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英軍戰鬥力到底有多差?日軍靠自行車,55天推進1100公裡

2020-12-22 騰訊網

1941年,日本確定了「南下」政策,攻佔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奪取石油,但不可避免地要與美國進行一場戰爭。所以,就有了同時攻擊珍珠港和東亞各國的方案,並為避免道義上的譴責,決定向美國宣戰的同時,開始進攻。

說白了,就是「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但事與願違,當「宣戰書」送交美國時,珍珠港遇襲已過2個小時,進攻變成偷襲,成了徹徹底底的「婊子」。日軍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想與德國的「閃擊戰」一樣,趁對方不備,力求速戰速決。

2個小時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

日本大本營十分清楚,為了保證「南下」作戰的成功,關鍵在於絕對保密。尤其是「偷襲珍珠港」,儘管「嗜賭如命」的山本五十六,將攻擊目標選定在六千多公裡以外的珍珠港,已經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了,但還有許多具體的措施:

一是,在選擇路線上,繞遠路走北太平洋。冬季的北太平洋,風緊浪急、險象環生,而且烏雲密布、雷雨交加,很少有船隻走這裡,卻掩蓋了龐大艦隊的行動;同時,從出發到進攻這段時間,艦隊始終保持無線電靜默;

二是,利用在美國的間諜,密切關注美軍的一舉一動,並提前派出17艘偵察潛艇到達指定海域,掌握其防守規律。可以說,在艦隊出發前,日軍已經做好了突然襲擊的準備。當然,也做好了一旦被發現,實施強攻的準備。

為了增加突襲效果,日本採取了一系列的「麻痺」手法。他們一邊與美國就兩國矛盾進行談判,在大多數人眼裡,只有談判破裂後才會動武,這中間有一個準備過程;一邊繼續保持兩國間的航運貿易,徹底地麻痺了對手。

12月8日星期天,350架日本艦載機分兩批,從6艘航空母艦起飛直撲珍珠港。轟炸效果非常好,擊毀各類艦隻40多艘,飛機近300架,可以說太平洋艦隊基本喪失戰鬥力。然而,就在前方指揮官要求出動第三批飛機擴大戰果時,卻被南雲忠一叫停了。

原因是,太平洋艦隊的3艘航母因故不在港內,南雲擔心遇襲,決定見好就收,也留下了山本五十六的遺憾。不管怎麼說,此役成為二戰中最為成功的戰術之一,人類戰爭史上的航母時代開始了,尤其是美軍,痛定思痛,從此大力研發航母。

然而,偷襲珍珠港只是日本進攻東亞各國的準備戰役。

日軍的最終目的是獲取荷屬東印度的石油,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只是為了「掃清障礙」,就在「偷襲」得手的同時,對香港和馬來半島的進攻開始了。馬來半島是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分界線,是日軍佔領荷屬東印度的天然屏障。

日軍的企圖此時是「路人皆知」,邱吉爾決定派出英國在新加坡的遠東艦隊,截擊日軍登陸部隊。不料被發現,遭到上百架日本航空兵的轟炸,遠東艦隊全軍覆沒。消息傳來,邱吉爾哀嘆:「一生中最沉重和最痛苦的打擊」。

更讓他痛苦的是,日軍第25軍在山下奉文的率領下,創新和發展了德軍「閃擊」戰術,採用「電鑽」戰術,摧枯拉朽般的攻城略地。大英國協軍隊毫無鬥志,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反抗就迅速後退,日軍也是「不計後果」的追擊。

於是,一場自行車追逐賽開始了。可笑的是,炎熱的馬來半島讓車胎很快爆裂,日軍士兵乾脆去掉車胎,幾千輛只有鋼圈的自行車發出的聲音,遠遠過來就像坦克的輾軋聲。這下可好,本就驚恐萬分的14萬英軍,更是不戰自垮,紛紛潰逃。

這支「自行車兵團」55天,推進了1100公裡。率先抵達到新加坡城下的日軍也就3萬人,而且疲憊不堪。令人失望的是,退守該城的8萬英軍,在山下奉文的恫嚇下,居然不戰而降,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和最大規模的投降」。

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淪陷,對於英國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但對日本人來說,通向荷屬東印度的大門,敞開了一半,剩下的就是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在這裡,美國擁有在亞洲最大的海、空軍基地,一旦失守,日軍「南進」的大門將徹底打開。

讓日軍失望的是,本來計劃45天結束的戰役,打了5個月。

在日軍整個南方作戰中,盟軍唯一的「閃光點」就是菲律賓戰役。倒不是麥克阿瑟的指揮水平有多高超,而是日軍自己「不重視」造成的。原來,戰役一開始進展順利,日軍不到一個月就佔領了馬尼拉,美菲聯軍近8萬人退守巴丹半島。

日本人眼看已達成戰役目的,將部分主力調往荷屬東印度和緬甸戰場,用第14軍的剩餘兵力進行清剿。在美菲聯軍頑強抗擊下,雙方展開激烈的叢林戰、山地戰,最終形成膠著狀態,直到日軍第4師增援才打破僵局。

麥克阿瑟丟下部隊,乘魚雷艇轉移到澳大利亞。留守的部隊又堅持了一個多月,彈盡糧絕後繳械投降,7.8萬人成為俘虜,在酷暑難當的菲律賓叢林裡,這些戰俘步行120公裡,在6天的行軍中,有1.5萬人被虐致死,史稱「巴丹死亡行軍」。

為了保住荷屬東印度的油田,避免設備遭受破壞,日軍首次使用了傘兵部隊。這支鮮為人知的部隊,是日軍看到德國閃擊西歐時,空降兵的巨大威力,在1941年秋,提出由德國幫助建立2個傘兵旅,但由於時間倉促,事故頻發。

以至於德國教官曾評價道:「這是世界上戰術技能最糟糕的空降部隊」。儘管投入戰役的2000名傘兵傷亡1/3,但在步兵的配合下,還是完整地奪取了油田。至此,從戰爭開始僅過半年,盛產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的東南亞各國,落入了日本之手。

速度之快,超出了日本原定的目標。裕仁在聽到一個個捷報時,不禁心花怒放。說道:「勝利也太快了」。就連當初反對與美國開戰的「親美派」、「穩健派」也大受鼓舞,他們認為,「稀稀拉拉」的美國大兵,根本不會打仗。

讓人費解的是,40多萬盟軍被日軍殲滅了30多萬,其餘的狼狽逃竄。一時間,日本上下一片歡騰。但在山本五十六等人的設想中,以撤出菲律賓為條件,與美國達成「和平協議」。不過,他想多了,僅過5個月,日本就遭到報復性轟炸。

日本在戰爭初期取得的巨大成果,既有充分準備、出其不意的因素,也有盟軍放鬆戒備、缺乏訓練的原因。總之,日軍「速戰速決」的戰術效果很好,開戰僅半年就佔領了東南亞,控制了1.5億人口的地區,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大家怎麼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二戰中日軍的另類「機械化」大軍,打得英軍毫無還手之力
    日軍在馬來亞叢林作戰山下奉文率領的日軍第25軍是以日本陸軍最為精銳的第5師團、近衛師團、第18師團的骨幹編成,戰鬥力非常強悍。二戰配備自行車的日軍士兵還原模型自行車簡單易造,山下奉文很快就籌集到了大批自行車,其手下五萬多人部隊竟然裝備了12000多輛自行車,自行車的使用節省了大量日軍士兵體力,在東南亞熱帶雨林中日軍自行車幾乎可以暢通無阻
  • 二戰英軍之殤,「馬來亞之戰」中,為何13萬英軍投降7萬日軍?
    12月8日,日軍2.6萬人在泰國的宋卡、馬來亞的哥打巴魯登陸,迅速佔領了三個機場和克拉地峽,英軍損失飛機五十多架。緊接著兩天以後,英國遠東艦隊的威爾斯親王號和卻敵號由於缺乏空中掩護,在關丹以東的海域被日本飛機炸沉。自此日軍全面取得了海空控制權,唯一要解決的就是帕西瓦爾在岸上的地面部隊了。
  • 二戰時期日軍組建的乙級師團,戰鬥力方面與甲級師團是沒有分別的
    而日軍對第四十三師團,定義是以動員為目的的常設師團,也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乙級師單位,那麼該師團在塞班島的表現如何呢,塞班島戰役美軍出動地面兵力累計多達6萬多人,兩個滿編海軍陸戰師和一個步兵師單位,而美軍的常規陸海軍陸戰師,對日軍的編制是有針對性一個師的作戰人員與日軍一個乙級師一樣在24000左右,日軍塞班島前線指揮官,第43師0師團長齋藤一次,制定的守島戰術部署
  • 二戰期間,日軍幾乎橫掃整個東南亞,為何最終在印度栽了個大跟頭
    1944年,日軍發動了對印度的侵略,在英帕爾戰役中,日軍調動了9萬多的軍隊進攻印度,然而卻被當頭一棒,日軍主力軍隊慘遭重創。激戰過後,英印軍隊用了一萬六千多人殲滅了日軍兩萬五千人,日軍慘敗,自此以後,日軍再也不敢對印度發起進攻。不過能橫掃整個東南亞的日軍,實力自然是沒的說的,那麼為什麼會在進攻印度的時候慘敗呢?
  • 二戰緬甸戰役,日軍擊退英軍,夜裡卻全都被這種生物咬死了
    二戰不僅是人類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爭,有不少動物也為戰爭付出了生命,做出了貢獻。例如反坦克狗,蝙蝠炸彈,搬運熊,這些無意間成為某場戰爭的主角的動物,無意間成了保家衛國的勇士。在緬甸蘭裡島住著許多灣鱷,在日英交戰時,它們卻成了絕對的主角。二戰中,在緬甸蘭裡島,日軍和英軍曾展開過激烈的對戰。
  • 二戰時期各國軍事實力排名,日軍第二,排第一的是哪個國家?
    哪個國家的戰鬥力最強?今天小編就結合二戰各國軍隊的表現,分析一下哪個國家的軍隊能排第一。  二戰時期的義大利軍隊在二戰中表現不太好,不能否認他們沒有戰鬥力,主要是戰鬥意識差。只要他們認為自己完成不了任務,就會選擇投降,或者一般情況下,在戰場上遇到人數比自己多的時候也會選擇投降。而在戰場上,義大利軍隊就像旅行,身上帶著麵包和紅酒。所以義大利軍隊是二戰時期戰鬥力最差的。
  • 二戰中的義大利到底有多逗比,德國和日本被氣暈了
    在二戰期間,有這麼一支軍隊,野心比能力大,他們迷之自信,結果戰無不敗。他們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聞,雖然戰鬥力不強,高射炮水平極差,但打自己人極準,把自己軍隊的最高統帥巴爾博,從空中擊落殉國。他們的軍令,是聖旨如同手紙,從下達到執行,能拖一兩個月,他們每次都能以多敗少,戰場上到處留有他們丟人的身影和搞笑搞怪的故事。他們就是可愛的義大利軍隊。網友曾調侃:二戰二戰,對於軸心國的德國、日本、義大利隊來說,負責戰的是德國和日本,負責二的是義大利軍隊。
  • 二戰中的舊日本師團和德軍師,人數差多少,戰鬥力差多少
    【話說軍世】二戰中,德軍和舊日本軍隊表現出了很強的戰鬥力,給其他國家都製造了相當多的麻煩,那麼當時德國陸軍和舊日本陸軍師級單位的人員國模差距有多大?戰鬥力差距有多大呢?
  • 如果二戰中德軍戰鬥力為100,蘇、美、英、日、中分別能有多少?
    而這也正是如今網絡上有許多「德吹」的原因,因為,「德吹」的出現,雖然不乏強烈的個人色彩,但是,德國軍隊在二戰時期確實有可「吹」之處。那麼,如果把德國軍隊在二戰時期的戰鬥力定為100的話,其他國家的戰鬥力能有多少呢?我們以二戰時期主要參戰國為例。
  • 這個日軍大將在二戰中用2個單詞羞辱英軍,戰後被英國點名絞刑
    這個日軍大將在二戰中用2個單詞羞辱英軍,戰後被英國點名絞刑。怎麼回事呢?這個大將叫山下奉文,1885年出生,日本高知縣人,後畢業於陸軍大學。七七事變後,他奉命率部到北京參戰,指揮所部攻南苑,戰長辛店,襲廊坊,大肆屠殺中國軍民,並晉升中將。
  • 二戰緬甸神秘島,全副武裝1000多日軍:幾乎被上萬鱷魚吃光?
    在90年代奧秘雜誌說過一個故事,在二戰後期的緬甸戰役,日軍被英軍追得走投無路,陰差陽錯地闖入了蘭裡島上一片沼澤地裡。1000多名荷槍實彈的日軍遭到了鱷魚襲擊,結果全部都被吃掉。蘭裡島,又稱延別島,隸屬緬甸,位於孟加拉灣東岸,面積約2300平方公裡,是緬甸的第一大島。
  • 二戰日軍的真實戰鬥力有多強?綜合實力僅次於這三個國家
    二戰日軍的真實戰鬥力有多強?綜合實力僅次於這三個國家二戰時美,蘇,德三國明顯強於日本,這是事實。但英,法則未必,如果日本在歐洲,僅憑英,法中的任何一國基本擺不平日本,日本工業產能不如英國,和法國基本相當,但日本人口多,基本等於英,法總和。
  • 千名日軍被困島嶼,英軍計劃正面交鋒,卻在前夜被鱷魚搶先立大功
    儘管當時屬於英國殖民地的緬甸境內有英軍駐守,但依舊無法抵擋住來勢洶洶的日軍,截至月底兩地均被佔領,日軍的野心逐漸擴大,兵力逐漸向南方調遣,目標即全軍佔領緬甸。 本以為轟炸部隊會遭到日軍全力抵抗,但事實上日軍並不能估計到全局,部分兵力當天晚上就成功登陸島嶼。五日後,登陸蘭裡島的部隊遭遇日軍反抗攻擊,火力很是猛烈。於是盟軍派出第36印度步兵旅和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一起登陸,計劃從側翼進攻對日軍一處堡壘進行包圍。或許是日軍明白難以抵抗,900餘日軍便直接放棄側翼基地,轉而加入到另一側的步兵營防線的戰鬥中。
  • 二戰中德國最囂張的將領:進攻3個月,僅推進6公裡,卻晉升為上將
    儘管第5輕型裝甲師只有一個團多一點的兵力到達非洲,但他決定立刻投入進攻。一個月後,德軍已推進了770公裡,這樣的戰績,讓隆美爾飄飄然了,他制定了一個新的徵服計劃。然而,元首一面頒發給他一枚橡樹葉勳章,一面命令他不再進攻。讓善於進攻的戰術家停下來,那就不是隆美爾了。
  • 二戰時,動物與一千名日軍的一場生死搏鬥,日軍將近全軍覆沒!
    在孟加拉灣東南側30公裡的海域有一座島嶼,名為蘭裡島。這裡植被茂密,遍地沼澤,棲息著萬隻鱷魚。從遠處望去,看似一片平靜,偶爾傳來幾聲鳥叫,卻處處暗藏危機。
  • 二戰最倒黴的英軍飛行員,日本投降當天與日軍空戰,倒在黎明之前
    我們只能推測302中隊出動多批戰機遭遇不同的盟軍部隊。 英國海軍的記錄和日軍的檔案記錄被拿了出來做了對比。 英軍:8月15日晨,前往東京的途中遭遇了12架日本戰鬥機的攔截,有8架可能被擊落,擊傷3架,英國損失一架海噴火戰鬥機和1架格魯曼復仇者轟炸機。。
  • 二戰中的義大利坦克與日軍的坦克誰更強一些數據基本可以證明一切
    義大利在1940年推出M13/40中型坦克,正面轉甲達到45毫米,武備47毫L32米坦克炮,車上還加裝4挺機槍,火力強大,最高時速沙地行駛33公裡每小時,M13/40中型坦克隨後參加過二戰北非的系列戰事,該型號坦克在戰場的綜合表現,裝甲和火力優勢介於德軍的三號坦克,和4號坦克之間,面對英軍的十字軍坦克,除機動性略差外,火力基本一樣裝甲防禦要強於英國十字軍坦克。
  • 二戰日軍戰鬥力最強的五個師團,其中以十四師團最強
    徐州會戰末期之蘭封會戰,就是因日軍土肥第十四師團擅自違抗大本營命令突入豫東企圖切斷國軍退路而引發的一場戰役,由於推進速度太快而落入了國軍的包圍之勢,也給坐鎮武漢指揮的微操大師看到了戰機
  • 馬六甲海峽英軍痛擊日軍艦隊
    1944年,二戰已經到了收尾階段,歐洲戰場德國和義大利已經是強弩之末,日本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也節節敗退,日軍在太平洋被美國一路逼退,失去了曾經攻佔的島嶼,而在東南亞地區,日軍也是常常遭到英國艦隊的攻擊。
  • 二戰時日軍戰死人數到底有多少看看日本人自己是如何統計的!
    根據日本資料提供的數據,日軍在二戰中的死亡人數,按不同統計口徑和截止時間,有185萬、212萬、232萬這三個數字。185萬,是日軍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至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這八年侵略戰爭中戰死的數字;212萬,是包括二戰後日軍死亡的數字(如在蘇聯的西伯利亞勞改營中死亡的戰俘);232萬,是除日軍正規軍人死亡外,加上武裝平民(類似於中國的民兵)和「異國者」(即強徵入伍的朝鮮兵和臺灣兵)的死亡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