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制」 關鍵在解放學者和學術生產力

2020-12-19 光明數字報

    【思想匯】

    十九屆四中全會對「中國之制」與「中國之治」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科學辯證的論述,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國之治」的制度基礎。中國的大學也不例外,要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其關鍵也在於制度建設,也就是以「大學之制」推動「大學之治」。「大學之制」就是大學的治理體系,是圍繞大學的基本功能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制度體系。一所大學的制度,如果不能圍繞其基本功能,服務其根本目標,那麼看上去再完美,也沒有多少價值。大學作為學術性組織,其基本功能是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其根本目標是進行知識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學者是完成大學基本功能和根本目標的核心力量,「大學之制」要為解放學者和學術生產力提供制度保障。

大學治理的進步史就是在制度上解放學者和學術生產力的歷史

    制度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法理學家奧本海默認為,法律和制度的價值不僅僅在於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還在於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他認為現代社會人類的活動已經遠遠超越了滿足生活需要的範疇,擁有進行文化活動的剩餘力量,乃是人區別於低級生命體的標準;一個社會制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能否將人們在經濟追求和生存本能之外未被耗盡的剩餘精力引入精神文明追求的渠道。所以法律應該通過創設有利於發展人的智力和精神力量的有序條件來促進人格發展與成熟,幫助人們從不斷關注較低層次的問題中擺脫出來,將精力集中在較高層次的文明任務的履行上,因為對低層次問題的關注往往會妨礙人們適當履行那些較高層次的職能。

    這樣的制度價值觀,對於大學這樣的學術性組織尤為重要,因為大學與學者的社會分工就是執行較高層次的文明任務,進行知識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所以,大學制度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能夠將學者從對低層次問題的關注中擺脫出來,將精力投入到人類文明發展和創造上來。事實上,大學治理的進步史就是在制度上解放學者和學術生產力的歷史。德國和美國的大學發展歷程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哪個國家的大學制度能夠更好地解放學者和學術生產力,哪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就能繁榮昌盛並引領全球。

    在大學的各項制度中,最核心的制度就是以教師聘任和考核為代表的學術評價制度。因為大學的學術生產力,歸根到底是由學者的勞動和學術生產能力決定的。德國大學與美國大學分別在19世紀和20世紀興起,就離不開領先於時代的教師聘任和評價制度的支撐。

    19世紀初普法戰爭失敗後的德國把發展大學作為強國的一個重要手段,開始改造大學並在大學傳統的教學功能之外發展了科研功能。為確保這一功能的實現,德國對教師聘任和評價制度化,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講座教授終身制和編外講師制度。講座教授是大學的正式僱員,編外講師則是與教授相對應的一個非正式群體,他們已取得大學授課資格,因沒有相應的職位未被任命為教授;他們經過大學同意可以進行教學科研活動,但沒有固定薪水,僅靠收取學生的聽課費為報酬,收入微薄且職業前程沒有保障。德國的講座教授一般都要先經過若干年編外講師這一嚴苛的過程,但成為教授之後,往往享有優厚的待遇和較高的社會地位,且有著終身制的保障,可以專心治學。編外講師制度和講座教授制度保證德國的大學選留了一批真正以學術為志業的學者,也保證了獲得正式教席的學者能專心治學而不為稻粱謀,因而被認為是德國大學發展的動力之所在。

    如果把德國大學的教師聘任和評價制度看成是現代大學學術評價制度的1.0版,那麼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相關制度可以稱得上是2.0版。美國大學教師聘任與評價制度最重要的兩大特點是「非升即走」和「終身軌」。「非升即走」是指年輕學者博士畢業後要經過6-7年的學術考核期,在教學科研都能達到所在學校要求時才能被正式聘任。「終身軌」則是指經過「非升即走」考核被正式聘任為副教授或教授的學者大多會進入一個終身軌道,享有終身自主進行教學科研的權利,所在學校不得輕易解聘。儘管「終身軌」也面臨一些批評,有的學校對「終身軌」教師也開始了終身後評審,但一般周期都比較長,「終身軌」依舊被認為是美國學術職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制度。

    比較德國和美國研究型大學教師聘任和評價制度,其不同點在於美國的制度更加開放和人性化,保證了試用期教師能夠獲得體面穩定的收入,享有與正式教師同樣的權利;同時通過「非升即走」 給了那些不具有學術競爭力的年輕人及早轉行的機會。但兩種制度的相同點是,都通過一個嚴苛的入門過程來保證留在高校教師隊伍中的年輕人經過學術考驗,這些能經受住嚴酷考驗的人一般都有堅定的學術意志和良好的治學習慣,保證了大學教師隊伍的純潔性;同時通過終身制來保證進入學術大門的教師能夠享有體面的生活和充分的教學科研自主性,不被反覆地評價考核,也沒有太多的所謂獎勵和各種帽子,能夠在相對淡泊寧靜的狀態下追求學術,保證了學術工作的純粹性。所以,這兩種制度就其精神實質而言,都是通過制度來保障學術隊伍的純潔性和學術工作的純粹性,讓學者能以一種更加自覺自在的姿態去追求學術,最大可能地釋放學術生產力。

以大學排名和「五唯」為代表的學術評價嚴重束縛了學術生產力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中國高等教育也有了在國際舞臺上爭創一流的可能,「雙一流」建設就是這樣一個宏偉戰略。通過「雙一流」要建成的若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不僅在學術實力上要進入世界前列,在制度建設水平和治理能力上也要進入世界前列。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學無論是在學術水平還是制度建設上都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中國研究型大學崛起過程中,各種大學排名和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也「高歌猛進」,甚至越來越影響當前的大學學術評價,使得一些大學新出臺的教師聘任和學術評價制度不僅未能為解放學者和學術生產力提供保障,反而破壞了學術環境,束縛了學術生產力。一些學校按照大學和學科排名的方式進行「雙一流」建設,按照各項量化指標給論文、項目、各種獎項和人才「帽子」明碼標價,按件付酬。有的大學甚至在國家的「帽子」之外,自製各種「帽子」,對擁有「帽子」者進行高額的經濟獎勵,作為誘餌來刺激學者爭搶「帽子」,刺激學術GDP。至於這些定量指標背後的學術價值到底如何,則少有人關心。這些導嚮導致了當前學術界的諸多亂象,對學術生產力和「雙一流」建設造成了深層次危害:

    一是這些評價和導向違背了知識生產的規律和科學評價的要求。要促進大學和學術的發展,不能沒有評價和激勵制度,但這樣的制度應該科學合理。大學排行和「五唯」這類的評價方式,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就是反科學的。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知識複雜多樣,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一個多元而又漸進過程,科學探索途徑多樣又充滿試錯,所以真正科學的評價往往是滯後評價而不是即時評價,是多元評價而不是單一評價,是合格評價而不是優秀評價。大學排名和「五唯」導致的工具主義和形式主義,把學者的科學探索和專業實踐變得簡單化、標準化和商品化,扭曲了科學探索的本質,違背了學術發展的規律。

    二是這些評價和導向破壞了學術生態,浮躁了學術空氣。對學術的追求被異化為對評價標準的追求,對學術創新的追求被異化為對學術資源的追求,導致學術生產物化,人際關係惡化。這些評價不但沒有幫助學者從不斷關注較低層次的問題中擺脫出來,而且進一步促使學者去關注較低層次的問題,使得學者和學校失去了超越的精神。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就因為它裡面還會教授和研究一些日常生活中不會教授和研究的東西;學術之所以為學術,就在於與日常生活的知識相比,它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能夠來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從而引領人類文明的發展。如果學術機構和學者失去了一定的超越性,又如何能生產出有超越性的學術?

    三是這些評價和導向違背了現代化的基本精神,導致了大學和學者的不成熟狀態。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走向理性的過程。走向理性的最重要標誌就是從自發自為走向自覺自在,也就是從精神上的不成熟狀態走向成熟狀態。什麼是不成熟狀態?在康德看來,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大學是一個傳播理性精神的組織,然而在大學排名和「五唯」的牽引下,一些大學組織和學者開始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排名和「五唯」背後的巨大利益,導致一些大學和學者對資源和利益的爭奪如同過江之鯽,失去了判斷什麼是真正的學術、什麼是有價值的學術生產的能力。大學的根本宗旨是傳承和發展人類文明,不是獲得一個經不住推敲的「世界一流」的名號;學者的根本目標是追求真理和學術創新,不是獲得幾頂經不住風吹雨打的帽子。所以,排名和「五唯」最大的破壞性在於,在光鮮的「一流」和「帽子」「獎勵」等誘惑之下,一些大學和學者逐漸喪失了獨立運用自己理智的能力,忘卻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大學治理現代化的過程就是通過制度建設解放學術生產力的過程

    神像是人創造的,人卻對它頂禮膜拜並自願受其禁錮;「五唯」從某種意義上,就是當前學術界的神像。「破五唯」的深層次意義就在於:通過反對這種簡單粗暴的工具理性和人為束縛,在思想上和制度上解放學者和學術生產力,讓學者們能有一顆自由探索的心靈,讓國家能有一個自主創新的靈魂。

    所以,大學治理現代化的過程,就是打破這一類神像和制度神話,建立起能夠解放學者和學術生產力的制度的過程。解放學者和學術生產力,首要任務就是能夠幫助學者從不斷關注較低層次的問題中擺脫出來,將精力集中在教書育人和學術創新上。在中國正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入高收入國家的今天,這一任務的實現不僅在於普遍地提高大學教師的工資收入,保證大學教師擁有一個處於社會中上水平的體面的生活,更在於能夠建立起一個符合學術發展規律的學術評價制度。這樣的學術評價制度應該建立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先進經驗上:嚴把入口關,保證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和學術隊伍的純潔性;同時對於已經入職的教師,在學術評價上奉行簡單樸素不折騰的原則,為學者們提供一個能夠寧靜致遠的制度環境。

    19世紀,德國通過建立起教師聘任與評價制度的1.0版,保證了大學科研功能的實現,助力了德國高等教育的強勢崛起;20世紀,美國通過建立起教師聘任與評價制度的2.0版,推動了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助力了美國成為創新型國家;進入21世紀,在實現大學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大學也一定能夠為世界提供一個「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師聘任與評價制度3.0版,為人類社會學術生產力的極大解放提供理論智慧與制度支持。

    (作者:胡 娟,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學院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西方大學治理模式的兩大法治傳統和思想基礎」〔BIA180199〕成果)

相關焦點

  • 瞭望|新時代持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再認識——專訪中國生產力學會...
    就如何理解人才、科學技術、自主創新等要素在新時代持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定位和作用,《瞭望》新聞周刊專訪了中國生產力學會首席顧問王茂林。這些都是對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的生產力理論的進一步升華和發展。其次,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創新是強國之本。當今世界競爭是科技的競爭,決定綜合國力強弱的關鍵在科技,而不僅是經濟總量,這是對當今世界形勢最睿智的判斷和把握。
  • 西安石油大學一行參加廣西巴馬垃圾處理催化水合制燃氣項目學術...
    12月9日,西安石油大學副校長程永清一行參加了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垃圾處理催化水合制燃氣項目的開工儀式及學術交流會。來自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的院士、專家、教授,國內相關大學、研究院所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當地政府工作人員通過線上線下共同參加了此次活動。
  • 毛澤東思想之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
    在過去的六年中,前三年的工作主要是恢復國民經濟和進行前一革命階段中沒有完成的各項社會改革,主要是土地改革。從去年夏季以來,社會主義改造,也就是社會主義革命就以極廣闊的規模和極深刻的程度展開起來。大約再有三年的時間,社會主義革命就可以在全國範圍內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
  •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正在招收訪問學者、博士後!
    霍普金斯大學創立之時,美國的研究生教育制度非常的落後,吉爾曼認識到必須建立並改進美國研究生教育制度。他率先把重點放在研究生教育上,為了保證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實施,他推行「訪問講座制」。讓社會上的著名學者來校做講座,這樣既解決了該校教師的不足,又把各種思想引進自己的學校,以達到在霍普金斯大學能匯集眾家之言的目的,也使學生開闊了視野。 他引進了自己在耶魯大學謝菲爾德學院時採用的「學習小組制」。結果證明這些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 愛丁堡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
    秉承著「團結、協作、互助,全心全意為學生學者服務」「源於學生學者,服務學生學者」兩大宗旨,愛大學聯通過組織各種活動,為學聯成員和華人學生學者創造交流機會,提供生活、工作、就業方面必要的信息與幫助。2019年,通過微信公眾號、答疑群宣傳,共有35名同學經過簡歷篩選和面試脫穎而出,分別加入愛大學聯宣傳部、文藝部、體育部和組織部(學術就業部),助力學聯發展。
  • 如何激勵大學教師的學術忠誠
    大學教師學術忠誠激勵機制的構建與完善可從以下方面著手:一、營造學術氛圍,激發學術自覺大學是探究真理、傳播真理之所。辦大學,實際上就是辦一種氛圍,讓真理在這種氛圍裡得以孕育和發展,同時激發師生探究真理的興趣和欲望。
  • 戰國百家爭鳴產生巨大影響,漢初的思想解放,卻只是部分人的狂歡
    上圖——韓高祖影視形象劉盈進行了有益的文化改革,廢除了"挾書律",允許書籍在民間傳閱和收藏,極大地鼓舞了儒家和其他流派學者的治學熱情,令自秦朝長期受到壓制的思想領域變得活躍起來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屬於漢朝獨特的思想解放開始萌芽,民間學者開始積極修訂和補充當年被秦始皇焚燒、損毀和封存的圖書,並且積極創辦學堂,在小範圍內進行教育工作。
  • SISU學術文化帶 | 雲端學術角第四期:「和製漢語」&「和製漢語」
    本期活動中,主講學生和點評教師將圍繞「『和製漢語』&「和製漢語」」這一議題進行深度交流互動,值得期待!「物理」一詞在我國古時便已出現,意為「事物的道理」,但與現代漢語中的「物理」之意並不相同。其實,現在普遍使用的「物理」一語,並非原汁原味的漢語詞彙,而是來自日本的「和製漢語」。那麼,和製漢語是什麼?它又是如何誕生的呢?本發表將以日本的「和製漢語」為考察對象,系統地梳理及介紹其定義、內容與歷史。
  • 漢初也曾有過思想解放,為何比起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對社會影響...
    上圖——韓高祖影視形象 劉盈進行了有益的文化改革,廢除了"挾書律",允許書籍在民間傳閱和收藏,極大地鼓舞了儒家和其他流派學者的治學熱情,令自秦朝長期受到壓制的思想領域變得活躍起來
  • 第九屆士恆青年學者支持計劃頒獎 8所高校10名學者入選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李猛指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術非常重視學術口碑,當下的學術研究以發表和數據取代了口碑。但對於學者來說,在超出個人研究之外的領域,學術口碑依然代表學術體制之外的評價標準的存在。如果說2012年青年學者計劃設立之初,資金的支持依然具有其意義,那麼過去的將近10年最大的變化是,項目對於青年學者進行資金支持的意義越來越弱。
  • 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第三屆學術論壇在梅州舉行
    與會嘉賓合影12月4日上午9:00,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第三屆學術論壇在梅州隆重開幕。該論壇是由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為推動文學藝術研究的理論創新而共同發起的跨學科學術交流平臺。本次論壇由廣東工業大學主辦、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和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設計科學與藝術研究中心」承辦。
  • 美國天普大學青年學者陸璐作客南開大學 趣解「飲食決策」
    中新網天津6月23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馬超)來自全球頂尖學府美國天普大學的青年學者陸璐23日作客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為南開師生開展以「讀懂客戶的心————健康產品對消費者飲食決策的作用」為題的講座。這是南開大學旅遊學院本月舉辦的南開大學國際人才論壇之旅遊研究學者論壇的第七場分論壇。
  • 「重繪中古史的可能性」:《文史哲》雜誌舉辦首屆青年學者工作坊暨...
    仇鹿鳴認同近十年來中古史研究多元化或「去中心化」的發展態勢,但認為應將「趨新」與「守舊」的取向放置到學術傳統脈絡本身中加以理解,在深刻理解學術傳統的基礎上,反思「理論進步主義」的焦慮,跳出「新」「舊」之別,探討「好的史學研究」的標準。 以上三位學者各抒己見,旨在討論中古史研究的前景與趨勢這一宏大主題。接下來的三位學者則在具體的研究領域提出了對「重繪」的看法。
  • 【對話】楊福泉:一位納西族人類學者的學術心史(下)
    1995年至1996年,我獲得聯合國大學博士後研究基金,到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U.C.Davis) 分校研究訪問; 多年來,我先後應邀到瑞士蘇黎世大學民族學博物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東方語言學系、瑞典國立遠東文物博物館、瑞典「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亞洲部、德國斯圖加特巴德·伯爾科學院、瑞典倫德大學、亞洲理工學院、加拿大西門大學、美國多個大學進行學術交流。還曾經到加拿大卑斯省的印第安人社區進行學術考察。
  • 加州大學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學者楊輝學術抄襲,楊輝所在單位...
    舉報人為國際知名的華人生物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和分子醫學系教授付向東,被舉報對象是國內基因編輯領域具有代表性的青年學者、中科院神經所80後研究員楊輝。這封舉報信稱,付向東教授6月25日發表在Nature封面論文中的思路,在2年前去中科院神經所作報告時被楊輝聽取,後者用不同的方法重做了一遍,並搶先於4月30日在Cell上發表。
  • 黑暗的中世紀,為何誕生了大學?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為什麼大學既沒有出現在學術繁榮的古希臘,也沒有出現在文教昌盛的中國,而是出現在中世紀的歐洲?從古希臘的柏拉圖學園、繆斯宮到我國古代的太學、稷下學宮,都是追求學問的勝地,為什麼博洛尼亞大學會被視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所大學?它有何獨特之處呢? 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大學是什麼?大學是如何興起的?
  • 杜克大學:「蘇世民學者」陳玥璇
    來源:杜克大學 在本周一公布的蘇世民獎學金入選者名單中,杜克大學大四學生陳玥璇榜上有名。獎學金將支付獲獎者在北京為期一年的學習費用。今年全球共有超過3600位申請者,而來自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的陳玥璇脫穎而出,成為入選的140名「蘇世民學者」之一。蘇世民學者們將通過一年的碩士學位項目提升在公共政策、經濟或國際研究方面的全球領導力。入選蘇世民學者項目的學生往往表現出領導潛質、進取精神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興趣。
  • 第三屆中國編輯出版青年學者論壇在河南大學舉行
    12月18—19日,第三屆中國編輯出版青年學者論壇在河南大學成功舉辦。來自武漢大學、四川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理工大學、陝西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安郵電大學、廣東財經大學、河南大學等二十餘所高校與《科技與出版》《出版科學》《中國出版》《出版發行研究》《編輯之友》《中國編輯》《中國出版史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現代出版》《出版廣角》等多家專業期刊的四十餘位專家學者參會研討。
  • 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學者聚談「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11月21日,由復旦大學中文系、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中華書局聯合舉辦的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學術座談會暨《錢鍾書的學術人生》新書發布會在復旦大學光華樓舉行。在會上,王水照教授分享了他寫作《錢鍾書的學術人生》以及研究錢鍾書多年的心得體會,並回憶起當年與錢鍾書、楊絳兩位先生交往的點滴往事。
  • 青年學者怎樣閱讀學術著作和做讀書筆記?
    這樣的讀書習慣也是為自己做學術研究,寫學術專著的一種鍛鍊。能夠清楚掌握好的專著的設計和結構,才有可能自己撰寫優秀的學術著作。這樣的讀書習慣另外有一個很實用的考慮,就是為了積累自己將來研究和教學的可用材料。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們看書之後,在個把星期到幾個月之中,對一本書的記憶是比較清晰完整的,之後便逐漸模糊,幾年之後便幾乎不可能在腦袋裡作詳細的找回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