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義第一
通玄實第二
太極之名著於易。並出於醫經及道藏。其說甚廣。其用甚宏。仲尼所謂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者。其理不出乎陰陽。其氣之變化不出乎五行。此為吾國文化與哲學之胚胎。若舍陰陽五行而論太極。是為無稽之談。不足計也。如必欲去陰陽五行。而論吾國哲學醫學及道學者。何如去四則及代數。而講算術。其可得乎。今科學之進步。由電子而進乎原子之時代。試問能離乎陰陽之作用歟。太極拳之合乎哲學與科學者。無他。其立論純乎哲理。其立場合乎科學。是皆可證諸體用之實。何待雄辯。然太極拳之原論甚精。事實亦奇。姑由約就淺。而欲分析其萬一耳。以其運動而論。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者。皆運而後動也。即猶電車汽船然。藉氣之力。運之後動。與肢體及局部之動。謂之為運動。則大相逕庭。又所謂腹內松淨。及周身輕靈。與牽動四兩撥千斤者。皆謂不用力也。不用力者。不受人襲擊之力。此把握在我。是為體。則較易耳。以四兩撥千斤。是為用。四兩何能撥千斤。此權其重心。使之傾倒。然雖無四兩牽而撥之。亦必自倒。以此之類。質諸並世之運動家。寧謂合乎哲學。抑為科學哉。又所謂氣斂入骨。而為純剛。無堅不摧。欲進此一解。則費辭矣。十八年春。有宗馬可尼之學者。曹仲氏。研究太極拳之學於餘。餘告以氣沉丹田。曰。氣沉丹田。將奚利。曰。氣沉丹田。固有利。然不及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則有利於身體莫大矣。曰。願聞其詳。曰。人之腹部蓄水獨多。猶天地間之有水也。水之害。大則若洪水橫流。小則如決堤衝堰。以及大水與淫雨黴天之類。在人身為病。大則若膨脹。黃癉。溼痺。小則若痰飲。瘡痍。疥癬。及肺脾與腸胃之溼熱薰蒸之類。不勝枚舉。欲去水之為病。莫若運動。禹之治水。以疏睿利導為功。若比之自然之陽光蒸化水份。吸收陰翳。減少雲雨。則不逮也。於人身苟能若此。則可謂有奪天之功矣。惟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有此效而特著。何也。氣沉丹田。即猶注暖氣於爐中。可以祛陰溼寒氣之效而已。能與心相守勿離。猶置火於釜底。使釜中之水乃至於滾沸。漸漸可以化氣。不獨不為害。且有利於血液之循環。其功大矣。曹子曰。善哉。吾素以哲學為哲學。今則知哲學。即未來之科學也。曰。然則更有進乎此矣。氣斂入骨。而為純剛。即氣由丹田循尾閭而上透達脊骨。曹子聞而奇之。去而之西國醫博士之家。舉以告之。曰。氣沉丹田有近似者。近年有法蘭西醫師之人體解剖。而發現腹部腸與腸相連之網膜中。有一若囊者。惟運動家則囊之皮獨厚。以拳或棒擊之。其囊能上下抵禦之。中國人所謂丹田。或即此囊乎。然而從尾閭上脊骨。則無此徑路。不可通也。曹子返。而語餘。餘曰。其人之知識為見聞所限。不欲更求益矣。所謂運動家。其囊之皮獨厚。能上下抵禦。固哉斯言。囊所包者氣耳。積氣厚。可以通膜。其膜亦必厚於人也。不獨上下抵禦。前後左右。皆可行也。是氣也。而達乎膜矣。非囊之能上下御人也。由尾閭上脊骨。如有徑路可通。則人盡知之。又何貴乎學哉。氣與心相守於丹田。不獨水可以化氣。精亦可以化氣。精能化氣。其氣之熱譬猶電然。電之能透度乎水土及金屬。莫之能御。況尾閭及脊骨乎。尾閭與脊骨。為多節之區。雖無徑路。不無樞機。有樞機。不無隙縫。不過為筋膜及軟骨所彌縫耳。以精氣與心火。鍥其樞紐而灼之。益之以丹田之氣。煽拂而推動之。使精氣化熱。而透度尾閭。上脊骨。而達乎頂。布乎四肢。使熱氣灌溢乎骨中。閉而不出。少頃則精所化之氣仍歸乎水。既而漸為膩液。膩液復化為有質之體。是為骨髓。貼乎骨內。猶若鍍鎳鍍金焉。古人所謂功夫日長一紙。正謂此也。久之骨髓漸漸填滿。則骨堅強。所以喻之為純剛。無堅不摧。亦以是也。是皆不離乎陰陽五行。而有以逮乎此矣。然猶有可以見證者。吾師澄甫之臂。其重過於常人不啻十倍。以之擊人。未有不摧。然餘不能逮乎師。較人也重數倍。可以驗之矣。虎之骨。其有以異乎他獸者。亦以其骨髓充滿如石。了無餘縫。故特強。亦可以驗之矣。此不過言太極拳之合乎哲學與科學之一斑耳。曹子曰。噓。善哉。太極拳發源於哲學。而證之以科學。子言信矣。曰。此僅言練精化氣。練氣補腦而已。更有進乎此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則可以通乎靈矣。此餘所未能也。曹子曰。止矣。可以聞而知之。有此理必有此事。留證於異日可矣。
專氣致柔第三
太極拳之特長者。乃氣沉丹田也。氣沉丹田。即老氏所謂專氣致柔之著手功夫。所謂柔弱者。生之徒。剛強者。死之徒也。可見攝生之道。致柔而已。欲致柔。務先專氣。專氣以止於至善之地者。丹田也。氣能沉於丹田。即易所謂水火既濟。水火相交。水火者。即坎離也。離心火。炎上。坎腎水。潤下。背道而馳。性各剛強。與柔弱正復相反。人之腹中水獨多。居十之七。火二。君相而已。易後天卦。離為君火。即心火。為實火也。內經命門火。即相火。為虛火也。五臟六腑以及周身。因君相二火之煽拂。無一處非火之所不能到。火盛則病。國醫所謂某處有火。西醫所謂某處發炎。可見火雖散乎周身。亦不滅水之力之聚也。如人身缺少水份。則便乾枯。缺少火力。則消化不良。水火既不可缺。又不可過於剛強。若任其性。炎上潤下。即易所謂水火未濟。其能耐久長之用乎。老氏讀易得間。師其意曰。專氣致柔。即氣沉丹田與心相守之法。丹田者。丹灶也。心在灶中。水在上。是以火溫水。不致就下為患。反得化氣之妙用。水在上。火在下。是以水濟火。不致炎上為害。反得溫養之化工。謂之坎離既濟。水火既濟。則專氣致柔之功成矣。不令水火背道而馳矣。或曰水火既濟。則知之矣。何用專氣方能致柔。曰。專氣之用莫大焉。姑約言其尤者。一、丹田者。不過若一氣囊耳。如氣不沉丹田。則囊癟而不開。然雖有丹田不能用也。縱慾以心火相運。注乎丹田。亦不可得也。一、心若不與氣相依。則渺茫無所注其心力。又安知其能到丹田與否。是以專氣沉於丹田。尤須與心相守。方可致柔矣。太極拳論。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遍周身之類。無一非氣沉丹田。而後可以言運氣行氣之功也。此專氣作用之一斑耳。曰。專氣。則知之矣。對於身體裨益之究竟。又何如。曰。老氏已自解之焉。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嬰兒者。人類之苗種也。生生之意未已。是以柔而且弱。亦猶草木之萌芽矣。及其壯而至於老。不復有生生之意。則剛強矣。若木強而易折。去死不遠。以去死不遠之人。其復能嬰兒乎。嬰兒之體。渾一純陽而已。純陽即氣旺。氣旺則血足。氣旺血足。則筋柔。筋柔者。嬰兒之特徵也。以去死不遠之人。猶有還童之望者。專氣之致柔而已。挽狂瀾於既倒。續慧命之將絕。亦不出乎水火既濟之功而已。餘是以論其究竟。在太極拳開卷曰。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終之曰。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則可以知之矣。鼓蕩即以我之氣與空氣相摩蕩。則有進乎運氣行氣。氣遍周身矣。神斂更有進乎專氣之功矣。專氣之至。能達乎煉精化氣。煉精化氣。未能達乎渾一純陽之候。至於意在精神不在氣。無氣則純剛。至矣。盡矣。太極拳可達乎渾一純陽之候矣。與老氏專氣致柔之說相終始。能如是。則祛病延年之說。抑亦末矣。
摘自鄭曼青的《鄭子太極拳十三篇》
往期回顧
1、陳子明:太極拳之要點 | 拳學共讀
2、陳子明:陳復元太極拳論 | 拳學共讀
3、武禹襄:十三勢行功心解 | 拳學共讀
4、武禹襄:太極拳解 | 拳學共讀
5、武禹襄:十三勢說略與身法八要 | 拳學共讀
6、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與四字秘訣 | 拳學共讀
7、李亦畲:五字訣 | 拳學共讀
8、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 拳學共讀
9、王宗嶽:太極拳論 | 拳學共讀
10、孫祿堂:《太極拳學》自序 | 拳學共讀
11、孫祿堂:太極拳之名稱 | 拳學共讀
12、孫劍云:孫式太極拳的特點和要求 | 拳學共讀
13、陳立清:學練太極拳十三要 | 拳學共讀
14、陳立清:學練太極拳十三要(5-9) | 拳學共讀
15、陳立清:學練太極拳十三要(10-13) | 拳學共識
16、陳伯先:太極拳練習概要 | 拳學共讀
17、石磊:《陳伯先太極拳練習概要》歌訣淺解 | 拳學共讀
18、楊澄甫:太極拳術十要 | 拳學共讀
19、陳微明:太極拳之導引及靜坐法 | 拳學共讀
20、陳微明:太極拳之姿式 | 拳學共讀
21、陳微明:太極拳之推手 | 拳學共讀
22、陳微明:太極拳之勁 | 拳學共讀
23、陳微明:學太極拳者之體格及成就 | 拳學共讀
24、董英傑:太極拳經驗談 | 拳學共讀
25、董虎嶺:何為真太極拳 | 拳學共讀
26、李經梧:太極拳的要領、要求、特點和體會 | 拳學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