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侯祥家 通訊員 宮成群 青島報導
今年以來,即墨法院圍繞即墨區委「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社會治理新模式,進一步延伸法官進社區職能,創新「網際網路+社區」訴源治理模式,推廣建成11處社區網際網路訴訟服務工作站,參與社會治理,助力鄉村振興。11個工作站運行以來,已有360餘起案件在社區立案、遠程開庭、調解、執行遠程約談、和解,實現司法服務「零距離」。
社區立案 網上開庭 訴訟服務更便民
社區網際網路訴訟服務工作站利用現代科技,把法庭搬到社區,形成訴源治理合力,推動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今年3月,社區網際網路訴訟服務工作站融入「山東移動微法院」、人民調解平臺,通過網際網路將立案、調解、開庭從法院「搬至」社區,形成糾紛調處線上線下「同步走」格局。工作站設立法律服務窗口,社區政法員提供免費法律諮詢、代寫訴狀,指導當事人訴訟,為當事人節約司法成本和時間成本。當事人只要輕點滑鼠,就可以實現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網上立案、跨界調解、網上庭審,為一些離法庭遠、不方便或不會使用線上庭審系統的當事人提供了便利,足不出社區即可參與網上開庭,實現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如租住在即墨區藍村鎮的安某是位視力殘疾人,因其工作的某保健按摩所拖欠其勞務費訴至法院。在得知原告安某因視力殘疾,不方便到法庭參與庭審,且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後,法官聯繫安某所在社區,在社區政法員的協助下,安某在社區網際網路訴訟服務工作站參加了網上庭審,最終調解結案。
源頭預防為先 非訴機制在前 法院裁判終局
一起長達7年之久的拖欠上百名農民工勞務費的疑難糾紛,在即墨法院網際網路訴訟服務工作站得到了圓滿化解——
2012年,陸某自發包人徐某處承接了青島某公司兩棟公寓的工程建設,韋某帶領上百名工人給該工程幹勞務。2013年10月份,上述工程完工並經驗收合格,經結算,陸某應當支付韋某農民工勞務費共計208.99萬元。後韋某與農民工們多次向陸某追討工資,陸某以發包方與總承包方有訴訟未解決為由,拖欠137.79萬元勞務費。今年5月9日,即墨藍村鎮王演莊社區網際網路訴訟服務工作站揭牌成立,韋某在得知此消息後隨即與農民工代表來到工作站尋求幫助。工作站的調解員在了解基本案情後,幫助韋某書寫了訴狀,在社區的立案窗口通過訴訟服務平臺進行了立案。案件受理後,考慮到該糾紛長達7年,涉及上百名農民工勞務費的支付,矛盾激化、案情複雜,即墨法院藍村法庭庭長張國先與王演莊社區政法員於錫中多次在社區對韋某、陸某、徐某進行約談,充分聽取各方意見,歸納案件爭議焦點,耐心給當事人闡明事理、釋明法理、講明情理。5月29日上午,本著既尊重事實又互諒互讓的原則,法官與政法員提出了幾個可行的調解方案,經過多番協調,最終促成韋某與陸某、徐某達成了調解協議。雙方當事人於當日向即墨法院申請司法確認,即墨法院於當日立案並由張國先法官出具裁定書在工作站現場向當事人送達。「真是太感謝咱們工作站了,沒出社區就幫助我們解決了這麼大的糾紛,一分錢沒花,一趟法院沒去,幫我們省了一大筆律師費和訴訟費。社區有這樣一個工作站,真是太方便了!」當事人韋某激動地說。
社區網際網路訴訟服務工作站遵循「源頭預防為先、非訴機制在前、法院裁判終局」思路,凝聚社會治理力量,發揮社區政法員熟悉情況、群眾認可的優勢,開展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工作站建立以來,通過社區調解了156餘起矛盾尖銳的糾紛。
即墨法院聯合鎮街製作社區調解流程圖,暢通「訴轉調」「調轉訴」雙向通道。當事人到法院立案後,立案庭將案件通過人民調解平臺,分到社區、村居政法員進行「兩級調」,調解期限1個月,經雙方當事人籤字同意,可適當延長調解期限,調解成功的予以司法確認或者終結;調解不成的法院立案審理。對於直接到社區立案窗口立案的糾紛,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分到社區、村居政法員進行「兩級調」,調解成功的予以司法確認或者終結,調解不成的,可在社區政法員指導下網上立案。
以往,社區裡一些難以調和的鄰裡矛盾、婚姻家庭矛盾、身體權糾紛等,雙方當事人往往固守己見,最終走上法庭「贏了官司,傷了和氣」。如今,群眾的矛盾糾紛可直接到社區網際網路訴訟服務工作站調處,實現社會治理從「化訟止爭」向「少訴無訟」實質性轉變,助力「無訴訟、無越級上訪、無重大治安和刑事案件」的「三無」村居創建。
延伸法治宣傳 「零距離」庭審 助力審執工作新發展
即墨法院充分發揮社區網際網路訴訟服務工作站的前沿陣地作用,通過組建普法微信群,發布普法案例等方式「在線普法」;根據社區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多層次」的普法講座,針對社區群眾開展普法講座,普及法律知識;針對社區幹部開展依法行政講座,提高依法行政能力;針對村幹部開展法治思維講座,提升基層組織依法辦事水平,切實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近兩年來社區普法40餘次,5000餘名幹部群眾接受普法教育。如青島藍谷重點項目建設過程中,即墨法院積極提供法律支持,實地走訪參鮑池就地辦案,為池主、租賃戶開展法律諮詢、普法宣傳,把眾多糾紛化解在源頭、解決在基層,打造預防化解矛盾的「前沿陣地」,保障了徵收工作順利進行。
常態化將審判席「搬至」社區網際網路訴訟服務工作站,開啟巡迴審判2.0模式。每一次「零距離」庭審對旁聽群眾而言都是一堂生動的法治課,通過「以案釋法」實現了「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即墨法院多次圍繞社區網際網路訴訟服務工作站開展訴前調解培訓會、法律知識培訓會等,提高調解員和網格員的法律素養和法制觀念。增強調解員和網格員協助人民法庭和工作站送達、調解的能力,推進「訴訟服務網格化」工作有序開展,幫助解決審判執行找人查物難、送達難等問題,今年以來協助找人查物、送達1227餘次,為執行工作牽線搭橋助推遠程約談、和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