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司馬遷編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這部書在史學界和文學界都有著極高的地位。從東漢開始,《史記》受到了文人群體的重視,成為經典。由於古人寫書的時候,用詞簡練,後人理解起來會有障礙,於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注釋本。在《史記》的多種注本中,有三個版本質量最好,被稱為《史記》三家注。這三個注釋版本,可以說是理解《史記》的鑰匙。
南朝宋有個文人叫裴駰,他是世家子弟。裴駰的父親曾經注釋過《三國志》,受父親影響,裴駰從小就對史學感興趣。裴駰長大後,開始注釋《史記》,他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參考其他史學家注釋的方法,編纂完成了一部《史記集解》。這是第一部全方面注釋《史記》的著作。裴駰自己十分謙虛,由於在成書過程中他參考了前人的學術成果,所以書名中有「集解」二字,強調他的著作離不開前人的研究成果。
古人為經典著作寫注釋的時候,一般不會突破原書的框架,不會對書中的內容提出質疑。其實《史記》中也有一些存在爭議的記敘,裴駰面對這種情況採取了引用前人觀點,不作評價的辦法。從這一點看,他沒有打破注釋的框架,與其說他是一位作者,不如說他是一位編輯者。《史記集解》的內容雖然簡單,但為後人注釋《史記》提供了一份南北朝之前的總結文獻。
由於裴駰編寫的《史記集解》存在小小缺陷,一直有人都在默默注釋《史記》,到了唐代終於出現了一個相對較好的版本。開元年間,有個叫司馬貞的弘文館學士,他寫了一部《史記索隱》。這部書不僅在為《史記》作注,而且也為裴駰寫的《史記集解》作注。他司馬貞在注釋過程中了打破了「疏不破注」的規矩,遇到原始文字有錯漏的地方,他提出自己的觀點,並予以校正。
司馬貞很大膽,他覺得後人既可以修改《史記》,也可以續寫《史記》。他自己就曾經寫過一篇《三皇本紀》,並且把這篇文章放到了《史記索隱》之中。這樣的行為在古代來講過於叛逆了,不過司馬貞才氣逼人,世人不敢對他有太多批評。
同樣是生活在唐代開元年間的才子,張守節把自己注釋《史記》以及相關文稿的著作整理結集,就有了《史記正義》。《史記正義》包含對三本書的注釋,分別是《史記》、《史記集解》和《史記索隱》。張守節除了是一位史學家,他還是一位地理學家,他從地理知識入手,解釋上述三本著作的內容,顯得別具一格。
如果想閱讀或者自學《史記》,面對晦澀難懂的古代歷史知識,不凡先從「鑰匙」入手,然後再打開史學的大門。
拓展閱讀
落紅有情,春泥護花,龔自珍代表作《己亥雜詩》
山林逸趣,意境超遠,唐詩佳作《題破山寺後禪院》
江湖詩派中的江湖詩人劉克莊
開創詩歌理論著作新體裁,歐陽修與《六一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