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布面甲不要鐵札甲?明朝中後期鎧甲風格突變,究竟是啥原因?

2020-12-17 騰訊網

明代早期時,各種札甲還比較多,到了中後期時,布面甲開始成為明軍的主流鎧甲。布面甲的結構與夾襖相似,有內外兩層布面,中間夾綴鐵甲片,甲片以鉚釘固定,固定甲片的方式有多種,不同方式所用的鉚釘數量,以及鉚釘位置也不同。

嘉靖時期,明軍裝備過青布鐵甲,可能便是一種布面甲,這種甲每副重二十四到二十五斤,當時還有一種紫花布甲,可能也屬於布面甲。布面甲在明代又稱暗甲,與之相對應的是甲片暴露在外部的明甲,即普通札甲。明代萬曆年間的名臣呂坤巡視雁門關時,發現士兵穿著的都是布面甲。呂坤十分吃驚,便詢問士兵,他們的明甲在哪裡,可見當時士兵是明甲暗甲都有配備的。按照呂坤的記載,雁門關的士兵普遍厭惡明甲,因為暗甲使用方便,戰場上也比較隱蔽,不像明甲會反射日光。明甲的唯一用途就是接送上官列隊歡迎時穿著,因為明甲能反射日光,看上去比較炫目。但是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士兵們的居住條件比較差,鐵器特別容易生鏽,而明甲的甲片暴露在外,生鏽了就太醜了,因此軍官們會督導士兵們時常打磨,以免影響美觀。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士兵天天磨甲,哪有功夫去訓練,種地吶?

不訓練不種地是不可能的,因此士兵們只好利用休息時間磨甲,苦不堪言,另外明甲是用繩子串連而成的,要打磨就得解開繩子,一片片打磨,磨完了再裝上,整個過程下來,要花費一個月的時間,而穿連甲片是個技術活,大頭兵是掌握不了的,必須僱人,這僱一次人,就得一個月的錢糧。好不容易磨好了吧,一下雨,得,又生鏽了。

按照士兵的陳述,每年接送上官也就一兩次,但是明甲給士兵帶來的累贅則實在太多了,「軍士之孽明盔甲居其半」。因此,呂坤視察時,士兵們都哭著向他陳述明甲的壞處。呂坤認為,既然明甲不如暗甲實用,那麼除了軍官們需要考慮觀瞻,配發明甲之外,士兵們完全沒必要配備,這樣不僅節約成本,還免去了士兵打磨鎧甲之苦。

不過,呂坤的這個說法,是否屬實,還是有待商榷的。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曾經說過「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觀,內裡鐵葉,一片數個眼,鏽爛惟存鐵形,還是好的,其空落如篩子一般,敵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這說的就是邊軍鎧甲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狀況。這要是兩下一對比,就細思恐極了,布面甲因為甲片在裡面,所以鏽了也看不到,換句話說,那就是布面甲更有利於糊弄上司。那麼這樣看,雁門關的士兵們所說是否屬實,就很可疑了,畢竟布面甲這玩意最早也就是元朝才有,之前一千多年時間大家都穿普通札甲,也沒聽說不方便打仗。或許,對於雁門關的士兵來說,他們真正在意的不是打仗,而是如何偷懶吧。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明朝的盔甲為何從傳統盔甲變成了布面甲?布面甲有什麼優點?
    到了明朝時,布面甲成了一種主流,逐漸的代替了傳統盔甲。為何明朝會更鍾愛於布面甲呢?布面甲有什麼特別的優點嗎?布面甲是從元朝開始出現的,當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之後,布面甲的性質也流傳了下來。布面甲又被叫做暗甲,看上去似乎是布甲,實際上還是鐵甲。布面甲是把甲片內置了,在表面再縫上一層棉布。布面甲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為了禦寒,明朝的時候天氣非常寒冷。
  • 明朝軍隊本來是金屬鎧甲,之後卻被棉甲替換,原因是什麼?
    明朝盔甲蠻好看的,因為是棉甲,容易穿著合身。我覺得馬上部隊,尤其是騎射的,盔甲越輕便越好;列陣進擊的一線步兵,盔甲越厚重越好;面對球形彈丸,棉甲是上選,不沉,防護效果應該不差。腓特烈大帝曾經在戰場上被一槍打下馬來,當場昏死,但是彈丸被三層棉衣擋住撿回一條命。所以我覺得明朝用棉甲還是很對的,再說北方冷,多穿點好。
  • 耗費百斤閩鐵打造的全鐵甲,不貴還能防弓箭火銃
    ▲現代人畫的全鐵甲明代的《武備要略》中記載了一種特殊的甲,叫做全鐵甲。這甲特殊在哪呢,就是它勉強算是中國最接近板甲的鎧甲了。在明朝中後期的時候,西歐人已經普及使用板甲,和一般的鎖甲或札甲相比,板甲的防護力和舒適性都比較好。
  • 冠絕歷代的明朝軍服,究竟有多威武霸氣?每款造型都帥出天際
    至於明朝的軍裝究竟有多威武霸氣,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介紹一下。首先,說到古代武將和軍卒的軍裝,那就不得不重點介紹一下在實戰中具有防護作用的甲冑了。明朝時期的甲冑基本上都是用鋼鐵製造而成,同時因為當時鑄造技術已經非常先進的緣故,所以明代甲冑的類別可謂是十分的多樣。而且,由於明朝的武官制度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完備的一個朝代。
  • 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雖然宋朝常以羸弱的形象出現在歷史上,但宋朝的甲冑卻發展得十分迅猛,其中包括山文甲,是一款在宋朝十分流行的盔甲,之後的明朝也仿宋制製造了山文甲,並在記載中,明軍將官身著銅鐵製的山文甲。緊接著,目光再次拉回元朝。在元朝,誕生了一種新的盔甲,不以銅鐵為主,不以皮甲為主,而是以棉為主製造的棉甲,也稱布面甲。
  • 宋朝軍事積貧積弱,但是士兵的鎧甲卻十分先進!
    宋朝的步人甲,就重量而言,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之一。據史料記載,宋朝的步人甲由約1800多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高達約27KG。在如此負重的情況下出徵戰場,應該也是宋軍屢屢潰敗的原因之一。為此,宋代的鎧甲將重甲與輕甲結合了起來。宋代鎧甲有很多種類,如金裝甲、長齊頭甲、短齊頭甲、金脊鐵甲、連鎖甲、鎖子甲等,而且鎧甲的組件較多。《宋史·兵志》記載:全副盔甲有1825片甲葉,分為披膊、甲身、腿裙、鶻尾、兜鍪等部件。
  • 札甲,中國古代最為普遍的一種鎧甲
    承上啟下的南北朝鐵札甲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黑暗時期,卻是甲冑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它上承兩漢,下啟隋唐,數百年的戰亂成了甲冑發展的強效催化劑。 在南北朝最為典型的裲襠、明光、甲騎具裝三種甲式中,札甲附件都是主流。
  • 老生常談:鄭成功的鐵人軍到底長啥樣?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外紀》裡面提到了「鐵面、鐵鎧、裙圍、兩臂、鐵鞋」 等項,在荷蘭人的記載中並沒有提到。有人也因此推斷鐵人軍是裝備了日本鎧甲。其實鐵面、兩臂和鐵鞋應該是因為海戰和登陸戰不方便而沒裝備,但是「鐵鎧 + 裙圍」 的配置明顯和荷蘭人記載的「及膝長的盔甲」 衝突了。
  • 與明光甲同列《唐六典》,唐代絹甲只能做儀仗?歐洲同款甲:反對
    既然不確定絹甲的具體形象,那麼要討論絹甲到底能不能實戰,就只能找一些疑似絹甲的鎧甲的甲型,然後來分析一下它們到戰場上,究竟能否發揮作用。不過這裡又要涉及幾個問題,首先如何判斷這些疑似絹甲的大片鎧甲,究竟是絹布之類紡織物甲,還是由皮革製成的。
  • 實戰護具居然還有女性面甲!
    古羅馬的蘭開夏式面甲最早出土於英國蘭開夏郡,屬於公元一世紀末駐不列顛的羅馬軍團。它和奈梅亨式面甲相比更加精緻,原來的桂冠裝飾和面甲成為一體,形式也更加多樣。蘭開夏式面甲和紐斯特德頭式盔配合使用,可以對頭部全方位的保護。紐斯特德式頭盔最早於1905年在蘇格蘭的紐斯特德出土,形狀更加與頭部契合,最大的特點是多出一個保護額頭的前簷。
  • 古代西方軍隊身披的鎖子甲,東漢傳入為何在中國軍人沒有類似的鎧甲?
    鎧甲便是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先秦時期的鎧甲,主要是用皮革製造,被稱作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但是皮質的仍稱甲;直到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明清之際鎧甲如何演變,故宮收藏的努爾哈赤祖孫三代甲冑給出答案
    由於火器使用的普及,從明到清,傳統甲冑從鐵甲到布面甲到棉甲進行演變,以更好應對戰場的變化。 這種上下分身的甲褂、明裙和大、小荷包形式,更利於騎馬和彎弓射箭,佩於身體左側的小荷包就是為了防止弓袋對身體的摩擦而設置。清太宗的這種上下分身的甲褂、明裙成為有清一代鎧甲的基本形式,不過此時的大袖仍保留為元明時期的鐵臂膊形式。
  • 明朝鎧甲:美觀與安全性兼備,堪稱藝術品!
    明代是重型鎧甲和輕型鎧甲地位交替的時期。重型鎧甲不便於實戰,逐漸被淘汰。另一種輕型甲——綿甲便應運而生。綿甲柔軟、輕巧,在表面還綴有大量的銅甲泡和鐵甲泡,輕便靈巧,蘸溼後還可以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明代的鎧甲在設計、製作中也注意了時尚化。
  • 身披鎧甲的追夢人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復刻中國的古代鎧甲。為了準確復刻古代鎧甲,20多個「90後」成員翻閱大量書籍史料,前往多個博物館觀察研究古代鎧甲構造,還對古代服飾、髮型和禮儀進行仔細考證,終於用了3個月時間複製出一套明代鎧甲。「這套鎧甲所有細節都是我們自己考證出來的,前後花了6000多元。」發起人小邱驕傲地說。
  • 明朝盔甲為什麼這麼有名?到底有哪些不容我們忽視的細節?
    在宋朝強盛的影響之下,鎧甲的製作水平又更上一層樓。不僅是實用性方面,就連藝術性和觀賞作用他們也完全不放過,這正是代表了古代帝國最為精湛的民族工藝。但是隨著火藥的發明、重型火炮對於戰爭的作用之下,漢甲也慢慢失去了它在戰場上的作用。更加上它的機動性不佳,製作它的花費也高,在漢甲之後,布面甲則登上了舞臺。
  • 遊戲王自奏聖樂卡——精神操作,幻影霧劍,布面甲,出擊,叛逆龍
    罠卡——幻影騎士團·陰暗布面甲(陷阱卡) Shade有日陰之意,Brigandine為鎧甲的一種。 通常陷阱卡: 幻影騎士團陰暗布面甲在1回合只能發動1張。自己墓地沒有陷阱卡存在的場合,這張卡在蓋放的回合也能發動。
  • 中國鐵鎧甲的代表之作!為什麼說明光鎧影響了幾百年鎧甲設計
    在強大的鐵製兵器面前,原先的皮甲防護力已經顯得捉襟見肘了,於是,新型的鐵鎧甲開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從現有的考古情況看,大約在戰國時期,已經開始出現了鐵製的鎧甲。到了西漢時期,隨著冶鐵規模的擴大和冶鐵技術的提高,鐵製鎧甲終於取代了皮甲的主宰地位,成為了軍隊中鎧甲的主流,皮甲退居次要地位。
  • 頭戴兜鍪披鐵鎧 西周流行複合甲
    本文作者黃強 戰爭催生了防禦器甲冑的誕生,三代時期無鎧,只有皮革為甲,所以不稱「鎧」而稱「甲」,鎧甲是後來的詞語。甲骨文中沒有「鎧」字,說明商代尚未出現純粹以青銅為主要材料的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