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遠鏡小夥的喬遷夢 ——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安置點見聞

2021-01-09 大眾網

  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安置點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易地扶貧搬遷一期項目建設期間,福貢縣普尼底安置點的員工都認識當地的一個網紅小夥——開幾蘭,他是福貢縣馬吉鄉馬吉米村村民,外號「望遠鏡」。

  2018年初,聽說自家山對面將要建高樓,幾個月後全家就可以搬進高樓的新房裡,開幾蘭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經常關注安置點的項目建設進展情況,但由於工地禁止非施工人員進入,心切的開幾蘭想到瞭望遠鏡,便從網上花120元買了一副望遠鏡。望遠鏡到手後,開幾蘭每天都趴在自家的木樓上觀察安置點的工程進展情況。從此,安置點就在開幾蘭的眼皮底下一天一長高。村民們見到開幾蘭,都忍不住拿他打趣:「嘿,『望遠鏡』,對面房子建得怎麼樣了?」從開挖到地基,從第一層到最頂層,從拆除外立面到粉刷成黃色牆體,開幾蘭的望遠鏡見證了一棟棟安置房拔地而起。分房交鑰匙後,新房裡沙發、床、洗衣機等基本家具家電都已經統一配置好,拎包入住,告別大山,開幾蘭如願以償迎來了嶄新的生活。

  這是雲南建投集團在怒江州承建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安置點的一個縮影。自2018 年以來,雲南建投先後承接了怒江州瀘水市、福貢縣、貢山縣、蘭坪縣4個片區,共27個安置點項目的建設任務,總建築面積177萬平方米,安置人口總數7.8萬,佔怒江全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總量的將近80%。為全力推進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雲南建投集團成立了怒江州工程建設總指揮部,組織了30多家單位開展項目建設。

  如今,所有安置點均實現全部交房入住,7.8萬餘怒江人民開啟了新的幸福生活,從此告別了刀耕火種的日子。

  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安置點見聞

  糟心的「桃花汛」並非走了「桃花運」

  怒江洶湧咆哮,兩岸高山巍峨。美麗公路南延線旁,一排排金燦燦的樓房格外耀眼,這些具有統一風格的標誌性建築,就是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安置點。怒江州被列為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也是雲南省脫貧攻堅戰役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而易地扶貧搬遷是深度貧困區的群眾擺脫貧困最有效的途徑。

  回憶起項目建設中許多點點滴滴的往事,怒江州工程建設總指揮部指揮長夏友輝至今仍然記憶猶新:「2019年3月1日,是二期項目開工的第一天,項目打下了第一顆樁基,卻在這一天準時趕上了怒江州每年的『桃花汛』。」

  怒江州一年有兩個雨季,是全國少有的氣候奇觀。第一個雨季出現在每年春節結束至4月,由於此時正值春季,桃花盛開,當地稱之為「桃花汛」,與雲南各地此時常見的乾旱氣候格格不入,「桃花汛」降雨之大可與盛夏相媲美。從5月中下旬開始,怒江河谷的第二個雨季拉開帷幕,較大強度的降水持續至9月份。

  「印象中3月份只有7天時間、4月份只有10天時間沒下雨。眾多的安置點,10個月的工期本就異常緊張,卻在開工第一天就碰上這等『好事』。彼時的雲南各個工地正迎來春季施工的黃金期,而怒江『桃花汛』連續兩個月的降雨嚴重擾亂了項目建設計劃,第一個雨季剛結束沒多久,第二個雨季接踵而至,眼看著怒江在連綿不斷的雨水中越漲越高,工期卻一天天越逼越緊,真是跳進怒江的心都有了!」作為負責整個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總指揮長,當時的夏友輝心急如焚、如坐針氈。

  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安置點

  材料進不去 豬肉吃不上

  更讓人寢食難安的是,怒江州美麗公路與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同期建設、同期施工,作為保障當地物資運輸的唯一一條交通要道,這條路亦被稱為怒江的生命運輸線,也是瀘水、福貢、貢山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兩個雨季帶來的頻繁的強降雨,唯一的交通要道變得泥濘不堪,基本通行都難以保障,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急需的材料、機械、設備想要通過這條路進入各個片區可謂難上加難。瀘水距離福貢130公裡、福貢距離貢山110公裡,每一段車程原本只要2小時,而在當時的施工情況下,耗時均超10小時,碰上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甚至一天一夜都到不了。堵在半路的車輛,想出出不來、想進進不去,路邊的茶葉蛋坐地起價10元一個。暴雨過後,坑坑窪窪的道路旁常常堆滿了被雨水刮下來的車牌。進出過福貢、貢山項目部的管理人員和貨車司機之間都流傳著這樣的話語:

  「進去了就不想再出來,出來了就不想再進去!」

  「運過一次材料就再也不想去了!」

  「都什麼年代了,車上還得備足了乾糧。」

  「每次在福貢和貢山兩地之間往返一趟,項目部的越野車都要大修一次,每月的修理費達七八千。」福貢貢山指揮部幸福新區安置點地塊負責人徐小洪說:「從瀘水市到貢山縣只有200多公裡,但運往貢山安置點的大型機械設備,最長一次用了15天。除了材料、機械難進外,項目部食堂的豬肉也難以正常供應,特別是2019年3、4月份期間,豬肉每公斤漲到160元,不到50公斤的一隻小豬高達5000元,還得到當地老百姓家提前交現金預定。」連續兩個月沒吃過豬肉的一對來自重慶的粉水工夫妻,只要見到徐小洪,總是氣鼓鼓地對他說:「我們就只想吃頓豬肉,啥時候才能吃得上豬肉嘛?」惡劣的環境,讓常年在外走南闖北的農民工都打起了退堂鼓,哪怕管理人員百般挽留,仍有扭頭便走的。

  「馬幫」小隊

  車搬不了馬來幫 馬走不通人來挖

  怒江州美麗公路南延線臨時用電改遷工程,作為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配套工程,涉及11個搭火點,其中10個位於陡峭的山體上,鋼筋、水泥、砂石料用車運到中途便無法上山。臨電改遷可是整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基石,不能如期完成就嚴重影響後續安置點的建設任務,車到不了、人搬不動,這可愁壞了項目部的施工人員。

  參建單位的直管部副經理張文寶不急不亂,對作業區域進行實地勘測,決定用馬和騾子進行二次搬運,但是在途經的3個搭火點周圍,由於樹木茂密、灌木叢生,就算馬匹也很難通行。張文寶針對3個搭火點分成3個小組,每個小組由5名管理人員帶領10名工人挖路,鐮刀、砍柴刀、鋤頭、小型手持電鋸……大家手中只有這些最原始的工具。被灌木叢刺得滿身是傷、被蚊蟲咬出一個個大膿包、手上磨出水泡甚至道道血印,還要處處堤防落石傷人的危險,重重困難都阻擋不了大家前進的步伐。靠著大家的雙手,終於從荊棘叢中突出重圍,9天時間挖出了3條1公裡多長的便道。緊接著,由18匹騾馬、6名馬夫組成的「馬幫」小隊兵分2路,順利完成了山間物資運輸任務。看著泥濘不堪的山路上布滿了馬蹄印,大家笑中帶淚。

  3天計劃變7天計劃

  面對資源匱乏、運輸不暢、工期緊張等困難,福貢縣新增易地扶貧安置點江西片區項目經理李峰告訴記者:「來到這個項目,突然改變了多年的項目管理模式。過去的施工管理模式,在這裡根本行不通。小到一個材料計劃,過去叫提前『3天計劃』或『5天計劃』,這裡就得是『7天計劃』或『10天計劃』。像土建周轉材料在2019年6月到9月才使用,但是項目部在1月份就做了囤貨準備。」施工組織模式也發生了改變,以安置點11-17層的小高層為例,依照傳統的房建施工組織模式,主體完成到第5、第6層才需要組織砌體二次結構。但是在這裡,只要1層的模板一拆除,一旦具備了作業條件,就立馬組織勞動人員進行砌體作業,為後續的工作面節省了時間、創造了條件。

  小手拉大手 造福子孫後代

  為幫助易地搬遷居民更好適應新環境,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福貢貢山指揮部聯合當地教育體育局開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動,組織福貢一中、省定民族完小、公房完小、架科底完小等學校一到六年級的100餘名小學生,實地觀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情況,參觀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的舞蹈室、美術室、鋼琴室等。工作人員在安置點沙盤前,向孩子們介紹安置點整體情況,以及搬遷後生活學習的變化等等,鼓勵孩子們回去後向自己的長輩介紹他們的所見、所聞和所想,通過學生動員父母,激發搬遷戶搬新家挪窮窩的欲望。

  全程參與了整個活動的項目管理人員馬明祺說:「當孩子們站在沙盤前,看到自己未來的新家時,大山之外的世界顯然吸引了他們的興趣。孩子們眼睛裡都在放光,這是努力想要走出大山的希望之光……」

  在小區安置點中,一座木頭搭建的小屋格外醒目。這個小屋被當地人稱為「村史館」,在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所有安置點中,幾乎都保留了這樣一個「村史館」。高樓,是怒江群眾現在的新家;村史館,則是怒江群眾居住在深山裡的老宅,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鄉愁。或許有一天,看到下一代在新的生活環境中讀書學習成長,思念老宅的長輩們會真正明白——這是告別貧困的見證!

  雲南網通訊員 和麗英 記者 楊建華 攝影報導

  責任編輯:郭建麗

相關焦點

  • 河北康保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見聞
    夏日,在康保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怡安小區,63歲的孫德有在三室一廳新居裡一刻也不閒著,一會兒拖地,一會兒撣窗臺。孫德有是搬遷到怡安小區的建檔立卡戶中的一員。 幾年來,康保縣針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區域,瞄準目標、分類施策、強力推進,提前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 日前,記者深入該縣,感受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涼山州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治理與後續發展綜述
    從「山頭」到「村頭」,從「村民」變「居民」,涼山州易地搬遷總人數佔到了全州貧困人口的36%,是四川省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總量的25.6%,這是涼山打贏脫貧攻堅戰取得的巨大歷史成就。與此同時,它又開啟了涼山脫貧攻堅後一個全新的歷史課題——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的轉型與重構。 易地扶貧搬遷,從本質上講,是民族為擺脫貧困而進行的新的遷徙。
  • 易地搬遷拔窮根 怒鄉兒女感黨恩
    經過五年來的不懈努力,「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全國960多萬貧困搬遷群眾喬遷新居,有效解決了「十三五」期間近1/5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為充分展現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貧困家庭和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巨變,現推出「搬遷群眾說變化」系列報導。
  • 昌都三巖片區易地扶貧搬遷加查縣江塘安置點迎來數百名入住群眾
    中國西藏網訊 初冬的暖陽靜靜地照在雅江河畔,西藏自治區昌都三巖片區跨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車來人往,不時傳出一陣陣歡笑聲和「扎西德勒」的歡呼聲。  經過四天的路途,1月1日,載著從昌都遠道而來的群眾和行李的大巴車及卡車緩緩駛入山南市加查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標誌著昌都市三巖片區跨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順利入住新家,一場跨越千餘公裡的遠行隨之結束。當地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每一名搬遷群眾送上潔白的哈達,祝賀他們順利入住,32戶240名群眾將在這裡開啟幸福新生活。
  •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全面完成 960多萬人脫貧勝券在握
    12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情況。中國國家發改委秘書長趙辰昕在發布會上說,「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易地搬遷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勝券在握。中新社記者 張宇 攝  2015年底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部署,國家發改委聯合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等有關部門,與22個有搬遷任務的省份一道,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 瀘縣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幸福生活
    一棟棟新房,一處處產業,一張張笑臉,透露出易地扶貧搬遷戶幸福生活的甜蜜。「搬遷後,我的田承包給別人養魚,兒子外出務工,加上低保、新農保,日子比原來好多了。」談起自己的搬遷生活,臉上露出幸福地笑容。周堰村安康公寓的生活是瀘縣易地扶貧搬遷戶的一個縮影。安置點選址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敗的關鍵。瀘縣探索出了四種安置方式,由搬遷戶自願選擇。
  • 遵義市習水縣易地扶貧搬遷成效顯著
    近年來,遵義市習水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性措施,堅持高位謀劃,高強度推進,舉全縣之力,在群眾自願的基礎上,以「應搬盡搬」為原則,圍繞「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搬遷脫貧目標,精準摸排搬遷對象,科學編制搬遷規劃,精心制定搬遷方案,全力加快項目建設,突出協調解決重大事項
  • 銅仁打造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綜合服務品牌的「三轉九聯」工作法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後續服務和鞏固提升是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針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困實際,銅仁市深入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開展前無古人的脫貧大遷徙,打造14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搬遷29.33萬貧困群眾,其中跨區縣搬遷12.55萬人,佔整個貴州省跨區縣搬遷規模的54.3%。
  • 橫山區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成效顯著 讓群眾安居樂業
    ,多措並舉,大力推動鬱林家園安置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就業、社區管理和社會融入等後續扶持工作,成效顯著。  近年來,榆林市橫山區聚焦易地搬遷群眾的脫貧致富目標,多措並舉,大力推動鬱林家園安置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就業、社區管理和社會融入等後續扶持工作,成效顯著。
  • 東鄉縣「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全面建成
    針對攻堅力量不足、責任壓實不夠的問題,在省發改委的幫助指導下,州縣組建了以州政府分管領導為總牽頭的東鄉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攻堅隊,州發改委主任和縣政府縣長擔任總隊長,下設四個攻堅隊分別由州發改委負責同志和縣上分管負責人擔任隊長,抽調州縣發改部門業務骨幹為隊員,進一步充實了攻堅力量。州上成立的10個專項督查組定期對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地毯式」督查,縣項目督查組全程指導推進整改。
  • 龍曉華: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龍曉華在易地扶貧安置區調研時強調:  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8月20日,州委副書記、州長龍曉華帶領州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到花垣縣、保靖縣、永順縣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並召開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調度會議。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劉珍瑜參加調度會。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易地搬遷見聞①】葉城縣阿克塔什鎮:眼前的...
    2018年,葉城縣投資8.4億元,建成全疆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區,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問題。 馬甲兵攝  編者按  新疆一些交通閉塞、貧困落後的地方,「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易地扶貧搬遷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途徑。
  • 慶陽市易地搬遷投資37.41億元 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14554戶
    另外,同步搬遷非建檔立卡戶1127戶5033人。慶城縣蔡口集鄉易地扶貧搬遷點。 本報記者 陳飛 攝易地搬遷是解決貧困群眾「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的治本之舉。對「五保戶」、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採取「易地扶貧搬遷+集中供養」的方式搬遷安置;對人多地少、依賴承包地不強和居住特別分散的農戶,結合工業園區和小城鎮建設、棚戶區改造等工程,或建設集中安置點,或鼓勵進城買房進行安置;對土地承包地面積大、依賴性強的農戶,採取村內分散插花方式安置。
  • ...搬」出大大的幸福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群眾史義菊
    我叫史義菊,今年56歲,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現居住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的脫貧故事,可能並沒有別人那麼精彩,但我也想感謝黨和政府,讓我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平平凡凡又幸福的日子。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2016年,村幹部和我的包保責任人上門宣傳,讓我們搬到鎮上去,政府還有補助,孩子馬上上學了也方便,終於可以搬出這個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的地方,和家人商量後,我們籤下了搬遷合同。
  •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讓近千萬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安居樂業奔小康走進西藏那曲市色尼區易地搬遷安置小區的平措次仁家,伴隨一陣「嗒嗒嗒」的聲音,他正忙著在縫紉機上趕製工藝品,「搬出大山,住進新房子,還有了新活幹,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 【你笑起來真好看】搬進全國最大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 昭通貧困...
    昭通市靖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位於昭陽區靖安鎮洪家營村,距離主城區28公裡,規劃用地2177畝,計劃安置昭陽區、大關縣、永善縣、彝良縣、鹽津縣、鎮雄縣等6縣區搬遷群眾9256戶40549人,是全國最大的跨縣區安置區。
  • 走出深山天地寬——農發行普定支行支持易地扶貧搬遷紀實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五個一批」的頭號工程,也是黨中央、國務院交辦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一項重要任務。農發行普定縣支行積極配合上級行制定的易地扶貧搬遷貸款管理辦法,依託《貴州省2012—2020年扶貧生態移民工程規劃》,研究支持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路徑。
  • 半月談|易地搬遷,決戰世界之巔
    彩渠塘村是西藏對風溼病患者實施精準扶貧的一個集中搬遷安置點。2017年,那曲、阿里、昌都3個地市的150戶貧困戶分4批搬到這裡,全村683口人中,患有風溼性、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就有204人。在地熱資源豐富的彩渠塘村,達吉在康復中心接受藥浴、熱敷、放血、針灸等治療,加上溫泉療養,病情慢慢好轉。
  • 縣領導到花江鎮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4月14日,縣委副書記韋鋒到花江鎮蓮花村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縣委常委、花江鎮黨委書記白忠明參加調研。韋鋒與村支兩委人員、部分村民代表座談,詳細了解村民身體狀況、子女入學、就業、主要收入來源等家庭基本情況,對比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及配套設施建設情況、搬遷前後的出行、教育、醫療、就業等之間的差距,耐心向群眾宣傳講解易地扶貧搬遷相關惠農政策。
  • 任亞平就易地扶貧搬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工作在我市調研
    任亞平就易地扶貧搬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工作在我市調研 2020-06-18 0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