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琴深如海,ID:likesea2013】
文/如海
一直想寫寫刺客。我又翻閱了下《史記》的刺客列傳,來說說太史公筆下的刺客。刺客神秘而悲壯,不似常人,而結局都註定很悽慘。幾乎刺客的宿命都是一個字:死。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是文天祥的高尚和偉岸。刺客不怕死,也勇於去死,卻遠沒有這樣的殊榮。要麼殞命荒冢、埋骨青山,要麼死無葬身之地。刺客的名字都無足重輕。
然古人更重道義,能為義而悲愴赴死,眼睛都不眨一下。有名或無名的刺客,都有很大一部分是這樣的人。司馬遷在史記中也不吝筆墨寫了五個刺客,分別是春秋時的曹沫,167年後的專諸,又70年後的豫讓,再40餘年後的聶政,而後220年的荊軻。
曹沫是魯國人,勇猛有力,侍奉魯莊公,敗績累累。曹沫膽子大,把刀架在齊桓公脖子上,逼著齊桓公答應歸還魯國的土地,然後丟下匕首而面不改色。齊桓公可以背棄盟約,管仲說會失信天下,於是魯莊公得到了土地。
曹沫其實就是膽子大,算不得標準的刺客,一個臣子的忠勇可嘉而已。所以,司馬遷著墨很少,輕描淡寫地寫了曹沫,作為第一個所謂的刺客。
167年後的專諸,有了更完整的刺客形象和風範,也多了幾分悲壯。
伍子胥是刺客伯樂,發掘了專諸,見「專諸方與人鬥,將就敵,其怒有萬人之氣,甚不可當」,於是和專諸交往。伍子胥洞見專諸有死士的潛質,便推薦給了公子光。公子光優待專諸,養他來對付勁敵吳王僚。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設下鴻門宴,引來吳王僚。專諸把匕首放到烤魚的肚子裡,進獻上去。到吳王僚跟前,專諸掰開魚,趁勢用匕首迅速刺殺王僚,吳王僚當場斃命。然侍衛人員擊殺死了專諸。專諸的劍叫魚腸劍,也名魚藏劍。此後,公子光自立為國君,他就是吳王闔閭。
專諸完成了一次絕美的刺殺,目標死掉,自己也英勇就義。食君之祿,當報答君恩,專諸的命是伍子胥和公子光給的;他生命的唯一意義,也當為公子光而死得其所。刺客和政客,專諸和公子光之間,正義和道義似乎都不沾邊。而刺客專諸,實現了一次完美的刺殺,稱得上真正的刺客。
在我看來,刺客的死是必然的,而能否殺掉目標,是衡量刺客實力和水平的標準。專諸和公子光精心策劃,縝密的刺殺計劃獲得成功,也證明了彼時豢養刺客的價值和意義。伍子胥的心機沒有白費,公子光的期望沒有辜負,專諸也完成了人生唯一一次生命和存在的交換。
為報恩而當刺客的,不僅有專諸一人。70年後的豫讓,刺客的執念更令人嘆息。而他唯一的目的,也是為了報答主人智伯的知遇之恩。豫讓是智伯的家臣,但智伯很器重他,所以豫讓很感動、感恩。趙襄子滅掉了智伯,還把他的頭蓋骨漆成飲具。
逃到山裡的豫讓開始了漫長的復仇和刺殺之路。豫讓偽裝成修廁所的人,欲刺殺趙襄子,卻被發現而被捕。趙襄子覺得家臣為主人復仇的人是閒士,於是放了豫讓。
豫讓的執念不改。他把漆塗在身上,使皮膚爛得像癩瘡,然後吞下炭火,使自己的聲音變成嘶啞,喬裝打扮連他的妻子都不認識他。豫讓精心算準了趙襄子的出行時間和路線,埋伏於橋上,不料再次被抓,行刺失敗。趙襄子不解,豫讓說:「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刺殺無望,豫讓仰天長嘯,請求趙襄子脫下衣服一件,讓他象徵性地完成刺殺。而後,豫讓悲戚萬分,伏劍自殺。豫讓的死,讓趙國人感動和悲泣。豫讓一生的刺客執念,從未改變,不在乎生命,只求回報恩人。
豫讓這個刺客,把道義推到了極致。他最敬重的恩人,死掉且受到了侮辱,他發誓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復仇。刺客的堅韌和專注如一,在豫讓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豫讓的故事,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歷史典故,讓世人動容,也讓太史公欽佩萬分。
聶政是武功最高強的刺客。
聶政的出生年月都是謎。他曾是一個屠戶,年輕時也是一名俠客。和之前的刺客相比,聶政多了俠客的豪氣。行俠江湖的高手,總是令人敬仰和崇拜。他忘不了嚴仲子對自己的知遇之恩,聶政在母親死後守孝三年,然後開始了刺殺之路。
聶政的目標很明確,也不喬裝打扮,更不玩套路。一人一劍,刺殺韓國國相俠累。沒有任何策劃,聶政是如何衝到國相面前的,如何做到的呢?這個畫面很難想像。一般意義上的刺客,比如專諸和豫讓,都費盡心思偽裝自己,才能給予敵人致命一擊。可聶政太牛逼,一把劍,沒有什麼花裡胡哨,全乾貨地殺殺殺,就幹掉了俠累;而後,勇猛的聶政,又殺掉了數十人。要知道,國相身邊的侍衛,也絕非泛泛之輩,起碼也是江湖高手網羅而來的。
聶政刺殺掉國相俠累的畫面,很難想像。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聶政的本領高超,劍術一流,否則難以完成匪夷所思的不可能的任務。
更悽慘的是,刺殺成功後,聶政自己剝掉麵皮,挖出眼睛,然後還挑出自己的肚腸,死掉。他的目的,是為了不連累他的家人。後來很久,都沒有人知道聶政是誰。
聶政是一個最寂寂無名的刺客,卻也是一個刺殺水平最高的刺客。他的刺殺,簡單直接,完成度100%;他刺殺的對象,是韓國國相。如果韓國後來強大起來,沒有秦國,我相信:聶政會成為歷史上最有名的刺客。而完全沒有荊軻的什麼事。
但沒辦法,我們大多數人還是牢牢地記住了荊軻,千百年來吟唱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為荊軻而感懷萬分。刺秦的荊軻,以圖窮匕見的方式,以投名狀的心機站到了秦王的面前,完成的卻是一次非常失敗的刺殺。
我始終覺得,荊軻作為一名刺客,是相當失敗和有失水準的。其一,他有東施效顰之嫌,他抄襲專諸魚藏劍的方式,卻不得要領。其二,他衝到秦王殿上,心理素質不過硬,緊張惶恐被看出端倪,完全沒有職業刺客的素養和水準。其三,秦始皇繞圈幾下就躲過了他的伏擊,和聶政相比,荊軻的劍術被聶政甩幾條街。都不知道他平時怎麼練的。
但司馬遷總共寫了五個刺客,最後還是傾注最多的筆墨在荊軻身上。後人也非常理解司馬遷,把荊軻奉為了刺客之神。刺秦的人遠不止荊軻一個,還有秦舞陽、高漸離、倉海君、張良等。特別是高漸離,在荊軻死後進宮,眼睛被弄瞎的情況下,還要為好友荊軻復仇,刺殺秦王失敗而慘死。
刺客都得死。幾乎所有的刺客都躲不過這樣的宿命。且許多刺客死後都無人能知。畢竟職業殺手的一生,就是完成心無旁騖的絕殺一擊。不管是為道義、為報恩,還是捲入政治刺殺之中,刺客都很難全身而退。刺客關心的,也非自己的性命,而是目標的命。
我其實不太喜歡荊軻,這個被推上刺客神壇上的刺客。他牢牢地霸佔了千年來刺客的霸主C位,就因為他刺殺的是最大的官,是一個皇帝?一個刺客,刺殺的結果不應該是最重要的嗎?荊軻刺秦的失敗,如何演繹出了他的刺客網紅之路呢?實在是令人費解。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或許才是真正的原因。刺殺是血腥的,而荊軻刺殺前的前戲,有友誼高歌、有易水離別、有從此天各一方的命運無常。所以,成為了傳奇和不朽。原來,有時候,前戲才是更重要的。
青春、夢想,詩和遠方
主張俗世中,不俗的精神生活
文字原創溫暖,必定值得與你為伴
一日不讀琴深如海,仿若三日不知肉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琴深如海,ID:likesea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