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說:「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靜在心,不在境。」
境由心生,你的心能夠安靜下來,世界就會安靜下來;你的心很浮躁,世界就很浮躁;你的心感覺到幸福了,人生就幸福了。
一個人,最好的境界,無非是「自由自在」。所有的煩惱,都是自找麻煩;所有的不自在,都是作繭自縛。
俗話說:「心態決定命運。」你的心境,就是你的命運。人生起起伏伏,兜兜轉轉了一個大圈,最後還是要回到「一無所有」的狀態,如果你看清了這一點,你的心情就豁然開朗了。
以下三種不同的心態,造成了不同的三種人生境界。凡事都有兩面,能夠看透的人才是智者,能夠看透還能做到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
01
第一種心態:有舍有得,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一位老和尚帶著徒弟去化緣。兩個人走村串戶,廣結善緣,幫助人們答疑解惑。到了下午,兩個人的布袋裡有了很多米,還有一些銅板。在回寺廟的路上,突然狂風大作,緊接著下起了大雨。因為沒有帶傘,布袋裡的米,都被淋溼了。
老和尚說:「反正這些米被雨淋溼了,不如送給村裡的窮苦人家吧。給他們每家分一點點,在米變壞之前,就能吃完。」
徒弟很不舍:「師傅,我們辛苦了一天,難道就要空手而回麼?」
雖然徒弟很不舍,但還是按照老和尚說的去做了。米都分給了村裡的窮苦人,然後背著空空的布袋回寺廟了。因為寺廟裡沒有了米,老和尚和徒弟連續吃了三天南瓜粥。
過了幾天,眼看就要斷炊了,徒弟急得團團轉。
徒弟說:「師傅,我們去山下討點米來吧。」
徒弟說完,提著布袋,趕緊下山。就在走出寺廟的時候,他發現門口有幾個袋子,裡面有玉米、南瓜、紅薯,足夠兩個人吃一個月了。原來,這些食物,都是山下的村民送來的。
「善有善報」,一個人願意把自己的東西施捨給別人,是行善積德,終究要得善報。一個人,一輩子當「鐵公雞」,是沒有好報的,不管擁有多少資產,還是窮人。
用一種「有舍有得」的心態看世界, 你會發現世界真的很美好。珍惜得到的一切,送走失去的一切,心靈就輕鬆了,才能保持平衡的狀態。人心就是一桿秤,既要稱一稱別人的重量,還要稱一稱自己的重量,不必糾結得失,不必捨不得,一舍一得之間,就是很高的人生境界。
02
第二種心態:敢愛敢恨,拿得起放得下,不必受制於人。
有兩個小乞丐,因為乞討,走在了一起,還成為了好朋友。後來,兩個小乞丐慢慢長大,變成了年輕人。年齡大一點的乞丐說:「我們一直做乞丐,也不是辦法。我們還是去找工作吧。」兩個人一拍即合。
在城市裡,去了很多地方,兩個人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不是因為沒有人願意收留他們,而是好幾個地方,只需要一個工人,不能同時要兩個工人,可是他們卻執意要在一起工作。因此,他們總是錯失機會。
大一點的乞丐說:「從明天開始,我們還是分頭行動吧。」
兩個人分別的時候,淚流滿面,但是很快兩個人都找到了工作。
俗話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兩個人一定要在一起,反而會礙手礙腳,互相制約,如果忍痛分開,反而會更加自由自在,也會發展得更好一些。朋友如此,夫妻也是如此,父母和兒女之間也是如此,人與人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要有相對的自由,才能夠「翱翔天空」。
有時候,愛會成就一個人;有時候,愛會制約一個人。真正心態好的人,敢愛敢恨,拿得起還放得下,不會委屈了別人,也不會委屈了自己。
很多人,放不下過去的人,也捨不得眼前的人,結果左右為難,在兩難之中,一無所得。做人,想要活得自由自在,就要正確看待「感情」,用愛去溫暖別人,但不要用愛去制約別人。那些口口聲聲說「我是為了你好」的人,其實是用感情困住了別人,是一廂情願的。
03
第三種心態:知足常樂,知不足常思,不知足常進。
「人心不足蛇吞象」,這樣的道理,我們都懂。我們總是要求自己「知足」,別貪心,無形之中,我們就變成了「喜歡安逸、不敢折騰」的人,一直都渾渾噩噩過日子。
聰明的人,懂得知足,還懂得「不知足」。當一個人取得成績的時候,就適可而止;當一個人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礙時,就懂得繞道而行,或者放棄前行想法;當一個人一無所有的時候,就要奮力拼搏;當一個人還年輕的時候,就要進取不止。
別在應該奮鬥的年紀,過著安逸的生活;別在年老的時候,還不懂得認輸。知足常樂是好心態,心中有「欲望」也是好心態。能夠把握「欲望」的人,才能夠成大器。
一個人,別讓自己過得太安逸了,多折騰幾次,人生就會大不一樣。做人,可以進退自如,能夠在知足的生活裡,想著不知足的事情,是一種很聰明的境界。
你要相信「命由己造」,能夠改變命運的人,只有你自己,別人愛莫能助。
每個人都想活成「逍遙自在」的境界,沒有好的心態,怎麼能實現呢?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轉個彎,心態變了,人生的境界也變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