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才有《說難》《孤憤》;《詩》三百篇,皆聖賢發憤而所作為也。」——摘自司馬遷《報任安書》
浩如煙海的書海裡,總有極少數的書是比較難讀的、要求比較多的書。閱讀這樣的書,會增長我們的心智,讓我們變得有智慧,也更有知識,甚至於直到我們生命的盡頭,它仍然能提高我們的心智。這樣的書籍就是偉大的作品。
英國作家和評評論家說: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定來完成的。而我國的偉大作品,幾乎都是作者在遭遇厄運後,靠著信仰,用生命來完成著作的。《史記》上篇文章交待過,經過了兩千年的考驗,是歷代文學家和史學家都學習和模仿的偉大作品。
萬事開頭難,對於古代漢語零基礎的我來說,閱讀《史記》更是難上加難。平時閱讀普通書籍,大約一天多可以完成,但閱讀偉大作品估計需要幾個月,幾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
我選用的《史記》讀本,是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帶注釋和譯文,工具書用的是《古代漢語辭典》。閱讀之前,我挑選了一個較厚的筆記本,下載了歷代朝代更替大事記和北大教授高明的《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別問為什麼要做這些準備工作,相信聰明的你是懂得我的。
《項羽本紀》是我閱讀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司馬遷最為得意的作品。生活中,我們常聽「鴻門宴、霸王別姬」等較為熟知的故事,都在《項羽本紀》裡。除個別學過的章節外,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礙、困難和疑惑。初看時,滿眼都是生僻字;再看時,滿篇都是通假字,幾乎每個一句子裡都有障礙,每一段話裡都有疑惑,每一個章節也都有難點。我閱讀著原文,查看著注釋,還不停地查《古代漢語辭典》……但即便是這樣,不理解就是那一時刻最真實的感受,再加上閱讀時間的碎片化,好不容易讀懂一點,但讀了後面的就又忘了前面的……
太難了,實在讀不下去時,我想退縮和放棄。如就此放棄,也許我今生都不會再拾起。一想到這司馬遷用生命著就的偉大作品時,內心非常不甘。要不退一步吧,只閱讀《少年讀史記》,如再有精力再閱讀譯文。但是《少年讀史記》和《史記》譯文都閱讀過後,我又忍不住看原文。不過我漸漸地意識到,憑目前的閱讀理解能力,無法完成,需要借力,請教高人。
所幸的是,置身於大數據時代,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再像以前那樣稀缺和難得,網際網路上關於《項羽本紀》的課件、音頻資料和文字資料還真不少。學習強國、嗶哩嗶哩和喜馬拉雅,我一遍遍地搜集,逐個點開試聽,恨不能有老師帶著逐句逐詞講解。
海量的音頻和課件裡,白雲出岫老師的《史記》朗讀版本和《王立群講史記》之《項羽本紀》(共六集)性價比較高。我邊讀邊聽,個別弄不懂的再分類檢索。磕磕絆絆中,用十天多時間,不求甚解地完成了對《項羽本紀》的基礎閱讀。
合上書本,問自己,真正吸收了多少?按這樣的速度,我什麼時候才能讀完這52萬多字?花費了時間和精力,讀過的都能都能記住嗎?會不會像讀《倫語》一樣,最後記住的都是「子曰」「子曰」「子又曰」……「讀過就忘記」不是我想要的結果。那一時刻,我更迫切想要尋找一種更高效且實用的閱讀方法,讓我真正能走進這部偉大作品,得到豐富的文學滋養。而且我也更加渴望,在有生之年裡,能踮起腳尖,跨過兩千年的時間荒野,牽著這位文化巨人的衣袖,嘗試讀懂他和理解他的作品,向著更早的三千年時光裡漫溯……讓這部偉大作品真正能影響到我。
隨後的半個月時間裡,我閱讀了六七本介紹讀書方法的書籍,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等,同時也查閱和學習了教授學者們都推薦和認可的《史記》讀法,才決定再次重啟對這部偉大作品的閱讀計劃。
袁枚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今後不管閱讀中遇到再大的困難,我想自己都會堅信,這本偉大作品一定會帶自己一起成長。每一部偉大作品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靈魂,更何況它已經歷了兩千年的檢驗呢。對於想要獲得成長的我來說,為閱讀這部作品,付出再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值得的。
人世間,沒有一種經歷是多餘的。如果此刻屏幕前的您,和我一樣也有閱讀《史記》的願望,那麼我們攜手前行,一起閱讀《史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