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1-3篇)| 拳學共讀

2021-01-18 潤身太極拳社

  釋名義第一

拳為兼體用益智勇之運動。太極為陰陽之母。無所不包。以之名拳。命意深矣。易曰。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陰極生陽。陽極生陰。而剛柔動靜之機。無所不用其極焉。夫拳。壯者好用之以鬥。鬥之勝負。以視拳技之高下為決。好鬥者。未有不以剛猛之力制人。迅疾之法制人。是為陽極。剛之至也。如抗之以剛。必至兩敗而俱傷。非高手也。彼以剛為用。我以柔化之。彼以動為攻。我以靜待之。柔靜之至。是為陰極。陽極而遇陰極。未有不敗。此即老氏所謂。柔弱勝剛強也。餘故曰。學太極拳必自學吃虧始。學吃虧之至。適得其反。則為佔便宜之極矣。譬如齒固剛。而舌柔。齒與舌或有時而齟齬。則舌固吃其虧於一時。然齒均以剛摧。而舌終以柔存。可以見矣。雖然。從來學拳無不欲勝人而佔便宜者。今曰學吃虧。誰寧為之。要知學吃虧者。是任人用力襲擊。而我不以絲毫氣力抵禦。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擊之效能全失。則我稍一撒手。彼未有不跌出尋丈之外者。此拳論所謂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直至從心所欲。如是可為佔便宜之極矣。且是拳之精微妙用。無一不合於太極之原理。薪火相承。自張氏三豐始。世濟其美。曼青得楊師澄甫傳授心法。而始知是拳之為用。全根於太極。陰陽相生剛柔相剋之真理。無一不可見之於事實。以太極名拳。蓋有以也。習是拳者。不獨足以摧剛制動。為拳之上乘。更可使弱者強。病者興。衰者旺。懦者立。誠強身強種。而強國之要道也。謀國是而欲蘇民瘼者。其可忽乎。

      通玄實第二

太極之名著於易。並出於醫經及道藏。其說甚廣。其用甚宏。仲尼所謂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者。其理不出乎陰陽。其氣之變化不出乎五行。此為吾國文化與哲學之胚胎。若舍陰陽五行而論太極。是為無稽之談。不足計也。如必欲去陰陽五行。而論吾國哲學醫學及道學者。何如去四則及代數。而講算術。其可得乎。今科學之進步。由電子而進乎原子之時代。試問能離乎陰陽之作用歟。太極拳之合乎哲學與科學者。無他。其立論純乎哲理。其立場合乎科學。是皆可證諸體用之實。何待雄辯。然太極拳之原論甚精。事實亦奇。姑由約就淺。而欲分析其萬一耳。以其運動而論。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者。皆運而後動也。即猶電車汽船然。藉氣之力。運之後動。與肢體及局部之動。謂之為運動。則大相逕庭。又所謂腹內松淨。及周身輕靈。與牽動四兩撥千斤者。皆謂不用力也。不用力者。不受人襲擊之力。此把握在我。是為體。則較易耳。以四兩撥千斤。是為用。四兩何能撥千斤。此權其重心。使之傾倒。然雖無四兩牽而撥之。亦必自倒。以此之類。質諸並世之運動家。寧謂合乎哲學。抑為科學哉。又所謂氣斂入骨。而為純剛。無堅不摧。欲進此一解。則費辭矣。十八年春。有宗馬可尼之學者。曹仲氏。研究太極拳之學於餘。餘告以氣沉丹田。曰。氣沉丹田。將奚利。曰。氣沉丹田。固有利。然不及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則有利於身體莫大矣。曰。願聞其詳。曰。人之腹部蓄水獨多。猶天地間之有水也。水之害。大則若洪水橫流。小則如決堤衝堰。以及大水與淫雨黴天之類。在人身為病。大則若膨脹。黃癉。溼痺。小則若痰飲。瘡痍。疥癬。及肺脾與腸胃之溼熱薰蒸之類。不勝枚舉。欲去水之為病。莫若運動。禹之治水。以疏睿利導為功。若比之自然之陽光蒸化水份。吸收陰翳。減少雲雨。則不逮也。於人身苟能若此。則可謂有奪天之功矣。惟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有此效而特著。何也。氣沉丹田。即猶注暖氣於爐中。可以祛陰溼寒氣之效而已。能與心相守勿離。猶置火於釜底。使釜中之水乃至於滾沸。漸漸可以化氣。不獨不為害。且有利於血液之循環。其功大矣。曹子曰。善哉。吾素以哲學為哲學。今則知哲學。即未來之科學也。曰。然則更有進乎此矣。氣斂入骨。而為純剛。即氣由丹田循尾閭而上透達脊骨。曹子聞而奇之。去而之西國醫博士之家。舉以告之。曰。氣沉丹田有近似者。近年有法蘭西醫師之人體解剖。而發現腹部腸與腸相連之網膜中。有一若囊者。惟運動家則囊之皮獨厚。以拳或棒擊之。其囊能上下抵禦之。中國人所謂丹田。或即此囊乎。然而從尾閭上脊骨。則無此徑路。不可通也。曹子返。而語餘。餘曰。其人之知識為見聞所限。不欲更求益矣。所謂運動家。其囊之皮獨厚。能上下抵禦。固哉斯言。囊所包者氣耳。積氣厚。可以通膜。其膜亦必厚於人也。不獨上下抵禦。前後左右。皆可行也。是氣也。而達乎膜矣。非囊之能上下御人也。由尾閭上脊骨。如有徑路可通。則人盡知之。又何貴乎學哉。氣與心相守於丹田。不獨水可以化氣。精亦可以化氣。精能化氣。其氣之熱譬猶電然。電之能透度乎水土及金屬。莫之能御。況尾閭及脊骨乎。尾閭與脊骨。為多節之區。雖無徑路。不無樞機。有樞機。不無隙縫。不過為筋膜及軟骨所彌縫耳。以精氣與心火。鍥其樞紐而灼之。益之以丹田之氣。煽拂而推動之。使精氣化熱。而透度尾閭。上脊骨。而達乎頂。布乎四肢。使熱氣灌溢乎骨中。閉而不出。少頃則精所化之氣仍歸乎水。既而漸為膩液。膩液復化為有質之體。是為骨髓。貼乎骨內。猶若鍍鎳鍍金焉。古人所謂功夫日長一紙。正謂此也。久之骨髓漸漸填滿。則骨堅強。所以喻之為純剛。無堅不摧。亦以是也。是皆不離乎陰陽五行。而有以逮乎此矣。然猶有可以見證者。吾師澄甫之臂。其重過於常人不啻十倍。以之擊人。未有不摧。然餘不能逮乎師。較人也重數倍。可以驗之矣。虎之骨。其有以異乎他獸者。亦以其骨髓充滿如石。了無餘縫。故特強。亦可以驗之矣。此不過言太極拳之合乎哲學與科學之一斑耳。曹子曰。噓。善哉。太極拳發源於哲學。而證之以科學。子言信矣。曰。此僅言練精化氣。練氣補腦而已。更有進乎此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則可以通乎靈矣。此餘所未能也。曹子曰。止矣。可以聞而知之。有此理必有此事。留證於異日可矣。

專氣致柔第三

 太極拳之特長者。乃氣沉丹田也。氣沉丹田。即老氏所謂專氣致柔之著手功夫。所謂柔弱者。生之徒。剛強者。死之徒也。可見攝生之道。致柔而已。欲致柔。務先專氣。專氣以止於至善之地者。丹田也。氣能沉於丹田。即易所謂水火既濟。水火相交。水火者。即坎離也。離心火。炎上。坎腎水。潤下。背道而馳。性各剛強。與柔弱正復相反。人之腹中水獨多。居十之七。火二。君相而已。易後天卦。離為君火。即心火。為實火也。內經命門火。即相火。為虛火也。五臟六腑以及周身。因君相二火之煽拂。無一處非火之所不能到。火盛則病。國醫所謂某處有火。西醫所謂某處發炎。可見火雖散乎周身。亦不滅水之力之聚也。如人身缺少水份。則便乾枯。缺少火力。則消化不良。水火既不可缺。又不可過於剛強。若任其性。炎上潤下。即易所謂水火未濟。其能耐久長之用乎。老氏讀易得間。師其意曰。專氣致柔。即氣沉丹田與心相守之法。丹田者。丹灶也。心在灶中。水在上。是以火溫水。不致就下為患。反得化氣之妙用。水在上。火在下。是以水濟火。不致炎上為害。反得溫養之化工。謂之坎離既濟。水火既濟。則專氣致柔之功成矣。不令水火背道而馳矣。或曰水火既濟。則知之矣。何用專氣方能致柔。曰。專氣之用莫大焉。姑約言其尤者。一、丹田者。不過若一氣囊耳。如氣不沉丹田。則囊癟而不開。然雖有丹田不能用也。縱慾以心火相運。注乎丹田。亦不可得也。一、心若不與氣相依。則渺茫無所注其心力。又安知其能到丹田與否。是以專氣沉於丹田。尤須與心相守。方可致柔矣。太極拳論。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遍周身之類。無一非氣沉丹田。而後可以言運氣行氣之功也。此專氣作用之一斑耳。曰。專氣。則知之矣。對於身體裨益之究竟。又何如。曰。老氏已自解之焉。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嬰兒者。人類之苗種也。生生之意未已。是以柔而且弱。亦猶草木之萌芽矣。及其壯而至於老。不復有生生之意。則剛強矣。若木強而易折。去死不遠。以去死不遠之人。其復能嬰兒乎。嬰兒之體。渾一純陽而已。純陽即氣旺。氣旺則血足。氣旺血足。則筋柔。筋柔者。嬰兒之特徵也。以去死不遠之人。猶有還童之望者。專氣之致柔而已。挽狂瀾於既倒。續慧命之將絕。亦不出乎水火既濟之功而已。餘是以論其究竟。在太極拳開卷曰。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終之曰。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則可以知之矣。鼓蕩即以我之氣與空氣相摩蕩。則有進乎運氣行氣。氣遍周身矣。神斂更有進乎專氣之功矣。專氣之至。能達乎煉精化氣。煉精化氣。未能達乎渾一純陽之候。至於意在精神不在氣。無氣則純剛。至矣。盡矣。太極拳可達乎渾一純陽之候矣。與老氏專氣致柔之說相終始。能如是。則祛病延年之說。抑亦末矣。

                                                    摘自鄭曼青的《鄭子太極拳十三篇》


往期回顧

1、陳子明:太極拳之要點 | 拳學共讀

2、陳子明:陳復元太極拳論 | 拳學共讀

3、武禹襄:十三勢行功心解 | 拳學共讀

4、武禹襄:太極拳解 | 拳學共讀

5、武禹襄:十三勢說略與身法八要 | 拳學共讀

6、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與四字秘訣 | 拳學共讀

7、李亦畲:五字訣 | 拳學共讀

8、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 拳學共讀

9、王宗嶽:太極拳論 | 拳學共讀

10、孫祿堂:《太極拳學》自序 | 拳學共讀

11、孫祿堂:太極拳之名稱 | 拳學共讀

12、孫劍云:孫式太極拳的特點和要求 | 拳學共讀

13、陳立清:學練太極拳十三要 | 拳學共讀

14、陳立清:學練太極拳十三要(5-9) | 拳學共讀

15、陳立清:學練太極拳十三要(10-13) | 拳學共識

16、陳伯先:太極拳練習概要 | 拳學共讀

17、石磊:《陳伯先太極拳練習概要》歌訣淺解 | 拳學共讀

18、楊澄甫:太極拳術十要 | 拳學共讀

19、陳微明:太極拳之導引及靜坐法 | 拳學共讀

20、陳微明:太極拳之姿式 | 拳學共讀

21、陳微明:太極拳之推手 | 拳學共讀

22、陳微明:太極拳之勁 | 拳學共讀

23、陳微明:學太極拳者之體格及成就 | 拳學共讀

24、董英傑:太極拳經驗談 | 拳學共讀

25、董虎嶺:何為真太極拳 | 拳學共讀


26、李經梧:太極拳的要領、要求、特點和體會 | 拳學共讀




相關焦點

  • 練太極拳十年來所收集的太極拳秘籍230本,堪稱最全的太極拳秘籍
    這些年看過的太極拳秘籍目錄:TJ100孫氏太極拳(孫劍雲)TJ101孫氏太極拳·劍(孫劍雲)TJ102孫式太極拳詮真(孫劍雲)TJ103太極解密十三篇(1)TJ103太極解密十三篇TJ104太極梅花螳螂拳(上)張炳鬥TJ105太極梅花螳螂拳(下)張炳鬥
  • 一個太極拳世外高人談:烏煙瘴氣的太極拳!
    在我確定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定會知道這肯定會引起極大爭議,甚至遭到人身攻擊,但這是我的心裡話,實話,也是旁觀者冷眼看迷局的真言(我本人學練過太極,但並不是某派太極的傳人,並無維護某派太極的自身利益)。為何我說太極拳烏煙瘴氣?因為太極拳界充滿了欺師滅祖、拉幫結派、故弄玄虛、制假販假、貽誤後學的不正之風,是中國武術走向沒落的一面鏡子。內容我逐步發出,以饗武術愛好者。
  •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 楊澄甫非楊氏太極拳正宗傳承人 拳架心法均有異
    楊健侯在京溥倫貝子府教授的拳架是老六路共89個拳式。楊澄甫在上海教拳據1925年出版的《太極拳術》記載,其拳架共80個拳式;1931年出版的《太極拳使用法》中,記載的拳架共78個拳式;1933年,楊澄甫將自己創編的拳式定型為85個,分三節九個套路,並將其中快速的技擊性招式,改為健身性舒緩動作,遂出版《太極拳體用全書》。
  • 太極名家鄭冬霞為聊城太極拳友傳拳授技
    聊城新聞網訊 11月28日,應聊城鳳凰太極推廣中心邀請,太極名家鄭冬霞老師來到聊城高新區月季公園,為聊城太極拳友傳拳授技,現場教學指導。此次活動由鳳凰太極推廣中心太極隊趙洪民隊長組織,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看學習,為傳統武術的推廣,以及聊城太極拳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武當太極與陳式太極誰為正宗,一看便知
    太極拳自古以來,多認張三丰為祖。按舊傳宗風所言,太極拳在唐朝已經有太極拳傳世,名為先天拳,有37勢傳真。而後世公論三豐為太極拳之祖,是因為他將唐代所傳的先天太極拳納合於丹道,使武學丹道合於一體,讓太極拳亦可以參真,從而使太極拳有了新的超越於凡俗的生命。
  • 祝福太極拳成功申遺 滬太極拳友金茂之巔打太極
    申小建在上海地標金茂之巔展示陳式太極參與展示的太極拳友太極拳友為太極申遺祝福【新民晚報·新民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2月16日,為祝福太極拳成功申遺,在上海,申健太極拳館創始人申小建帶領多位太極拳友登上陸家嘴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外的世界最高戶外步道,在340米高空演練起了陳式太極拳。
  • 專家說太極拳源自戚繼光的功法
    《紀效新書》中有五篇專門講述習武之道,第十篇《長兵短用說》,講的槍法之道;第十一篇《藤牌、狼筅總說》,講得自然是藤牌、狼筅的用法;第十二篇《短兵長用說》,借用了俞大猷所著《劍經》中所寫的棍法,還有相關的圖解;第十三篇,講得是俞大猷所論的練弓之法,射箭之術;第十四篇,就是《拳經捷要》,主講拳法。
  • 萬事萬物的由來:太極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最近太極掌門馬保國30秒被ko的事,頻頻受到大家關注,今天我們就聊一下太極拳的由來。「大極」一詞源出《周易 繫辭》:「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之意。太極拳,早期曾被稱為「長拳"、「棉圈」、「十三勢」、「軟手」。
  • 王宗嶽傳武當太極拳十三式歌訣
    今天,分享一下王宗嶽的武當太極十三式歌訣,喜歡武當太極拳的朋友,可以把這個背熟!對自己打好武當太極拳非常有幫助!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痴。十三勢者,棚捋擠按,採列肘靠,進退顧盼定。棚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個正方位。採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個斜角方位。四正方位和四正斜角方位,形成八角,八角即八卦!
  • 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近年來新修的太極拳博物館、太極拳文化園、太極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等建築,將太極符號與時尚現代的建築語言結合,與傳統民居融為一體,別有特色。古村寧靜。此行嚮導陳亞軍,是陳氏家族第二十世後裔,也是太極拳大師陳小旺的入室弟子。他介紹,陳家溝歷史可上溯至明初。明洪武年間,朱元璋令山西洪洞縣民眾向懷慶府(今焦作一帶)移民。
  • 流言偵探現在篇第十三章攻略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流言偵探中現在篇的第十三章攻略,現在篇共15章,目前差不多已經是在尾聲階段了,相信玩家們對於事件的真實原委心中也有點眉目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關我們需要找的線索是什麼吧~
  • 練太極拳的七階段
    (1)打基礎 學太極拳的第一階段,關鍵的關鍵就是解決如何學拳,如何練拳的問題。 (3)上下相隨 一般來說,三道氣圈有了基礎後,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就要多體會上下相隨了。關於上下相隨,楊澄甫先生曾說過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 陳炎林與《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
    《太極拳刀劍杆散手合編》是部經典太極拳書籍,作者陳炎林是楊澄甫弟子田兆麟的弟子。也有說法此書是出自田兆麟口授,但書中並未隻字提及。田兆麟(名紹先)先跟楊健侯、楊少侯、楊澄甫兩代三人學藝,技藝全面,在楊門中以善鬥稱著,一直在上海教徒傳藝。
  • 非物質文化遺產混元太極第二代傳承人釋行覺祖師簡介和拳譜
    釋行覺祖師研究混元太極拳之大道從三方面予以概括:「一曰人合於天,二曰道合於德,三曰理合於易」,開創了混元太極禪武一體,內外兼修,性命雙運,練形合道的修拳之法,是太極拳發展史上的又一個裡程碑,混元太極繼往開來的創造者,一位卓有成就的武學宗師。
  • 武式太極拳秘傳拳法:八卦太極拳
    獨得秘傳的祁春生師伯(中)武式太極拳秘傳拳法:八卦太極拳李新方相對於十三勢架的由法而意,以意為主,意久自神而言其中有些著勢是太極拳各各流派所沒有的,如推手、擠手、掤手、懶龍旋窩、追星趕月、羅漢捧缽、仙人撥米等。更多的著勢雖名稱相同,但在具體練法和用法上是不一樣的,如懶扎衣、提手上勢、白鶴亮翅、高探馬、抱虎推山、海底針、撇身捶、雲手等。
  • 太極拳內勁與經絡的奧秘
    中老年人學習太極功夫,躬身問道,相當於讀中年大學或老年大學,依然是學生,是為了提高身體生理機能,開發身體潛能,為了後面更好的生命質量,為了讓身體舒服,心情舒暢。我們通過習練太極周身行氣法,或者太極十三勢之五步八門,可以使羶中穴與中脘穴開啟,做到氣沉丹田。也就是使穀食之氣、臟腑之氣沿任脈入丹田,與先天元氣匯合。藉助呼吸之氣助力,用後天之氣溫煦先天真氣,使丹田如爐中火,漸生溫暖熱感。此功效可以通過站無極樁來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