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德昌:以書入畫 筆精墨妙

2021-01-12 本市熱點

賀德昌:以書入畫 筆精墨妙

一、藝術簡歷:

賀德昌,字國果,號也可、千石、賀喜、半海歸士等,生於49年5月,北京市人,中共黨員,大學專科學歷,國家一級美術師。

1982年在中國書畫研究會及中央美院研修班系統學習國畫理論。

1986年畢業於中國書畫國際大學並被聘為該校國畫系講師。九十年代初國家公派出國工作期間在莫斯科蘇裡科夫美術學院學習西畫。

1987年調入北京市旅遊產品生產供應公司,曾任專業國畫創作員、組織科科長及北京市經委亞運會辦公室幹部、北京市政府旅遊產品領導小組開發辦公室主任等職。在行業管理方面,曾任北京市旅遊產品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公派國外)中俄貿易關係發展基金會會長;現為中國科協北京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田漢研究會書畫委員會委員等多家美協會員、教授、顧問、知名專家、院長等。

千石書畫作品及論文與評論文章,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曾多次在《北京日報》、《北京經濟日報》、《中國報導》、《人民日報》、《農民日報》、《商業文化》、《中國文藝家》、《人民美術》等市和中央直屬報刊雜誌發表,並在百度網、360網、搜狐、新浪、騰訊、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風凰網等國內外各大網站都有大量宣傳展示書畫作品和相關活動報導。千石先生已形成獨特的繪畫與書法風格,廣受人民群眾喜愛,其在中國畫理論與技法創新方面,提出「外功主體,內功主魂」,大散點小焦點透視等理論,並在山水畫中摸索創新出「千石皴」等技法。

二、主要評論和著作論文的發表:

1992年國畫《葫蘆草蟲》及專家評論文章在北京日報發表;

2015年11月國家一類雜誌《商業文化》用六個版面發表書畫作品並記者專論「畫墨傳香,悠然自得——記國畫大師千石先生」;

2016年5月國家一類雜誌《中國文藝家》發表專家評論文章「自然天成,妙趣橫生——賀德昌的國畫藝術」;

2016年12月《中國文藝家》雜誌以六個版面發表千石先生論文「關於中國畫創作的幾點主張」。

三、主要榮譽稱號:

1994年6月被法國昂地方政府及華人領袖授予中法友誼使者榮譽稱號;

2012年12月被共青團貴州省委授予「關注青少年慈善藝術家」稱號;

2014年4月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經濟論壇專家委員會授予「中華知名專家」稱號;

2014年8月被泰國皇室授予「中泰友好終身形象大使」稱號,並由泰國皇室頒發「促進人類文化事業發展傑出貢獻」獎榮譽證書;

2014年9月被中國公益事業促進會授予「中國公益事業形象大使」榮譽稱號;

2016年11月被聯合國世界和平基金會、世界和平國際散育聯合會授予和平藝術大賽中國區國家級評審委員兼藝術顧問榮譽稱號聘任證書。

2018年元月應邀出席在中央電視臺由文化部批准、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導和支持,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低碳生態產業協會、歐美同學基金會等10個單位主辦的「中國環保形象大使暨中國環保之星選拔賽全國總決賽頒獎晚會」上,餘榮幸被評選為「環保—和平藝術全國優秀指導教師獎」並登臺接受頒獎;

2018年4月應邀在法國蒙彼利埃從事文化藝術交流和講學期間,被著名公立儒爾—蓋茨國際學校等特邀為評審專家和頒獎嘉賓,對書畫作品展進行評定並為獲獎者頒獎。

2018年7月被北京市海澱區西三旗社區黨委推舉並評選為「北京十大榜樣人物」光榮稱號及獲得獎盃和榮譽證書。

四、藝術評論:

中國畫不管是人物、山水,還是花鳥,無不以筆墨為核心,而筆墨的核心,又在於「書畫同源」、「以書入畫」、「畫法關通書法津」等繪畫藝術理念,通過歷代名家巨匠的不斷演繹,「以書入畫」等創作理念被不斷強化,藝術家在創作中,書法的行筆、頓挫、章法等特點就成了中國畫筆墨寫意的基礎,並最終落實在繪畫藝術創作面貌之中。

賀德昌擅長書法,在精研書法之長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回歸到他在繪畫創作中「以書入畫」的筆墨精神,他提出「外功主體、內功主魂」,大散點小焦點透視等理論,並在山水畫中探索出「千石皴」等技法,他的山水、花鳥均已在「以書入畫」中,盡情揮灑,互生奇妙。縱觀賀德昌潑墨潑彩山水手絹《四季山水》、《春、夏、秋、冬》、氣韻高古的《淺降山水》系列、對景寫生《陶然亭故居》、《江南煙雲》等系列、千石皴的《翠微入華亭》、《金碧山水》等系列,這些作品無不得益於以書法之筆演繹山水意境的絕妙表達,書法在他筆精墨妙的山水畫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氣勢雄渾的密林山脈、小橋流水的江南煙雲、瀟灑恣肆又有意象萬千的潑墨山水、美輪美奐的青綠山水,既有概括的造型,又有意境的充分渲染,讓他的藝術創作具有獨立於象外的審美趣味,同時,注入了賀德昌的藝術個性和感情,蘊含著極具個性面貌的特殊韻味。使自然山川既生動靈活,又具有鮮明的內在特質,既提升了山水畫筆墨、構圖的質量,又外延了畫面穩定性和視覺張力,讓觀眾流連忘返、回味無窮,在賀德昌的寫意花鳥《竹石雙鳥圖》、《世界和平》、《盛世金秋豐碩滿園》、《荷塘秋色》等作品中,一樣「以書入畫」,筆筆有墨、處處見筆,簡練概括,筆減氣壯、景少意遠,皴擦暈染中,用筆流暢自然,取法得當,畫面無滯澀之感,無甜俗之氣,不慍、不火、不燥,彰顯繪畫創作中深厚的書法功力。

賀德昌書法厚學積養、廣收博取,他幼時從初唐楷書「四傑」入手,後專功歐、顏兩家,得其厚重端莊,取法乎上,他行草書深研「二王」,取其神韻雅致,並下苦功於魏碑、漢隸、秦篆,以碑築基,碑帖結合,集諸家之長,鑄一家之言,賀德昌尤以篆書、行草書見長,觀其行草書,用筆縱橫跌宕、含蓄多變、連貫柔和;用墨酣暢淋漓、氣勢飛動、墨色飽滿,線條流暢自然、遒勁雋美,富有韻律;章法布局得當、嚴密規整,如書法《紫竹院遊記》,溫潤豐厚的濃墨與纖細遊絲的線條相互連帶形成強烈的對比,運筆用墨過程中,以圓潤遒勁為主,濃淡交替、乾濕並舉、折轉流暢、過渡自然,整幅作品富有韻律節奏,沒有絲毫方剛急躁的火氣,從柔潤流暢的筆意中,可推想作者書寫時靈活的用腕和闊達的心胸。篆書《中國夢》結體上下略長,用筆沉著蒼茫,提按起伏,筆力雄渾老辣,力透紙背,又意蘊豐富、氣象萬千, 讓觀者無不感到筆足墨滿的厚重氣息,撲面而來。又如行草書《詩詞長卷》,以多年苦練的篆書入筆,藏鋒內轉,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縱逸恣肆而不失法度,大開大合而不失嚴謹,讓書法的藝術在包含熱情中揮灑自如,激蕩的情感在筆尖起伏中奔放,個人情感和書法藝術完美結合,交相輝映,熠熠生輝。

賀德昌在書法入畫的技法上進行探索,他把草書轉使流暢的行筆運勢和篆書勢大力沉的筆法,甚至於行草書的章法布局,引入自己的山水和花鳥創作之中,因勢利導,構築成自己獨具一格的個人面貌而顯得尤為突出,如潑墨潑彩山水《春、夏、秋、冬》,墨與彩,潑在宣紙上,瞬間洇染,控制隨意生發的水分,需要技巧,同時,如何靈活掌控筆的運行則是一副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沒有書法功底的線條行走在墨與彩交融的宣紙上,顯得軟弱無力,難以駕馭,畫面就會沒有目的、沒有章法,甚至,墨與彩的交界處顯得很髒、很亂,相反賀德昌運用筆力沉雄、雋美遒勁的線條遊刃有餘地在宣紙上有的放矢,畫面就會顯得層次分明,富有質感,構圖厚重而又意境悠遠。再如花鳥作品《盛世金秋豐碩滿園》,用篆籀之筆寫柿子和樹幹,賦予樹幹遒勁蒼老的質感,讓柿子肉質富有層次,生動傳神,極其誘人,「C字」構圖,讓柿子樹龍騰虎躍一般構築在畫面之中,構圖飽滿,骨法用筆,富有張力。這種有別於前人,又有別於今人的深入研究,是藝術家賀德昌無意為之的一種筆墨嘗試,他善於把握這種隨意生發的藝術效果,並保留下來,作為己用。

任何藝術家風格的形成過程是直覺與理智互融共存的整體表現,這兩種不同的因素時而表現為明晰的邏輯思辨,時而是似是而非的內心感覺,兩者的比重根據需要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此消彼長,不斷調整補充,以達到和諧平衡,在有意無意之中,賀德昌以書入畫的藝術構建成就了他的藝術面貌,同時也形成了它所特有的藝術魅力。

(文/蔡佳霖)

五、藝術作品欣賞:

(請橫屏欣賞)

國畫長卷《江山錦繡四季圖》,長627cm,寬47cm,我國著名美術家賀德昌先生代表作之一。從寫生、構思到起稿完成歷時盡兩年,此為首次在人民日報完整發表。繪畫創作長卷難度很大,特別是在整幅畫面表現廣闊景觀四時不同季節的生機昂然、包融萬象的和諧統一盛勢場面就更加不易,這也是賀德昌先生高超技法與創新意識和洞察客觀世界把握全局能力的體現,筆墨技法繼承傳統又探索創新,鮮明地表現出中國畫的傳統山水富有現代風貌,給人一種親切與身臨其境之感,是其藉助繪畫藝朮舒發思想情感而又對廣大觀眾產生深遠影響的最高境界的繪畫藝術精品。

相關焦點

  • 賀德昌——中華文化大使
    2018年11月人民日報民生網發表著名書畫藝術評論家蔡佳霖的文章:賀德昌:「以書入畫筆精墨妙」。2019年8月人民日報有品質新聞中發表賀德昌先生代表作青綠上水長卷,《江山錦繡四季圖》(長627cm,寬47cm)並同時發表編者評論文章。
  • 筆精墨妙——著名畫家劉建水墨山水畫欣賞
    劉建的水墨畫有其獨特的表現語言,題材主要以建築山水為主:皖南水鄉中的徽居、北京郊外山間的石建村落、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堂和古代的建築遺蹟、巴黎塞納河畔的街景……。邵大箴評:劉建的水墨畫有自己獨特的表現語言,在表現手法上也有自己的特色,有鮮明的藝術基調,予人以一種清新的美感。周韶華評:我對於劉建把建築藝術的精華轉換為水墨藝術有「凝固音樂」之感而欽佩。
  • 八大山人:以書入畫 以畫入書
    >清 八大山人 荷石棲清 八大山人 鷲梅花圖清 八大山人 孤禽圖八大山人的以書入畫,不是簡單的書畫拼加,也不是把繪畫變成純抽象的符號,而是將書法語言因素滲透到繪畫中去,使繪畫語言更加豐富。八大山人的以書入畫主要體現在晚年,在其早年的學習階段,儘管書法和繪畫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但兩個系統的聯繫不密切還屬於各自為戰。大約在60歲後,以書入畫的跡象日益突出。他的以書入畫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書法豐富而內斂的中鋒行筆運用於繪畫的揮寫,二是用書法抽象的空間構成處理畫面的造型布白。越至晚年,八大山人的繪畫筆墨越顯得朗潤渾厚,這得力於把篆書含蓄有力的筆法融入繪畫之中。
  • 畫風清雅 筆精墨妙——王經春人物畫作品賞析
    王經春的人物畫,師從方增先、吳山明先生等浙派人物畫的風格,清秀靈動,筆墨揮灑自如,水墨沐漓酣暢,讀其畫,如沐江南春雨,清新神怡。王經春,1952年生於山東章丘。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 先摹元畫,以其用筆、用墨佳;次摹明畫,以其結構平穩,不入邪道
    我在學畫時,先摹元畫,以其用筆、用墨佳;次摹明畫,以其結構平穩,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畫,使學能追古;最後,臨摹宋畫,以其法備變化多。所應注意者,臨摹之後,不能如蠶之吐絲成繭,束縛自身。師古人臨摹並非創作,但亦為創作之必經階段。
  • 賀德昌劉大為 - 中國書畫兩大家作品鑑賞
    賀德昌劉大為 - 中國書畫兩大家作品鑑賞賀德昌,筆名:千石,原(國家公派駐莫斯科)任中俄貿易關係發展基金會會長兼出口部經理等職務,現為中國文聯田漢研究會書畫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協北京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經濟論壇專家
  •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水墨藝術精髓—書畫家賀德昌
    賀德昌,字國果,號也可、千石、半海歸士等,生於1949年5月,北京市人,中共黨員,大學專科學歷,國家一級美術師。賀德昌自小就對書畫產生濃厚的興趣,自少年起至今幾十春秋,心醉墨海,臨池不懈,誠於孤寂中研究,實踐和探索。1982年在中國書畫研究會及中央美院研修班系統學習國畫理論。1986年畢業於中國書畫國際大學並被聘為該校國畫系講師。
  • 書畫家唐才會:筆精墨妙 落紙菸雲
    省老乾、省紀撿監察系統、長沙市等書畫家協會會員,華夏夕陽紅書畫藝朮研究院理亊,羲之書畫報《當代藝苑》藝術指導主任委員,湖湘名人書畫館館員,省湘府書畫院、清風書畫院特邀畫家,烏幹達湖南商會籤約畫家,華順網華順編輯部顧問、紅遍天書畫院藝術顧問,中非友好文化交流大使。
  • 「筆」與「墨」的關係
    「筆」與「墨」的關係我國的繪畫藝術從設色畫發展到純水墨畫,沒有筆墨是不成其為作品的。關於筆墨的問題,梁(南朝)肖繹首先提到「筆精墨妙」,而且特別強調筆墨在繪畫上所起的作用。在唐朝末年,荊浩批評吳道子和項容的作品時說:吳道子有筆無墨,而項容有墨無筆。
  • 道教書符方法淺析:分四季、別陰陽,入筆須準,神號籤押!
    密運精炁神會聚於一,取筆於手(祈雨則用覆手取筆,祈晴則用仰手取筆),密誦心咒。凝定良久,消息一到作意下筆,一點於紙,乃使者先天之炁已成,奮身丁立,乘怒意一筆掃成。意與筆俱轉,炁與筆俱運,並無間斷,恍惚之間,心與神會,將逐令行。倘能明此火雷變化之妙,而知元始祖之初,悟陰陽動靜之機,曉休用倒置之理,符、顯、訣、炁號、竅,洞然無疑矣。
  • 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
    此外,荊浩還將山水畫分為「神,妙,奇,巧」:「神者,亡有所為,任運成象;妙者,思經天地,萬類性情,文理合儀,品物流筆;奇者,蕩跡不測,與真景或乖異,致其理偏,得此者,亦為有筆無思;巧者,雕綴小媚,假合大經,強寫文章,增邈氣象,此謂實不足而華有餘。」其中的高低,幾乎不辨自明。宋代的畫學思想極為豐富。一邊是宮廷畫院,一邊是將詩書畫真正融為一體的文人畫的創作。
  • 怎樣畫好寫意梅花?
    畫梅枝用筆如同寫楷書一樣,熟練後要畫得松一些,像寫行書或草書那樣,用筆要靈活,中鋒、側鋒都用,貴在生動、自然。,才能達到「筆精墨妙」。不要事先把墨調好,調好墨色無變化,一筆之中,往往有濃有淡,要使墨色先濃後淡,可先將筆蘸清水或淡墨,然後筆尖再蘸濃墨;要先淡後濃,可把蘸有濃墨的筆,在調色盤上刮去筆尖上的濃墨,筆尖再蘸清水,這樣墨色有變化,能表現出水分活潑淋漓、淡雅共賞,渾厚飽滿。用水要適當,不會顯現輕薄,古人說:用墨之妙,全在用水。
  • 古代書家與毛筆:從王羲之的鼠須筆到趙孟頫的湖筆
    副齊則波磔有馮,管小則運動省力,毛細則點畫無失,鋒長則洪潤自由。頃年曾得舒州青練筆,指揮教示,頗有性靈。後有管小鋒長者,望惠一二管,即為妙矣。」由此可見,柳公權所用毛筆多為細管精製長鋒軟毫筆。柳公權批評雞距筆確是有的放矢。
  • 妙華法師:禪畫妙心 明月含笑
    在魏晉南北朝,顧愷之就提出「以形寫神,遷想妙得」之理論,不求形似,但求神韻,再到南朝宋畫家宗炳提出的「以形眉道」,以及南朝齊畫家謝赫主張的「氣韻生動」等理論,歷代畫家都在繪畫中實踐著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和技道合一的審美思想,從而逐漸形成了對國畫的審美品評標準,特別是宋元以來,歷代士大夫階層的文人們,以儒釋道文化以及中國哲學體系發展成的文人畫體系,成為國畫的主流審美意識
  • 南朝畫界超人張僧繇,善於創新,巧取書法用筆入畫,畫龍點睛
    明星璀璨的古代畫史:南朝畫家張僧繇,全能豐產富於開創性南朝畫界超人張僧繇,善於創新,巧取書法用筆入畫,畫龍點睛要說起中國畫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品類來,只能任由別人去羨慕了。張僧繇創造的「疏體」,可以視為中國寫意畫的早期形態,而他可以視為寫意畫的鼻祖。巧取書法用筆入畫的先驅中國文人畫講究的「書法用筆」原來最早是由張僧繇首先實踐的。中國的繪畫和書法使用著同樣的工具材料,筆墨紙硯這些用具不僅用於繪畫,同時也用於書法。
  • 歷代畫論:《畫譚》(摘抄)(清)張式 撰
    要接神在空有之間,活活潑潑,一筆是筆,循循有序,用心日久,漸近自然,才知畫之妙理乃爾。既悟畫理,則諸家之門徑可尋,胸中之爐錘可化。心忘意到,出入宋元,猶運之掌。若但局於一家,不能兼通眾妙,亦難成立。近日婁江人多祖麓臺,如皋、興化多祖板橋,襲其形體,若將終身。杭人書專學山舟。陳白洲曰:「杭州自山舟後無書家。」蓋譏其囿於習也。
  • 妙「筆」生花!吳寧第一小學舉辦教師粉筆字書寫大賽
    妙「筆」生花!吳寧第一小學舉辦教師粉筆字書寫大賽源稿:東陽新聞網 | 發布時間:2021年01月06日 12:55:45 | 作者:申屠佳樂 | 編輯:楊慧萍  比賽過程中,64位教師全情投入、神情專注,將李商隱的《無題》 演繹得淋漓盡致,雖風格迥異,卻各有千秋:有的行雲流水、氣勢磅礴;有的娟秀端莊、流美疏朗......書到深處見文化,寫到極致見精神。不論學科,不論教齡,每位教師都以一絲不苟的態度縱橫在撇、捺之時,行走在橫、豎之間。
  • 搞笑漫畫:新科技「10分鐘筆」問世,網友:妙啊!
    大家好,歡迎觀看這期的搞笑漫畫,今天小編要講的是搞笑漫畫:新科技「10分鐘筆」問世,網友:妙啊!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一天,休息的時候看看搞笑漫畫,緩解下自己的壓力,搞笑的事情有很多,你知道幾個?下面的這位就有點奇葩了……辦公室裡老趙在會議上滔滔不絕,老趙對這次的新產品充滿了信心,畢竟這是他們整個小組用了幾個月的時間研究出來的,這款「10分鐘筆」不僅攜帶方便,價格美麗,最重要的是它有一個別的筆都沒有的特殊功能。說到激動之處,老趙拿起筆在自己的臉上「唰唰唰」隨便幾筆,他的臉上立刻……哎,別提了,簡直慘不忍睹啊!
  • 誰人留得春常在,唯有丹青花永香,陳文贊用畫記錄了花鳥的芬芳
    荷香在構圖上,它突出主體,善於剪裁,時畫折技,講求布局中的虛實對比與顧盼呼應,而且在寫意花鳥畫中,尤善於把發揮畫意的詩歌題句,用與畫風相協調的書法在適當的位置書寫出來,輔以印章,成為一種以畫為主的綜合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