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心態,三種人生境界

2020-12-12 布衣粗食68

曾國藩說:「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靜在心,不在境。」

境由心生,你的心能夠安靜下來,世界就會安靜下來;你的心很浮躁,世界就很浮躁;你的心感覺到幸福了,人生就幸福了。

一個人,最好的境界,無非是「自由自在」。所有的煩惱,都是自找麻煩;所有的不自在,都是作繭自縛。

俗話說:「心態決定命運。」你的心境,就是你的命運。人生起起伏伏,兜兜轉轉了一個大圈,最後還是要回到「一無所有」的狀態,如果你看清了這一點,你的心情就豁然開朗了。

以下三種不同的心態,造成了不同的三種人生境界。凡事都有兩面,能夠看透的人才是智者,能夠看透還能做到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

01

第一種心態:有舍有得,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一位老和尚帶著徒弟去化緣。兩個人走村串戶,廣結善緣,幫助人們答疑解惑。到了下午,兩個人的布袋裡有了很多米,還有一些銅板。在回寺廟的路上,突然狂風大作,緊接著下起了大雨。因為沒有帶傘,布袋裡的米,都被淋溼了。

老和尚說:「反正這些米被雨淋溼了,不如送給村裡的窮苦人家吧。給他們每家分一點點,在米變壞之前,就能吃完。」

徒弟很不舍:「師傅,我們辛苦了一天,難道就要空手而回麼?」

雖然徒弟很不舍,但還是按照老和尚說的去做了。米都分給了村裡的窮苦人,然後背著空空的布袋回寺廟了。因為寺廟裡沒有了米,老和尚和徒弟連續吃了三天南瓜粥。

過了幾天,眼看就要斷炊了,徒弟急得團團轉。

徒弟說:「師傅,我們去山下討點米來吧。」

徒弟說完,提著布袋,趕緊下山。就在走出寺廟的時候,他發現門口有幾個袋子,裡面有玉米、南瓜、紅薯,足夠兩個人吃一個月了。原來,這些食物,都是山下的村民送來的。

「善有善報」,一個人願意把自己的東西施捨給別人,是行善積德,終究要得善報。一個人,一輩子當「鐵公雞」,是沒有好報的,不管擁有多少資產,還是窮人。

用一種「有舍有得」的心態看世界, 你會發現世界真的很美好。珍惜得到的一切,送走失去的一切,心靈就輕鬆了,才能保持平衡的狀態。人心就是一桿秤,既要稱一稱別人的重量,還要稱一稱自己的重量,不必糾結得失,不必捨不得,一舍一得之間,就是很高的人生境界。

02

第二種心態:敢愛敢恨,拿得起放得下,不必受制於人。

有兩個小乞丐,因為乞討,走在了一起,還成為了好朋友。後來,兩個小乞丐慢慢長大,變成了年輕人。年齡大一點的乞丐說:「我們一直做乞丐,也不是辦法。我們還是去找工作吧。」兩個人一拍即合。

在城市裡,去了很多地方,兩個人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不是因為沒有人願意收留他們,而是好幾個地方,只需要一個工人,不能同時要兩個工人,可是他們卻執意要在一起工作。因此,他們總是錯失機會。

大一點的乞丐說:「從明天開始,我們還是分頭行動吧。」

兩個人分別的時候,淚流滿面,但是很快兩個人都找到了工作。

俗話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兩個人一定要在一起,反而會礙手礙腳,互相制約,如果忍痛分開,反而會更加自由自在,也會發展得更好一些。朋友如此,夫妻也是如此,父母和兒女之間也是如此,人與人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要有相對的自由,才能夠「翱翔天空」。

有時候,愛會成就一個人;有時候,愛會制約一個人。真正心態好的人,敢愛敢恨,拿得起還放得下,不會委屈了別人,也不會委屈了自己。

很多人,放不下過去的人,也捨不得眼前的人,結果左右為難,在兩難之中,一無所得。做人,想要活得自由自在,就要正確看待「感情」,用愛去溫暖別人,但不要用愛去制約別人。那些口口聲聲說「我是為了你好」的人,其實是用感情困住了別人,是一廂情願的。

03

第三種心態:知足常樂,知不足常思,不知足常進。

「人心不足蛇吞象」,這樣的道理,我們都懂。我們總是要求自己「知足」,別貪心,無形之中,我們就變成了「喜歡安逸、不敢折騰」的人,一直都渾渾噩噩過日子。

聰明的人,懂得知足,還懂得「不知足」。當一個人取得成績的時候,就適可而止;當一個人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礙時,就懂得繞道而行,或者放棄前行想法;當一個人一無所有的時候,就要奮力拼搏;當一個人還年輕的時候,就要進取不止。

別在應該奮鬥的年紀,過著安逸的生活;別在年老的時候,還不懂得認輸。知足常樂是好心態,心中有「欲望」也是好心態。能夠把握「欲望」的人,才能夠成大器。

一個人,別讓自己過得太安逸了,多折騰幾次,人生就會大不一樣。做人,可以進退自如,能夠在知足的生活裡,想著不知足的事情,是一種很聰明的境界。

你要相信「命由己造」,能夠改變命運的人,只有你自己,別人愛莫能助。

每個人都想活成「逍遙自在」的境界,沒有好的心態,怎麼能實現呢?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轉個彎,心態變了,人生的境界也變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王國維說人生有三種境界,「境界」是什麼,分別有哪三種境界?
    明明講詞,又盡舉些詩例,詩也有境界啊,但詩和詞是不一樣的文學體式,這樣就會讓讀者陷入混亂,王國維沒說清楚,不是他沒有搞清楚,只是我們普通讀者沒有達到他的水平,所以不能理解透徹。但還好,他在講詞的「三種境界」時,明明白白舉了三首宋詞。
  • 三句詩表達人生三種境界
    人生道路上經風歷雨,有苦有樂、有成功有失敗,需要自我打氣自我激勵,自我奮鬥,這裡也用三句詩來表達人生三種境界:人生第一境界: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這個「器」就是你讀書所增加的文化底蘊,掌握的知識,讓你在以後人生道路上更順暢,更多的機會。多讀書,讀好書,苦讀書,讀終生,會受益一輩子。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 讀人間詞話有感:如何看待王國維先生的人生三種境界
    昨日讀到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裡說的三種境界說: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現回味這三種境界,越品越覺得回味無窮也。今日就來跟各位讀友分享一下此時此刻的心得體會。
  • 涵養「三種境界」增強成長厚度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治學之道歸納為「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人生三種境界,你在哪一層?
    王國維的人生三種境界 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裡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來的。這三句雖然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悲壯,毫無纖柔頹靡。
  • 王國維的三種境界你真的讀懂了嗎?
    雨的印記 (鋼琴版)-晝夜02:40來自思亦無涯Lj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了三種境界,我很喜歡,我覺得這三種境界涵蓋了我們成長中的各個階段,是對我們成長路上的真實描述。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重境界就是說我們在追夢的路上要有一堅定地決心和鍥而不捨,執著向前的態度。不管經歷什麼都不要後退,為了自己的決心而努力。生活不會是一條平坦大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會刻有一些深淺不一的傷痕,但是他們依然會選擇向前走,不畏風雨,始終前行。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
  • 王國維的這三種境界是循序漸進的,適用於讀書,亦適用於人生
    三種境界是循序漸進的,適用於讀書,亦適用於人生第一種境界,孤獨中透露著新生。不知大家在生活中是否有種這樣的感受:人是群居性動物,我們曾經一直試圖努力融入別人的圈子,一旦離開群體,就感覺無所適從。或者說,我們已經忘記了人生本來的意義和目標。如果真是如此,那就讓我們淨化內心吧。
  • 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的三種書法境界
    其實「天下三大行書」呈現給我們還是三種境界,三種人生,雖說都是即興之作,卻最真實的傳達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正是蘇軾在人生最落寞的時候寫的。45歲這一年,蘇軾仕途不順,被貶黃州,生活上拮据無靠,團練副使僅是個八品小官,俸祿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養家。 《寒食帖》是他謫居第三年的一個寒食節,剛好遇到雨天,連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開,又在血風腥雨中凋敗,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終卻飛落泥沼。窗外的烏鴉吊著值錢飛過,仿佛迷失很久的靈魂,已找不到歸宿。
  • 人生的三種境界,能達到第二種就很牛了!但先要學會制定目標!
    02人生的三種狀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說過,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會經歷這三種境界:第一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夜讀:愛情有三種境界,只有達到最後一重才能擁有幸福
    愛情有三種境界,很多戀愛失敗的人,其實都只停留在第一種境界,只有達到愛情的第三種境界,我們才能夠擁有自己想要的那種愛情。處於這種境界的人很可能在自己的人生裡缺少關心和愛護,於是對愛情這樣未知的東西寄予美好的想像和極高的期望。這樣的人也很容易與不喜歡他們的那些渣男渣女在一起,因為為了得到愛,他們會拼命付出,來討得對方的歡心。
  • 晏殊經典相思詞,有三句被王國維喻為人生三種境界之一,意義深刻
    其以詞句比喻人生三種境界,也發人深省。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這第一種,就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我們不妨通過詞句原作的賞析,來分析王國維所說的第一種境界。
  • 【快語銳言】社會治理的三種境界
    原標題:【快語銳言】社會治理的三種境界  劉餘莉 苗水  從歷史上看,中國之治所能達到的境界是「不忍欺」。《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歷史上曾出現過三種治理境界:春秋時子產治理鄭國,嚴密的法律和監督機制使人不能作惡,達到了為政「不能欺」的境界;戰國時西門豹治理鄴縣,通過設置嚴厲的法律制度,使人不敢作惡,達到了為政「不敢欺」的境界;春秋時孔子的弟子宓子賤治理單父,將孔子所倡導的仁義忠恕與治理之道相結合,使人不忍心違法亂紀,達到了為政「不忍欺」的境界。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 王者心態!什麼是真正的王者心態?
    作者:皇帝人生的最高境界是 王者心態!什麼是真正的王者心態?舉例: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幾千萬粉絲?這心態比阿Q精神更偉大!發揮到極致就是聖人!阿Q精神很多人忌諱,其實不過是唯心主義精神勝利法之一而已,哪個口號不是精神勝利法?哪個心靈雞湯不是阿Q精神?哪個聖人不是理想主義者呢?你每天看到的聽到接觸到的,其實有無數的阿Q精神產生的結果!聖人的偉大不過就是把日行一善的小事情做到人類最後一個人!這就是真正王者!
  • 「三種境界」當好新時代的好老師
    我認為,新時代的教師應以王國維的「三種境界」當好新時代的好老師。「三種境界」論原出自晚清學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之二六,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女人的三種境界(好文)
    文|君心微暖張麗屏在《37°女人》中,把女人分為三種境界:貴婦、潑婦、怨婦。人無貴賤之分,但人的情緒和行為卻有境界之差。貴婦,談吐優雅,寵辱不驚,活得精彩,最為高等。在金庸的《神鵰俠侶》中,就有這樣三等級的女人,她們的人生境界,早就悄悄為她們定好了結局。01 低等女人,耗費自我她究竟有多美?肌膚似雪,神態嬌媚,腰肢輕擺,猶如水仙在風中輕輕一顫,明眸皓齒,令人動容。
  • 讀書的三種境界:看故事,看語言,看人性
    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人生的三種境界,最近看書,寫讀書感悟,寫書評,看書評,有些許心得。讀書也應該有三種境界,文採不夠,暫且用簡單的語言述說吧。第一境界是看故事,第二境界是看語言,第三境界是看人性。
  • 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成大事者,必然經歷這三種境界
    02人生第一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此第一境界也。這句詩詞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意思是在秋色中獨自踏上高樓,望著天地,案書何達?王國維先生藉此想要表達的人生第一種境界是:做學問成大事業者,第一步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 王國維《人間詞話》:當文學遇上哲學,才是最唯美的人生三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最早聽聞《人間詞話》便是從這三句話開始的。那時人還年幼,只道詞是詞,詩是詩,美就可以了,怎還能上升到境界的程度。
  •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三種意境
    其中《人間詞話》裡王國維提出人生三大境界的這一說法,他在自己的著作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第一境界出自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了天涯路。
  • 什麼是人生境界,什麼又是飲茶境界?
    什麼是境界?它是思想覺悟也是精神修養,即是個人修為也是人生感悟。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所以導致各自所處的境界是不同的。而說起境界一詞,想必很多人都會想到清代鴻儒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提到的人生三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