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媽媽隨筆:帶著自閉症兒子離家幹預的500個日夜

2020-12-15 大米和小米平臺

近年來,我們寫過數千篇家長故事,來自西北地區的故事一直很少。

郵箱裡收到的一篇投稿,讓我們認識了新疆的松楠媽媽。地處邊疆,家有4歲2個月自閉娃,她和愛人會如何選擇幹預之路?

帶著一絲好奇,我們在投稿的基礎對松楠媽媽做了補充採訪,希望呈現一個來自新疆的自閉症家庭的故事——

松楠與媽媽

遲來的診斷

醫生建議能去內地就去內地

「松楠啊,五年前,媽媽還是個滿腦風花雪的弱,連偽藝年都算不上,如今不寫點啥就沒滋沒味。松楠是個太陽,渾身充滿正能量,現在媽媽滿腦就幻想能讓你長看懂媽媽寫的這些亂七糟的,那也不枉此了!到時候列印出來,當做你歲的成禮怎麼樣,我覺得是個很好的禮物,你覺得呢?」——《松楠媽媽隨筆》

松楠媽是個在新疆長大的漢族姑娘,大學讀的漢語言文學,她沒想到有一天這份才華在兒子確診後,會用在寫隨筆上。

松楠診斷時是2歲11個月,「這個時間還是晚了,至少可以再早個半年的。」松楠媽說他們在松楠2歲出頭時就察覺了異樣,松楠遲遲不開口說話,當時也帶去了烏魯木齊的醫院,在耳鼻喉科做了各項檢查,但均沒問題,醫生也說男孩子說話晚正常。

一等就是半年,松楠的語言還沒有出來,其他方面的情況也加重了:眼神越來越少,轉盆等刻板行為愈加明顯,愛墊腳走路,觸覺敏感到連媽媽的手都不牽,不讓人碰和抱……

松楠再次被帶到醫院,這次是兒保科,醫生觀察和了解後給出了自閉症的診斷,因為各項能力落後較多,醫生建議松楠爸媽趕緊帶孩子去康復,能去內地就去內地。

突如其來的自閉症診斷打得松楠爸媽措手不及,因為工作無法馬上安頓好,松楠媽先將松楠送入了烏魯木齊一所殘聯定點康復機構。

1歲多的松楠

轉戰內地,無奈又必要的選擇

在烏魯木齊康復一兩個月後,松楠媽媽還是覺得得帶松楠去內地看看。

這段時間,她與當地更多自閉症家長有了接觸,也了解了新疆地區的康復政策,她看到留在當地幹預面臨的不少難題:

首先,機構太少,新疆無論公立機構還是民營機構都較少。

其次,有專業幹預知識和經驗的老師少。機構裡好老師供不應求,人員流動較大;新老師培訓比較草率,有的老師旁聽一個月課,沒怎麼實操就上崗了。這也是促使松楠媽想去內地的直接原因。

最後,自閉症知識不夠普及。不僅很多家長不知道自閉症等發育障礙,一些醫院的醫生也不清楚自閉症是怎麼一回事,松楠媽認識的不少孩子都是在外地確診的。松楠外婆是一名老師,自從松楠確診後她才關注到其實學校每年都招到一兩個這樣的孩子。

湖南長沙,松楠爸爸的祖籍成了他們一家轉戰內地的首選,松楠滿3歲後,松楠媽暫停了工作,帶著松楠踏上異地幹預之路。

松楠與爸爸

「我們不堅強,誰來替他扛」

「每個ASD家長都像是個不倒翁,誰也不知道下次洶湧如潮的絕望如般推來是什麼時候,第次可能像個孩般哭才能站起,第次可能只是背過身擦把眼淚,第三次,第四次……

漸漸得能夠在眼淚溢出眼眶前就可以平靜地咽個面色緩解平靜,旁甚都察覺不出你的情緒變化。此時的你,也許還在如礁般承受悲傷的衝刷,但嘴已經笑起誇到:『哇!你家孩真聰明,才兩歲都能背弟規啦!』」——《松楠媽媽隨筆》

如果說孩子確診之初,是松楠媽媽第一次被絕望衝刷,等她到達長沙開始幹預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很快就來了。

松楠愛亂跑,不讓人牽,也不聽指令,松楠爸又得新疆湖南兩頭奔忙,松楠媽一個人根本顧不上,只能請一位阿姨幫忙。

找到合適的機構後,松楠剛上3個月課,剛看到些許效果,就趕上疫情,他們被困在了新疆家裡。時間一長,松楠媽媽發現松楠的能力開始倒退了,眼看所有訓練成果即將付之東流,松楠媽媽焦急得寢食難安。

心態調節成當時最重要的課題。

「從對孩子懷抱著較高的期待,到去接受孩子各方面都比別的孩子差,肯定需要一個過程。」好在這個過程,有松楠爸在經濟上、精神上的強力支持,他會時時寬慰松楠媽:「我們都不堅強,誰來替他扛?」

松楠的個訓老師也告訴松楠媽,如果孩子一確診,家長就立刻逼著自己去學習去幹預,很容易造成情緒緊繃,最終影響孩子的幹預效果。不如先平靜下來,消化這件事,把它調整到像吃飯、喝水、上廁所一樣自然,不影響正常生活後,再進入幹預狀態。

漸漸地,松楠媽在心態上有了很大轉變,「既然是低功能的孩子,我就不想著他一定要上普校要怎麼樣,把自己逼得沒法生活。」她也放低了對松楠的期待,完全按照松楠當下情況去制定訓練計劃和幹預節奏,不設定過高的目標。

3歲多的松楠

半年,孩子進步明顯,他們的方法是——

「態崩了,松楠成功地在機構學會了站著尿尿,練了一個月呢,可老母親沉浸在這個快樂中還沒維持多久,他就忘記了在家尿尿要找馬桶。

因此親半天洗了五條褲,我猜他的理活動是這樣的:為什麼有的地要站著尿有的地要坐著尿,且尿尿的東西(小便池)怎麼就不能長樣呢,害得我老擔心尿錯地方了。可是實在憋不住啊。」——《松楠媽媽隨筆》

疫情結束後,為了幫松楠補上落後的能力,松楠媽幫松楠安排了全天的課程,早上8點到晚上6點,松楠都處於密集的幹預中。回到家後,為了讓松楠有機會練習社交,松楠爸媽還會繼續跟松楠互動、遊戲。

在機構與家庭近半年的通力協作之下,松楠的進步明顯:

情緒、規矩和生活自理已經不需要操太多心;

眼神關注也在遊戲中訓練了出來;

開始關注大人了,看到了自己喜歡的老師會跑去招呼;

社交需求也出現了,原本像小刺蝟般的松楠,現在願意牽手了,還會給人抱一抱;

語言上雖然剛學會仿說,但發音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松楠媽心裡終於有了小小的滿足,她也一直在學習和完善自己的理論、實操技能,力求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套如《小明的一天》般隨時隨地都可以幹預的模式。

上廁所曾是松楠媽最頭疼的問題之一,不會表達生理需求,隨處解決的松楠一度把家裡變成災難現場,松楠媽已經為此數次崩潰,急躁,不斷調整方法都不管用。

但松楠3歲11個月後大小便問題突然就有了起色,4歲一到問題迎刃而解,小便會自己脫褲子解決,大便會有動作提示(松楠還沒有語言)。松楠媽這時才明白過來,有些東西即使有方法也急不來,還是要等孩子的發育到了一定階段,能力有了一定積累才行。

在松楠的情緒調節上,松楠媽也找到了方法,她說讀大米和小米的文章讓她最受益的一點就是,要把訓練目標融入到遊戲中,讓孩子在輕鬆自由的氛圍中學習。

因此,她和松楠爸每天都會與孩子開心地遊戲,讓他一直處於輕鬆快樂的家庭氛圍中。隨之而來的就是松楠有了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常規,眼神和社交方面也得到了提升。

第一次願意帶口罩

即使背井離鄉,也想再堅持2-3年

「幾乎每個家長都想過,如果我有一個普通孩子,我定會陪他做所有想做的事情,讓他會這個,會那個。

但親愛的,並不是的,普通孩子的成長過程也不全是歲月靜好,一樣也有雞飛狗跳,我們不如珍惜體味現在孩終於學會卡配對的喜悅,哪怕只能配兩個,哪怕這是訓練半個月幾百次的成果,那都是彌珍貴的!

而且如果你的孩子能來個勺配碗,遙控器配電視機,恭喜你,這個配對是高階的,孩子能力不錯!

如果是像我們這種a配a,b配b都要練很久的低功能怎麼辦呢?人家都說牽著蝸牛去散步,我們帶的就是沒動力的重卡吧!嗨,重卡,早安,重卡!」——《松楠媽媽隨筆》

初步的成果堅定了松楠媽繼續離家幹預的決心,她預計,這種狀態還會再持續2-3年。一是松楠康復的現實需要,他在語言、社交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二是回去以後他們也難以找到合適的機構。

這也意味著他們暫時要捨棄一些東西,比如生二胎,彼此恩愛的松楠爸媽也曾反覆琢磨過,但最後他們達成統一意見:松楠7歲前先不考慮,而且必須在自己身心狀態調整到最佳才會執行。

現在,他們只想對松楠好好負責。

1年多,500多天的幹預,松楠媽媽漸漸從無措變得理性且通透,她一直記著一位家長跟她說的話,「當你是少數人的時候,考驗你的勇氣,當你是多數人的時候,考驗你的是包容。」

作為少數人的自閉症孩子家長,她知道,未來有更多關要帶著勇氣去闖,而她也會繼續用溫暖而樂觀的筆觸去記錄這一切,指不定哪天松楠就看懂了呢!

寫在後面:

不久前,大米隨同深圳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侯伊莎以及專家團隊,跨越萬裡,從深圳趕到了新疆喀什。

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為支援當地建設覆蓋七千餘人的殘疾人事業保障中心。

而在新疆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他們觀察到了什麼,又有哪些思考呢?

大米和小米不日將推出特別報導,與你一起見證——

相關焦點

  • 新疆喀什7000殘障家庭需要什麼?深圳調研組不遠萬裡找答案
    前段時間,我們刊發了一位新疆媽媽投來隨筆:新疆媽媽隨筆:帶著自閉症兒子離家幹預的500個日夜,文中醫生的一句話令人心情沉重,「趕緊帶孩子康復,能去內地就去內地。」文章刊發後,引起了家長的熱議,尤其是來自新疆的留言:「我也是新疆的家長,在烏魯木齊康復了一年轉戰去了鄭州......」
  • 寶爸自學幹預書籍,辭職在家幹預自閉症兒子,基本脫帽
    第二天,我們帶著孩子去了婦兒醫院體檢科,各項指標都落後幾個月,醫生叫他名字沒反應,說什麼話他都聽不懂,後來醫生讓媽媽填一個「孤獨症篩查表」,媽媽一邊填一邊哭,她覺得上面的內容幾乎全佔了。分值統計出來以後,專家安慰媽媽說,說也有可能不是孤獨症,建議我們去深圳婦幼保健院看深圳最有名的孤獨症專家「萬國斌」博士,聽聽他的建議。那時候正值春節期間,醫院都放假了,也不知道怎麼約萬國斌醫生。
  • 帶著自閉症兒子和年邁父親南寧謀生多年,單親媽媽說最想有個家
    前兩天,在廣西救助站工作的義工周大哥緊急聯繫大米和小米編輯,說南寧一個單親媽媽的三輪車被人打壞了。據義工介紹,這個單親媽媽今年34歲,離婚後獨自從鄉下來到南寧,一邊撫養7歲半的自閉症兒子聰聰上學,一邊還要負責70歲父親的生活。
  • 年糕媽媽採寫稿:3個自閉症家庭的自救之路|王琪|自閉症兒童|孤獨症...
    今天,年糕媽媽團隊採訪了3個自閉症家庭,如果你能從他們的經歷中,多一點對自閉症的認識,就夠了。 作者丨年糕媽媽盛夏正午的陽光炙烤著水泥路面,反射出強烈的白光,晃得人睜不開眼。正快步向前的羅微忽然慢下腳步,看著馬路邊一片彩色建築說:「這樣的幼兒園,我們家寶寶是進不去的。」這是一處規模不小的幼兒園。
  • 全職媽媽養自閉症兒子患抑鬱症,趁丈夫不在將兒子勒死
    據新加坡媒體AsiaOne網站10月20日報導,一名全職母親因不堪生活重負,罹患抑鬱症,殺死自閉症的兒子後絕望自殺。 死者為41歲的日籍女子緒方娜美,和她年僅5歲的大兒子聰太郎。
  • 3個自閉症家庭的脫軌人生:他們從未放棄過孩子
    最終,在離家分別 3 分鐘和 40 分鐘路程的兩所幼兒園中,她為 3 歲 5 個月的大兒子樂樂選了更遠的那個。因為打算只上半天幼兒園,羅微的可選項不多。幾乎所有上點兒規模的學校,都會反問她,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 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彩虹媽媽用一輩子陪自閉症兒子成長
    他一邊將一勺勺粥送到媽媽嘴裡,一邊不時關切地問:「媽媽你好點了伐?」看到此情此景,相信沒有誰能看得出這個陽光帥氣又孝順乖巧的小夥子竟是個自閉症患者。    小夥子名叫周嘉偉,今年22歲。二歲半時,被診斷為自閉症。媽媽張彩虹20多年來放棄事業,全身心陪伴兒子。圈裡圈外的人,不管多大歲數都叫她為「彩虹媽媽」。    日前,彩虹媽媽把這段視頻發到個人微博上。
  • 機構能力第一的自閉症孩子,為什麼不能去上學?
    葳仔媽媽和我們說:葳仔是在4歲確診的自閉症,將近四年的幹預後,葳仔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機構裡更是能力數一數二的存在。 葳仔媽媽覺得生活逐漸看到了希望,可現實還是給了她沉重一擊。今年,機構的老師找到她說,葳仔已經不適合再待在機構了,特殊學校或普通學校才是葳仔現在最適合的地方。
  • 中國兒童中心攜手「彩虹寶貝」 為自閉症兒童點亮心窗
    這3個孩子,都患有自閉症,他們也被稱作星星的孩子。  不需同情需平等相待 自閉症兒童家長希望社會多關注、更寬容  西西(化名)是探索館邀請的第一位在場館接受情景教學法進行幹預治療的自閉症兒童。今天,西西在媽媽的陪伴下也早早地來到了探索館,在北京林業大學「彩虹寶貝」特殊兒童心理幹預中心志願者的幫助下開始「超市購物」的練習。  在探索館的超市區域,購物車、購物籃、收銀臺一應俱全,貨架上擺放著牛奶、水果、蔬菜等栩栩如生的「商品」。經歷了在志願者的引導和幫助下的幾次練習後,西西推著小車,獨立完成了牛奶、黃瓜和蘋果的採購,最後推著小車來到了收銀臺。
  • 當自閉症兒子在幼兒園第一次說出「我想爸爸了」,我很感動!
    分享者飛飛爸爸教育工作者/理工男/自閉症男孩的父親我的兒子飛飛現在4歲了,6月份時被診斷為自閉症。家庭幹預不只是媽媽的事,爸爸們也要衝我的職業是老師,平時陪孩子比較多,放學一般是我去接他;寒暑假的時候,有更多時間一對一幹預。我覺得爸爸在家庭幹預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用早期密集型幹預訓練發力,思圻國際幫助自閉症兒童走出「封閉」世界
    思圻國際創辦以來,已經幫助數百名自閉症兒童順利走入正常的幼兒園進行融合教育,幫助他們回歸主流社會。而淘淘便是這眾多自閉症兒童患者中的一個。   2018年冬天,淘淘(化名)馬上就要到上幼兒園的年齡,翟明宇(化名)和妻子李潔(化名)商量準備搬家,尋找一所好的幼兒園就讀。在剛搬完家不久的一天,妻子李潔發現兒子淘淘有些不對勁。
  • 兒童孤獨症:沒有「神奇療法」,6歲前康復幹預可改善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會長賈美香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兒童孤獨症預估發病率是1%,中國有4億兒童青少年,按這個比例,中國大概有300萬-500萬名孤獨症兒童,而且孤獨症患者的患病率近些年來呈增高趨勢。孤獨症(也稱「自閉症」)作為一種精神障礙疾病,沒有特效藥,只能以康復幹預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 兒童孤獨症:沒有「神奇療法」 6歲前康復幹預可改善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會長賈美香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兒童孤獨症預估發病率是1%,中國有4億兒童青少年,按這個比例,中國大概有300萬-500萬名孤獨症兒童,而且孤獨症患者的患病率近些年來呈增高趨勢。孤獨症(也稱「自閉症」)作為一種精神障礙疾病,沒有特效藥,只能以康復幹預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 自閉症兒子3年學會獨立上廁所,今年上普校!媽媽分享千字秘籍
    俊俊媽媽是從恩啟社區聯繫到我們的。3年前,3歲半的俊俊還穿著尿不溼,但眼看著孩子9月份就要上幼兒園了,俊俊媽決定立刻開始培養俊俊的如廁能力。現在,俊俊已經能自己獨立上廁所,也順利進入到普通小學讀一年級。
  • 太原天使兒童對於自閉症我們是如何幹預的?
    太原天使兒童對於自閉症我們是如何幹預的? 時間:2020-12-22 17:08 太原天使兒童醫院 面對自閉症我們是專門解決自閉症及疑難問題的機構,在這方面有著完善的服務體系和諸多的技術優勢。一,是為每個孩子定製個性化的培訓計劃。
  • 看不慣媽媽管作業,奶奶帶著8歲孫子離家出走了
    看不慣媽媽管作業,奶奶帶著8歲孫子離家出走了 2019-09-24 10: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家有自閉症兒童:父母們最大的心願,是比孩子活得更長
    一個面目清秀的孩子,嗓音裡帶著正在「拔個兒」的年紀特有的生澀與亢奮,把還沒來得及換鞋進屋的志願者堵在了「教室」門口。按照活動前分發的《志願者講義》上的細心約定,進入「彩虹雨活動中心」的年輕志願者按例需穿素色衣服,進門一律脫鞋,以儘可能減少對他們的精神擾動。乍一見面,孩子們對陌生人的熱情,卻像是大大地出乎意外。
  • 離家5個月的兒子,到家最想吃這口,媽媽的味道錯不了
    離家5個月的兒子,到家最想吃這口,媽媽的味道錯不了!2020年註定不一般,先是兒子宅家8個月,然後9月份終於離家返回學校上課了,這一晃5個月就過去了,馬上就迎來兒子放寒假回家團聚的生活,兒子到家最想吃的菜就是這一口,報了菜名讓我準備,於是我算好時間,在他上火車時候趕緊動手做,到家剛好吃,把我們家S兒子感動極了,說走哪裡都想念媽媽做的飯菜,除了食堂平日外賣都不敢點,歸心似箭就是為了媽媽味道飯菜,在家真幸福。
  • 自閉症 | 精準對接及早幹預,思圻國際為「來自星星的孩子」點亮星空!
    最近,發生在武漢的一件「自閉症兒童誤上公交車」事件,以一個非常溫暖的結局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小男孩聰聰(化名)獨自一人跑上武漢715路公交車,但直到終點站都沒有下車。警惕性極強的司機師傅與他溝通無果,立即向站內匯報,最終在當地民警的幫助下,大家齊心協力,幫助聰聰找到了父母。
  • 多年診斷幹預,姐姐終於擺脫自閉症的可能,3年後,弟弟被確診了
    作為新手媽媽,結合網絡上對自閉症的一些零碎的描述,洋洋媽認為,「自閉症就是沒有情感、眼神交流,動作各方面會比較笨拙,然後有轉圈等各種刻板行為的。」而當時最讓他們懷疑女兒可能是自閉症的原因,主要是女兒動作異常笨拙,平衡感差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