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蘭西斯修士會是西歐13世紀影響最大,覆蓋最廣的基督教僧侶集團
法蘭西斯修士會盛行於十三世紀的歐洲,他們仿效基督的形象進入平民中,身穿破舊的僧服,留著長長的鬍鬚,手拿布袋,以化緣乞食為生,正像但丁所描寫的那樣:「他們從來不騎馬或驟或乘車,經常赤腳穿草鞋,穿粗呢大衣,愉快地依靠施捨所給他們的東西來過活,到晚上隨便住在什麼地方,」他們與奢侈傲慢的修道士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城市中受到愛戴。
-
13世紀,法蘭西斯修士向市民布道苦修,使城市異端失去支持
法蘭西斯修士會初期只在阿西西周圍布道,後期取得英諾森三世的肯定和支持後,他們的活動擴展到義大利其他城市。這時的託缽僧雖然有統一的組織,當時他們仍然雲遊四方。他們一年會集合一次,商量其他計劃,然後又分散到各城市。隨著修士會的發展,1217年,他們決定派遣一些小兄弟到義大利以外的國家去建立修士會的前哨戰。早期的任務是去西班牙、法國、德國、和匈牙利,但由於語言原因,收穫甚少,5個託缽僧去摩洛哥時被殺,法蘭西斯他自己於1219年去到埃及,但也不成功。
-
歐洲大學的起點:「七藝」的興起,中世紀修道院如何演化為大學?
當時的西方大約人人都是基督徒,修道院就是大多數人們嚮往的地方。而修道院又經過長年累月的沉澱,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節奏,參加了當時社會文化發展的建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修道院的場所一度成為中世紀大學的教學場所,還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古典文獻,而且修道院寧靜的氛圍也影響了中世紀大學的環境。
-
西歐中世紀的教育
七藝 ,但神學是最高的王冠二 基督教的教育思想認識論——信仰高於理性目的論 ——為宗教與教會服務二 騎士教育騎士教育是這一時期西歐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產物 ,也是一種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騎士教育制度年齡階段:出生——7歲內容:宗教知識。
-
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論點摘編】城市發展和社會的城市化是歐洲文明突出的特徵和優勢,城市文明是歐洲文明所凝結的最重要表現形態之一。從11世紀到16世紀,歐洲進入了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城市共同體自治時代。在這幾個世紀裡,歐洲文明逐漸成熟,文明的諸多特徵也基本形成,因此中世紀城市必然與歐洲文明的成型有著深刻的、有機的密切聯繫。中世紀城市培育和發展了新的政治文明因素,如共同體觀念和自治意識、自由和平等觀念等,孕育了市民階級這一新的社會力量,並預構了近代國家的政治形式。
-
從城市共和制到封建領主制:中世紀晚期義大利城市制度的倒退
神聖羅馬帝國形成之後,幾乎所有的義大利城市都成為了「主教城市」,也就是說羅馬教皇在地區設立的地區主教成為了義大利半島城市的管理者。儘管這種統治模式能夠成於一時,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義大利諸多城市的商品經濟開始日益繁榮起來,主教統治的僵硬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
文學史:中世紀文學的四種基本類型
2.騎士文學 騎士文學是一種中世紀在歐洲盛行的文學,它是騎士制度的產物,騎士階層盛行在文學領域的反應,因為騎士制度又是封建制度的產物,為此騎士文學是封建貴族的文學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二——封建制度與城堡
中世紀歐洲各國沒有常備軍,軍事力量靠封建制度下的兵役義務。圖:中世紀騎士裝備2.封建社會的農奴封建制度下,絕大多數土地都在國王、教會和貴族(騎士)手裡,這些人是不種地的,土地由農民耕種。農奴制度可以追溯到4世紀前期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時期,他下了一個敕令禁止農民離開土地。當然,中世紀農奴逃跑還是比較容易的。一個領主的管轄範圍很小,追逃能力有限,哪裡缺勞動力,哪裡的土地多,哪裡的領主條件好,農奴就可能逃到哪裡去。工商業城市興起後,農奴逃跑的去處更多了,領主們也沒有什麼辦法。所以聰明的領主就會對農奴好一些。
-
承上啟下,繼往開來:中世紀拜佔庭帝國醫學體系的傳承與發展
在漫長的中世紀,拜佔庭帝國的醫學體系吸收歐洲古典醫學的精粹,不僅在醫學理論上有所貢獻,還深刻地影響了拜佔庭帝國的社會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機制,對西方近現代醫學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卓越作用。
-
書寫中世紀早期文化的輝煌:梳理加洛林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發展史
一、加洛林時期藝術發展背景中世紀藝術的歷史意義和中世紀藝術家的自發性意識長期以來主要被人們視為在模仿過去而不是透過其本身背景來理解,人們常常強調複製而不是創造是中世紀早期藝術的基本特徵。當然,中世紀的藝術與基督教古典時代早期的藝術之間的許多聯繫,無論是在形式或內容,風格還是肖像上都已經被發現和解釋。
-
一款宏大的中世紀城市建設模擬遊戲
在這裡小白每天會為大家推薦一款評價很高但是不太出名的遊戲~《奠基(Foundation)》是一款宏大的城市建設模擬遊戲,聚焦於發展、建造和資源管理。本作品是以中世紀為舞臺打造城市的模擬遊戲作品。區域的設定採用了與網格無關的系統,所以可以自由地進行城市規劃。根據其他居民的需求和技能來採集資源,進行生產的指示,管理至運用的流程。
-
中世紀的文藝復興
傳統的觀點更集中於文藝復興的前現代性,並認為文藝復興與中世紀決裂,但是,今年更多的歷史學家更多的聚焦於文藝復興的中世紀中世紀性、認為文藝復興是中世紀的一個延展。文藝復興的知識基礎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來自於羅馬時代的Humanitas和古希臘哲學的重新被發掘—如普羅泰戈拉稱:「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這種人文主義的新思維在藝術、建築、政治、科學、文學中表現出來。
-
中世紀時,為何修道院的僧侶,都要進行剪髮禮?
中世紀時,天主教修道院的僧侶會進行剃度,而這種剃度被稱為「剪髮禮(Tonsure)」。剪髮禮的出現,其中有學說認為這是源於僧侶希望仿效曾追隨耶穌的十二門徒,因他們也曾為自己進行剃度。而另一學說認為, 剃度是古代男性奴隸的一種標誌,僧侶的剃度,便是要具體地顯示他們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是「上帝的僕人」。
-
崇明島立足生態、順應潮流,開創綠色發展新格局
伴隨著2020年接近尾聲,回顧崇明島在「十三五」期間的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崇明島的「十四五」規劃也確定了崇明島的未來5年的發展方向。在過去的5年裡,崇明島培育發展了大數據、電商直播、生態康養等新業態。
-
「遊」聖約翰教堂——聖潘捷列伊蒙修道院
這座修建於13世紀的教堂,從中世紀以來就是修道士們喜歡靈修的好去處。沿著山上的小路,便來到了這道大門前,這便是進入 聖約翰 教堂的大門,門上標註著開放時間:9:00——18:00,參觀需收費,好在50MKD還不算貴。
-
貴族生活那麼「香」,中世紀歐洲貴婦,為何甘願選擇做修女?
修道院貴族婦女參與修道活動,最早的記載見於公元4世紀,當時羅馬貴族寡婦瑪賽拉在阿文蒂諾山上建立了第一所修道院,她成為第一個戴上修女面紗的羅馬貴婦。直到中世紀結束,歐洲社會出現了大量貴婦入院修行的現象。伊迪絲像許多貴族家庭的女兒一樣,是家庭的一顆棋子,無法主導自己的命運,進出修道院都不是出自個人願望,而是順應家庭安排。正如伊迪絲本人所說,自己被送到英格蘭後,與姨媽一起生活在修女院,只為接受教育。自從1093年起,她就是父母政治婚姻計劃中的一枚棋子。
-
法國旅遊:楓丹白露宮是16世紀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的狩獵別莊
法國旅遊:楓丹白露宮是16世紀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的狩獵別莊中世紀博物館Musee National du Moyen Age走近並接觸中世紀的好去處作為歐洲乃至整個人類歷史上一段極為重要的歲月,漫長的中世紀曾經給後人創造了許多彌足珍貴的財富,而巴黎拉丁區的國立中世紀博物館,便正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去接觸與了解中世紀的好去處。
-
很少有人能保持這12個關於中世紀僧侶和修士的啟發性事實
用亞歷山大的亞他拿修的話說(約296-373年),「沙漠變成了一座城市」。然而,像這樣的生活需要某種類型的狂人,許多隱士發現他們彼此依賴幫助和支持。很快,隱士們就基本上生活在一起,在不單獨祈禱的情況下聚在一起吃飯,互相幫助種莊稼。鑑於這些隱士之間需要統一,帕喬米烏斯(292-348)制定了社區生活的第一條規則。於是第一座修道院誕生了。
-
阻礙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西歐盛極一時的封土製為何會走向衰落?
文:如果歷史會說話引言封土製在歐洲來源已久,在曾經的中世紀,土地對人們的作用十分重要,是當時人們生產和發展的核心。在中世紀以前的歷史階段,歐洲一直用「採邑」制度作為土地制度的核心。《中世紀文明詞典》中提到這一點:「封建制度是這樣一種政府體制:自治的大土地貴族對國王承擔特定的義務,主要是服軍役(騎士),作為回報,使用土地(採邑),剝削半自由農民(農奴,維蘭)的勞動,封建制度隨著委身制、豁免制、封臣制的融合而興起於9世紀。」
-
回到中世紀,追尋「騎士」光輝!
本文將會具體談談這一西歐中古時期的重要特色:騎士以及西歐的騎士制度。中世紀騎著戰馬的騎士一、騎士的產生與發展中世紀的騎士, 尤其是日耳曼騎士是一個非常發達的階層。起初, 騎士是由騎兵發展而來。但騎士不等於絕對意義上的騎兵, 騎士其實是西歐在中世紀時期把軍事力量納入到封建體制之中的產物。起初, 因為有大量的自由民存在, 因而西歐的封建國家實行了自由人服義務兵役的制度。但是隨著土地兼併, 大地產制導致了自由民數量大減, 使得義務兵役制難以實行, 能被徵入伍的人員範圍日益狹窄, 而且自由民也無力負擔軍事裝備, 於是騎士開始成為了領主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