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漢學家傾力譯《史記》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愛德華·沙畹

  法文版《史記》

  雅克·班岜諾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恍見東方蒼龍在塞納河西空騰躍。恰於此際,苦心經營巴黎友豐書局的潘立輝先生將他終於編列完畢的《史記》法譯本全套共九卷擺到我面前。但見譯本首卷封面玉龍飛舞,各冊異彩紛呈,雖現代裝幀,卻流溢古色古香。想到華夏文化能向世界文壇奉獻如此瑰寶,頓感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的自豪。

  還是在少年時代,我讀了季羨林教授寫的《司馬遷》一書,深為太史公逆境中發奮修成《史記》的堅韌不拔精神所震撼,遂買來這部中國古代史學巨著全套線裝本翻閱。只因當時年輕,興趣僅在「列傳」故事性強的部分。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在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找到了法國漢學家愛德華·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翻譯的《史記》五卷本,與中文對照閱讀了幾篇,不禁為這位已故漢學家熱心傳播中國經典做出的可貴貢獻嘆服,回國後應承指導了關於沙畹翻譯《史記》的大學論文。

  沙畹早年主修康德哲學,在巴黎高師院長喬治·拜羅(Georges Perrot)引導下轉為研究古代中國文化,數年考證成績斐然,開歐洲漢學之先河。1891年,他不到而立之年遠赴中國山東登臨泰山,發表法文譯著《史記·封禪書》,接著埋頭深入研究《史記》,著手繼續翻譯和注釋司馬遷的鴻篇巨製。他譯完了《史記》前四部分,到「三王世家」為止,法文版譯名為「Les Mémoires historiques de Se-Ma Ts』ien」(《司馬遷紀傳》),共分五卷,1895年至1905年陸續在巴黎印行,1967年由阿德裡安·麥松納沃書局(la librairie Adrien Maisonneuve)再版。沙畹於1918年因病早逝,沒來得及從事《史記》「列傳」部分的出版。

  沙畹的《史記》法譯本第一卷近半是他寫的「前言」和「引論」,闡述自己對《史記》及其作者的研究。在「前言」裡,他強調要考究《史記》完整的歷史環境,說道:「只有結束此項任務,吾儕方能展現這一文學豐碑」。緊接下來的「引論」長達二百多頁,包括「《史記》的作者」「武帝年間」「淵源」「方法與評論」「《史記》的境遇」等五章,以及一個「結論」,並附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法譯文;《班彪評司馬遷》《通鑑綱目與竹書紀年》和《史記》總目錄。在「《史記》的作者」一章裡,沙畹擺列司馬遷的家譜,認定司馬遷是承繼其父司馬談的遺志,遵循諸子百家學說撰寫《史記》的。在該章第一節「司馬談」中,他將欲盡孝道、光宗耀祖的司馬談比喻為要為後世留下不朽之作的「麒麟」。然而,「司馬談沒能達到他追求的目標就過早去世,留給其子完成其未竟之業。司馬遷揮淚回應父親臨終在病榻上表達的心願,說自己雖然不才,但必殫精竭慮,絕不辜負慈父的厚望」。

相關焦點

  • 《史記》輝映塞納河畔
    少年時代,我讀季羨林先生寫的《司馬遷》,深為太史公敢為李陵降匈奴辯解受腐刑、發奮修成《史記》的堅韌不拔所動,遂買來這部中國古代史學巨著全套線裝本翻閱。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在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找到了法國漢學家愛德華·沙畹翻譯的《史記》五卷本,不禁為這位漢學家做出的可貴貢獻嘆服,回國後應承指導了關於沙畹翻譯《史記》的論文。
  • 明代刻印的書籍為什麼深受漢學家重視?
    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美國、英國、法國等地的40多名學者參加了此次學術研討會。明刻本對歐洲漢學家意味著什麼?在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正宏看來,由於絕大多數歐洲漢學家的生活年代都晚於明朝,「來自遙遠東方古國的明刻本製作時間早於其生活時代200年甚至更早,印刷方法明顯不同於自己熟悉的金屬活字印本,對於大部分漢學家而言恐怕主要是具有異國情調的古董。」
  • 吳其堯︱中國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譯
    頃見網友在一個名為「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的公眾號上討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英譯,覺得頗有意思。這個公眾號每日一期,每期選譯一句中國文化名言,譯者既有中國從事英語教學和翻譯的學者,也有英語為母語的學者,譯文的優劣由讀者投票決定。我關注該公眾號為時已久,不時翻看還常有所斬獲,因此也推薦給了學生。
  • 美國漢學家傅漢思
    傅漢思(Hans Hermann Frankel,1916—2003),德裔美國漢學家,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教授。他畢生致力於中國古詩的譯介與研究,是美國中國文學研究領域的先驅,是首位對中國文學做純文學研究的西方學者,被譽為「一位同時精通中國傳統學問和西方文學的傑出教師」。
  • 《紅樓夢》|林黛玉如何英譯?
    其中英文的全譯本三種,成書出版的是兩種,也就是大家知道比較多的霍克思、閔福德合譯的「霍譯本」和我國翻譯家楊憲益和英國夫人戴乃迭兩人合譯的「楊譯本」。《紅樓夢》的寫作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每一種語言的翻譯也都需要十年、二十年的光陰才能完成。
  • 宮崎市定:我們曾經怎樣讀《史記》
    東漢時期,司馬遷的用語中已經出現了難以理解的地方,有個叫延篤的學者寫了《史記音義》一卷後,到南朝宋時又出現了徐廣所著的《史記音義》十卷。此外還有許多做註解的人,同時代的裴駰就編纂了《史記集解》八十卷。這樣的註上加注堆砌到一定程度後就要進行集成,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古典研究方法,這種方法一直延續到了後世。進入唐代後,司馬貞著有《史記索隱》三十卷,接著張守節又作《史記正義》三十卷。
  • 埃及漢學家法爾加尼:做中阿文化交流使者
    埃及漢學家法爾加尼:做中阿文化交流使者   中新網8月19日電 據文化部網站消息,由中國駐埃及大使館文化處、開羅中國文化中心共同推薦的埃及知名漢學家、翻譯家穆赫森·賽義德·法爾加尼博士榮獲了第七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並將同其他六位獲獎人於8月27日晚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出席頒獎典禮。
  • 李雪濤:生時事物看得破——回憶德國漢學家陶德文
    原創 李雪濤 讀書雜誌編者按德國漢學家、波恩大學教授陶德文(Rolf Trauzettel)於2019年8月去世。沒有陶德文,就沒有德國漢學的「波恩學派」。陶德文告訴我,由於受納粹德國的影響,一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相比於法國和英美歷史學界,西德的史學研究依然非常落後。費舍爾出版社希望用分析學派的方法編寫一套三十六卷本的世界史讀本,所找的編者大都是諳熟英美或法國史學方法的德國歷史學家—他們所面對的問題更多是詢問歷史認識是什麼,而不再是歷史本身;更多是人們是如何認識歷史運動的,而不再是歷史自身。
  • 沈衛榮︱「非驢非馬」的漢學家和「半吊子」的區域研究
    「古典的」漢學家譴責「現代的」漢學家「時尚地」全神貫注於廣泛的社會潮流之中;現代主義者則痛惜傳統主義者依舊汲汲於關心那些雞毛蒜皮的東西。對於那些已經卸除了「歐洲學家」稱號的幸運的學者來說,這整個場面一定顯得很滑稽,儘管他們會被歐洲歷史,或者歐洲哲學,或者歐洲文學的某些方面困擾,但可以免受毫無意義和令人羞恥的爭鬥了。
  • 《史記》:字詞皆美|閱讀《史記》
    《史記》敘事,始自黃帝,下迄西漢太初,採用了綜合性的敘事模式,囊括記言、紀事、編年、國別等形式,開創紀傳體史書「紀、傳、表、志」的體例。就內容而言,《史記》是對前代史學的一次總結;就體例而言,《史記》也是集大成之作。
  • 詩人楊牧去世,詩選曾被漢學家馬悅然譯成瑞典文
    他的作品包括《葉珊散文集》《楊牧詩集》《楊牧自選集》《山風海雨》《柏克萊精神》《搜索者》等,並曾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義大利文、瑞典文、捷克文等在海外出版。著名漢學家馬悅然就曾譯出中文與瑞典文對照版的《綠騎:楊牧詩選》(Den grone riddaren),2011年獲得了瑞典皇家圖書館書籍藝術大獎。
  • 英國漢學家韓斌的翻譯求索路
    《歐洲時報》特約專訪,走進這位投身推廣中國文化數年的漢學家的翻譯世界。 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設立於2005年,是中國政府面向海外設立的出版最高獎項,授予在介紹中國、推廣中華文化和中國出版物等方面貢獻突出的外國作家、翻譯家和出版家。本屆獎者韓斌是中譯英專職翻譯家,並從事研究當代小說、紀實文學和詩歌的翻譯工作。
  • 張大可先生談《史記》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體大思精的歷史著作,同時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傳記著作。西漢司馬遷撰。歷來受到眾多讀者追捧,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今天就由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先生為大家詳解,《史記》究竟有哪些值得捧讀深思之處。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 難覓知音的司馬遷|閱讀《史記》
    《史記》敘事,始自黃帝,下迄西漢太初,採用了綜合性的敘事模式,囊括記言、紀事、編年、國別等形式,開創紀傳體史書「紀、傳、表、志」的體例。就內容而言,《史記》是對前代史學的一次總結;就體例而言,《史記》也是集大成之作。
  • 灌夫:蝴蝶的翅膀 | 閱讀《史記》
    《史記》敘事,始自黃帝,下迄西漢太初,採用了綜合性的敘事模式,囊括記言、紀事、編年、國別等形式,開創紀傳體史書「紀、傳、表、志」的體例。就內容而言,《史記》是對前代史學的一次總結;就體例而言,《史記》也是集大成之作。
  • 灌夫:蝴蝶的翅膀|閱讀《史記》
    《史記》敘事,始自黃帝,下迄西漢太初,採用了綜合性的敘事模式,囊括記言、紀事、編年、國別等形式,開創紀傳體史書「紀、傳、表、志」的體例。就內容而言,《史記》是對前代史學的一次總結;就體例而言,《史記》也是集大成之作。
  • 比如《史記》《資治通鑑》?如何選擇權威版本?
    不時有朋友詢問:想讀《史記》《資治通鑑》,該選擇哪個版本好?因本人學習《史記》《資治通鑑》的緣故,我購買過以下幾個版本的《史記》《資治通鑑》介紹給大家。《史記》《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分十二本紀(皇帝家那點事兒)、三十世家(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的那點事兒)、七十列傳(重要歷史人物的那點事兒)、十表(各種大事的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比如禮樂、音律、曆法、
  • 義大利撒丁島漢學家:見證了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
    要講述這段故事,不得不提一位和中國打了近30年交道的漢學家——芭芭拉·昂尼斯。見到昂尼斯教授時,她剛忙完網絡考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國當代史、中國國際政策等課程的教學改為線上授課,考試也以遠程形式進行。「疫情防控為漢語教學帶來了挑戰,但也促進了教學模式的創新。」寥寥數語,便直奔主題。教授樂觀開朗、熱情活潑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