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安置點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易地扶貧搬遷一期項目建設期間,福貢縣普尼底安置點的員工都認識當地的一個網紅小夥——開幾蘭,他是福貢縣馬吉鄉馬吉米村村民,外號「望遠鏡」。
2018年初,聽說自家山對面將要建高樓,幾個月後全家就可以搬進高樓的新房裡,開幾蘭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經常關注安置點的項目建設進展情況,但由於工地禁止非施工人員進入,心切的開幾蘭想到瞭望遠鏡,便從網上花120元買了一副望遠鏡。望遠鏡到手後,開幾蘭每天都趴在自家的木樓上觀察安置點的工程進展情況。從此,安置點就在開幾蘭的眼皮底下一天一長高。村民們見到開幾蘭,都忍不住拿他打趣:「嘿,『望遠鏡』,對面房子建得怎麼樣了?」從開挖到地基,從第一層到最頂層,從拆除外立面到粉刷成黃色牆體,開幾蘭的望遠鏡見證了一棟棟安置房拔地而起。分房交鑰匙後,新房裡沙發、床、洗衣機等基本家具家電都已經統一配置好,拎包入住,告別大山,開幾蘭如願以償迎來了嶄新的生活。
這是雲南建投集團在怒江州承建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安置點的一個縮影。自2018 年以來,雲南建投先後承接了怒江州瀘水市、福貢縣、貢山縣、蘭坪縣4個片區,共27個安置點項目的建設任務,總建築面積177萬平方米,安置人口總數7.8萬,佔怒江全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總量的將近80%。為全力推進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雲南建投集團成立了怒江州工程建設總指揮部,組織了30多家單位開展項目建設。
如今,所有安置點均實現全部交房入住,7.8萬餘怒江人民開啟了新的幸福生活,從此告別了刀耕火種的日子。
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安置點見聞
糟心的「桃花汛」並非走了「桃花運」
怒江洶湧咆哮,兩岸高山巍峨。美麗公路南延線旁,一排排金燦燦的樓房格外耀眼,這些具有統一風格的標誌性建築,就是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安置點。怒江州被列為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也是雲南省脫貧攻堅戰役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而易地扶貧搬遷是深度貧困區的群眾擺脫貧困最有效的途徑。
回憶起項目建設中許多點點滴滴的往事,怒江州工程建設總指揮部指揮長夏友輝至今仍然記憶猶新:「2019年3月1日,是二期項目開工的第一天,項目打下了第一顆樁基,卻在這一天準時趕上了怒江州每年的『桃花汛』。」
怒江州一年有兩個雨季,是全國少有的氣候奇觀。第一個雨季出現在每年春節結束至4月,由於此時正值春季,桃花盛開,當地稱之為「桃花汛」,與雲南各地此時常見的乾旱氣候格格不入,「桃花汛」降雨之大可與盛夏相媲美。從5月中下旬開始,怒江河谷的第二個雨季拉開帷幕,較大強度的降水持續至9月份。
「印象中3月份只有7天時間、4月份只有10天時間沒下雨。眾多的安置點,10個月的工期本就異常緊張,卻在開工第一天就碰上這等『好事』。彼時的雲南各個工地正迎來春季施工的黃金期,而怒江『桃花汛』連續兩個月的降雨嚴重擾亂了項目建設計劃,第一個雨季剛結束沒多久,第二個雨季接踵而至,眼看著怒江在連綿不斷的雨水中越漲越高,工期卻一天天越逼越緊,真是跳進怒江的心都有了!」作為負責整個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總指揮長,當時的夏友輝心急如焚、如坐針氈。
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安置點
材料進不去 豬肉吃不上
更讓人寢食難安的是,怒江州美麗公路與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同期建設、同期施工,作為保障當地物資運輸的唯一一條交通要道,這條路亦被稱為怒江的生命運輸線,也是瀘水、福貢、貢山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兩個雨季帶來的頻繁的強降雨,唯一的交通要道變得泥濘不堪,基本通行都難以保障,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急需的材料、機械、設備想要通過這條路進入各個片區可謂難上加難。瀘水距離福貢130公裡、福貢距離貢山110公裡,每一段車程原本只要2小時,而在當時的施工情況下,耗時均超10小時,碰上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甚至一天一夜都到不了。堵在半路的車輛,想出出不來、想進進不去,路邊的茶葉蛋坐地起價10元一個。暴雨過後,坑坑窪窪的道路旁常常堆滿了被雨水刮下來的車牌。進出過福貢、貢山項目部的管理人員和貨車司機之間都流傳著這樣的話語:
「進去了就不想再出來,出來了就不想再進去!」
「運過一次材料就再也不想去了!」
「都什麼年代了,車上還得備足了乾糧。」
「每次在福貢和貢山兩地之間往返一趟,項目部的越野車都要大修一次,每月的修理費達七八千。」福貢貢山指揮部幸福新區安置點地塊負責人徐小洪說:「從瀘水市到貢山縣只有200多公裡,但運往貢山安置點的大型機械設備,最長一次用了15天。除了材料、機械難進外,項目部食堂的豬肉也難以正常供應,特別是2019年3、4月份期間,豬肉每公斤漲到160元,不到50公斤的一隻小豬高達5000元,還得到當地老百姓家提前交現金預定。」連續兩個月沒吃過豬肉的一對來自重慶的粉水工夫妻,只要見到徐小洪,總是氣鼓鼓地對他說:「我們就只想吃頓豬肉,啥時候才能吃得上豬肉嘛?」惡劣的環境,讓常年在外走南闖北的農民工都打起了退堂鼓,哪怕管理人員百般挽留,仍有扭頭便走的。
「馬幫」小隊
車搬不了馬來幫 馬走不通人來挖
怒江州美麗公路南延線臨時用電改遷工程,作為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配套工程,涉及11個搭火點,其中10個位於陡峭的山體上,鋼筋、水泥、砂石料用車運到中途便無法上山。臨電改遷可是整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基石,不能如期完成就嚴重影響後續安置點的建設任務,車到不了、人搬不動,這可愁壞了項目部的施工人員。
參建單位的直管部副經理張文寶不急不亂,對作業區域進行實地勘測,決定用馬和騾子進行二次搬運,但是在途經的3個搭火點周圍,由於樹木茂密、灌木叢生,就算馬匹也很難通行。張文寶針對3個搭火點分成3個小組,每個小組由5名管理人員帶領10名工人挖路,鐮刀、砍柴刀、鋤頭、小型手持電鋸……大家手中只有這些最原始的工具。被灌木叢刺得滿身是傷、被蚊蟲咬出一個個大膿包、手上磨出水泡甚至道道血印,還要處處堤防落石傷人的危險,重重困難都阻擋不了大家前進的步伐。靠著大家的雙手,終於從荊棘叢中突出重圍,9天時間挖出了3條1公裡多長的便道。緊接著,由18匹騾馬、6名馬夫組成的「馬幫」小隊兵分2路,順利完成了山間物資運輸任務。看著泥濘不堪的山路上布滿了馬蹄印,大家笑中帶淚。
3天計劃變7天計劃
面對資源匱乏、運輸不暢、工期緊張等困難,福貢縣新增易地扶貧安置點江西片區項目經理李峰告訴記者:「來到這個項目,突然改變了多年的項目管理模式。過去的施工管理模式,在這裡根本行不通。小到一個材料計劃,過去叫提前『3天計劃』或『5天計劃』,這裡就得是『7天計劃』或『10天計劃』。像土建周轉材料在2019年6月到9月才使用,但是項目部在1月份就做了囤貨準備。」施工組織模式也發生了改變,以安置點11-17層的小高層為例,依照傳統的房建施工組織模式,主體完成到第5、第6層才需要組織砌體二次結構。但是在這裡,只要1層的模板一拆除,一旦具備了作業條件,就立馬組織勞動人員進行砌體作業,為後續的工作面節省了時間、創造了條件。
小手拉大手 造福子孫後代
為幫助易地搬遷居民更好適應新環境,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福貢貢山指揮部聯合當地教育體育局開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動,組織福貢一中、省定民族完小、公房完小、架科底完小等學校一到六年級的100餘名小學生,實地觀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情況,參觀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的舞蹈室、美術室、鋼琴室等。工作人員在安置點沙盤前,向孩子們介紹安置點整體情況,以及搬遷後生活學習的變化等等,鼓勵孩子們回去後向自己的長輩介紹他們的所見、所聞和所想,通過學生動員父母,激發搬遷戶搬新家挪窮窩的欲望。
全程參與了整個活動的項目管理人員馬明祺說:「當孩子們站在沙盤前,看到自己未來的新家時,大山之外的世界顯然吸引了他們的興趣。孩子們眼睛裡都在放光,這是努力想要走出大山的希望之光……」
在小區安置點中,一座木頭搭建的小屋格外醒目。這個小屋被當地人稱為「村史館」,在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所有安置點中,幾乎都保留了這樣一個「村史館」。高樓,是怒江群眾現在的新家;村史館,則是怒江群眾居住在深山裡的老宅,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鄉愁。或許有一天,看到下一代在新的生活環境中讀書學習成長,思念老宅的長輩們會真正明白——這是告別貧困的見證!
雲南網通訊員 和麗英 記者 楊建華 攝影報導
責任編輯:郭建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