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市共和制到封建領主制:中世紀晚期義大利城市制度的倒退

2020-12-12 歷史中郎將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徹底滅亡西羅馬帝國之後,義大利半島上先後崛起了數個統治時間並不長久的蠻族國家。隨著大量城市居民拋棄繁華的城市湧入鄉村,即使繁榮如羅馬的大城市也出現了荒無人煙的蕭條景象,義大利半島上的社會秩序已經接近崩潰。

在社會秩序極度混亂的情況下,基督教的地區主教幾乎成為了維持地方秩序的唯一人選。因此在公元11世紀之前,羅馬教皇和地區主教除了擁有宗教上的權力之外,還擁有極其強大的俗世權力。藉助於法蘭克王國的幫助,羅馬教皇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俗世國家——教皇國,對整個義大利半島產生了重要影響。

神聖羅馬帝國形成之後,幾乎所有的義大利城市都成為了「主教城市」,也就是說羅馬教皇在地區設立的地區主教成為了義大利半島城市的管理者。儘管這種統治模式能夠成於一時,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義大利諸多城市的商品經濟開始日益繁榮起來,主教統治的僵硬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因此從公元11世紀至公元17世紀以來,義大利半島的城市制度發生了數次翻天覆地的變化,市民們曾經建立過短暫的城市共和制,但是到中世紀晚期,義大利半島的社會制度卻發生了從城市共和制向封建領主制的倒退。而通過研究義大利城市制度的數次變化,我們就能夠更加詳細地了解義大利社會制度發生倒退的深層次原因。

公元13世紀義大利城市共和國的崛起與城市共和制的確立

公元11世紀開始,義大利半島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歷史階段。伴隨著濱海城市的崛起、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義大利半島沿海興起了很多工商業城市,比如說米蘭、佛羅倫斯、威尼斯等等,這些城市的市民逐漸聚集在一起,成為了一個利益整體。為了獲得城市的自治權,他們與神聖羅馬帝國進行了長期而艱苦的鬥爭。

另一方面,隨著義大利中南部城市的富庶與崛起,這些城市之中所蘊藏的巨額財富使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紅鬍子)垂涎不已。從1154年開始,他在29年的時間裡先後6次大規模入侵義大利城邦,企圖一舉徵服這些富庶的工商業城市國家。

為了反抗神聖羅馬帝國的入侵,義大利的22個城邦國家聯合起來組成了著名的「倫巴底同盟」,將腓特烈一世打得丟盔棄甲,最終不得不與義大利城邦聯盟籤訂了《康斯坦茨和約》。該條約雖然從名義上依然承認腓特烈一世對於義大利城邦的名譽管轄權,但是腓特烈一世卻喪失了義大利北部城市的官吏任免權,並且不得不允許當地市民自行選舉城市的執政官,從而在事實上宣布了這些城市國家的自治。

和羅馬執政官制度有區別的是,當時義大利的共和制城市的執政官人數較多,一般為4至12人左右,而擔任執政官的一般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在城市共和制早期,義大利當地擁有大量土地的貴族們把持著執政官的選舉。由於不同的貴族之間往往有著激烈的利益衝突,因此執政官彼此之間往往誰也不服誰,經常發生矛盾甚至戰爭,執政官的多頭分散統治嚴重的影響了義大利城市國家的發展進程。

由於多人執政的執政官們往往很難統一意見治理國家,義大利的城市居民只能從附近的城市之中選舉一位相對公正並且不參與本地城市利益的貴族作為城市的最高行政長官,而這一制度又被稱之為城市督政官制度。

以城市執政官、督政官為代表的貴族統治加劇了義大利城市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義大利的傳統土地貴族們開始相互聯姻,形成了為霸一方的豪門強族,他們經常罔顧督政官的命令,經常在城市之中上演武裝私鬥,使得義大利城市國家呈現動蕩不安的局面;另一方面,隨著義大利城市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大量外來移民進入義大利城市之中,他們不甘心被貴族壟斷的督政官制度所壓迫,因此自髮結成了工商業行會,努力爭取義大利城市國家的治理權。

公元13世紀中葉,在貴族與平民不斷的衝突與鬥爭之中,義大利城市的督政官制度與執政官制度被平民們推翻,此時一大批來自工商業界的的平民精英登上了義大利城市政治的舞臺,他們往往出身於平民,因此這一新的政治制度又被稱為」平民制」。確切的說,這才是義大利城市共和制的真正實現,但是這種「平民制」卻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民主制度。確切的說,只有擁有一定財富的人才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而傳統農民和城市勞工依然被排除在義大利城市國家的政治生活之外。而掌握實權的平民上層獲得城市國家的治理權力之後,無論從思想上還是生活習慣上都開始朝著原先的舊貴族迅速靠攏,並且成為了義大利城市政治的新興貴族階層,這也為後來城市共和制的解體埋下了極大的隱患。

城市共和制的解體與傳統歐洲領主制的復闢

相比於此時歐洲地區的封建領主制來說,義大利城市共和制無疑是比較先進的社會生產制度,然而由於義大利的城市共和制是建立在傳統貴族制的廢墟之上,因此在13世紀後期,它遇到了兩方面的阻力:一方面,城市共和國時期土地貴族的權力雖然受到了法律的壓制,但是卻沒有被徹底根除;另一方面,義大利城市內部的市民凝聚力因為黨派鬥爭、權力鬥爭等原因變得極其低下,正是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了傳統領主制在義大利城市國家的崛起與復闢。

從13世紀後期至15世紀初,義大利的城市共和制開始逐漸瓦解,統治城市國家的階級也變成了當地有權有勢的大家族,他們通過鑽共和製法律的漏洞扶搖直上,最終竊取了城市國家的統治權,成為了獨霸一方的世襲領主。從本質上來說,復闢之後的義大利歐洲領主制和歐洲其他地區實行的封建領主制並無太大的區別,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一個世襲貴族家族對城市國家的專制統治,因此領主制又被當時的義大利平民稱之為「暴君制」。

和當時歐洲其他地區領主統治的標誌性建築一樣,義大利地區高大城堡的興建也象徵著城市共和制的逐步瓦解。在這一階段,先前義大利城市共和制下所建造的總督府、市政廳等城市建築被這些世襲領主加以改造,搖身一變成為了地區貴族的領主城堡。

舉例來說,在公元1450年,斯佛爾扎家族推翻了米蘭的城市共和制國家,隨後在米蘭城附近修築了臭名昭著的「斯佛爾扎城堡」,成為了米蘭城市領主專制的標誌建築。這座巨大的城堡被幽深的壕溝和吊橋所包圍,是斯佛爾扎家族控制米蘭國家的堅實據點,當時的米蘭平民對其畏懼不已,將其視為貴族對平民的「終極壓迫」,就連斯佛爾扎家族的領主也承認這座城堡對米蘭的重大意義:「……如果沒有城堡和士兵,米蘭的國家穩定與城市秩序就無法維持。」

無獨有偶,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也發生了領主城堡取代城市共和制的演變。公元1530年,世襲貴族阿萊桑德羅·德·美第奇滅亡了最後一個平民制度的佛羅倫斯共和國,並且在該城市西北部的窪地處修建了一座高大的要塞,隨後將其命名為「施洗者聖約翰要塞」,又被當地居民稱之為「低堡」。為了監視佛羅倫斯城鎮中市民的舉動和言行,他在城堡的中心位置修築了一座高聳的瞭望臺,派遣衛兵監視著附近佛羅倫斯城的一舉一動,並且以強大的軍隊實力威懾著佛羅倫斯城的平民們。

由此可見,城堡建築是義大利領主制的標誌性建築物,它們在義大利半島的迅速崛起標誌著領主制在義大利城市的根深蒂固。關於領主制的統治闡述,15世紀的義大利著名建築設計師費拉雷特在他的著作《論建築》之中使用蜜蜂蜂巢的等級特徵進行了恰當的比喻:「如果將(義大利半島的)領主制比作一個龐大的蜂巢,那麼領主就好比是蜂王,領導著土地上的工蜂們源源不斷地製造甜蜜的財富。作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蜂王自然希望自己的手下具有勤勞勇敢、吃苦耐力、絕對服從的優秀品德,而封建領主制下的臣民們亦然。他們必須恪盡職守完成領主們所交給他們的勞役,如果遇到國家戰爭、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他們更是應該像保護自己的父母一樣保護領主。」

因此復闢之後的義大利封建領主制,它所強調的是權力獨佔和世襲繼承,是封地之下臣民的絕對服從,毫無疑問這是義大利歷史上民主制度的一種倒退。故而當時的平民們對於領主制下的封建城堡恨之入骨,將其視為對義大利民主共和制的肆意踐踏以及對市民自由的嚴重威脅。對於義大利城市封建領主城堡的暴力統治,16世紀的佛羅倫斯人曾經這樣哀嘆道:「『低堡』是套在佛羅倫斯城市上的一條絞索,它扼殺了民主與自由:每當我們仰望這座城堡,就發現自己已經喪失了自由生活的勇氣。」義大利封建領主制所彰顯的封閉性、約束性以及暴力威懾,成為了懸在公元16世紀至19世紀初期義大利平民階級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一直延續到近代義大利王國統一前夕。

相關焦點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二——封建制度與城堡
    農奴從領主那裡得到土地的使用權,作為交換,他每周要拿出一定的時間到領主的「自留地」幹活,農奴自己分到的土地也要交稅。農奴分到的土地是可以繼承的,但他不能離開土地。農奴最大的不自由就是被限制在土地上。農奴制度可以追溯到4世紀前期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時期,他下了一個敕令禁止農民離開土地。當然,中世紀農奴逃跑還是比較容易的。
  • 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封臣制度
    在中世紀初期(8世紀至9世紀),封建封臣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具有的一種形式。由於羅馬國家很久以來便已解體,人與人之間不論在社會生活還是私人生活中,個人的聯繫便成為社會的紐帶。這些轉變以及所產生的社會、技術、經濟以及聲望的後果,到10世紀和11世紀時才達到頂點,不過在加洛林王朝時期已經使人有所感覺。做了一個領主的軍事附庸,這個封臣便從領主那裡得到「採地」(b巒巉ice)(日耳曼語的一個詞「封地」[fief]後來取代了來自拉丁語的這個詞),就是或多或少的土地和奴隸,這樣便可使「效忠的人」完全投入到軍役中去。
  • 法蘭西斯修士會是中世紀修道院制度順應城市發展潮流的產物
    法蘭西斯修士會產生於西歐13世紀的城市中,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是西歐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日耳曼人的大遷徙加速了羅馬帝國覆滅,西歐城市也隨之沒落,之前繁榮的經濟狀況不復存在,僅存的一些城市在一個個莊園的包圍下成為孤島。
  • 2021世界史必背基礎知識: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世界史必背基礎知識: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一、中世紀的城市   1、原因:10世紀起,西歐農業技術提高,商業貿易的發展。
  • 歐洲莊園制的三大典型特徵:土地剝削、經濟壟斷與司法獨立
    歐洲中世紀莊園制的定義中世紀歐洲的農奴制與莊園制,是相生相伴的兩種社會經濟制度,而前者是後者的重要基礎。農奴制我們很好理解,那是西歐的封建領主通過控制土地,從而實現對農奴的殘酷剝削制度;然而對於歐洲的莊園制度,很多學者對它的定義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所謂的莊園制度就是一塊土地地產,應該當做社會經濟生產方式來研究;也有學者認為,歐洲的莊園事實上是半獨立的政治實體,每個中世紀的歐洲莊園通過土地來控制農民的經濟生產,擁有實際上的經濟壟斷和司法獨立。
  • 中世紀——騎士世紀(1)
    而說中世紀,人們往往又會想到壯麗的城堡與忠誠的騎士。騎士是歐洲中世紀時受過極長時間正式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演變為一種榮譽稱號用於表示一個社會階層。騎士的身份往往並不是繼承而來的,騎士屬於貴族的最底層。歐洲騎士制度源於中世紀加洛林王朝的法蘭克王國,後逐漸推行到歐洲各國。
  • 裂地分矛,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國中之國」與王權的對抗
    不過克洛維雖然創立了早期的封建制度,但是在西歐諸國中,封建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始終不均衡。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城堡刨面圖(復原)隨著各個地方發展緩慢的情況,直到10世紀以後,這種以封建領主為社會主要階級的關係才慢慢固定下來。
  • 冷兵器在火藥面前不堪一擊,為何中世紀歐洲封建主還「專注」長槍
    一、中世紀的歐洲,封建主腦海中的封建思想落後而愚昧 (1)中世紀的歐洲,階層的變化極為罕見,鬥爭需求並不強烈 公元前476年,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此後的歐洲開始進入了中世紀時期。所謂的中世紀在馬克思看來就是一個封建社會的時代。
  • 冷兵器在火藥面前不堪一擊,為何中世紀歐洲封建主還「專注」長槍?
    在這個時代裡,和世界上所有的封建國家一樣,它有著極為嚴格的等級制度。從大封建主到小封建主、平民這樣的社會層級次序。通過這樣的封建政權的建設方式,中世紀的歐洲呈現出了金字塔式的等級次序。在這樣的情況下,階級之間的變動都屬於是比較少見的情況。
  • 城下町化,日本封建時代下城市化的產物
    導語:城下町是日本封建城市中較有代表性的城市類型。從戰國後期到江戶時代,它遍布日本,壟斷大部分的工商業活動,排擠其它類型的城市,形成了日本城市發展史上的城下町時代。隨著城下町化的推進,一度興盛的自治城市也受到壓制而最終消失。京都在天正年間完成了城下町化,平野則被織田信長作為直轄地,豐臣秀吉又遷其居民,致使十六世紀八十年代後平野完全衰落。總之,十六世紀晚期以後城市發展的顯著特徵是以其它城市的沒落為代價的城下町的繁盛。
  • 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論點摘編】城市發展和社會的城市化是歐洲文明突出的特徵和優勢,城市文明是歐洲文明所凝結的最重要表現形態之一。從11世紀到16世紀,歐洲進入了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城市共同體自治時代。在這幾個世紀裡,歐洲文明逐漸成熟,文明的諸多特徵也基本形成,因此中世紀城市必然與歐洲文明的成型有著深刻的、有機的密切聯繫。中世紀城市培育和發展了新的政治文明因素,如共同體觀念和自治意識、自由和平等觀念等,孕育了市民階級這一新的社會力量,並預構了近代國家的政治形式。
  • 2020年義大利生活質量最高的10個城市
    博爾扎諾(Bolzano) 博爾扎諾是義大利北部阿迪傑的省會,南蒂羅爾最大的城市。博爾扎諾經濟繁榮、生活富庶,近十年來在義大利城市生活質量的年度排名中始終名列前茅。  博爾扎諾地處阿爾卑斯山的重要交通要道,在中世紀時是兩條重要商道的交匯處,造就了當地商業的繁榮。 當地最早的居民是伊特魯裡亞人,他們為了躲避高盧人的進攻,避居到這片山谷。
  • 第2課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 第一單元 政治制度 第2課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臘的政治制度1.歷史背景(1)公元前8——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城邦國家發展起來。(2)城邦公民直接參與管理,其制度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3)希臘各城邦長期獨立,各城邦的制度千差萬別。
  • 國產「中世紀」主題遊戲之光——《中世紀君主》測評「手帳測評...
    連結: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8244二、中世紀的統治在塞繆爾E芬納的著作《統治史(卷二):中世紀的帝國統治和代議制的興起 》第八章中,詳盡的將中世紀時期封建制度下的統治進行了梳理
  • 從古羅馬騎士的起源,聊聊騎士制度,在歐洲的盛衰
    從公元前509年「王政」時代結束到公元前3世紀初的羅馬歷史,通常稱為早期共和國。這個時期,平民繼續和貴族進行鬥爭,獲得了擔任各種官職的權力,並通過和貴族聯姻,和原有貴族合流構成新貴族,也稱騎士。二、騎士階層公元前3世紀早期,羅馬統一了義大利半島。
  • 權力與制度博弈:中世紀民主興起的英國,如何限制村官變「村霸」
    引言在步入近代以來,英國一直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生活在農村的農業人口佔到了總人口的大多數。為了管理好這片以農村為主的土地,中世紀的英國人創造性地發明出了村官制度。這些村官作為領主與佃農之間的中介,在管理村民生活、維護村莊利益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論歐洲文化的特性——看中世紀歐洲的契約精神
    二、封建制度中的契約精神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制度使封建領主和封臣之間的契約取代了國家權力。封君與封臣之間通過行臣服禮和封受土地等手段結成君臣關係,在上的稱封君,在下的稱封臣。封臣對封君行臣服禮並宣誓效忠,從封君那裡接受採邑。
  • 回到中世紀,追尋「騎士」光輝!
    談起西歐的中世紀,除了教會的腐敗、黑死病、社會生活的滯後以及戰爭等"黑暗中世紀"的特色,我們還很難忽略像封建領主、莊園以及騎士制度。中世紀西歐的騎士以其獨特的身份地位、戰鬥方式以及騎士精神而聞名於世,並且衍生了眾多騎士文學的作品。近來剛剛火熱發售的《騎馬與砍殺2:霸主》正是貫徹騎士精神的優秀作品之一,它能夠為我們帶來沉浸入中世紀的生活環境中的體驗。
  • 朝聖活動到底是什麼「迷藥」,中世紀晚期教徒為何賣房都要朝聖?
    朝聖對於宗教信徒來說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他們懷著自己心中的願望前去朝聖,朝聖的目的地就是自己心中的地方,朝聖的過程往往是艱難險阻的,中世紀晚期的朝聖活動更是達到了狂熱的追求,出於對信仰的追求,在中世紀朝聖更是迎來了一股朝聖熱潮,許多人紛紛走向朝聖的道路。
  • 「福利佳、賺得夠、不用996」中世紀行會生活真那麼好嗎?
    中世紀歐洲沒有明確的刑法和警察制度,在封建領主沒有管轄權的城市裡,主要是靠各個行會組織自行維護會員的人身和財產權利。當會員的利益被別人侵犯的時候,首先出面維護他的權益的就是行會。例如1316年,博洛尼亞鐵匠行會的一個會員被某貴族家庭成員謀殺,行會遂召集會員為被害人復仇,搗毀了兇手家的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