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朋友:《史記》中哪一篇最妙?
答:《陳涉世家》
我問:為什麼。
答:一篇文章,說了三個金句,還流傳千古。
在《史記》中,《陳涉世家》記述了農民陳勝吳廣首舉義旗,推翻秦朝強暴統治的歷史。
陳勝,字涉,雖是一個農民,卻有著不同反響的人生,在《陳涉世家》中,他說過的三句話,振聾發聵,流傳千年,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性格。
小編今天就來說說這三句話。
苟富貴,無相忘
陳勝年輕的時候,給人做幫工種地,休息的時候,他對身邊的人說:如果以後富貴了,可不要忘記彼此呀!
只要是你身邊的朋友富貴發達了,那麼,就應該無相忘嗎?
實際上,「苟富貴,無相忘」正確的理解應為,對於那些在自己微末時幫助過自己的人,當你發達時,不忘他人恩德,予以回報。
可千百年來,似乎,身邊的朋友「發達」了,就應該提攜幫助自己。
可是,如果你並沒有幫助過他人,對於他人的成功無功無德,又有什麼資格要求他人發達後,必須提攜你呢?
如果別人願提攜,應該感激,如果不願,也是人之常情,不應怨恨。
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
當陳勝對一同種地的同伴說出「苟富貴,無相忘」時,周圍的人卻嘲笑他:你只是一個幫人種地的,怎麼會富貴呢?
陳勝感慨地說了另一句名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燕雀,是小鳥;鴻鵠,是大鵬。
小小的燕雀怎麼會知道大鵬的志向呢?
自陳勝後,大鵬的故事很多。
那一年,12歲的周恩來,生活在中華不振的年代,當老師在課堂上問他:諸公為何讀書?
有說為做官,有說為掙錢的,只有周恩來,堅定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的想法,或許有人不解,有人嘲笑,也可能有人讚嘆。
但重要的,他並沒有因為他人的嘲笑或讚嘆而改變自己的志向,正如陳勝沒有因為朋友的群嘲而喪失鬥志一樣。
值得我們尊重的,不僅是說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人」,更是生命力地踐行自己志向的人,不論志向是否開花結果,這種堅持的行為本身就值得尊重。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吳廣被徵兵去漁陽,卻遇雨延期,秦朝律法,誤期都要斬首。陳勝揭杆而起,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如流星劃破黑暗的天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喊出了幾千年來百姓心中「不認命」的真實情緒。
世上沒有天生的貴族,因為不認命,陳勝吳廣終於稱王。因為不信命,項羽劉邦最後滅亡秦朝。
出身見識固然重要,但若因此覺得一輩子都不如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說:寧欺白須公,莫欺少年窮。終須有日龍穿鳳,唔信一世褲穿窿。
寧可看不起沒錢的白頭老翁也不要看不起貧窮的年輕人,因為少年人前途不可限量。少年人如果努力遲早有天會飛黃騰達的,就不相信一輩子總是穿著有破洞的褲子。
人人平等,不分高低貴賤。一個人的成績是做出來,不是天生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變不平等的命運!
有人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影響和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格,陳勝吳廣稱王,劉邦成就帝業。
如今,世界上許多國家依然相信血統論,接受命運的安排,而中國人卻在兩千年前喊出的這句話,讓「不信命」融入了中國人的骨子裡。
出身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