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角鬥場的外面用灰白色的凝灰巖砌築,非常雄偉。下面三層都用券柱式裝飾,頂上一層實牆用壁柱分劃,每個開間中央開一個小窗,掛一面青銅盾牌,有牛腿挑出,託住頂上的桅杆。桅杆是用來拉懸索以張開篷布遮陽的。
一圈80個開間,只有長短軸兩端四個大門稍有難以引人注意的不同,但是它的橢圓形形體和券柱式卻造成了豐富的光影變化和對比。而它的單純簡練則使它更顯得宏大莊重。第二、第三兩層每個窗洞口都立一尊雕像,在背後黑影的襯託下十分生動,把大角鬥場點綴得高貴而蓬勃。大角鬥場的券柱式被認為是券柱式的典範,在文藝復興時期屢屢被模仿。
大角鬥場壯麗的形象給每個人以強烈的印象,在一本中世紀基督教的《頌書》(Venerable Bede,大約673-735之間)裡記載了一位朝聖者的話:「只要大角鬥場屹立著,羅馬就屹立著;大角鬥場頹圮了,羅馬就頹圮了;一旦羅馬頹圮了,世界就會頹圮。」但是,大角鬥場卻不斷遭到地震破壞,屢圮屢修,屢修又屢圮。到15世紀,它不幸竟成了「石礦」,教皇和教廷貴族為修建府邸、樞密院和教堂,到大角鬥場來拆石料。1749年,教廷才宣布保護大角鬥場,理由是曾有早期基督徒在這裡殉難,它是個聖地。雖然這說法缺乏根據,畢竟阻止了進一步被劫掠。不過,它一直荒廢著,「表演」區和看臺上長滿了野草雜樹,竟有植物學家因此寫出了兩本植物學專著。
這種頹圮荒廢狀態引起了19世紀浪漫主義者弔古傷今的情緒,拜倫即景寫過詩。連小說家狄更斯也在1846年寫道:「這是人們可以想像的最具震撼力的、最莊嚴的、最隆重的、最恢宏的、最崇高的形象,又是最令人悲痛的形象。在它血腥的年代,這個大角鬥場巨大的、充滿了強勁生命力的形象沒有感動過任何人,現在成了廢墟,它卻能感動每一個看到它的人。感謝上帝,它成了廢墟。」
萬神廟既是一座廟宇,又是一座皇家紀念物,始建於公元118年,落成於公元128年左右,它能夠大體不變地保存下來,是因為於公元609年被改為基督教堂,奉獻給聖母瑪利亞和所有一切的殉道者。大角鬥場和公共浴場都是被教皇和教廷貴族拆毀的,在中世紀,他們是全權的統治者,對「異教」的文明毫不留情,甚至有意破壞。萬神廟作為教堂才有幸逃過了這一劫。萬神廟的結構簡潔,形體單純,是古羅馬建築最輝煌的成就之一。
它的主體是圓形的,頂上覆蓋一個直徑43.3米的大穹頂。這個穹頂,歷經兩千年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因此支撐穹頂的一圈牆垣的高度便大體等於半徑。這樣非常簡單明確的幾何關係,使萬神廟單一的空間顯得更加完整統一。單純而又宏大,便莊嚴崇高。穹頂正中有一個圓形大洞,直徑8.9米,這是廟內惟一的採光口,光線從上面瀉下,如同上天無所不見的眼光,氤氳出 一種天人相通的神聖氣氛。過去,古希臘和羅馬早期的廟宇,藝術表現力都在外部,而萬神廟卻以內部空間的藝術表現力為主了。單一的空間,它的體量不容易被人確認,萬神廟在內部表面採用了細緻的小尺度分劃,把它的恢宏闊大準確地顯示了出來。
它的穹頂內表面做了五層凹格,每層數量相同,因此凹格從下往上逐漸縮小,呈現出穹頂向上升起的球面。每個凹格中央安著一朵鍍金的青銅花。牆面則分上下兩層,都用大理石飾面,下層的赭紅色大理石柱子只有10米來高,上層的小壁柱更加纖小。小尺度的分劃襯託出了空間的宏大。地面像古希臘帕提農廟的臺基面一樣,中央微微凸起,不但顯得柔和飽滿有生氣,而且站在中央向四周看去,漸遠漸低,地面上的格子圖案被微微變形,好像伸展得更遠。
在外部,圓形的主體前面有一個34米寬、15.5米深的矩形大柱廊。16棵柱子,正面8棵,後面兩排各4棵,都是整塊灰色花崗石的,高達12.5米,底徑1.43米。柱廊深處是巨大的銅門,門左右各有一個龕,分別立著奧古斯都和他的副手阿格裡巴的雕像。早在公元前27年,阿格裡巴主持建造過一座萬神廟,獻給所有的神,以紀念屋大維也就是後來的奧古斯都打敗安東尼和克婁帕特拉。那座廟是傳統的長方形的,公元80年被焚。
後來,羅馬帝國最喜歡建築並且親自設計建築的阿德良皇帝(Adrian,76-138,117-138在位)才把它重建為這座圓形的。但他在前面加了個矩形的柱廊,並在柱廊的山花上刻著「呂奇烏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裡巴建造此廟」,因此長期以來,人們以為這柱廊是阿格裡巴舊萬神廟的遺物。1892年,發現從基礎起,所有磚頭上的年代印記都在120-125年之間,所以判斷,這柱廊其實也是阿德良在位時候造的。進了大銅門,正前方,直徑的另一端,是一個最高大的神櫥,它上面的四分之一圓穹頂展開在牆垣的上層。銅門和這個神櫥之間,左右沿牆各有三個小神櫥,高度限制在牆垣的下層。
大小神櫥一共7個。神櫥之間以及神櫥與大門之間,又有8個小壁龕。在古羅馬時期,神櫥裡安置著7位大神,壁龕裡則是次要的小神。羅馬人承襲了希臘人世俗化的宗教,神也都是古希臘神,只不過有幾位改了名字而已。
據古羅馬學者兼作家老普林尼(Plinius the elder,23-79)記載,萬神廟裡另外還有凱撒家族的保護神戰神瑪斯和愛神維納斯(希臘人叫她阿佛洛狄忒)、兩尊雕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維納斯像上戴著的一對耳環,是克婁帕特拉的一顆大珠子剖開製作的。這珠子原來有一對,克婁帕特拉一次和安東尼打賭,把另一顆溶化在醋裡喝掉了。在中世紀萬神廟被當作基督教堂的時期,這些「異教」神的雕像都被毀掉了,中央最大的神櫥裡供上了聖母子的雕像,還運來了從地下墓室裡挖出來的整整28車殉道者的骸骨。神櫥和壁龕裡畫了些基督教題材的壁畫,如「聖母受胎告知」,「聖母加冕」等等。
文藝復興時期,萬神廟幾乎又成了藝術家和建築師的公墓,拉斐爾的墓就在一個壁龕裡,墓上有著名的銘文:「他活著的時候,萬物之母(按:指大自然)怕他賽過她的作品;他死了,她怕自己也要死去。」19世紀晚期,義大利獨立後的第一任和第二任國王的墓也放進了萬神廟裡。萬神廟前面的廣場,本來是長方形的,地面比現在低2-3米,從廣場正面進來,走向萬神廟,廟前臺階很高,人們既看不見廟的穹頂,也看不見它的側面,廟宇只向人展現大柱廊的正面。所以,設計者並沒有刻意推敲穹頂和廟宇側面的藝術形象。早在希臘就已經有圓形廟宇,因為沒有拱券結構技術,所以體量都不大,屋頂是傘形的。羅馬也有希臘式圓形廟宇,不過羅馬人的重大創造是用穹頂覆蓋的圓形廟。
公元前1世紀末,那波利(Napoli)附近海濱休養地巴伊埃(Baiae)的圓廟,穹頂直徑已經達到21.55米。但當時這種建築畢竟數量很少,羅馬建築師還沒有能充分認識到穹頂的造型潛力,給它們設計出富有表現力的形象,所以萬神廟的外部藝術還是按照傳統以前面方形柱廊為主,甚至為了改善外形的比例,圓筒形牆垣的頂端向上延伸,擋住了穹頂下部三分之一左右。一種嶄新的造型可能性,被傳統的審美習慣埋沒,這是建築史上常見的事。穹頂所蘊含的巨大的造型可能性,一直要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才被認識,並且創造出了極富藝術表現力的形象,那以後流行全歐洲,尤其到19世紀,高舉的穹頂幾乎在歐美所有的大城市裡佔據了藝術中心的位置,改變了城市的輪廓線。
萬神廟從基礎到穹頂都是用混凝土澆築而成的。牆厚5.9米,從穹頂根部起,逐漸減薄,到穹頂上端只有1.5米厚。混凝土以那波利附近出產的天然火山灰為活性材料,以凝灰巖、多孔火山巖、碎磚浮石等等做骨料。這些骨料選用得很巧妙,比較重的凝灰巖用在下部、多孔火山巖和碎磚用在中部,越往上所用的骨料越輕,到穹頂上部就使用浮石,混雜一些多孔火山巖。這些做法,顯示出羅馬工程師豐富的經驗和求實精神。用天然火山灰攪拌混凝土,強度很高,拱券結構因此不但節約材料和人工,而且可以大大增加跨度。
這對古羅馬建築的成就起著決定的作用。可是,奧古斯都時代的建築師維特魯威在他寫的《建築十書》裡卻責備羅馬人沒有像希臘人那樣用整齊的大理石造廟宇,而偷工減料,用些破破爛爛的廢物填築成牆。在他的書裡,也沒有一句話提到拱券技術,雖然那時候拱券技術已經發展了起來。奧古斯都提倡文化復古,這或許是維特魯威採取這種態度的原因之一。但是,一種新興事物會遭到冷遇甚至迎頭痛擊,大約是文化進步過程中的必然現象。萬神廟剛一落成,便因內部無比的恢宏壯闊,無比的莊嚴崇高而引起人們的讚嘆。有一句古諺說,如果一個人到了羅馬而不去看看萬神廟,那麼,「他來的時候是頭蠢驢,去的時候還是一頭蠢驢」。讚美也好,改為基督教堂也好,都沒有使萬神廟完全逃脫中世紀野蠻的破壞。
公元667年,拜佔廷皇帝到羅馬來了一趟,被羅馬古建築的輝煌震動,剝走了萬神廟穹頂上全部的鍍金青銅板。735年,才由一位教皇用鉛皮蓋上。該教皇滯留於法國亞威農時期(1309-1378),羅馬城發生內戰,萬神廟被當做堡壘。到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重新認識了它的價值,當時的義大利建築師,都把它當作重要的學習對象。
1435年,羅馬元老院正式決議要保護萬神廟和其他一些建築物。16世紀中葉還重鑄了它的銅門扇。但是,教皇烏爾班八世(UrbanVIII,1623-1644在位)卻把它門廊裡大梁和天花上的鍍金銅板全都拆了下來,鑄成了聖彼得大教堂裡聖彼得墓上三十多米高的罩亭和聖安琪兒堡壘的80門(或說110門)大炮。羅馬人咒罵道:「巴波裡沒有做的事,巴波裡尼做了。」巴波裡是拉丁語的「野蠻人」,巴波裡尼是烏爾班八世的姓氏。後來給義大利獨立的第一任國王維克多·埃馬努埃萊二世(V.Emanuele II , 1820-1878)在萬神廟裡造墓的時候,特地熔化了聖安琪兒堡壘的一尊大炮做裝飾,以象徵從教廷手裡奪回了原屬萬神廟的青銅。
這位烏爾班八世還委任最傑出的巴羅克建築師和雕刻家貝爾尼尼在萬神廟門廊上兩側造一對鐘塔,模仿中世紀的教堂,人們嘲笑它們是「貝爾尼尼的驢子耳朵」,1883年把它們拆掉了。萬神廟前的廣場,從中世紀直到1847年,曾是一個喧囂的魚市場,廟的前柱廊裡賣過鞋帽。16和17世紀,每年3月16日的聖約瑟夫節在這裡舉辦畫展,據說賣畫倒是恢復了古意,因為阿格裡巴在他的舊萬神廟前廊也舉辦過畫展。
結語
長年累月下來,廣場邊上的柱廊沒有了,房屋零亂,不成格局,廣場地面填高了2-3米,萬神廟的前廊只剩下幾步臺階,正面失去了氣勢。即使如此,萬神廟依舊是保存得最完整的古羅馬大型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