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搗碓第一動
(此照片為日本學生所照,發表於日本雜誌。但下邊卻標註為肘底捶。)
因洪式太極拳的眼法是始終注視對手,而此式所設計的假想敵在我的正前方,因此,眼睛應看正前方。
對方右拳打向我的胸口,我方身向左轉,重心下沉,右手隨身體的左轉向前上方向掤接對方右拳。左手也向前上方向運動到對方右臂肘關節位置,為下一動作作好準備。
洪式太極拳接手的規律是「何手來,何手應。」對方右拳打我,我則右手掤接,右拳打我,我則左手掤接。而且從外側掤接,這樣的話,我方的雙手就可控制對方的一隻手。就佔據了有利形勢。
我方右手只提到胸前寸許,雙方掤接的位置離對方較遠,離我方較近。所以對方先發拳,因行程較遠,給了我方一定的反應時間。另外手部離自己的身體近,且肘貼肋,手部就能藉助身體的旋轉力。
此動為洪均生先生在一九五六年所改。改動原因可參考我前面的文章《陳式太極拳原無起式》。
洪均生先生在學拳回憶錄裡提到陳發科先生用此動打敗保衛溫縣縣城武師的故事:我師自言:「某年,紅松會包圍溫縣,縣府邀我護城。時縣署已先有一武師。聞我至,遂來較藝。我正坐在堂屋八仙桌的左側椅上,方欲吸菸,左手託著水菸袋,右手拿著紙煤。他從屋外來,進步便發右拳,然後喊了一聲:「這一著你怎麼接?」我方欲起迎,站起一半,拳已抵胸,我以右手接其右腕向前略送,他已仰跌門外,二話沒說,即回屋捲起鋪蓋不辭而別。」
洪均生先生在回憶錄裡繼續寫道:「六二年我在病後,有學生用右拳進攻,剛速之至,我不經意地抬右掌迎之,剛接觸對方右腕外側,他便飛出丈餘,也是此法。」洪均生先生所舉的這兩個例子,都是靠此動發人的。當然,一抬手發人看似簡單,卻必然有數十年的功力做後盾。
此動也被用作雙方推手時雙方手部剛接觸時的動作。
關注我,我一式一動的給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