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劉」寫史記

2021-01-09 深圳晚報

劉黎平有立言之心,他試圖讓所寫的熱點事件到他這裡定調。《史記·傅園慧傳》裡,他的結論是:今日觀之,則無是憂也,今日之中國,少年不失真性情,則中國不失真性情,則中國為少年之中國也。

深圳晚報記者 張金平

在一千多萬微信公號中,劉黎平是唯一靠著寫古文突破重圍的人。

8月21日,《史記·郎平傳》發布135分鐘後,閱讀量便已超過10萬+。截至8月24日下午,閱讀量達140萬,評論數超過300頁,打賞人數為2763人,打賞總額幾乎是劉黎平一個月的工資。這是他這個月在微信公號「劉備我祖」上的第5篇「10萬+」。

45歲的劉黎平出生於湖南一座小城,現在是廣州一家媒體的國學版編輯。

他是在家中客廳一角一張小木桌上電腦前完成這些文章的。《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資治通鑑》《史記》就放在他手邊,寫累了,就進入古人世界遨遊一番。

文章火起來,劉黎平一點也不感到驚訝,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一條適應大趨勢和內心選擇的路。

火了

女排決賽日,劉黎平決定為郎平寫一篇史記體傳記。

本想決賽一結束就推出,結果卻沒能做到。球賽轉化為古文,對劉黎平而言就是將火星文翻譯成地球文,推送時間比預計遲了近五個小時。

即使劉黎平有暨南大學古代文學研究生學歷,熟讀史書,《史記·郎平傳》還是寫得很艱難。

劉黎平要考慮的方面很多。「郎平舊事多,不提不行,提多了喧賓奪主;描述排球比賽,自己不專業,電視解說又不詳細,寫白了又缺乏趣味,只好藉助古詩,戰爭,加入古典風;怎樣定義女排精神,不能人云亦云,說拼搏,說榮譽,所以選擇說度量,以兩個對比突出度量。」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通過人物故事與命運展現時代變化,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劉黎平自擬為太史劉,有致敬司馬遷的意思,他也是在寫史,只不過寫的是現代人物。劉在《史記·郎平傳》的結尾寫道:所謂郎平,所謂女排精神,今日觀之,異於當年哉,當年謂之盡忠報國,今日乃天下忘我,我不忘天下;天下不容我,我能容天下。故能王者歸來,天下景仰。

效果比他預想中的要好。

他收穫了在公號寫古文以來人數和金額最多的打賞,劉黎平感到滿足。

8月9日,劉黎平在《史記·傅園慧傳》一文中用文言形象傳神地再現了傅園慧在比賽後接受記者採訪的場景。

左史問曰:「58秒95,如何?」

園慧懵然,驚曰:「吾以為59秒矣,居然勝於此,疾速若此乎!吾足矣。」言時不能自勝,以手捧懷,長嘯,瞠目,搖首,大笑,若痴若狂。

左史問曰:「汝盡力乎?」園慧曰:「吾盡洪荒之力矣。」

這是劉黎平8月的第一篇10萬+文章。此後,他又寫了《史記·王寶強婚姻驚變記》《史記·馬蓉傳》《史記·林丹李宗偉傳》,每篇都過十萬+,其中《史記·王寶強婚姻驚變記》閱讀量達204萬。

外人都羨慕劉黎平現在火得一塌糊塗,打賞來了,廣告來了,甚至有投資者找上門。可他們卻不知道,在漫長的蟄伏期,劉黎平經歷了什麼?

第一篇10萬+

2014年4月25日,「劉備我祖」公號發出了第一篇文章,標題叫《聊齋:要想老公學乖 得學狐狸兵法》,只有205個閱讀量,5個人點讚。

這年4月到8月的所有文章,都只有100多的閱讀量,劉黎平在朋友圈求爺爺告奶奶求轉發,但依舊效果不大,粉絲數量一直低空盤旋。

5月13日,一篇叫《唐僧師徒在盤絲洞夜總會幹了什麼》的文章,閱讀量有459,這讓劉黎平感到欣喜若狂,此時公號的粉絲達到兩百。

8月5日,郭美美因賭博被批捕事件,是「劉備我祖」公號的轉折點。劉黎平知道這是一個不能錯過的熱點,打開電腦,發現評論排山倒海迎面而來。

「就算我寫得再有才,也肯定淹沒在這一股泥石流之中了」,這時,劉黎平讀過的那些古籍以及大學裡所做的古文積累起作用了,他靈光一閃,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馬上就轉換了。他決定用舊體詩、文言文的方式寫一篇關於郭美美的時事評論,題目叫《史記·美美傳》。

他痛斥郭美美的種種不堪行為,表達自己的惋惜。在這篇文章的結尾,劉黎平虛構了他在年老時碰到老年郭美美,並交流了自己對當年事件的看法,他在虛擬故事裡的名字為太史劉。

此後,太史劉在每篇史記結尾的評論一直保留下來。

用劉黎平的話說,《史記·美美傳》相當於一篇唐傳奇小說,這是一種新的小說方式,呈現時代畫面,表達一個觀點。

為了不讓讀者覺得枯澀難懂,劉黎平把一些明知道按照文言文表達不能用的字,為了更通俗,卻還是用了。他知道不能記流水帳,必須要講故事。

劉黎平的目的達到了。

當天下午,文章閱讀量突破了兩千。第二天早上起來突破了一萬,不斷有同事朋友打電話來告訴他新的數據,公號裡的第一篇10萬+爆文產生了,漲了700個粉絲。

他意識到,用文言文寫時評可以做為一種形式延續下去。

迷茫到堅定

後來,劉黎平又寫了《羅賓·威廉姆傳》《周星帝本紀》《Iphone傳》《金三世家傳》《聖誕節傳》……保持著一周更新一篇的頻率,閱讀量平平。

2015年1月5日,《史記·奶茶傳》在公號推出,彼時,奶茶和劉強東的愛情故事為網民樂道。

他在文章的結尾用太史劉的口吻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太史劉曰:奶茶、帝東侯之事,富貴人遊戲耳。清純女子,豈能名聞天下,其中必有大圖;名聞天下,豈能清純女子,其中必有大偽。

世間事,世間情,尋常乃真,若高調者,必有大圖大偽,世人不曉,從而趨之,可痛恨哉。

劉黎平在後臺收到眾多留言,大多是表達對最後兩段評論的讚賞。他從讀者的反饋中找到了立言的信心。

這也讓劉黎平得出一個結論:史記體文章必須要結合熱點,並且是朋友圈熱點。

根據這個原則,劉黎平後來的史記體文章閱讀量一直在增長,後來的《史記·田樸珺傳》、《史記·范冰冰納夫紀》能破十萬+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時,劉黎平會為了字詞轉換絞盡腦汁。

《史記·楊絳傳》裡,為了說錢鍾書笨拙不會幹家務活,他想形象化一點,於是寫成「點燈燈滅,傾茶茶潑」。表現楊絳的能幹,乾脆也形象一點,用「十指能撫弦,拳頭立得馬」。最初版本是——「錢學士拙於家務,楊氏巧嫻」。

《屠呦呦傳》是他迄今為止寫得最難的一篇。劉黎平從得知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當天就開始找資料,對青蒿素提純歷史,劉黎平知道得不多,他必須自己先理解,才能用古文的方式表達清楚。

這篇文章花了他大半天時間,劉黎平在《屠呦呦傳》裡寫:

辛卯年(2011),獲拉斯克獎,天下曰:屠藥師去諾貝爾獎近矣。

屠藥師曰:非吾之功也,乃吾國與眾人之力也。

然眾人之惑不已,或曰:此藥乃以國之力,眾人之力成之,屠氏獨攬,非宜哉。拉斯克組委則曰:此獎,非獎眾人之力,乃獎屠藥師初時之見也。

屠藥師得獎,言不及獎,兢兢如初,或問之,則答曰:吾豈有言,所言者,在吾文章。

一段用白話文講述起來相當複雜的歷史,劉黎平用文言文一百五十字就說清楚了。

這篇文章讓其公號淨增粉絲15000個。彼時,微信已開通打賞功能,有483人為這篇史記打賞,這讓劉黎平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劉黎平把微信公號當做自己的新戰場。

蟄伏與戰場

在沒有公號之前,他的戰場在老家農村的中學裡,在暨南大學的課堂上,在每個報社夜班後無眠的夜晚——一種天生的憂慮與焦躁一直伴隨著他。

劉黎平時常在深夜想到他的父親。2009年父親因腸道癌去世,5年後劉黎平在公號上寫了一篇賦,裡面說:「人生跌跌撞撞,傳奇總未上演。驀然回首瞬間,背後一灣海岸。」

他是深感遺憾的,哪怕是到今天,似乎自己看起來火了,但是還沒達到父親所說的功成名就。

劉黎平記得,七八歲的時候,他跟父親坐車從永州外婆家回婁底,看到車窗外的水面上有鴨子在遊,他當即念了一首詩,類似於「一群黃鴨遊啊遊,一隻兩隻四五隻」這樣的句子,父親聽後很開心,向周圍人大笑說,「我兒子會作詩了」。

父親一直是嚴厲的人,還有一次他表現出很開心則是在劉黎平考上暨南大學古代文學研究生的時候。那一年,劉黎平已經27歲,在婁底的一所中學教了四年書。

父親不遺餘力支持劉黎平讀書,他對兒子說,只有寫出《出師表》那樣的文章,才算是成功了。

大概是十一二歲,劉黎平在家鄉縣城的書店發現一本浙江古籍出版社的《古代山水詩一百首》,當時他心裡有一個想法,有一天,他要把這些山水詩用散文的方式演繹出來。

這件事在2010年才做成。彼時,國學很熱,易中天、於丹、當年明月……一批解構國學的人火了起來。

此時劉黎平已經在報紙的財經版做了十年編輯,他主要的工作是咬文嚼字。他說:「更多是在學習,學到的比教的多,在短時間內,快速提煉概括信息的能力就是在那時候習得的。」

從經濟的角度認識中國才是真正地認識中國,財經編輯保證了劉黎平的思維不落伍。但也讓他意識到,他永遠成不了曾子墨、胡舒立那樣的人。

他向領導建議,開一個國學專欄,並沒有想像中的大費周折,領導給了一個專版。

做編輯的10年裡,他形容自己給周圍同事留下的印象是:垂頭喪氣,眼光呆滯,表情猥瑣,一動不動。

農村出身帶給他的陰影一直都在,坐在劉黎平周圍的大多是名校畢業,他顯得很沒存在感,很自卑。那種狀態,他形容為:「也能跟人聊,能開玩笑,但是給人的感覺就是,我跟你不熟,不鄙視你,尊重你,但就是顯得平庸。」

其實,這10年是劉黎平的蟄伏期。每個夜班之後,他在天涯上連載自己的小說,每天4000字,那是一個表面很強大但內心軟弱的英雄帝王的故事。同時,他也在寫帶有自傳性質的愛情小說。

這兩本小說,在天涯上有將近300萬的閱讀量,累計280萬字。在工作中看起來一言不發的人,其實在網上風生水起。

劉黎平說,在天涯上的寫作只是為了檢驗自己的文字是否會受到讀者的歡迎。

立言的野心

在報社有了自己的專版後,劉黎平可以放開手腳來幹了。

熟讀《史記》《左傳》《世說新語》《資治通鑑》,為劉黎平的寫作提供了最原始的養分。

在報紙上,除了解讀詩詞,他更多是解讀這些古籍中的歷史故事,《左傳》中的外交名篇《呂相絕秦》,劉黎平將它解構為:古代是怎麼樣塑造無賴國家的。

對熱點的敏感是一個媒體人的天性。「小蘿莉」這個詞語很火的時候,劉黎平在報紙上寫了一篇:張飛強娶曹操唐侄女。甄嬛體火了,他把曹丕的一封信改為甄嬛體發表。同事調侃他說,劉叔也能跟上時代嘛。

近6年時間裡,國學版一個月4個版,絕大部分文章都是劉黎平自己寫,累計300期,210萬字。

除了給報紙寫文章,劉黎平現在所有的時間都沉浸在公號的運作上,目前它有11300個粉絲。

《史記·美美傳》破10萬+的時候就有廣告主找劉黎平,三百五百的,他都接了。

廣告主多了,劉黎平就要考慮讀者的閱讀體驗,不能讓讀者反感,這是他的底線。

寫《史記·英國脫歐記》時,他接了一條青島海鮮的廣告,文章結尾後,他寫到:「嗟呼,歐盟英倫幹我底事,吾不識大西洋為何物,然可食青島海鮮,大快朵頤。」

有讀者評論說:「劉郎妙筆,未料廣告亦神出鬼沒了。」

寫《史記·王石傳》時,他接到了耐克鞋廣告。他寫:聞王公好登臨,莫若從此歸去,行遍千山,不失為名士。登山必有好鞋履。

劉黎平是一個會迎合讀者的作者。他說:「我只有寫人人都會轉的人物故事,才會有高閱讀量,追逐熱點,但不製造熱點,要保證自己的評論不觸雷,保住自己的公號不被封比什麼都重要。」

迎合也體現在寫作的過程中,他會站在女性的角度,去想怎樣的表達女性會更喜歡。在《史記·林心如霍建華傳》中,他形容霍建華「玉樹之姿,神情落落」,這兩個詞語被很多女讀者反饋說,像是霍建華從面前走過來。

為了讓讀者更易懂,在寫作中,他會重新加工故事場面,加入了唐詩、宋詞、元曲、樂府詩、打油詩等多種元素。

劉黎平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司馬遷,在他心裡,司馬遷是聖人,是從不迎合讀者的。

劉黎平有立言之心,這從他每篇史記最後的評論都可以看出他試圖讓所寫的熱點事件到他這裡定調的野心。

《史記·傅園慧傳》裡,他的結論是:今日觀之,則無是憂也,今日之中國,少年不失真性情,則中國不失真性情,則中國為少年之中國也。

《史記·林丹李宗偉傳》裡,他的結論是:夫天降英雄,若無匹敵,則萬古如長夜,既有瑜,則有亮,既有獨孤城,則有西門吹雪,既有林丹,必有宗偉。相爭多年,乃成兄弟,巔峰對決,人生快事。

劉黎平還是沒達到當年從湖南農村出走時心理上預設的成功,但當下的境況他是感到滿意且開心的。

有人想借劉黎平的公號出名並獲得打賞,被他拉黑了。與他一天在朋友圈發十幾條動態的亢奮不同,生活中,他是極其溫和且有禮節的人。趿拉著拖鞋,穿著有些變形的T恤衫和短褲,妻子喊他,他輕快地過去低聲回答妻子的話,吃飯時,耐心解答兒子幼稚的問題。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在他看來古詩詞不是一個個字的排列組合,它有一種能量蘊含在詞句中,他從這些詩句中體會到通靈之美,體會到清涼感。

在孤獨擰巴的時候,他唯一的排解方法就是讀這些唐詩宋詞,他把自己沉浸在書裡,給自己提供一個緩衝地帶。

相關焦點

  • 《史記》書名的由來,「太史公」得名的由來
    《史記》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獨樹一幟的,魯迅先生就讚譽為「史家之絕唱,無語之離騷」,《史記》也是我國文學園地的瑰寶。回到標題來,實際上,《史記》在成書時並沒有明確的書名,那麼,這部恢弘巨著為什麼會被命名為《史記》呢?
  •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選錄》
    武帝時,先後任太史令、中書令。 所著(史記》是記載從黃帝至漢代的紀傳體通史,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大部分,是一部體大思精、前無古人的偉大歷史著作。史記.太史公自序(選錄)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餘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
  • 《史記》成書後,太史公司馬遷,去向何處了?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後世對《史記》的高度評價,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廣傳於世,從側面也證明了它的價值。 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史記》也成就了司馬遷,使他成為聞名於世的人物。
  • 《史記》太史公五類別,記錄英雄人物少年,命不由天的你請入座
    西漢太史公司馬遷《史記》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 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作為中國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開創以人物為中心的寫人文學, 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形象豐滿的歷史人物。《屈原賈生列傳》賈誼,年輕有為、才華出眾,賈誼十八歲時便因能誦讀詩書會寫文章而聞名當地,後經吳廷尉的推薦二十多歲便被徵召為博士。《孔子世家》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年時期的孔子便表現出好禮的舉動, 異與同齡人。孔子一生行跡,「 禮」字貫穿始終。《酷吏列傳》張湯,「 少年審鼠」 表現出來的老練殘酷的舉止, 給讀者留下了少年老成的深刻印象。
  • 司馬遷寫《史記》時秦已滅亡上百年,很多事情是否是編造的呢?
    在三個哥哥都因為這五個字的記錄被殺死以後,太史季又在哥哥們之後拿起筆記載了這五個字,值得一提的是,在太史季被崔杼叫走以後,一位史官也風風火火地從南方趕來,如果太史季也被殺,他就準備接替這四兄弟寫下去,崔杼見到這樣的狀況,也意識到自己的威逼併沒有用,在無可奈何之下放了太史季,所以這五個字才被留在了史書中。
  • 史記中離譜的神話,女子單體孕育生子,太史公都不敢信?
    然而史記中卻記載了很多各類神話,女性單體受孕,生下一個賢能且英明神武的男子。這個男子的後代,就是下一個王朝的開國之君。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第一位·商朝老祖宗話說商朝的老祖宗名字叫契,他的母親叫簡狄,是當時部落娀(sōng松)氏的女兒。他的老公就是五帝中大名鼎鼎的帝嚳,簡狄是帝嚳的次妃。
  • 《史記》描述墨子總共只有24字,未單獨寫列傳,這是何原因
    其實這個事,以前我也沒有注意到,看了這個問題去翻了一下《史記》,發現還真是這樣的。《史記》這部巨著居然沒有給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單獨地寫一篇列傳,只是在講孟子和荀子時順帶地提了幾句墨子的事情(一共24個字),墨子這麼重要的人物,居然沒有列傳,沒有列傳就算了,居然就只寫了24個字,司馬遷這是為什麼呢?
  • 張大可先生談《史記》
    這就是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中一唱三嘆、反覆申說的「發憤著書」說。受李陵之禍,司馬遷立場發生了重大轉變。他從個人的悲怨中解脫出來,發憤撰述。出獄後任中書令,雖任尊寵之職而心如冷灰。他把自己的憤懣和不平傾注在《史記》中,成為「一家之言」,表達了鮮明的愛憎感情。他同情人民的苦難,揭露專制統治的黑暗,留下了寶貴的實錄作品。這一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 司馬遷記載了三位老子:老聃、老萊子和太史儋,誰是真正的老子?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更是記載了三位老子的候選人,這說明司馬遷也不能夠確定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老子。下面居士我為你一一分析這三位可能是老子的人:一、老聃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寫道:「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一般認為,這個老聃最有可能是真正的老子。
  • 法國漢學家傾力譯《史記》
    恰於此際,苦心經營巴黎友豐書局的潘立輝先生將他終於編列完畢的《史記》法譯本全套共九卷擺到我面前。但見譯本首卷封面玉龍飛舞,各冊異彩紛呈,雖現代裝幀,卻流溢古色古香。想到華夏文化能向世界文壇奉獻如此瑰寶,頓感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的自豪。  還是在少年時代,我讀了季羨林教授寫的《司馬遷》一書,深為太史公逆境中發奮修成《史記》的堅韌不拔精神所震撼,遂買來這部中國古代史學巨著全套線裝本翻閱。
  • 辛德勇讀《趙正書》︱兵馬俑與太史公書
    人物傳記最是司馬遷之創新司馬遷寫《史記》,雖然他自己說只是「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但實際上並不是簡單地整理編排舊有的資料,將其串聯成書,而是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歷史著述的體裁。
  • 這篇列傳被稱為讀懂《史記》的鑰匙,講了什麼?
    一盞孤燈、一桿狼毫、一腔悲憤一書胸臆,一部曠世奇作問世天下…- 壹 -起叔對歷史的喜好始於《史記》,對《史記》的深究源於自媒體的興起。然可嘆的是起叔生性愚鈍,時至如今,仍未能領得其中要義…某次偶然,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說「伯夷列傳」是讀懂《史記》的鑰匙…出於想獨立思考的緣故,未看其中解答,而是拿出《史記》,又從細看了這篇列傳…並於似懂非懂間寫下這篇文章…先說此傳梗概…殷商時期,有這樣一個國家叫孤竹國,其國君孤竹君生有三子,其中長子叫伯夷、幼子叫叔齊…常理而言,一旦這孤竹君離世
  • 讀太史公自序有感,太史公對各家的看法
    《史記》一打開是五帝本紀,然後我是先看的太史公自序,序一般都要先看,了解一下主人公的想法。感覺好難,對於我們這種學歷來說好難啃,看了一兩個小時,才看了幾百字,而且少部分不認識字,一大部分不理解,還有一小部分靠才,只能懂為數不多的幾個字。只能理解很少一部分意思,只能大概的去看一遍,然後再去咬文嚼字。由於上班時間比較閒,可以偷偷摸摸地摸一下魚。
  • 春秋時期趙盾和崔杼弒君,太史為什麼敢寫下來?
    當時天下稱這一事件為趙穿弒君,但是晉國太史(職責之一是記錄歷史)董狐在竹簡上刻道:「秋七月乙丑,趙盾於桃園,弒其君。」春秋時期的文人,我們不得不向他們致敬,寧可犧牲生命,也絕不歪曲事實,這太史董狐,記錄真實歷史,不卑不亢,值得我們後人敬仰。而詹姆殺了瘋王,也背負一個弒君者的罵名,即使和瘋王在作戰的史塔克公爵,也非常看不起詹姆。
  • 報任安書:文採斐然司馬遷為作史記甘受奇恥大辱,可敬可嘆可惜也
    首嘆太史公之文筆了得,情發於心,感起於中,百轉千回,令人心中無限輾轉。自古文章,擾人如此者,唯太史公也。是以愚輾轉反覆誦讀,未敢輕易就筆墨,唯恐曲太史公本意而汙其文也。然,愚私心若此也,是以陋筆傳書,希不辱耳。再嘆太史公之機智聰慧。
  • 蘇芃:《史記》古寫本學術價值譾說
    從傳本面貌看,現存的《史記》主要以刻本為主,北宋以前的古寫本存世有限,目前調查所知大概有二十多件,其中漢簡寫本一件、敦煌寫本五件、日本古寫本十餘件,另有古代日本學者註解《史記》的傳抄本數件。此外,其他文獻如《玉篇》《群書治要》古寫本中還有一些徵引《史記》的文字也彌足珍貴。
  • 《史記·五帝本紀》應該怎麼讀?
    《五帝本紀》應該是《史記》的眾多章節中時間跨度最長的一篇,自黃帝到舜,相距千餘年。《五帝本紀》把五位上古帝王濃縮到了一篇文章裡,其簡略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關於這五位帝王的記述也是有所側重的,如顓頊和帝嚳的材料就很少,基本算是一筆帶過,黃帝、堯、舜是著重來寫的,尤其是舜,可謂濃墨重彩,一個人佔據了《五帝本紀》近半篇幅。
  • 《史記》出現紕漏?秦始皇兩個身世?
    長期以來,《史記》都被覺得是我國最開始、最權威性的歷史資料之一。很多人寫史籍,做學問,都參照太史公書中的具體內容。司馬遷開創的紀傳體編史方式,也為之後各代「史書」所承傳。但司馬遷書裡的具體內容全部都是準確的麼?不一定。例如秦始皇的真實身份,在司馬遷筆下就發生了迥然不同的二種表述。
  • 《史記》:字詞皆美|閱讀《史記》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對自己的祖先有如下記載:「昌生無澤,無澤為漢市長。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喜生談,談為太史公。」其中司馬無澤是司馬遷的曾祖父,曾擔任漢代的「市長」。可見「市長」一詞由來已久(漢代的「市長」主要負責管理市場,與今日市長職責不同)。再如,古人痛罵胡作非為、欺壓百姓的官吏為「狗官」,事實上,古代真有負責管狗的官吏。
  • 難覓知音的司馬遷|閱讀《史記》
    讀《史記·太史公自序》並不一定看得懂司馬遷,要走進他的內心,得去看《漢書·司馬遷傳》,特別是其中收錄的《報任安書》。寫《史記》時的司馬遷是克制的,他並不輕易向人彈奏心曲,只是偶爾隱晦地抒發自己的憤懣,略微表露下心跡,例如在《伍子胥列傳》的結尾,他寫下這樣一句話:「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這是夫子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