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梅爾尼科夫
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梅爾尼科夫(A.A.Milnikov)(1919-2012),世界當代畫壇頂級藝術大師,現實主義學派巨匠,俄羅斯現實主義油畫大師。俄羅斯藝術科學院副主席、院士,人民藝術家,列賓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教授,他曾多次獲前蘇聯國家史達林獎金和勳章,並獲得了國家藝術最高獎——列寧獎章,獲得前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美術界公認的藝術泰鬥。
個人簡介
1919年2月22日生於俄羅斯波克羅夫斯克。1946畢業於列賓美術學院,1953年起任油畫系主任,後任列賓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是俄羅斯藝術科學院副主席、院士,蘇聯人民藝術家,當代俄羅斯著名藝術大師,現實主義學派巨匠。曾多次獲前蘇聯國家獎勳章,並榮獲國家藝術最高獎——列寧獎章。
從上世紀60年代晚年,梅爾尼科夫一直作為一個領軍人物執教於列賓美術學院長達半個世紀,幾十年以來,他的教學和他的創作一樣碩果纍纍,在他工作室學習的除了俄羅斯學生以外,還有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的留學生、進修生和研究生,可謂「桃李滿天下」,我國二十多位著名油畫家都曾是梅爾尼科夫的學生,中央美術學院林崗、蘇高禮、李天祥和中國美術學院全山石、肖峰,南師大徐明華等在留蘇期間都得到過他的親切教誨,其中蘇高禮先生1960-1966年留學蘇聯畢業於梅爾尼科夫工作室。
梅爾尼科夫晚年雖年過九旬,卻藝術之樹常青,依然堅持教學和藝術創作。他是一座高峰,默默地佇立在聖彼得堡靜靜流淌的涅瓦河畔.....
2012年5月16日 梅爾尼科夫在俄羅斯聖彼得堡 逝世 享年94歲。
個人作品
梅爾尼科夫早年畢業於列賓美術學院,並留院任教,1946年創作的《波羅的海海軍的誓言》是他的成名作。梅爾尼科夫所具有的繪畫天賦,特別是在表現性的寫實繪畫風格上的創新,使他在戰後俄羅斯畫壇崛起,成為俄羅斯畫派的領軍人物。作品《靜謐》與《散步》有著濃厚的藝術情調,柔和而簡練的筆觸、溫馨的畫面以及幽遠的意境呈現出大師的氣派 ,作品《在和平的田野上》、《覺醒》、《告別》等大型油畫作品,已載入俄羅斯藝術史冊,並把蘇聯時期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其畫風影響整個俄國畫壇,並波及東歐及新中國。
梅爾尼科夫對周圍的一切都懷有極大的興趣,他內心的形象世界十分豐富。他是一位抒情的畫家,這種抒情氣質尤其表現在他的小品、肖像和風景畫中。他善於用富於變化的筆觸和飽滿的色彩表現自然景物,如林間的小路,透過樹葉灑進林中的陽光,或林邊散發著泥土芳香的田野……他常以獨到的視角描繪地處北方的人們對短暫夏季的珍惜和留戀之情。他也常畫秋季的蕭瑟和冬季的白雪,畫在國外考察時看到的異國風情,雖然那些作品也有充滿激情的色彩和出色的技巧,但它們都不如他在描繪俄羅斯夏季景色中所表達的深情。
藝術評價
梅爾尼科夫早在上個世紀中期馳名於畫壇,成為俄羅斯美術界領風氣之先的人物,先後獲得當時的最高榮譽「國家文藝獎」。梅爾尼科夫是一位抒情的畫家,這種抒情氣質尤其表現在他的肖像和風景畫中。肖像畫一直是梅爾尼科夫喜愛的題材,他畫得最多的是他的親人和他的熟人,他畫他們不易覺察的微笑和驚喜的神態,並用恰到好處的環境來加強對象的美,因此他的肖像畫親切動人,並富於詩意。在風景畫中,以色彩來抒情是梅爾尼科夫的特長,他善於用豐富、飽滿的畫筆表現景物的特點。而平面性與立體性的結合、裝飾性與紀念性的結合,是梅爾尼科夫油畫創作的又一特點。梅爾尼科夫鍾情於古俄羅斯壁畫和東方繪畫,因此在色彩語彙上做了大膽的革新。他自由地把原塗和薄敷相結合,造成特殊的肌理效果,且有意識地把筆觸和刮刀的痕跡,作為繪畫語言的一部分,酣暢地以此傳達自己的內心感情。他尤擅於黑、褐紅、綠等色彩的運用,並巧妙地掌握色調的微妙變化,使色調有了豐富的呈現。
梅爾尼科夫的作品富有藝術情調,筆觸柔和而簡練,用色協調統一,畫面溫馨,意境幽遠,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曾高度評價梅爾尼科夫的藝術成就,「梅爾尼科夫的藝術創作代表了20世紀下半葉的蘇聯藝術造詣,梅爾尼科夫不愧為俄羅斯當代偉大的藝術家。」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曾高度評價梅爾尼科夫的藝術成就,「梅爾尼科夫的藝術創作代表了20世紀下半葉的蘇聯藝術造詣,梅爾尼科夫不愧為俄羅斯當代偉大的藝術家。」
獲獎紀錄
2009年榮膺「為祖國立功」四級勳章;1994年在聖彼得堡藝術研究院博物館舉辦誕辰75周年個人展覽;榮獲「人民友誼」獎;1985年榮獲「偉大的衛國戰爭勝利40周年」紀念獎章;1984年憑藉作品《西班牙三聯畫》獲列寧獎章;1981年憑藉作品《西班牙三聯畫》獲蘇聯藝術研究院金獎;1979年憑藉對發展蘇聯造型藝術做出的貢獻以及六十周年誕辰獲得列寧獎章;1978年憑藉為列寧格勒英雄保衛者紀念館創作的鑲嵌壁畫榮獲蘇聯國家獎;1977年憑藉作品《告別》獲蘇聯國家獎;1970年憑藉在第四屆共和國展覽「蘇維埃俄羅斯」中取得的成績獲得部長會議頒發的證書前往西班牙和南斯拉夫創作;1963年被授予「蘇聯功勳藝術家」榮譽稱號;1957年憑藉作品《覺醒》榮獲文化部銀質獎章;獲列賓美術學院教授職稱;1951年憑藉藝術作品《在和平的田野上》榮獲蘇聯國家獎;
梅老女兒
薇拉·梅爾尼科娃從小受父親梅爾尼科夫的藝術薰陶,並給父親做模特,後畢業於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梅爾尼科夫工作室,作品主要以靜物花卉、女性人體為題材,具有裝飾風格取向的獨特藝術感染力。
中國學生
中國與俄羅斯文化藝術交流,自上世紀50-60年代和90年代後,先後兩個階段由國家公派或自費赴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學習油畫,這些學子回國後為中俄文化交流、中國現實主義美術的發展及中國美術教育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50-70年代教過的中國留學生有林崗、蘇高禮、李天祥 、全山石、肖峰、徐明華等二十多位,其中蘇高禮1960-1966年留學蘇聯畢業於梅爾尼科夫工作室,他們以及梅爾尼科夫50年代訪問中國開辦梅爾尼科夫油畫訓練班時教過的一些學生們後來成為中國第三代油畫家主要代表;90年代後的留學俄羅斯畢業於梅爾尼科夫工作室學生有王鐵牛、古棕、孫韜等。
再傳弟子
再傳弟子主要有其弟子蘇高禮先生主持中國油畫界的「黃埔軍校」——中央美院油畫研修工作室時期所帶出來的一大批學生,主要學生有忻東旺、孫建平、譚昊、翁偉、烏日金、雷波、李公君、管樸學、秦文清、鄭金巖、白羽平、劉路喜、燕婭婭、李孟軍、史國強、徐青峰、常磊、謝麟、郭曉光、李貴男、孟憲文、王剛、崔國泰、李榮福、宋海增、陳樹東、張曙光、李明峰、王漢英、嶽錦、王善滿、曲鴿、曹金華、賽音朝格圖等,這些再傳弟子已經成為中國油畫的中堅力量。
藝術年表
1919年2月22日出生在薩拉託夫州波克羅夫斯克市的一個工程師家庭。從小就在俄羅斯聯邦功勳藝術家、蘇聯畫家、格拉費卡藝術家彼得羅夫—沃德金·庫茲馬謝爾蓋耶維奇的藝術工作室習畫 ;
1930年舉家搬遷到列寧格勒(現聖彼得堡);
1937年在列寧格勒繪畫雕塑建築學院建築系就讀;
師從:俄羅斯蘇聯建築學家、古蹟修復家科託夫·格裡戈裡·伊萬諾維奇,蘇聯建築學家、史達林一級獎章獲得者(1951)尼科利斯基·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以及蘇聯建築學家、史達林建築實踐領頭人、史達林一級獎章獲得者(1949)魯德涅夫·列夫·弗拉基米羅維奇;
1940年就讀於列寧格勒繪畫雕塑建築學院繪畫系俄羅斯蘇聯畫家、教育家基普利克·德米特裡·約瑟夫維奇教授的壁畫工作室;
師從:俄羅斯蘇聯格拉費卡藝術家奧博連斯基·弗拉基米爾·安德烈耶維奇教授,俄羅斯是蘇聯畫家瑙莫夫·巴維爾·西蒙諾維奇教授,以及俄羅斯蘇聯畫家、教育家福格爾·鮑裡斯·亞歷山德羅維奇教授;
1941年參加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市的防禦工作;
1942年撤離至撒馬爾罕(現烏茲別克斯坦城市)。在人民藝術家(1956)、史達林一級獎章得主(1941)格拉巴裡·伊戈爾·埃馬努伊洛維奇,和其助手蘇聯人民藝術家切爾內紹夫·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以及俄羅斯蘇維埃畫家、格拉費卡藝術家阿布戈夫·謝苗·利沃維奇教授領導的紀念碑工作室學習學習;
1944年重返莫斯科州扎戈爾斯克(俄羅斯城市謝爾吉耶夫波薩德的舊稱),然後回到列寧格勒;
1945年開始在列賓美術學院附屬藝術中學任教;
1946年從列賓美術學院紀念碑繪畫處、享有「藝術家-紀念碑畫家」稱號的格拉巴裡·伊戈爾·埃馬努伊洛維奇創作工作室畢業;
畢業作品《波羅的海海軍的誓言》;
應蘇聯人民建築家約凡·鮑裡斯·米哈伊洛維奇的邀請,為莫斯科的蘇維埃宮創作馬賽克畫;
加入聖彼得堡蘇聯藝術家協會;
1947年開始在列賓美術學院任教;
1948-1951年成為蘇聯藝術研究院創作工作室的主要藝術家;
1948年從蘇聯藝術研究院列賓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
擔任蘇聯人民藝術家、蘇聯科學院院士格拉巴裡·伊戈爾·埃馬努伊洛維奇的助教;
1951年憑藉藝術作品《在和平的田野上》榮獲蘇聯國家獎;
1953年擔任蘇聯藝術研究院列賓美術學院繪畫構圖教研室主任;
參加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文化節,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
1954-1955年與蘇聯功勳藝術家科羅廖夫·亞歷山大·列昂尼多維奇共同為列寧格勒地鐵站「弗拉基米爾」創作鑲嵌壁畫《豐收》;
1957年憑藉作品《覺醒》榮獲文化部銀質獎章;
獲列賓美術學院教授職稱;
1958年與科羅廖夫·亞歷山大·列昂尼多維奇為列寧格勒地鐵站共同創作鑲嵌壁畫《В.И.列寧》;
1960年被任命為列賓美術學院紀念碑繪畫個人工作室主任;
參加義大利威尼斯的「威尼斯雙年展」;
前往美國創作;
1961年為議會的克裡姆林宮創作幕牆《В.И.列寧》;
1962年榮膺蘇聯國家獎章「榮譽徽章」;
完成列寧格勒劇院南觀眾廳裝飾壁畫「兒童與劇院」、「兒童與知識」;
1963年被授予「蘇聯功勳藝術家」榮譽稱號;
被任命為蘇聯藝術研究院紀念碑繪畫創作工作室主任;
前往民主德國創作;
1965-1969年擔任蘇聯國家獎頒發委員會委員;
1966年當選為蘇聯藝術研究院院士;
1968年被授予「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
1970年憑藉在第四屆共和國展覽「蘇維埃俄羅斯」中取得的成績獲得部長會議頒發的證書前往西班牙和南斯拉夫創作;
1975年憑藉作品《告別》獲得列寧格勒執行委員會文化部頒發的證書;
當選為蘇聯藝術家協會管理委員會秘書;
1977年憑藉作品《告別》獲蘇聯國家獎;
前往法國創作;
1978年憑藉為列寧格勒英雄保衛者紀念館創作的鑲嵌壁畫榮獲蘇聯國家獎;
前往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創作;
1979年憑藉對發展蘇聯造型藝術做出的貢獻以及六十周年誕辰獲得列寧獎章;
1981年憑藉作品《西班牙三聯畫》獲蘇聯藝術研究院金獎;
1984年憑藉作品《西班牙三聯畫》獲列寧獎章;
參加民主德國藝術家代表大會和芬蘭文化工作者代表大會;
被選為普希金村(沙皇村)葉卡捷琳娜宮琥珀廳修復委員會主席;
1985年榮獲「偉大的衛國戰爭勝利40周年」紀念獎章;
1987年當選為蘇聯文化部列寧格勒主席;
擔任《藝術家》、《南方藝術家》、《列寧格勒的建築與建設》雜誌的社編輯委員會成員;
1989-1991年擔任蘇聯人民代表;
1989年在俄羅斯國立博物館和藝術研究院舉辦個展;
1990年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
1994年榮獲「人民友誼」獎;
1997年擔任俄羅斯藝術研究院聖彼得堡副院長;
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國際展覽「老師和學生」;
參加紀念藝術研究院240周年通訊院士和院士作品展;
1998年參加在聖彼得堡馬涅什(Manege)舉辦的藝術家協會列寧格勒「時間的聯繫」展覽;
2003年把收藏的繪畫和雕塑作品捐贈給故鄉恩格斯市,由此成立了畫廊-博物館(拉季謝沃博物館的分館)
2009年榮膺「為祖國立功」四級勳章;
2012年5月16日在聖彼得堡去世;
葬於沃爾科夫斯基墓園裡傑拉託爾斯基橋(文學家橋),其妻芭蕾舞演員阿麗婭·格裡戈裡耶夫娜·別斯託娃(1928-1999)墓的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