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總覺得寶釵不壞,有很多可愛,值得同情之處。
有人寫詩讚揚寶釵說:「一種溫柔偏蘊藉,十分渾厚洽聰明。檀奴何福能消受,空賺紅顏誤此生。」
寶釵對寶玉並不都溫柔含蓄。當她貶損寶玉不中用的時候,教訓寶玉「你要仔細,你見我和誰玩過」的時候,宣稱「你要死,那天也不容你死的」的時候,那種經蔑、強橫、威脅的神態很難說是溫柔賢惠。她拉攏襲人,毒害黛玉,禁錮寶玉,當邢岫煙的面譏諷她把衣服當到自己婆家的當鋪裡是「人沒過來衣裳先來了,」這一切怎能說是寶釵的渾厚之處呢?寶玉出走並不是因為他命中注定沒有福氣,而是和寶釵過不下去了。和寶釵勉強過下去,必然是痛苦的一生,談何福氣?寶釵守活寡,不是寶玉害了她,而是她自食其果。
有人說:「但說伊(寶釵)欲死林妹妹以為快,則萬無此理,而彼且不任其過也。」
確實,寶釵在婚後聽說黛玉死了,還曾落下淚來,說她有意置黛玉於死地而後快,不符合實際。至於「不任其過」說,就值得商量了。賈母對寶釵說:「如今寶玉這一番病,還是為著這個。你們先都在園子裡,自然也都是明白的。」寶釵聽了以後臉飛紅了。她明知寶玉黛玉相愛,卻橫插進來,在寶玉並不愛她的情況下,藉助封建勢力,佔有了寶玉。她也明知黛玉體弱多病,心胸狹窄,可是黛玉失去寶玉將要出現什麼後果,素以心細著稱的寶釵並沒有考慮過。
黛玉之死,是在關鍵時刻賈府上層做出決定,起了主要作用;但是和寶釵主動爭取寶二奶奶寶座也有一定關係。聽賈母的話後,寶釵臉飛紅起來,就是有關係的明證。寶玉控訴「父母作主」,「老太太捉弄」的同時,認為寶釵「霸佔」妻子的席位,這是和寶釵有關係又一明證。寶釵無意害死黛玉,黛玉卻因賈府上層和寶釵而死,怎能說寶釵「不任其過「」呢?
也有人說:「彼寶釵者出閨成大禮之時,書中屢言『他受委屈』,『好像不願意似的』,『後來便自垂淚』,『也沒說的』種種無可如何之詞,皆是極力回護寶釵處,」有人更進一步說:「寶釵「身如愧儡難為主。」
這兩個人都把寶釵看成了無意當寶玉妻子而完全不能主宰個人命運的受害者。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應當全面觀察寶釵。在婚前,寶釵有強烈的封建名利思想,當薛姨媽到處宣傳金玉姻緣,製造非寶玉不嫁的輿論時,她不但沒有反對過,而且主動接近寶玉,在賈府上下樹立自己形象,用婦德閨範約束黛玉,用仕途經濟束縛寶玉,都是為了當寶二奶奶創造條件。在婚後,她竭力抑制寶玉反抗封建婚姻的情緒,加緊批判寶玉抗拒科考思想,都是為了夫貴妻榮,光宗耀祖。總之,從婚前到婚後,她都自覺地為爭取和維護寶二奶奶的地位而努力。
說她一直是處於被動狀態的傀儡缺乏根據。是的,當她聽到薛姨媽答應賈府衝喜的要求時,她掉下了眼淚,露出了不願意的形容,婚後她心裡也埋怨母親辦事糊塗。但是必須看到,不論寶釵多麼利慾薰心,她為自己未來著想,嫁給一個又瘋又傻的人,也要產生內心矛盾。可是她的孝親守禮思想戰勝了不願出嫁思想,賈府的兩個條件動搖了她的猶豫念頭,個人意志終於被自已抑制了,乖乖地上了花轎。從這方面看,說她是聽命於人的傀儡,是不恰當的,說她固有的封建意識作祟,還是有道理的。至於寶釵在結婚前夕,賈府家長沒有告訴她寶玉希望娶黛玉為妻,更沒有告訴她要演出調包計,讓她冒充黛玉,使她受蒙蔽、愚弄,這確是把寶釵當傀儡戲弄了。
還有人說:「人憐黛玉一朝奄忽,萬古塵埃,谷則異室,死不同穴,此恨綿綿無絕。予謂寶釵更可憐,才成連理,便守空房,良人一去,絕無眷顧,反不若齎恨以終,令人憑弔於無窮也。要之,均屬紅顏薄命耳!」
古代青年婦女受壓迫最重是事實,但是說美女的命運一定不隹,就帶有宿命論味道了。認為黛玉、寶釵都是美女,她們的痛苦的結局都是命中注定的,認為寶釵的命運不濟,不區分寶釵和黛玉之間的是非,為凡屬下場不好的人都灑一把同情淚,顯然是錯誤的。歷史上有很多壞人沒有好下場,難道都值得為之一哭?寶釵基本是「天理」化身,她既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作者在很大程度上對她採取揭露批判態度,只不過揭露她的道學家面孔、狡猾的手段,在我們讀者看來,不想揭露那些貴族酒色荒淫,貪婪橫暴,一目了然罷了!
更有人認為:「與其罪寶釵則不恕,罪賈母、王夫人則不情,何如罪夫婦制度。」
這種觀點似乎頗有道理,其實不然。封建制度和道德都是人制定的,貫徹推行的。但是在封建社會裡,每個人對封建制度、道德的認識並不相同,有的奉行不悖,有的就有所反抗,從而人就有了保守和進步之分。寶釵和寶玉就是兩個對立的例子。如果把一切罪惡歸之於制度和道德,而不追究具體人的責任,那麼維護封建制度的暴君、昏官就都可以寬恕了。由於忽視人的作用,隨之必然認為封建的制度、腐朽的道德必定自然衰亡,對破壞封建制度、道德的進步人物所起的作用,就不給予重視了。
所以我們必須把寶、黛、釵的愛情遭遇,上升到制度、道德的高度,以便看到封建婚姻制度、三從四德的道德觀念危害的廣泛性歷史性和嚴性重;另一方面也必須把奉行這一制度道德的寶釵和破壞這一制度道德的寶玉、黛玉區分開來,分別予以否定和肯定,從而培養人有正確的是非觀念,愛憎感情。當然我們還必須指明寶釵不是封建婚姻制度、三從四德的制定者,也不是推行這種制度、道德擁有權勢的賈府上層,她所負的責任相對地要小得多。如果說寶釵一切都可寬恕,甚至認為比黛玉都值得同情,未免是非混淆了!
結語
至今還有一些人非常喜歡寶釵,有的說:「娶兒媳婦誰都願意娶寶釵式人物,不願要林黛玉式人物。」持這種看法的人,可能主觀上有點封建思想,希望有個曲意承歡、百依百順的兒媳婦,以免發生家庭矛盾;也可能對寶釵的本質和她的保守思想的缺乏認識,被溫柔和平之類現象所迷惑。但在一些枝節問題上,寶釵的觀點有的可能還有值得肯定之處,如她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飽受凌的香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