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語銳言】社會治理的三種境界

2020-12-21 中國甘肅網

  原標題:【快語銳言】社會治理的三種境界

  劉餘莉 苗水

  從歷史上看,中國之治所能達到的境界是「不忍欺」。《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歷史上曾出現過三種治理境界:春秋時子產治理鄭國,嚴密的法律和監督機制使人不能作惡,達到了為政「不能欺」的境界;戰國時西門豹治理鄴縣,通過設置嚴厲的法律制度,使人不敢作惡,達到了為政「不敢欺」的境界;春秋時孔子的弟子宓子賤治理單父,將孔子所倡導的仁義忠恕與治理之道相結合,使人不忍心違法亂紀,達到了為政「不忍欺」的境界。

  《淮南子》中記載,宓子賤治理單父三年,巫馬期前往觀摩治理效果,見到一人在夜色下捕魚,但卻屢屢把捕得之魚釋放回去。巫馬期問捕魚者為何如此,捕魚者回答:因為長官宓子賤不讓人捕取小魚。通過捕魚者的行為,可以看出,子賤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發揮到極致。孔子認為,子賤的治理之所以能達到如此境界,是因為子賤做到了「誠於此者形於彼」。百姓被子賤的至誠心所感化,故不忍心欺騙他,社會治理自然達到了「不忍欺」的境界。

  與西門豹的「不敢欺」、子產的「不能欺」相比,子賤的「不忍欺」顯然更勝一籌,是更高層次的治理境界。《群書治要·體論》中也講道:「德之為政大矣,而禮次之也。夫德禮也者,其導民之具歟。太上養化,使民日遷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也;其次使民交讓,處勞而不怨,此治之次也;其下正法,使民利賞而歡善,畏刑而不敢為非,此治之下也。」在《鹽鐵論》中,對刑罰與道德教化的關係做了一個比喻:刑法對於治理國家,就像馬鞭對於駕車一樣,好的御手不能沒有馬鞭就去趕車,而是拿著馬鞭而不輕易使用。聖人藉助刑法來實現教化,教化成功了,刑罰便可以擱置不用。這就是《尚書》上所說的「刑期於無刑」。設立刑罰是起到警戒的作用,其最終目的是使人不觸犯法律。通過為政以德達到「不忍欺」的治理境界,是中國之治的標誌性特點之一。

  關於如何實現「不忍欺」的治理境界,《群書治要·傅子》中講:「明君必順善制而後致治,非善制之能獨治也,必須良佐有以行之也。」換言之,實現善治,既需要完善的治理體制,也需要具備治理能力的管理人才。如果缺乏德才兼備的管理者,就只能達到「不能欺」和「不敢欺」,而無法達到「不忍欺」的最高治理境界。

  治理者治理能力的提升對於實現「不忍欺」的治理境界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治理者必須承擔三種角色: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治理者既要承擔率領、引導、管理的職能,還要關愛屬下,甚至要像父母關愛兒女那樣關愛屬下,正如《六韜》中所講,善於治國者,對待人民如同父母關愛子女,兄長慈愛兄弟。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春秋左氏傳》中也記載:「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此外,治理者還要承擔教導屬下的職責,特別要教導以「五倫八德」(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主要內容的倫理道德。而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是為人師表、上行下效。正如《說文解字》釋「教」為「上所施,下所效也」。孔子也強調:「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治理者唯有正己化人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理境界,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別強調治理者的道德引導和禮儀教化作用,因為這可以培養、引發民眾的羞恥心,使百姓心悅誠服歸附。不僅如此,能夠起到君、親、師作用的治理者還可以「絕惡於未萌」「防患於未然」,將問題與矛盾杜絕和處理在萌芽階段,並領導民眾在進德修業的正確道路上不斷前進。這些都是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

  要達到「不忍欺」的治理境界,就必須秉持修身為本、教學為先的治國理念,提倡治理者先受教育。因此《大學》中強調「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在《鹽鐵論》中提到:「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在《淮南子》上也說,「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墨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可以說,正是通過治理者為政以德的修身和率先垂範的教化,才能令百姓信服,達到「不忍欺」的治理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的倫理文化。在這種文化中,國家治理體制的完善是圍繞著如何把人培養成為賢人君子,並把賢人君子選拔到領導之位這一核心而展開。因此,從教育制度開始,就注重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形式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並進而從官吏的選拔、考試、考核、監察、獎勵、培訓和管理制度上落實「學而優則仕」「爵非德不授,祿非功不與」「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等原則,保證了「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其治理結果如《六韜》中所言:「其政平,吏不苛,其賦斂節,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賞賜不加於無功,刑罰不施於無罪,害民者有罪,進賢者有賞,官無腐蠹之藏,國無流餓之民。」

  總之,重視發揮管理者為政以德的教化功能,強調修身為本、教學為先,愛民而安、好士而榮,以此達到「不忍欺」的治理境界。

  (摘自《學習時報》2020年4月10日)

相關焦點

  • 王國維說人生有三種境界,「境界」是什麼,分別有哪三種境界?
    明明講詞,又盡舉些詩例,詩也有境界啊,但詩和詞是不一樣的文學體式,這樣就會讓讀者陷入混亂,王國維沒說清楚,不是他沒有搞清楚,只是我們普通讀者沒有達到他的水平,所以不能理解透徹。但還好,他在講詞的「三種境界」時,明明白白舉了三首宋詞。
  • 三種心態,三種人生境界
    一個人,最好的境界,無非是「自由自在」。所有的煩惱,都是自找麻煩;所有的不自在,都是作繭自縛。俗話說:「心態決定命運。」你的心境,就是你的命運。人生起起伏伏,兜兜轉轉了一個大圈,最後還是要回到「一無所有」的狀態,如果你看清了這一點,你的心情就豁然開朗了。
  • 能言快語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能言快語,能說會道,言詞敏捷爽利。出自:元·高文秀《誶範叔》楔子:「欲遣一文武全備能言快語之士,往聘齊國。」近義詞有:能言快說、能言善道,反義詞有:笨嘴拙舌,能言快語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形容人口才很好。
  • 王國維的三種境界你真的讀懂了嗎?
    雨的印記 (鋼琴版)-晝夜02:40來自思亦無涯Lj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了三種境界,我很喜歡,我覺得這三種境界涵蓋了我們成長中的各個階段,是對我們成長路上的真實描述。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重境界就是說我們在追夢的路上要有一堅定地決心和鍥而不捨,執著向前的態度。不管經歷什麼都不要後退,為了自己的決心而努力。生活不會是一條平坦大道,每個人的臉上都會刻有一些深淺不一的傷痕,但是他們依然會選擇向前走,不畏風雨,始終前行。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
  • 專家聚焦新發展階段 紮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持續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第二,進一步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城鄉社區是人民群眾的生活共同體,也是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是基本的社會治理單元。
  • 涵養「三種境界」增強成長厚度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將治學之道歸納為「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中國社會治理:語境、演進、特徵和展望
    基於對中西社會治理語境異同的比較分析,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治理的演進軌跡,總結中國社會治理的主要特徵,並對中國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的創新、中國社會治理公共性的建構、中國社會治理風險的防控等進行了展望思考。
  • 三句詩表達人生三種境界
    人生道路上經風歷雨,有苦有樂、有成功有失敗,需要自我打氣自我激勵,自我奮鬥,這裡也用三句詩來表達人生三種境界:人生第一境界: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青少年時期,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已踏入社會,都是刻苦讀書,積累知識的好時光。外賣哥黎海為的勵志故事都不陌生,別人送外賣只是送外賣,他送外賣也是享受讀詩的過程。讀書可以把文字承載的知識變成有靈魂的東西融入你的血液你的思想中,你所讀過的書,學過的知識,都會在你以後的生活中開出美麗的花結出碩果。
  • 佛教:金剛經中提到的三種境界,您悟到了哪一種
    而且這個境界高低外人也很難看出來,正如唐玄奘法師所說的那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心裡才最清楚。大家都知道《金剛經》是大乘佛法最經典的幾部經文之一,這裡面釋迦佛就提及到了三種境界,也分別對應了三種善業,也有著不同的三種福報。
  • 凝聚社會組織力量 激發社會治理新動能
    雙流區為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協同作用,強化社會組織監督管理,大力培養專業社工人才,營造活力社區環境,不斷提升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使雙流成為新時代「企業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長最快的地方」。一是社會組織助力社區營造。
  • 奮力推進新時代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了「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戰略目標,並提出了「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行動目標,標誌著市域社會治理進入新階段。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再次明確「加強和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 以媒體融合助力社會治理創新(有的放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需要發揮各類社會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社會治理合力。近年來,隨著媒體融合深入推進,各類新媒體在暢通群眾參與社會治理渠道、搭建多樣化社會治理平臺、匯聚各方資源、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進一步發揮媒體融合發展的積極作用。夯實用戶基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需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激發其參與社會治理的內生動力。
  • 「三種境界」當好新時代的好老師
    我認為,新時代的教師應以王國維的「三種境界」當好新時代的好老師。「三種境界」論原出自晚清學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之二六,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讀人間詞話有感:如何看待王國維先生的人生三種境界
    昨日讀到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裡說的三種境界說: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現回味這三種境界,越品越覺得回味無窮也。今日就來跟各位讀友分享一下此時此刻的心得體會。
  • 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的三種書法境界
    其實「天下三大行書」呈現給我們還是三種境界,三種人生,雖說都是即興之作,卻最真實的傳達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這說明了顏真卿寫此稿時的唯一原則就是一任感情的傾瀉,而不復較其書體是真,是行,是草,因而達到了合情即合理的藝術境界,充滿了對安祿山叛軍的刻骨仇恨和對賢侄、親人們的無限思念及深切哀悼。
  • 中國社會治理與全面小康研討會在京舉行
    這些新思想和新理念,對於我們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落實,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為根本坐標,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 媒體聚焦:社會治理,高安方略!
    媒體聚焦:社會治理,高安方略!高安市人口接近100萬,經濟較活躍,工業企業較多、汽運產業發達,社會治理形勢一直較為複雜。該市緊扣提升群眾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近年來從網格化管理、多元化調解、智能化安防等入手,走出一條政府放心、百姓滿意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新路子。
  • 黨領導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邏輯研究
    不同於其他國家或地區社會治理的基本邏輯,黨的領導是當代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顯著特徵。黨領導基層社會治理是黨的社會革命歷史使命決定的,是黨的自我革命鮮明品格決定的,是黨群關係同心圓的社會結構決定的,是應對個體化社會發展趨勢及其挑戰決定的。
  • 區域視域中的法治文化與社會治理現代化
    本次論壇圍繞「區域法治文化與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主題展開深入研討,旨在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貢獻法學理論和實務界的智慧。
  • 高縣召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調研成果座談會
    高縣召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調研成果座談會 2020-03-06 10:55 來源:四川新聞網 編輯:張建芳 四川新聞網宜賓3月6日訊(肖義)3月3日上午,高縣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調研成果座談會在縣委二會議室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