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立志的根基在哪?

2020-12-24 養正教學

陽明先生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在2017年我還曾經無志,當時並未覺得無志,因為那時的志向就是賺錢。

人的焦慮就在於把欲望當做志向,把賺錢當做理想。我那時就是這樣,非常的焦慮,攀比心很強。直到生意失敗,才開始思考:我人生的路在何方?思考這一輩子究竟該怎樣活?

了凡四訓

無意中接觸到了傳統文化。看到《了凡四訓》中講:「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 當時就一股熱氣湧上來,我也想做大丈夫,我也想不枉此生,我也想成為百世可師之人,這樣的人生,活一輩子就能活出別人的幾輩子啊!

衝動過後,又想想覺得很可笑:就自己現在這樣,還想百世可師? 但是自嘲之後,也覺得未必不可能。陽明先生說:「做聖賢是人生第一等大事。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雖未必能至,但心嚮往之。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所以不管怎樣,是自嘲也罷,別人嘲笑也罷,先把這個志向立在那,最終的方向就是這裡。

因為有了這樣的志向,我也堅定了學習傳統文化之路。雖然在之後的日子裡,我一直很窮,但內心的充盈卻是從未有過的。

我也曾迷茫過,認為自己太極端,我也曾不斷燃起過想要儘快賺錢的想法,曾經也有不少朋友介紹其他行業賺錢的機會,但因為可能會遠離我的志向,最終我選擇了放棄。而我希望在堅守理想和賺錢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因為沒有經濟基礎很多事情都無法做。

有時覺得自己的志向很空,那時常常思考:顏回何以能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或許是他把得道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而我似乎缺少了這種迫切心,時常在「道」與金錢以及欲望的追求中搖擺,時常在境遇中為環境和世俗而搖擺。

這個聖賢之志的地基其實並不牢固,我也擔心有一天自己會迷途。

孔子

之後接觸了非常多的家訓家規。發現那些能夠傳承幾十代,幾百代的家族,皆因為有好的家風,有聖賢人物的榜樣作用。比如孔子家族,顏回家族,曾子家族,範仲淹家族,曾國藩家族。可以說一人成聖賢,後世福澤綿。所以我想想,其實當我立定聖賢之志後,不僅僅是在活這一輩,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可以福蔭子孫後代。

歷數那些歷代有權有錢的,沒有一個能夠把權和錢一直綿延傳給後代的,包括皇帝在內。皇帝的家族甚至往往還不如那些高風亮節的家族傳的久遠。孔子家族傳承超過2500年,所以人們說:鐵打的孔家,流水的王朝。

立志聖賢,去做聖賢,可以福蔭子孫後代,這是一個規律。你可以不信,但很多家族的例子都證明了,這絕非虛妄。

《孝經》

最近在研讀《孝經》,其中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在過往,我對孝的理解停留在:孝養父母,對父母和顏悅色,能夠及時滿足他們的需求。覺得這就很好了!但看到這句話後,其實自己離終極大孝還差得遠啊!

立身行道,顯父母才是終極大孝。

通過無志到有志,再想到父母以及子孫後代,都更堅定了立志聖賢,終身不移。

其實最後發現立志聖賢表面空虛,實際都是關乎自己,關乎自己的家族。不僅是關乎現在,而且關乎未來!

所以這樣的人生才更有意義!即便有一天此身不存,但希望思想和精神能永駐於世。

從遠古到現在,已經有太多的聖賢做到了,並留下了清晰的腳印,而我們只需要步履堅定的追隨便好!

相關焦點

  •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關於孩子立志,家長所不知道的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王陽明古往今來,但凡傑出的人物,沒有不「立志」的。只有胸懷廣闊、志存高遠的人生才是偉大的人生。所以要想讓自己的孩子成就一個偉大的人生,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要培養他們立志的意識。
  •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王陽明意指一個人,若是想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樹立志向,否則就只會一事無成;即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都是要靠著堅定的意志才能學有所成。生活中,人們也常說:一個人的志趣理想決定了他的高度。
  • 淺談立志創業的心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古語云: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句話相信不用給大家解釋,上過小學的中國人都能聽得懂,但是真正能領悟到其中精髓的人又有幾個呢?你看看我們平時所處的生活圈子,社交圈子,娛樂圈子,道理是非常簡單,要做到談何容易呢!肯定有人會說:普通人想那麼多幹嘛,還是搬磚要緊,不要灌雞湯了大家都是普通人!
  • 王陽明:成功者一定要先立志
    王陽明先生像 陽明先生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所樹立的「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規矩中,首推立志,且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可見陽明先生對立志的看重。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一):立志而聖則聖矣
    這誰不知道啊,不就是那個提「致良知」的聖人嗎?不就是那個立德立言立功都第一的「明朝一哥」嗎?不就是那個能呼風喚雨,讓日本大將軍也「一生惟拜」的傳奇戰神嗎? 「我不是這個樣子!」 分明聽到王陽明一聲斷喝。 哪來天生的聖人?我只不過是個肯下笨功夫的庸人;哪來不朽的「第一」?
  • 王陽明最常和弟子們說的「立志」是什麼?
    王陽明和其他大儒不同,他還能領兵打仗,用了3年時間平定了困擾大明王朝數十年的贛南匪患,後又遇寧王朱宸濠叛亂,王陽明僅用35天就平定了寧王計劃多年的叛亂。成為歷史上少有的立言 立德 立功三不朽聖人,被成為五百年來第一人。王陽明弟子眾多,獲得巨大成就的也很多。他給弟子們講得最多的就是:「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簡單講就是「立志」。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第一課:立志而聖則聖矣
    》第一課:立志而聖則聖矣(1)02:52來自中國青年報「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這是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的一句話。當時王陽明九死一生被貶到貴州一個窮荒之地做驛丞,但他依然講學不輟,無論來的是學者官員,還是漢苗貧民,王陽明都真誠相待。其中,圍繞「立志做聖賢」展開的一次次傳授、交流,常常令來者樂而忘返。自顧都不暇,溫飽尚不足,哪還有這等做聖賢的心事?
  • 王陽明:在心中立志,人生才能有所及
    很多人都心有所想,都有屬於自己對於生活的期望,但是很少有人會為了心中的期望去堅持下去,除了自己從表面上看沒有毅力之外,從核心來看就是心中沒有主宰,在自己心裡沒有立一個「志」。當自己沒有了核心點的時候,就很難有強勁的執行力去執行下去。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能走多遠、飛多高的,並非能力,而是這兩個字
    明代「一哥」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人這終身,最怕的就是找不到方向。人活一世,一定要找準本人的定位,在每一個人生階段都要設立方向和目的。坎坷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若沒有遠大的志向,是很難有堅決走下去的勇氣。正如王陽明所說的,一個人不立志,是很難有所成的,即便會百種技藝工藝,也沒有不以志向為根底的。
  • 王陽明:人生沒起色時,牢記這2句話,再窮也終有出頭之日!
    早先王陽明就說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悟透這個智慧,再窮也終有出頭之日!王陽明出生在浙江餘姚,自小讀書勤奮,到了明朝弘治十二年,參加科舉,奪得進士,從此踏足明朝官場。當我們的人生沒起色時,牢記王陽明這2句話,再窮也終有出頭之日!第一句:「勝負之決,不待卜諸臨城,只在此心動與不動之間。男人慾成大器,勝敗其實也存乎一心,關鍵在於是否具備「不動心」功夫。
  •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五大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圓滿
    幾千年來不知有多少讀書人嚮往追求,但是能夠被大家公認為是「聖賢」的也不過兩個半,而王陽明就是其中之一。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路並不好走,畢竟「古來聖賢皆寂寞」,這其中又可以大致分為五個階段——立志,懷疑,痛苦,悟道,大成。
  • 凡是進王陽明門下學習的人,都要把這4件事銘記在心
    《教條示龍場諸生》,就是王陽明初創心學,還未離開創建心學的聖地——貴州龍場驛站時所制定的學生守則,它雖是王陽明讓弟子應遵守的規矩,但同樣適合家人,乃至天下所有有志於學的人。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可以看作是王門四規,凡是進王陽明門下學習的人,都要把這四件事銘記在心,並知行合一。
  • 如何培養孩子立志?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關於「志」的句子,最著名要的數王陽明先生的《教條示龍場諸生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者,皆由於志未立耳。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古人常拿「渴不飲盜泉之水,飢不吃嗟來之食」來比喻一個人有「志氣」。
  • 關於修道該如何立志的問題
    譚長真祖師常獨立於絕壁峭崖之上,凝神洗魄,晝夜不眠。譚祖於磁州乞化時,亦受狂徒斷牙之痛。真人言:「修煉須憑猛志,似大川山嶽,安穩無移。」又言:「只要諸公一志如山,不動不搖向前去,逢大魔盡此一身,永無回顧。」軒轅黃帝捐天下,匍匐向前,問道天真皇人。
  • 陳偉鴻和他的朋友——呂崢帶留守寶貝「跨越時空」遇見王陽明
    它能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讓孩子們都保有一種去偽存真的能力,擺脫虛假資訊的操控,避免淪為情緒的奴隸和偏見的附庸,從而不被技術異化和消費主義物化,勇於追尋自己的夢想,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記者:此次公益活動,聽說您將給孩子們帶去圖書,您最推薦的是哪一本?
  • 一個日本人,創造6萬億日元,王陽明心法《做人》:揭示成功之道
    所以,當我看到《做人》這本書時,心頭為之一振,這是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雖然它的名氣沒那麼大,沒有那麼多大佬推薦,可我還是忍不住要為它寫一篇書評,因為王陽明的心學值得發揚光大!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成功之道。01「種子」法則——立志王陽明有一個做人法則,被叫作「種子法則」。
  • 王陽明:天下最難的學問,抵不過一個「藏」字,進可發達退可保身
    有一次,王陽明的弟子問他:老師,您學識和帶兵打仗都十分厲害,那您是有自己的技巧嗎?王陽明微微一笑,說道「其實沒有技巧的,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為師同樣如此,勝負的關鍵,就在於心靜不靜。靜,就是藏神,修到最後就是開悟。你能看懂對方,對方卻看不懂你,這樣的話,天下誰還能攔住你呢?」
  • 陽明心學《教條示龍場諸生》立志為賢,一路向東
    回首望,此生已虛度半,志未立,仍迷惑,心底茫茫然。然去春有幸接觸四合院,方近聖賢學習之門,途中陸續結識眾多志同道合之士,彼此勉勵。至今日,略有悟,卻無獲,想放棄。究其因,無他,唯心不靜,心不安,志不立,不敢為天下先!老師曾多次教訓誡誨:明心淨心兼修身,度己利他邊度人。
  • 王陽明一生的成就,源於36歲的龍場悟道,他到底總結了什麼?
    立志:人生首要的任務是立志,因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陽明本人是直到第三次參加會試,才以會試第二名、殿試第十名登第。儘管如此,王陽明從不以科舉考試來要求他的晚輩,而是要他們立志學聖賢。在《寄正憲男手墨二卷》中,他這樣告訴養子王正憲:「科第之事,吾豈敢必於汝,得汝立志向上,則亦有足喜也。」立志向上便是讀書學聖賢。
  • 立志存高遠,篤行踐初心
    立志,標定人生方向;奮鬥,創造人生價值,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鳥貴有翼,人貴有志」「百學須先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些名言警句蘊藏著中華文化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飽含著仁人志士的向上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