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三種大境界

2020-12-04 超凡博弈

1.心齋

「心齋」是莊子提倡的一種排除思慮和欲望的精神修養方法,最早見於《莊子·人間世》。

據《莊子·人間世》記載,顏回有一次要到衛國去遊說,孔子澆了他一盆冷水,認為他還沒有做到純一不亂的境界,如果貿然去進諫,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於是,顏回便向孔子請教方法,孔子告訴他要「心齋」,並進一步解釋說:

「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心。」

2.坐忘

「坐忘」本是莊老哲學用語,指端坐而忘掉一切,物我合一的出世思想和精神狀態。

「坐忘」的「坐」字不應該從字面上去體味,它的意思,可以說是坐於忘,或沉入於忘的境界。

而「忘」的範圍很廣,包括了忘己和忘物,不僅要坐著才能忘,而是在任何情形中都能忘。

綜合來看,「坐忘」並不僅僅指靜坐的姿態,也不僅僅指所謂「忘」的狀態,它應該是一種用身心求證到的實有的生命狀態,不是一種自我陶醉或麻醉。

下面是莊子描寫有關「坐忘」的故事:

有一天,顏回告訴師傅孔子說,他的功夫有了很大進步,已忘了仁義,孔子卻認為這遠遠不夠。

過了幾天,顏回告訴孔子說他已忘了禮樂,孔子仍然沒有加以讚許。再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告訴孔子說他已「坐忘」了。

這境界連孔子也有所不知,於是他反問顏回。

顏回解釋說: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莊子宣言「坐忘」,本是希望在大動亂時代中解脫人生所受的痛苦。

這種解脫不靠反抗,不靠同流合汙,不靠積極進取,而靠「遠」,靠「忘」,忘掉一切名利,忘掉一切悲哀,而樂而遊。

3.朝徹

「朝徹」有兩種理解:一是指朝廷撤去;二是指道家修煉的一種境界。

禪宗裡所說的「朝徹」主要是指後者。

莊子曾描寫過一段有關「朝徹」的故事。 有一次,有人問女,為什麼他年紀那麼大了,但容貌還是嫩得像小孩一樣,女回答說這是得了道的功效。

那人又問女自己是否可以學道,女認為他不是學道的材料,並把自己教學生卜梁倚的經過告訴那個人:

「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之所以冗長地引證了莊子的這三段文字,是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禪」的寓意。

可以說,禪師們大都是出自佛家,但他們對於老莊思想卻偏愛有加,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在修行中選取了那些和老莊相似的思想,並做了繼承發展。

此外,莊子的「真人」思想對後代的禪師也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最有名的要算臨濟義玄所創的臨濟宗了,他們都以「真人」為最高境界。

莊子最重要的一個觀念是「夫有真人而後有真知」,這裡強調了「存在先於知」。

可以說,「禪」的思想正好和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相反,而是「我在故我思」。

相關焦點

  • 佛法:一句名言背後的境界,被日本宮本武藏和中國禪宗推崇備至
    只是單純的覺得這一句話代表著可以與天地爭鋒的精神與境界,所以格外覺得讓人提氣。,而是隱藏著佛教禪宗所極力稱揚的無上甚深境界在內。那麼為什麼禪宗的前輩大德們為什麼要用佛來佛斬這句話來形容自己宗門所修的佛法境界呢?難道是對自己所信仰的佛祖還有什麼不滿,以至於有什麼仇什麼怨以至於要用如此殺氣騰騰的字眼呢?
  • 印光大師:禪宗大徹大悟佛教大開園解的境界,非超牛人是不可能的
    印光大師:禪宗大徹大悟,佛教大開園解的境界,非超牛之人是不可能的【印光大師開示】二空理,唯言悟,則利根凡夫即能。若約教說,則名大開圓解。大徹大悟,與大開圓解,不是依稀仿佛明了而已。如龐居士聞馬祖「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當下頓亡玄解。大慧杲聞圓悟「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亦然。
  • 王國維說人生有三種境界,「境界」是什麼,分別有哪三種境界?
    比如他說「境界有大小」,但他舉的例子是杜甫詩:「日落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這是大的境界,又「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是小的境界。但是境界之大小不代表作品的好壞,日落句是好詩,細雨句也是好詩,只是他們所描寫的情景不一樣罷了,所以「不以是而分優劣」。
  • 三種心態,三種人生境界
    一個人,最好的境界,無非是「自由自在」。所有的煩惱,都是自找麻煩;所有的不自在,都是作繭自縛。俗話說:「心態決定命運。」你的心境,就是你的命運。人生起起伏伏,兜兜轉轉了一個大圈,最後還是要回到「一無所有」的狀態,如果你看清了這一點,你的心情就豁然開朗了。
  • 藏傳佛教噶舉派《大手印》與禪宗為什麼不立文字?
    禪宗與藏傳佛教噶舉派主修《大手印》,這兩個教派不立文字,依靠師徒心意傳承,師徒心心相印。就是擔心立了文字,領悟理解力差的人,照字面意思去領悟理解,斷章取義,不能領悟諸佛菩薩的真正密意所在。漢傳佛教禪宗第一代祖師菩提達摩文字只是表徵佛法的符號,一定要趣入文字背後的內涵,真正領悟理解諸佛菩薩的密意。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這一點,禪宗就做得非常好。禪宗講「成佛」,但是不是說讓人人都去當和尚。他這個「成佛」,拋開宗教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讓自己成就自己。禪宗六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他又說:「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他在這裡明確告訴我們,修禪其實就是修行。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一場修行呢?
  • 王國維的三種境界你真的讀懂了嗎?
    雨的印記 (鋼琴版)-晝夜02:40來自思亦無涯Lj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了三種境界,我很喜歡,我覺得這三種境界涵蓋了我們成長中的各個階段,是對我們成長路上的真實描述。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重境界就是說我們在追夢的路上要有一堅定地決心和鍥而不捨,執著向前的態度。不管經歷什麼都不要後退,為了自己的決心而努力。生活不會是一條平坦大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會刻有一些深淺不一的傷痕,但是他們依然會選擇向前走,不畏風雨,始終前行。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
  • 南哲思享|李承貴:禪宗與朱熹理學的離合——以朱熹對禪宗的理解為...
    關鍵詞:朱熹;理學;禪宗;儒學;離合隋唐以降,禪宗成了中國佛教的代表,這意味著宋明時期的中國知識人不能不受禪宗影響。有記載稱朱熹準備科舉考試期間,書包裡僅有一本宗杲語錄——「年十八,從劉屏山遊,山意其留心舉業,搜之篋中。惟《大慧語錄》一帙而已」。
  • 南懷瑾老師:你不要以為在打坐持咒念佛念境界很好,這是非量境界
    「你不要以為在打坐、持咒、念佛念境界很好,這是非量境界」在唯識學關於心量把它歸納成三種,一是現量;二是比量;三是非量。何謂現量?依唯識的道理,這個世界、宇宙一切物質、精神、心理的現象是整個心的體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境。
  • 從禪宗美學解讀建盞之美_以稻葉天目為例
    因此,筆者以禪宗美學為突破口,對稻葉天目進行全新解讀實為本文與眾不同之處。三、運用禪宗美學解讀稻葉天目稻葉天目堪稱建盞中的「神品」,除工藝原因讓其遵循了物以稀為貴的規則之外;更重要的是其體現的禪宗美學價值得到了世人的認可和推崇。本文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分析。1、順勢而為第一:眾所周知常用的施釉法有三種:浸釉、吹釉和蕩釉。
  • 【快語銳言】社會治理的三種境界
    原標題:【快語銳言】社會治理的三種境界  劉餘莉 苗水  從歷史上看,中國之治所能達到的境界是「不忍欺」。《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歷史上曾出現過三種治理境界:春秋時子產治理鄭國,嚴密的法律和監督機制使人不能作惡,達到了為政「不能欺」的境界;戰國時西門豹治理鄴縣,通過設置嚴厲的法律制度,使人不敢作惡,達到了為政「不敢欺」的境界;春秋時孔子的弟子宓子賤治理單父,將孔子所倡導的仁義忠恕與治理之道相結合,使人不忍心違法亂紀,達到了為政「不忍欺」的境界。
  • 涵養「三種境界」增強成長厚度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治學之道歸納為「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三種境界」當好新時代的好老師
    我認為,新時代的教師應以王國維的「三種境界」當好新時代的好老師。「三種境界」論原出自晚清學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之二六,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佛教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
    在禪宗形成之前,「禪」本來只是一種修行方式,是戒、定、慧三學之與念佛誦經、造像齋僧、守戒苦修、精研經義等其他修行方式都是同等的修行成道路徑。禪者通過靜坐、冥想,達到內心的寧靜境界。也正因為此,在禪宗之前,中國已有很多習禪者,梁慧皎《高僧傳》的「習禪篇」便記有些早期禪者。
  • 兩個大師的人生三境界之論,來思考的你的人生境界
    關於人生的境界的討論,自古眾說紛紜,但最出名的還是王國維和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境界之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禪宗,是什麼?為什麼賈伯斯喜歡禪宗
    我以前甚至傻乎乎地認為禪宗應該是日本的土特產,畢竟賈伯斯的禪修老師都是日本禪師啊。其實,禪宗最早起源於中國,佛教最早是由印度人菩提達摩傳過來的,禪宗是佛教的中國化,達摩自廣州上岸,然後一路向北傳習佛教……所以,史稱達摩祖師。
  • 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的三種書法境界
    其實「天下三大行書」呈現給我們還是三種境界,三種人生,雖說都是即興之作,卻最真實的傳達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這說明了顏真卿寫此稿時的唯一原則就是一任感情的傾瀉,而不復較其書體是真,是行,是草,因而達到了合情即合理的藝術境界,充滿了對安祿山叛軍的刻骨仇恨和對賢侄、親人們的無限思念及深切哀悼。
  • 好名字的三重境界
    境界,其實是借用了佛經中的概念,原指疆域或疆界。佛經中的「境界」指個人的感受或精神上所能達到的境地。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情,景,物」的交融所達到的高度也稱為境界。
  • 讀人間詞話有感:如何看待王國維先生的人生三種境界
    昨日讀到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裡說的三種境界說: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現回味這三種境界,越品越覺得回味無窮也。今日就來跟各位讀友分享一下此時此刻的心得體會。
  • 禪宗為何要弟子先開悟後打坐
    六祖慧能的開悟是禪宗祖師裡最獨特、最稀有的,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六祖慧能家境貧窮,沒讀過書,是個文盲。當他聽到別人讀誦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立刻就開悟了,立刻就明白了佛陀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