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齋
「心齋」是莊子提倡的一種排除思慮和欲望的精神修養方法,最早見於《莊子·人間世》。
據《莊子·人間世》記載,顏回有一次要到衛國去遊說,孔子澆了他一盆冷水,認為他還沒有做到純一不亂的境界,如果貿然去進諫,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於是,顏回便向孔子請教方法,孔子告訴他要「心齋」,並進一步解釋說:
「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心。」
2.坐忘
「坐忘」本是莊老哲學用語,指端坐而忘掉一切,物我合一的出世思想和精神狀態。
「坐忘」的「坐」字不應該從字面上去體味,它的意思,可以說是坐於忘,或沉入於忘的境界。
而「忘」的範圍很廣,包括了忘己和忘物,不僅要坐著才能忘,而是在任何情形中都能忘。
綜合來看,「坐忘」並不僅僅指靜坐的姿態,也不僅僅指所謂「忘」的狀態,它應該是一種用身心求證到的實有的生命狀態,不是一種自我陶醉或麻醉。
下面是莊子描寫有關「坐忘」的故事:
有一天,顏回告訴師傅孔子說,他的功夫有了很大進步,已忘了仁義,孔子卻認為這遠遠不夠。
過了幾天,顏回告訴孔子說他已忘了禮樂,孔子仍然沒有加以讚許。再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告訴孔子說他已「坐忘」了。
這境界連孔子也有所不知,於是他反問顏回。
顏回解釋說: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莊子宣言「坐忘」,本是希望在大動亂時代中解脫人生所受的痛苦。
這種解脫不靠反抗,不靠同流合汙,不靠積極進取,而靠「遠」,靠「忘」,忘掉一切名利,忘掉一切悲哀,而樂而遊。
3.朝徹
「朝徹」有兩種理解:一是指朝廷撤去;二是指道家修煉的一種境界。
禪宗裡所說的「朝徹」主要是指後者。
莊子曾描寫過一段有關「朝徹」的故事。 有一次,有人問女,為什麼他年紀那麼大了,但容貌還是嫩得像小孩一樣,女回答說這是得了道的功效。
那人又問女自己是否可以學道,女認為他不是學道的材料,並把自己教學生卜梁倚的經過告訴那個人:
「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之所以冗長地引證了莊子的這三段文字,是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禪」的寓意。
可以說,禪師們大都是出自佛家,但他們對於老莊思想卻偏愛有加,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在修行中選取了那些和老莊相似的思想,並做了繼承發展。
此外,莊子的「真人」思想對後代的禪師也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最有名的要算臨濟義玄所創的臨濟宗了,他們都以「真人」為最高境界。
莊子最重要的一個觀念是「夫有真人而後有真知」,這裡強調了「存在先於知」。
可以說,「禪」的思想正好和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相反,而是「我在故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