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時期代表建築建築特點概述,帶你走進建築的美學殿堂

2020-12-15 子昂說史

引言

大角鬥場的外面用灰白色的凝灰巖砌築,非常雄偉。下面三層都用券柱式裝飾,頂上一層實牆用壁柱分劃,每個開間中央開一個小窗,掛一面青銅盾牌,有牛腿挑出,託住頂上的桅杆。桅杆是用來拉懸索以張開篷布遮陽的。

一圈80個開間,只有長短軸兩端四個大門稍有難以引人注意的不同,但是它的橢圓形形體和券柱式卻造成了豐富的光影變化和對比。而它的單純簡練則使它更顯得宏大莊重。第二、第三兩層每個窗洞口都立一尊雕像,在背後黑影的襯託下十分生動,把大角鬥場點綴得高貴而蓬勃。大角鬥場的券柱式被認為是券柱式的典範,在文藝復興時期屢屢被模仿。

▲古羅馬鬥獸場

大角鬥場壯麗的形象給每個人以強烈的印象,在一本中世紀基督教的《頌書》(Venerable Bede,大約673-735之間)裡記載了一位朝聖者的話:「只要大角鬥場屹立著,羅馬就屹立著;大角鬥場頹圮了,羅馬就頹圮了;一旦羅馬頹圮了,世界就會頹圮。」但是,大角鬥場卻不斷遭到地震破壞,屢圮屢修,屢修又屢圮。到15世紀,它不幸竟成了「石礦」,教皇和教廷貴族為修建府邸、樞密院和教堂,到大角鬥場來拆石料。1749年,教廷才宣布保護大角鬥場,理由是曾有早期基督徒在這裡殉難,它是個聖地。雖然這說法缺乏根據,畢竟阻止了進一步被劫掠。不過,它一直荒廢著,「表演」區和看臺上長滿了野草雜樹,竟有植物學家因此寫出了兩本植物學專著。

這種頹圮荒廢狀態引起了19世紀浪漫主義者弔古傷今的情緒,拜倫即景寫過詩。連小說家狄更斯也在1846年寫道:「這是人們可以想像的最具震撼力的、最莊嚴的、最隆重的、最恢宏的、最崇高的形象,又是最令人悲痛的形象。在它血腥的年代,這個大角鬥場巨大的、充滿了強勁生命力的形象沒有感動過任何人,現在成了廢墟,它卻能感動每一個看到它的人。感謝上帝,它成了廢墟。」

▲鬥獸場內部

萬神廟既是一座廟宇,又是一座皇家紀念物,始建於公元118年,落成於公元128年左右,它能夠大體不變地保存下來,是因為於公元609年被改為基督教堂,奉獻給聖母瑪利亞和所有一切的殉道者。大角鬥場和公共浴場都是被教皇和教廷貴族拆毀的,在中世紀,他們是全權的統治者,對「異教」的文明毫不留情,甚至有意破壞。萬神廟作為教堂才有幸逃過了這一劫。萬神廟的結構簡潔,形體單純,是古羅馬建築最輝煌的成就之一。

它的主體是圓形的,頂上覆蓋一個直徑43.3米的大穹頂。這個穹頂,歷經兩千年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因此支撐穹頂的一圈牆垣的高度便大體等於半徑。這樣非常簡單明確的幾何關係,使萬神廟單一的空間顯得更加完整統一。單純而又宏大,便莊嚴崇高。穹頂正中有一個圓形大洞,直徑8.9米,這是廟內惟一的採光口,光線從上面瀉下,如同上天無所不見的眼光,氤氳出 一種天人相通的神聖氣氛。過去,古希臘和羅馬早期的廟宇,藝術表現力都在外部,而萬神廟卻以內部空間的藝術表現力為主了。單一的空間,它的體量不容易被人確認,萬神廟在內部表面採用了細緻的小尺度分劃,把它的恢宏闊大準確地顯示了出來。

▲萬神廟穹頂

它的穹頂內表面做了五層凹格,每層數量相同,因此凹格從下往上逐漸縮小,呈現出穹頂向上升起的球面。每個凹格中央安著一朵鍍金的青銅花。牆面則分上下兩層,都用大理石飾面,下層的赭紅色大理石柱子只有10米來高,上層的小壁柱更加纖小。小尺度的分劃襯託出了空間的宏大。地面像古希臘帕提農廟的臺基面一樣,中央微微凸起,不但顯得柔和飽滿有生氣,而且站在中央向四周看去,漸遠漸低,地面上的格子圖案被微微變形,好像伸展得更遠。

在外部,圓形的主體前面有一個34米寬、15.5米深的矩形大柱廊。16棵柱子,正面8棵,後面兩排各4棵,都是整塊灰色花崗石的,高達12.5米,底徑1.43米。柱廊深處是巨大的銅門,門左右各有一個龕,分別立著奧古斯都和他的副手阿格裡巴的雕像。早在公元前27年,阿格裡巴主持建造過一座萬神廟,獻給所有的神,以紀念屋大維也就是後來的奧古斯都打敗安東尼和克婁帕特拉。那座廟是傳統的長方形的,公元80年被焚。

▲萬神廟柱體建築

後來,羅馬帝國最喜歡建築並且親自設計建築的阿德良皇帝(Adrian,76-138,117-138在位)才把它重建為這座圓形的。但他在前面加了個矩形的柱廊,並在柱廊的山花上刻著「呂奇烏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裡巴建造此廟」,因此長期以來,人們以為這柱廊是阿格裡巴舊萬神廟的遺物。1892年,發現從基礎起,所有磚頭上的年代印記都在120-125年之間,所以判斷,這柱廊其實也是阿德良在位時候造的。進了大銅門,正前方,直徑的另一端,是一個最高大的神櫥,它上面的四分之一圓穹頂展開在牆垣的上層。銅門和這個神櫥之間,左右沿牆各有三個小神櫥,高度限制在牆垣的下層。

大小神櫥一共7個。神櫥之間以及神櫥與大門之間,又有8個小壁龕。在古羅馬時期,神櫥裡安置著7位大神,壁龕裡則是次要的小神。羅馬人承襲了希臘人世俗化的宗教,神也都是古希臘神,只不過有幾位改了名字而已。

▲萬神廟內景

據古羅馬學者兼作家老普林尼(Plinius the elder,23-79)記載,萬神廟裡另外還有凱撒家族的保護神戰神瑪斯和愛神維納斯(希臘人叫她阿佛洛狄忒)、兩尊雕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維納斯像上戴著的一對耳環,是克婁帕特拉的一顆大珠子剖開製作的。這珠子原來有一對,克婁帕特拉一次和安東尼打賭,把另一顆溶化在醋裡喝掉了。在中世紀萬神廟被當作基督教堂的時期,這些「異教」神的雕像都被毀掉了,中央最大的神櫥裡供上了聖母子的雕像,還運來了從地下墓室裡挖出來的整整28車殉道者的骸骨。神櫥和壁龕裡畫了些基督教題材的壁畫,如「聖母受胎告知」,「聖母加冕」等等。

文藝復興時期,萬神廟幾乎又成了藝術家和建築師的公墓,拉斐爾的墓就在一個壁龕裡,墓上有著名的銘文:「他活著的時候,萬物之母(按:指大自然)怕他賽過她的作品;他死了,她怕自己也要死去。」19世紀晚期,義大利獨立後的第一任和第二任國王的墓也放進了萬神廟裡。萬神廟前面的廣場,本來是長方形的,地面比現在低2-3米,從廣場正面進來,走向萬神廟,廟前臺階很高,人們既看不見廟的穹頂,也看不見它的側面,廟宇只向人展現大柱廊的正面。所以,設計者並沒有刻意推敲穹頂和廟宇側面的藝術形象。早在希臘就已經有圓形廟宇,因為沒有拱券結構技術,所以體量都不大,屋頂是傘形的。羅馬也有希臘式圓形廟宇,不過羅馬人的重大創造是用穹頂覆蓋的圓形廟。

▲愛神維納斯

公元前1世紀末,那波利(Napoli)附近海濱休養地巴伊埃(Baiae)的圓廟,穹頂直徑已經達到21.55米。但當時這種建築畢竟數量很少,羅馬建築師還沒有能充分認識到穹頂的造型潛力,給它們設計出富有表現力的形象,所以萬神廟的外部藝術還是按照傳統以前面方形柱廊為主,甚至為了改善外形的比例,圓筒形牆垣的頂端向上延伸,擋住了穹頂下部三分之一左右。一種嶄新的造型可能性,被傳統的審美習慣埋沒,這是建築史上常見的事。穹頂所蘊含的巨大的造型可能性,一直要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才被認識,並且創造出了極富藝術表現力的形象,那以後流行全歐洲,尤其到19世紀,高舉的穹頂幾乎在歐美所有的大城市裡佔據了藝術中心的位置,改變了城市的輪廓線。

萬神廟從基礎到穹頂都是用混凝土澆築而成的。牆厚5.9米,從穹頂根部起,逐漸減薄,到穹頂上端只有1.5米厚。混凝土以那波利附近出產的天然火山灰為活性材料,以凝灰巖、多孔火山巖、碎磚浮石等等做骨料。這些骨料選用得很巧妙,比較重的凝灰巖用在下部、多孔火山巖和碎磚用在中部,越往上所用的骨料越輕,到穹頂上部就使用浮石,混雜一些多孔火山巖。這些做法,顯示出羅馬工程師豐富的經驗和求實精神。用天然火山灰攪拌混凝土,強度很高,拱券結構因此不但節約材料和人工,而且可以大大增加跨度。

▲萬神廟的牆壁

這對古羅馬建築的成就起著決定的作用。可是,奧古斯都時代的建築師維特魯威在他寫的《建築十書》裡卻責備羅馬人沒有像希臘人那樣用整齊的大理石造廟宇,而偷工減料,用些破破爛爛的廢物填築成牆。在他的書裡,也沒有一句話提到拱券技術,雖然那時候拱券技術已經發展了起來。奧古斯都提倡文化復古,這或許是維特魯威採取這種態度的原因之一。但是,一種新興事物會遭到冷遇甚至迎頭痛擊,大約是文化進步過程中的必然現象。萬神廟剛一落成,便因內部無比的恢宏壯闊,無比的莊嚴崇高而引起人們的讚嘆。有一句古諺說,如果一個人到了羅馬而不去看看萬神廟,那麼,「他來的時候是頭蠢驢,去的時候還是一頭蠢驢」。讚美也好,改為基督教堂也好,都沒有使萬神廟完全逃脫中世紀野蠻的破壞。

公元667年,拜佔廷皇帝到羅馬來了一趟,被羅馬古建築的輝煌震動,剝走了萬神廟穹頂上全部的鍍金青銅板。735年,才由一位教皇用鉛皮蓋上。該教皇滯留於法國亞威農時期(1309-1378),羅馬城發生內戰,萬神廟被當做堡壘。到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重新認識了它的價值,當時的義大利建築師,都把它當作重要的學習對象。

▲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

1435年,羅馬元老院正式決議要保護萬神廟和其他一些建築物。16世紀中葉還重鑄了它的銅門扇。但是,教皇烏爾班八世(UrbanVIII,1623-1644在位)卻把它門廊裡大梁和天花上的鍍金銅板全都拆了下來,鑄成了聖彼得大教堂裡聖彼得墓上三十多米高的罩亭和聖安琪兒堡壘的80門(或說110門)大炮。羅馬人咒罵道:「巴波裡沒有做的事,巴波裡尼做了。」巴波裡是拉丁語的「野蠻人」,巴波裡尼是烏爾班八世的姓氏。後來給義大利獨立的第一任國王維克多·埃馬努埃萊二世(V.Emanuele II , 1820-1878)在萬神廟裡造墓的時候,特地熔化了聖安琪兒堡壘的一尊大炮做裝飾,以象徵從教廷手裡奪回了原屬萬神廟的青銅。

▲萬神廟外景

這位烏爾班八世還委任最傑出的巴羅克建築師和雕刻家貝爾尼尼在萬神廟門廊上兩側造一對鐘塔,模仿中世紀的教堂,人們嘲笑它們是「貝爾尼尼的驢子耳朵」,1883年把它們拆掉了。萬神廟前的廣場,從中世紀直到1847年,曾是一個喧囂的魚市場,廟的前柱廊裡賣過鞋帽。16和17世紀,每年3月16日的聖約瑟夫節在這裡舉辦畫展,據說賣畫倒是恢復了古意,因為阿格裡巴在他的舊萬神廟前廊也舉辦過畫展。

結語

長年累月下來,廣場邊上的柱廊沒有了,房屋零亂,不成格局,廣場地面填高了2-3米,萬神廟的前廊只剩下幾步臺階,正面失去了氣勢。即使如此,萬神廟依舊是保存得最完整的古羅馬大型建築。

相關焦點

  • 走進古典建築之——古羅馬建築
    古典建築上半篇——古羅馬建築引言:看慣了城市中的高樓大廈,你是不是想感受不一樣的建築風採?有句話是這樣表達的:給建築形式賦予人類的比例和活力!導讀:沒關係,在這篇文章裡,一粒之米(也就是在下)我將帶大家去感受古羅馬建築的風採,感受西方文明。分享行業內乾貨,粒粒皆為收穫!
  • 古羅馬時期,連續券和券柱式有何建築特點,又有哪些代表建築?
    ▲古羅馬鬥獸場其次是穹頂,它的集中式空間的藝術魅力在古羅馬時期逐漸被認識,在公共浴室的空間序列中,它作為熱水浴室,正在序列最高潮位置上。但穹頂在外部體形上的藝術處理方法在古羅馬時期還沒有找到,所以萬神廟和公共浴場的外觀還都缺乏生氣。但是15世紀以後它卻成了歐洲大型紀念性建築最有獨特性格的極重要構圖因素,一直影響到伊斯蘭國家,包括印度。筒形拱頂的外部藝術表現力長期沒有被發現,一直到17世紀都還被坡屋頂遮蓋著。18世紀有所突破,但效果還不大。
  • 古希臘建築文明:西歐宏偉建築的源頭,人文主義與建築的完美融合
    (2)愛奧尼克式多立克式代表男性的「陽剛」,而愛奧尼克式就展現的是女性的端莊美,柱身較為修長,且凸顯端莊典雅。而柱頭則帶兩個漩渦,類似當代女性的魅力捲髮,柱腳穩固平穩,展現古希臘時期的女性體態柔美。這樣的柱式體現了人的姿態、容貌、舉止和典雅的美,是古希臘時代的藝術彰顯,柱式的特點都展現了人作為萬物之靈的高貴地位,而這三種柱式也稱作當代歐洲歷史上的建築典範,是古希臘建築美學的體現。
  • 古羅馬建築藝術賞析——壯麗輝煌的萬神廟與角鬥場
    古羅馬時期的社會觀念已向滿足世俗化和享樂主義方向發展,對軍事化和君權主義的推崇,使古羅馬建築藝術在繼承希臘古典傳統的基礎上更多地追求宏偉、壯麗的美學效果,以巨大的尺度和厚重的結構形態,在顯赫的氣氛中表現帝國的雄風。
  • 巴洛克式建築: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建築風格,希臘文明的延伸
    由單純的美術藝術延伸到富有內涵的藝術建築風格上,這一創舉也是開天闢地的。世人也由此開啟探索建築學的旅程,給世界也帶來更多的文明遺蹟的貢獻。那麼對於巴洛克這一建築風格,你了解多少?
  • 世界文化史:古羅馬的建築藝術,發展了古希臘藝術的輝煌成就
    正是在這樣一種意識的左右下,古羅馬的建築不僅藉助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發展了古希臘藝術的輝煌成就,而且也將古希臘建築藝術風格的和諧、完美、崇高的特點,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從「神殿」轉入世俗,賦予這種風格以嶄新的美學趣味和相應的形式特點。古羅馬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在其《建築十書》中曾經指出,建築的基本原則應當是須講求規例、配置、勻稱、均衡、合宜以及經濟。
  • 古羅馬時期最著名的10座建築,你知道幾個?
    在希臘文明衰落後,羅馬建築隨之興起。但與希臘人不同的是,羅馬人更強調建築設計的實用性。以下是古羅馬十大最宏偉的建築作品。9、巴勒貝克的神廟巴勒貝克是黎巴嫩著名古蹟和重要的考古遺址,被認為是古代世界最壯觀的建築奇蹟之一。它也是古羅馬時代建造的最大、最負盛名、保存最完好的羅馬神廟之一。第一座巴勒貝克神廟建於公元前一世紀,在隨後的200年裡,羅馬人又建了三座神廟,分別供奉朱庇特、巴克斯和維納斯神。
  • 古羅馬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教堂建築?它們的特點有哪些?
    基督教的儀式要求信徒一起聚集在室內,所以早期教堂形制都採用古羅馬流行的容量比較大的多功能大廳,叫做巴西利卡(Basilica).這種大廳是長方形的,由縱向幾排柱子支承木質屋架,結構比較簡單。早期基督教堂的柱子多從古羅馬遺留下來的大量舊建築上拆來,有些甚至連粗細大小都不一樣,鋸掉一截取齊。
  • 建築風情:古羅馬文明的象徵,羅馬鬥獸場
    ARCHIECTURE◆建築風情 古羅馬文明的象徵,羅馬鬥獸場The Symbol of Ancient Roman Civilization可以說,古羅馬鬥獸場是義大利的一個代表符號,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秋風瑟瑟,甚至是下雨下雪,都會有很多遊客來這裡觀賞。這座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72年-82年間,現僅存遺蹟位於羅馬市中心,採用卵形的圓形劇場形式設計建造而成,使用材料包括洞石、凝灰巖及磚飾面的混凝土。
  • 把人體美賦予建築:古希臘的柱式結構特點概述
    世上還沒有另外一種如此簡單而又完整的元素,能以如此直截了當的方式幾乎無所不包地決定著建築的面貌。以致在一個很長時期裡,歐洲的建築藝術教育,就以研究柱式為主要內容。柱式流行到全世界,而且歷經兩千多年一直延續到現在,這恐怕是建築藝術史上獨一無二的現象。
  • 世界歷史:歐洲建築藝術的特點,聖彼得大教堂是傑出的典範
    大家也許不知道,其實建築藝術的復興始於佛羅倫斯,而且很快就遍及義大利全境,進而又風行全歐。這一時期的建築突破中世紀哥特風格建築的壟斷,形成了一個全新的建築體系。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歐洲的建築藝術都有什麼樣的特點吧!
  • 古羅馬建築為何會具有大尺度、實用性、公共性、世俗性的特徵
    雖然如今的城市高樓林立,但往往古人所留下的建築總會讓人驚嘆,不管是飛閣流丹或是殿堂樓閣,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曾經跨越了歐亞非三大洲的古羅馬帝國,以其雄渾凝重的建築風格,給世界建築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無論是萬神殿、角鬥場、還是聖母瑪利亞大教堂都無一例外有著大尺度、實用性、公共性、世俗性的特徵,這是為何?
  • 西歐建築史上一個挺立的高峰:新建築形式「哥特建築」的出現
    哥特建築最初誕生於以巴黎為中心的法國北方伊爾·德·法蘭西(Ile de France)地區,以主教教座所在的主教堂(Cathedral)為最高代表。然後從法國流傳到英國、德國、西班牙北部和義大利北部。在哥特建築盛行時期,雕刻、繪畫、家具、各種工藝美術,甚至書法,都形成了鮮明的特點,也叫做哥德式。
  •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音樂和建築最相近,就像建築一樣,音樂把它的創造重點放在比例和結構上。的確,很多精美的歐洲建築作為一種造型藝術,不是簡單的鋼筋、水泥的堆砌,它能激起與聽音樂相近的情感反應。而我們也能從音樂的形式美裡把握某些建築的因素。比如浪漫派作曲家舒曼就曾在《萊茵交響曲》中表現了科隆大教堂外觀的壯麗與雄偉。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闡述音樂與建築關係的美妙傳說,因為兩者的確存在相似性與關聯性。
  • 哥德式建築風格是什麼,帶你一口氣看懂哥德式建築
    這是教會權力的鼎盛時期,在神權統治的年代,高就意味著離上帝更近,所以建築也要造的一個比一個高,畢竟沒最高只有更高。 那麼要怎麼區分哥德式建築的特點呢,我就給大家帶來一篇純裝X乾貨,帶你一口氣看懂哥德式建築。
  • 中外歷史通覽:古羅馬建築與雕刻,羅馬大鬥獸場,泰特斯凱旋門
    百家原創作者:暖年趣談歷史古羅馬早期藝術受古代伊特拉斯坎人的影響,後期藝術則大多學自古希臘。如果說古羅馬藝術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就是在希臘藝術中加入了羅馬的風格而已,同時又受古代伊特拉斯坎人的影響。也就是說,古羅馬的藝術是古代伊特拉斯坎藝術和古希臘藝術的混合。
  • 建築風格分類大全 建築風格有哪些
    3、按建築方式來分(1) 哥德式建築風格:盛行於眾世紀1050-1550,以宗教建築為多,主要的特點是高聳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縟的裝飾,形成統一向上的旋律。(2) 巴洛克建築風格:1600-1760,他是幾乎為講究華麗、裝飾的一種建築風格,即使過於繁瑣也要刻意追求。(3) 洛可可建築風格:1750-1790,主要起源於法國,代表了巴洛克風格的後階段,主要特點是大量運用半抽象題材的裝飾。
  • 米開朗基羅的建築設計美學
    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的建築設計,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建築設計的創新性經典作品。米開朗基羅善用雕塑的手法來處理建築,對空間的理解也獨具眼光。他為佛羅倫斯的梅第奇宮設計的「跪窗」拱門式窗框直落地面,祭臺式的窗臺支撐著螺形窗架,創造性地將窗與門這兩種建築元素融合在一起。他設計的梅第奇禮拜堂的建築立面將砂巖與大理石兩種不同質感的材料混搭,彼此擁擠在一起,形成具有溫暖感、生命力的雕塑形態。
  • 約旦安曼發現古羅馬遺址,內含浴場地窖等建築
    約旦安曼發現古羅馬遺址,內含浴場地窖等建築 當地時間12月13日,約旦安曼文物部門表示,當地工人在約旦首都安曼市中心開挖排水系統時,發現了一處古羅馬時期歷史建築遺蹟。
  • 古羅馬建築技術的提升:混凝土的運用和拱券技術的成熟
    引言古羅馬建設和建築的偉大成就,得力於它的拱券結構,也得力於它的混凝土工程技術。正是混凝土技術和拱券結構的結合,促使古羅馬建築大大突破了古希臘建築傳統,大幅度創新,大幅度前進。它簡化了建造技術,降低了建造成本,加快了建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