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8日,日軍中將本間雅晴指揮第14軍向菲律賓發動進攻。
這場戰爭因美菲聯軍兵力不足、防守不當的情況之下,在日軍面前節節敗退。苦戰5個月後,彈盡糧絕的美菲聯軍被迫向日軍投降。
所謂的「巴丹死亡行軍」也是出現於此。
在日軍佔領菲律賓的巴丹半島後,本間雅晴便下令把巴丹半島上的戰俘全部轉移至110千米外的奧德內爾集中營,並且還下了死命令:不能堅持走完的戰俘一律處決。
說實話,110千米路程並不長,跟紅軍長徵12500千米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雖說路不長,但是此次行軍途中所發生的事件,卻真的稱得上慘絕人寰。
到底有多慘?我簡單列舉幾個事件:
1.負責押送的日軍軍官特別喜歡搞酷刑,只要俘虜一旦掉隊、跌倒或拒絕回應問話,一律折磨至死。
2.行軍途中,日軍不僅不給俘虜提供食物,而且還不讓他們自己尋找食物。如果有人偷偷喝了河裡的水或者樹上的果子,也會被日軍殘忍殺害。
3.受傷的俘虜不僅沒受到些許優待,反而被視為累贅。日軍為了保證行軍速度,每日都要對俘虜進行掃蕩,他們會把受傷的俘虜單獨列成一隊,並且用槍託和指揮刀敲打戰俘們身上的潰瘍創面,企圖用這種辦法把傷病的戰俘趕著向前走。很多傷病的戰俘就這樣 死在了日軍官兵的折磨下,或者因行動遲緩被日 軍殘忍殺害,或者死在行軍的路上。
大數據統計,在這行軍途中遭日軍迫害的俘虜多大1.5萬餘人,可以說,這條路就是屍骨 鋪成的死亡之路。
日軍為什麼要如此迫害這些戰俘呢?
這跟日本人的民族性格特徵有很大關係。
鄙視弱者,崇拜強者是日本人盛行的觀念,他們非常注重「武士道精神」 ,認為「當俘虜是帝國軍人最大的恥辱」。
他們要求日軍官兵「知恥」, 在戰爭期間做到「生不當俘虜」,要求日軍官兵為了所謂的「帝國軍人的榮譽」而願意付出一切。
懂得羞恥的人才能自強。活著 就不能接受被俘虜囚禁的侮辱,死了也不能留下罪過禍害的壞名聲。 《戰訓冊》
如此一來,日軍在行軍途中的所作所為也許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