其中最被人所共知的當屬荊軻。當年荊軻留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語句,義無反顧的前往秦國刺殺秦王,雖然最後失敗了,但也留下了千古俠名。大家或許不知道,除了荊軻外,還有三個刺客與他齊名,大家都知道是誰嗎?
  • 體力和武功都比不上秦始皇,荊軻在刺秦計劃中的表現到底有多差?
    有的人以為是燕太子丹催的太急,荊軻沒有等到他需要等的人;也有的人說,是荊軻的助手秦舞陽太膽怯,在秦王面前露了陷,秦王有了準備,荊軻才失誤了;也有的人說,是荊軻的武功太差,根本就不是刺客的料。荊軻刺秦一共有三次機會,第一次窮圖匕見,荊軻左手拉住嬴政的衣袖,右手拿著匕首就要把嬴政捅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但是嬴政反應快了,撤掉了袖子逃脫,第一次刺殺行動便失敗。
  • 春秋戰國四大刺客,為何其他人都行刺成功,唯獨荊軻失敗了呢?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刺客往往被視為義士,後來太史公司馬遷編纂《史記》時,還專門為那時的著名刺客而編寫了一篇《刺客列傳》。在原文當中,司馬遷一共記載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五位刺客及其事跡,後來人們將後四位統稱為"四大刺客",以示對他們的紀念。
  • 最菜刺客荊軻為何殺不了秦始皇?最大的伏筆在他沒等到的那個人!
    而如此強勢的刺客女王阿軻正是遊戲對歷史上一位著名刺客的致敬。 明明已經抱了必死的心,匕首上也已經淬了毒,只要給秦王來上一刀就行了,然而荊軻卻因為太子丹的計劃,一味的想要先挾持秦王,最終導致了行動的失敗。 而第三點,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荊軻始終沒有等到自己的搭檔。
  • 終結自己放棄使命,這就是荊軻以失敗而成為絕世刺客的原因!
    ——穿越分割線——書接上回,我們繼續聊聊刺客因何而出手?刺客的出手與利益無關,大多是為知己而行,然而他們並非沒有家國概念和是非觀念。雖然刺客多以勇力著稱,但事實上刺客之中的「國士」比例,還要高於士子。想成為一個刺客,僅僅身手過人是遠遠不夠的。例如荊軻,他並不是有力無腦暴虎馮河一類的人,而是智勇雙全之人。荊軻好劍術,性情豪爽,又好讀書,為人深沉儒雅,所交接之人有屠夫、酒鬼、豪傑、高士、音樂家,三教九流,不一而足。他不是一個簡單的高手,而是一個儒雅有情趣高素質的刺客。也只有這樣的刺客,才能臨危不亂笑對威臨天下的秦王。
  • 荊軻:勇氣,是一個男人最高級的魅力
    有書君說他是歷史上有名的刺客。《史記·刺客列傳》中,他位列最後,卻著墨最多。他沒有絕頂武功,卻敢行刺被重重保護的一國之君。雖然結局悲愴,卻是真正的勇者。他就是戰國最後一位刺客,荊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荊軻背後的故事。士子荊軻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流傳了幾千年,被無數後人所傳頌。但回顧歷史卻發現,荊軻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刺客,因為他的武功不太厲害。
  • 中國古代四大刺客,不一樣的荊軻
    在《史記》中太史公為五名春秋戰國時的刺客單獨作了一個《史記·刺客列傳》,這其中就講了曹沫,專諸,聶政,豫讓,荊軻五名刺客,相信大家一般就聽說過荊軻,畢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還是流傳甚廣,所以今天,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國古代的四大刺客,不過對於「四大刺客」一般有兩種說法,在這裡我就取「要離」這一版。
  • 《大秦賦》中的樊於期,為何叛逃秦國,寧死也要幫荊軻刺秦王?
    更有些人物,雖然是配角,卻很犀利,例如劇中呂不韋的護衛樊於期,此人武功高強,出場時都非常拉風。然而,歷史上的樊於期,卻是一個悲劇角色。樊於期,後面兩個字讀「wū」和「jī」,司馬遷在《史記》中僅有一次提到樊於期,那就是在寫《刺客列傳》「荊軻刺秦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