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賓是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俄羅斯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畫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畫作,多表現人民生活的貧窮苦難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代表作品有《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宣傳者被捕》、《意外歸來》、《查波羅什人覆信土耳其蘇丹》及《託爾斯泰》等。列賓不但是俄羅斯的驕傲,同樣在世界美術史上也佔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他用自己豐富的創作經驗、紮實的繪畫技巧,將俄羅斯現實主義繪畫引領至高峰。
列賓在美術學院學習期間,從未缺席過任何課程,在經過契斯恰可夫素描教學體系的專業訓練後,他練就了過人的繪畫基本功。與此同時,列賓還常向克拉姆斯柯依學習和請教,他勤於思考,非但沒有受到學院派教學的束縛與局限,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寫實繪畫語言,也因此,在畢業時獲得了學生創作競賽金質獎,列賓在回憶錄裡,將自己在美院學習時期稱為「充滿幸福的蜜月」。由此可見,紮實的基本功,是一名成功畫家不可或缺的能力,是表現自我和畫面人物內心情感的重要技術要求。
《伊凡雷帝殺子》的創作動機來自於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遇刺事件後俄國政府對自由主義人士的殘酷鎮壓,也因此引起了人民的憤怒和反抗,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列賓或許是想要表現出那個時代的現實。也同樣在這個時期,列賓偶然聽到了俄國大作曲家,裡姆斯基柯薩科夫交響曲《安泰》的第二部分,並從其中受到了啟發,列賓說:「它給了我揮之不去的印象,我會思考是否能在繪畫中,將這種受音樂影響而產生的情緒表現出來。由此我想起了伊凡雷帝。近幾年相繼發生了許多血腥事件,仿佛有一種力量在催促我去完成這幅畫。」因此列賓選擇了這樣一個情節精心描繪,並將刻畫集中在伊凡精瘦蒼老的臉上,既預示著伊凡的統治即將滅亡,也向世人展現了,沙皇統治的殘暴是註定失敗的。
《伊凡雷帝殺子》創作於1885年,這幅油畫作品的主題是16世紀俄羅斯歷史上第一位沙皇的悲劇。列賓在作品上精心構建這一深沉壓抑的悲劇場景進行描繪,在灰暗壓抑的氣氛籠罩下,用重色調描繪出奢華的室內環境,伊凡雷帝和皇子被安排在畫面中央,奄奄一息的皇子靠在父親的胸前,綿軟的身體躺在紅色的地毯上,一雙只手無力的支撐著地面,而另一隻手似是想要推開這位暴虐的父親,奈何如今他只能用一雙絕望、不可置信的眼睛望著父親抱住他的手臂,而雷帝的眼神則充滿了驚恐、絕望和從瘋狂中清醒後的懊悔。
雷帝深陷的太陽穴,更讓其像是一位深陷地獄的幽魂惡鬼,讓人不寒而慄。他用左手緊緊捂住兒子頭上不斷噴湧鮮血的傷口,那緊緊閉攏的手指,表現出一種想要挽回愛子生命的強烈欲望,雖然是徒勞,但這幅畫也因此釋放出一種無法言喻的悲慟。他那死死攬住皇子腰部的右手,仿佛用盡了全部的力氣。此時,任何的補救都已無濟於事,當獸性褪卻,理智回歸的悲哀同時體現在伊凡的身上。
當這幅作品在展覽會上展出時,曾有人提醒亞歷山大三世必須注意思想藝術對政治的危害,所幸列賓並未因此而遭受迫害,數年之後,列賓居住的土地被劃分到了芬蘭,沙皇體制被推翻,繼而建立了共產主義社會,可遺憾的是因為種種原因,列賓直到去世都沒有回過祖國,也就此在芬蘭長眠。
《伊凡雷帝殺子》這幅畫無疑是好他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列賓堅信創作靈感是因勞動而獲得的獎賞。事實上,這樣一幅精心偽裝成歷史畫的現有體制批判畫,是他勇敢抗爭沙皇統治的有力證明。列賓的畫作改變了西方美術史家們,對俄國美術的看法,成為俄國美術史上熠熠生輝的畫家之一,他不僅影響了俄羅斯藝術史,在全球藝術史上也擁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