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芃:《史記》古寫本學術價值譾說

2020-12-12 金臺資訊

日本龍谷大學藏14世紀《英房史記抄》所錄《垓下歌》(右數第4行起)。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古寫本〈史記〉〈漢書〉殘卷的蒐輯、校證與研究》負責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武帝共三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們考察先秦秦漢歷史的重要依據。從傳本面貌看,現存的《史記》主要以刻本為主,北宋以前的古寫本存世有限,目前調查所知大概有二十多件,其中漢簡寫本一件、敦煌寫本五件、日本古寫本十餘件,另有古代日本學者註解《史記》的傳抄本數件。此外,其他文獻如《玉篇》《群書治要》古寫本中還有一些徵引《史記》的文字也彌足珍貴。這些斷簡殘篇散藏於海內外多家公私機構,由於其所承底本較早,保留了不少刻本中佚失的文獻信息,因此其學術價值不容忽視,以下約舉五端,略作闡發。

第一,古寫本《史記》具有重要的校勘價值。

例如,「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垓下歌》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慷慨悲壯,大家耳熟能詳。然而日本龍谷大學圖書館藏《英房史記抄》所載《垓下歌》卻是五句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威勢廢,威勢廢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與我們熟知的版本有異。日本學者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已經注意到了這處異文,並且指出《英房史記抄》之後的其他版本亦有引作如是五句。《英房史記抄》是日本南北朝時期藤原英房所著,約成書於正平三年(1347),是現存最早日本學者用漢文註解《史記》的著作,其中大量引用前賢舊說,五句版本的《垓下歌》文從字順,想必也有所承,並非作者杜撰。時至今日,這處異文並未引起學界關注,值得彰布。

又如,中華書局修訂本《史記·高祖本紀》:「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校勘記:「『足』字疑衍。按:《漢書》卷一上《高帝紀上》無『足』字。《說文·水部》:『洗,灑足也。』」參考《說文》,「洗」字本來就是洗腳義,洗滌義的「洗」,漢代時多寫作「灑」,因此《漢書》「使兩女子洗」可能存古,但是《史記》北宋以來刻本皆有「足」字,讓人難以遽斷《史記》為誤,而日本宮內廳藏寫卷正無「足」字,可為修訂本「校勘記」提供新證。

第二,古寫本《史記》具有文獻輯佚價值。

《史記》歷經兩千多年傳承至今,相關研究著作汗牛充棟,最具代表性的是裴駰《史記集解》、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史稱「《史記》三家注」。南宋時期已經出現三家注合刊的版本,合刊過程中,刊刻者要對重複的文字進行加工潤色,反而造成了「三家注」散佚。學界通常認為張守節《史記正義》在合刊過程中刪損最多,裴駰《史記集解》最為完整,因此關於《史記》古注的輯佚工作,《史記正義》備受關注,《史記集解》無人問津。我們通過考察《史記》古寫本,發現《史記集解》也有佚文可以發掘。比如:日本宮內廳藏《高祖本紀》寫卷「袁生說漢王曰」後,有《集解》:「文穎曰:袁,姓;生,諸生也。」傳世本《史記》皆無。

第三,古寫本《史記》可供考察漢字的使用演變規律。

古寫本《史記》中保留了大量我國中古時期的寫本俗字。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比較《史記》各種版本發現:古寫本皆用數目字合文「廿」「卅」「卌」,而北宋以後刻本悉作「二十」「三十」「四十」,這一現象並非《史記》獨有,《左傳》等其他文獻也是如此。根據《舊唐書》《冊府元龜》等記載,唐玄宗初年曾有改合文「廿」「卅」「卌」為「二十」「三十」「四十」的詔令,可能在此基礎上,到了北宋,隨著文字使用新標準的確立與雕版印刷術的應用,這種新的用字習慣得到了全面推廣與實現。這一唐宋之際的變化,對於文獻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可以建立文獻底本時代的參照坐標,高效提取文本年代信息,助益古文獻的斷代與辨偽。

第四,古寫本《史記》有助於重新反思同源歷史文獻之間的文本關係。

例如,《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此處「厭」字,《漢書》《論衡》等書皆作「厭當」,日藏古寫本亦有「當」字。「厭當」一詞,見於漢代文獻,此處傳世本《史記》無「當」字,恐為後世傳寫脫去。這類異文不止一處,在古寫本《史記》中大量出現,其價值不止於文本校勘,還可以啟發思考《史記》《漢書》《論衡》三者的史源關係。在沒有見到古寫本異文「當」字之前,從《史記》《漢書》對比看,一般會認為可能因史源不同,造成了兩種文本面貌,而《論衡》和《漢書》材料來源一致;當出現了古寫本的異文後,這種認識被改寫了,就這段文字而言,實際上可能《史記》《漢書》《論衡》同出一源,只是因為後世傳寫異變,造成了文本分歧。這一現象,值得讓人反思那些文本近似的歷史文獻之間的史源關係以及文本的先後次第。過去的「班馬異同」研究,有一個前提:即《史記》文本在前,《漢書》文本在後,班馬異同之處,皆當是《漢書》改易《史記》。然而通過古寫本提供的異文,說明傳世本《史記》也有後世傳抄改易的可能,「班馬異同」研究的前提恐怕應當檢討。

第五,古寫本《史記》可供考察古書形制演變。

日本宮內廳藏有一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古寫本,正面是帶有《史記》正文的裴駰《史記集解》,背面對應位置分別抄有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而且對應關係極為嚴格,比如有一處紙背的《史記索隱》抄錯了位置,抄寫者用硃筆圈掉,作出更正,重新寫到與正面《集解》正確對應的位置。這一現象不是偶然的,我國六朝隋唐時期曾流行有「隱義」「音隱」等書籍形制,即將古代經典的音義註解等內容,抄在對應的紙背位置,但進入雕版印刷時代以後,古籍的裝幀發生了巨變,尤其是線裝古書,每頁紙背已經無處落墨,那麼這種書籍形制在我國就徹底消失了,除了零星的出土文獻,至今也沒有其他可供佐證的實物。古寫本《範雎蔡澤列傳》紙背類似「隱義」「音隱」的特徵,或許就是我國古老書籍形制的延續與變體,是鄰邦日本對我國古代文化繼承與發展的寫照,對於我們認識已經消失的古書形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相關焦點

  • 蘇芃丨賀次君生平著述索隱
    關鍵詞:賀次君;生平;著作編年作者:蘇芃,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賀次君先生為學界所熟悉,大概因他編撰的《史記書錄》、《括地誌輯校》以及點校整理的《史記志疑》、《元和郡縣圖志》、《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他也是點校者之一,但他的生平經歷卻鮮為人知,可謂現代學術史上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 復旦教授陳正宏:30年研究一件事,上課只帶一本沒標點的《史記》
    有那麼一位教授,他花費了自己30年的時間,去研究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巨作《史記》。他把自己人生的一半時間和心血都花在了研究《史記》上,去完成他心嚮往之的學術研究。這位教授叫陳正宏,他的出身就與平常人不一樣,他有著不凡的學術出身,他的師父是蔣天樞等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者。
  • 《史記》三家注,理解《史記》的三把鑰匙
    《史記》是司馬遷編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這部書在史學界和文學界都有著極高的地位。從東漢開始,《史記》受到了文人群體的重視,成為經典。由於古人寫書的時候,用詞簡練,後人理解起來會有障礙,於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注釋本。在《史記》的多種注本中,有三個版本質量最好,被稱為《史記》三家注。
  • 「太史劉」寫史記
    劉黎平有立言之心,他試圖讓所寫的熱點事件到他這裡定調。《史記·傅園慧傳》裡,他的結論是:今日觀之,則無是憂也,今日之中國,少年不失真性情,則中國不失真性情,則中國為少年之中國也。 深圳晚報記者 張金平 在一千多萬微信公號中,劉黎平是唯一靠著寫古文突破重圍的人。 8月21日,《史記·郎平傳》發布135分鐘後,閱讀量便已超過10萬+。
  • 《史記》最早的注本——《史記集解》序
    司馬遷據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言秦、漢詳矣。至於採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史記集解》序 《史記集解》是唐斐駰所著,是現在最早的《史記》的注本,與「史記三家注」一起,對後世影響最大。
  • 《史記》修訂本10月19日全球同步首發
    本報北京10月19日電(記者張賀)點校本《史記》初版問世54年之後,迎來了首次修訂本。10月19日,北京、上海、香港、臺北、新加坡、倫敦、東京、紐約等24個城市29家書店舉行了中華書局版《史記》修訂本全球首發式。
  • 《史記》輝映塞納河畔
    少年時代,我讀季羨林先生寫的《司馬遷》,深為太史公敢為李陵降匈奴辯解受腐刑、發奮修成《史記》的堅韌不拔所動,遂買來這部中國古代史學巨著全套線裝本翻閱。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在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找到了法國漢學家愛德華·沙畹翻譯的《史記》五卷本,不禁為這位漢學家做出的可貴貢獻嘆服,回國後應承指導了關於沙畹翻譯《史記》的論文。
  • 張大可先生談《史記》
    1.一部百科全書《史記》內容豐富,貫通古今,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用五十二萬多字,寫了三千年歷史。文字簡練而知識包羅萬象,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是說《史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都達到了高峰,是人人必讀的一部奇書,一部國學根柢書。
  • 難覓知音的司馬遷|閱讀《史記》
    李白聽到這樣的評語應該不會高興,因為陰鏗在文學史上名氣太小、地位太低,李白這樣心高氣傲的人,絕對不會滿意,他或許會想:「子美老弟,『李白一鬥詩百篇』這個評價我接受,至少說明我寫得快,但是陰鏗能跟我比嗎?你修學好古,也是讀書破萬卷的人,豈不知『譽人不增其美,則聞者不快其意?』我不要你誇張,但起碼的實事求是還得要吧。
  • 囊括梁啓超學術思想與研究成果的著作,《飲冰室合集》
    他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被編輯成一套大部頭的著作叫《飲冰室合集》。這部合集包含兩大部分,分別是《飲冰室文集》和《飲冰室專集》,其中包含文章詩詞上千,學術專著上百。梁啓超是廣東新會人,他的書齋叫飲冰室,他給自己起了一個筆名叫「飲冰室主人」。他生於1873年,病逝於1929年。
  • 兩千年《史記》研究的集大成,三代《史記》研究學人積十數年之功...
    記者今天在司馬遷故裡韓城市舉行的「史記與韓城學術研討會暨陝西馬遷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現場看到,剛剛出版不久的12卷《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新書,被參會嘉賓和學者、院校代表紛紛訂購。《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由趙光勇、袁仲一、呂培成、徐衛民四位先生主編,三代學人奮力以為的重要學術成果,也是西北大學出版社六年來與編纂者共同砥礪前行、矢志以為的重要出版工程。馬來說,它涉及浩繁的文獻資料,時間跨度近兩千年,同時以考古資料補正已有研究,兼收海外漢學《史記》研究成果。
  • 灼見|《史記》與其他20多部「正史」的最大不同,在這裡!
    《史記》為何時至今日仍能閃爍光輝主持人:今天來看,經歷了兩千多年,《史記》所體現出來的哪些精神、追求依然具有時代價值呢?《史記》與其他20多部「正史」的最大不同是司馬遷不媚權貴,堅持實錄,實事求是寫歷史。同時,司馬遷在《史記》中描寫了大量的小人物,如遊俠、隱者、食客、贅婿、卜者等。
  • 學生仿史記為全班同學寫列傳,校園司馬遷?
    學生仿史記為全班同學寫列傳,校園司馬遷?中小學|用考網 2017-08-08 11:18:01總有人說現在的孩子一代不如一代,可無數的事實證明了長江後浪推前浪。近日,武漢市某學校的初中男生仿照《史記列傳》,給全班57名同學分別寫了傳記,一時間吸粉無數,被稱「校園司馬遷」。「陳宇嘉,自號哈維,座獅子。
  • 同樣都是記錄史實,《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更高?
    兩本都一樣,都有原錯,以及後人的誤改!所以對兩書都不能迷信!而今斷代工程,則對此兩書都迷信,所以才成豆腐渣工程的。史記說,穆王在位55年,是將壽年當政年,戰國時的春申君黃歇說穆王在位20年,此也得到,陳夢家先生的確證。竹書說夏471年,是附加了羿及寒浞年。真實是夏為431年。此有帝王世紀,易緯,稽覽圖為證。至於舜囚堯,舜逼堯,則是失意者,反對派的謠言。
  • 演義:以心傳心的「史記」
    歷史轉眼到了元朝初年,南宋遺民龔開,曾與陸秀夫為友,並同朝共事,陸秀夫殉國,龔開親為老友作傳,同時還寫了《文丞相傳》,可見其內心尚有仿效文天祥於民間起義兵驅逐韃虜之志,正是他將李嵩畫「宋江三十六人像」傳下來並為之作贊序。大約同時,出現了一個講史話本,叫《大宋宣和遺事》。
  • 《史記》學第四次「結集」 《史記研究集成》首批成果問世
    本報訊(記者紅娟)「《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是匯集中外學者從古至今研究《史記》的精華成果的集大成之作。這是《史記》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必定開創《史記》研究的一個新時代。」
  • 魯迅唯一一部長篇學術專著,《中國小說史略》的傳世價值
    最近在百度上看到很多文章中寫,魯迅先生的好多文章從語文課本中摘除了,我就很疑惑,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魯迅先生寫的文章不好?還是魯迅先生不夠大牌?在我的記憶當中,魯迅先生是20世紀新文學的領軍人物。《中國小說史略》是他唯一一部長篇學術專著,代表了他的最高學術成就。
  • 學術研究的價值關懷及其客觀性
    學術研究的價值關懷及其客觀性 2020-04-28 1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諸子出於王官」說與漢家學術話語
    如果全面考察《漢志》各略大小序所保存的《七略》內容,可以發現其學術史觀應為「學術出於王官」。如《六藝略》「詩類」小序云:「古有採詩之官,(26)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春秋類」小序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又如《兵書略》大序云:「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
  • 《史記》寫陳勝精彩至極,簡直就是一個鹹魚翻身的勵志故事
    陳勝吳廣是一對失敗的英雄,司馬遷卻詳細的從陳勝的出身,一直到起義前期的準備,再到企業的失敗寫得惟妙惟肖。仿佛一個現代版的農民企業家的成長故事。掩卷沉思不得不佩服司馬遷老人家寫故事的高超本領。把歷史寫成暢銷讀物,估計司馬遷絕對是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