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被稱為「詩神」,他真的有資格和詩仙齊名嗎?

2021-01-13 梧桐樹邊羽

蘇軾被稱為「詩神」,源自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的說法:

蘇公詩高古不如老杜,而超脫變怪過之,有天地來,一人而已。僕嘗謂六朝無詩,陶公有詩趣,謝公有詩料,餘子碌碌,無足觀者。至李、杜而詩道始大。韓、柳、元、白、歐,詩之聖也;蘇,詩之神也。彼謂宋不如唐者,觀場之見耳,豈直真知詩何物哉。

我們仔細看他這段話,實際上是從南北朝時期開始的詩人大致都做了個評判。首先承認蘇軾的詩高古之氣不如杜甫,但是靈動要更強,這實際上就是在格律詩領域認為蘇軾的神性強於杜甫,比詩聖更接地氣。

「僕嘗謂六朝無詩」,可能覺得這話說得有點滿,所以袁宏道用了個「僕」來謙稱。但是意思很明確,魏晉南北朝,除了陶淵明、謝靈運,沒有誰能入他的法眼。陶淵明只有詩趣、謝靈運只有詩胚,都上不了臺面。李白、杜甫那是千古公認,所以「至李、杜而詩道始大」,而袁宏道認為「韓、柳、元、白、歐,詩之聖也」,也就是說他其實更認同中唐復古運動的詩人作品。

我們看他舉的這些「詩之聖」,韓愈、柳宗元是復古運動旗手,元稹、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旗手,而且白居易還是通俗易懂的「香山體」創始人,歐陽修早期作品有些高知「西崑體」特色,後來也取法李白、杜甫、韓愈,實際上也是詩文淺白化的走向。

為什麼袁宏道會把這些詩人尊為「聖」,而對王昌齡、李賀、李端、李商隱、杜牧這些詩人視而不見?庾信、鮑照過於高古,初唐四傑、陳子昂、王昌齡等人是大李杜時期的人,無法遮掩詩仙、詩聖的光輝還說得過去。但是對小李杜隻字不提,很明顯袁宏道是在表明自己的立場。

我們以前說詩歌史一般說到唐宋和清,就是眉飛色舞,而元明二朝,實在是詩歌創作的低谷(相對而言)。

元朝的蒙古人馬上治國,對詩歌不監管,但是也沒推動。終元一朝,詩的境地是自生自滅,無人理會。大批的漢人知識分子因為無法上升,轉向民間藝術,寫戲文、散曲去了。沒有了人才,沒有思想,詩歌是無法出現高成就的,而且元朝太短,無法做出文學方面的積累。

明朝則是因為朱元璋的強勢政治手段,文人們除了歌功頌德,沒有其他選擇。詩壇很快被面目醜陋的臺閣體佔領。而在整個明朝,詩風清明之路都是針對臺閣體的虛假、空洞來作鬥爭。前後七子、性靈派等,說到底都是主張要講究真性情。

袁宏道的公安派就是主導「性靈」的。他不但反對臺閣體,也旗幟鮮明地反對前後七子「言必秦漢」的擬古體。所以我們看到他的態度,對李杜之前的詩人是不屑一顧的。也就是李白杜甫實在太高大,才拿出來襯託一下蘇軾的詩神地位。

「彼謂宋不如唐者,觀場之見耳,豈直真知詩何物哉。」那些說宋詩不如唐詩的人,都是小學生(觀場是鄉試場所),他們哪裡知道詩是什麼。

袁宏道是想藉助這番評論抑唐揚宋,從而為公安派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找到前世的宗師。就好像「香山體」奉白居易為宗,「西崑體」奉李商隱為宗,他的「公安派」要奉蘇軾為宗,自然要把蘇軾封神。

那麼,蘇軾的詩到底好在哪裡?我們還是看袁宏道的觀點:

蘇公詩無一字不佳者。青蓮能虛,工部能實。青蓮惟一於虛,故目前每有遺景;工部惟一於實,故其詩能人而不能天,能大能化而不能神。蘇公之詩,出世入世,粗言細語,總歸玄奧,恍惚變怪,無非情實,蓋其才力既高,而學問識見,又迥出二公之上,故宜卓絕千古。至其遒不如杜,逸不如李,此自氣運使然,非才之過也。

蘇公的詩沒有一個字不好。李白是神遊派,杜甫是寫實派。李白神遊天外,常常遺漏眼前景色,是為缺憾;杜甫專門寫實,所以他的詩只在人間稱聖,不能登天為神。蘇軾的詩,能高能低、言淺理深、奇情巧思、時刻變化,卻依舊感情真實。大概是他的文採和李杜一樣高,但是學問和見識,要高出李杜二位。所以堪稱卓絕千古。

不能老是誇,李杜的地位也不能隨便批,所以後面就放低點姿態:至於詞句遒勁有力不如杜甫,神思飄逸不如李白,這不是才氣的問題,是運氣。

這就有意思了。蘇軾兼有二者之長,是學識更高,不及李杜之處,那就是運氣問題。

本人從來認為博學才子,天下以蘇軾為表率,但是袁宏道這樣拿李杜來抬蘇軾的詩,就實在是有拉偏架的嫌疑。也不是我一個人看不過眼,其實詩人們都清楚,這也是為什麼蘇軾這個「詩神」的稱號並沒有得到大多數人認同的緣故。

只是蘇軾太厲害了,詩確實也好,你若用「詩神」稱呼他,別人也不好反對。但是我們看那些大多數人認同的有外號的詩人(都是唐朝詩人):

詩星——孟浩然、詩佛——王維、詩天子——王昌齡、詩狂——賀知章、詩仙——李白、詩豪——劉禹錫、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詩瓢——唐求、詩囚——孟郊、詩鬼——李賀、詩奴——賈島、詩傑——王勃、詩骨——陳子昂。

詩神?反正喊起來怪怪的,而且蘇軾這人太圓滿高大,就叫一聲「東坡先生」也是如雷貫耳,根本不需要強行往詩的外號上去湊。

所以,這個稱號吧,其實是袁宏道為了公安派捧出蘇軾來,強行給他封的稱號,並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

這不是說蘇軾的詩不好。而是凡事吧,講個道理。

唐朝之後,特別是宋朝,詞牌的盛況在文壇明顯佔據了上風。一個原因是詞牌更加靈活,體裁和題材都在多樣化。另一個原因就是詩本身開始固化,走向高冷。整體的詩的創作源泉開始自絕於社會大眾,宋詩依舊是好的,是除了唐詩之外的另一個高峰,但是和盛唐時期活力滿滿的狀態是無法相比的。

另外有一點,宋詩中蘇軾也不是第一。一定要在宋朝詩壇選出三個代表人物的話,蘇軾必定有一席之地。如果只選兩人,黃庭堅出局,蘇軾仍然有一席之地。但是要選宋朝詩作第一人,唯王安石而已。荊公體才是北宋以至整個宋朝詩的最高峰。

這早已有了定論,無需爭辯。

蘇軾的強大是在於詩詞歌賦無所不能,他最大的貢獻是為詞牌開拓了題材視野,為宋詞抗衡唐詩打下了基礎。而他在散文、書法、繪畫以及思想流派方面都是自成大家。不論哪一點拿出來都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唯詩作方面,在王安石之下。

蘇軾的名詩句也很多,但是囿於宋朝儒家理學思想,整體宋詩走入了一個冷淡、說理的方向,蘇軾的詩風上承莊子和李白,在散文化、議論化、理性化上貢獻巨大,直接奠定了宋詩高冷、說理範兒的基本風格。

而這種風格和唐詩比起來,其實完全是另一個方向。王安石的荊公體倒是有些唐詩的味道,所以在宋詩中別具一格,站在了頂峰。

東坡居士的詩就不舉例了,大家一搜一大把。

講了這麼多理論的東西,其實無非就是回答題主的問題。蘇軾的詩神稱號,來自擁躉的進獻,別人只是不反對,但也不發自內心地贊成。而他的作品,實際上也正如袁宏道所說:

遒不如杜,逸不如李。

雖然他說是運氣不好,但咱們也不問原因對不?

單論詩,「逸不如李」,自然就不能和詩仙相提並論了。

相關焦點

  • 詩仙、詩聖、詩……的由來
    詩仙:李白,字太白 42歲那年,李白由朋友舉薦,應召入京,初進長安,即訪謁文壇名流賀知章,拿出《蜀道難》來請教。賀讀完十分驚嘆,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稱他為「謫仙」。從此,他的詩名大振,譽滿京華。後人因此而沿稱他為「詩仙」。
  • 詩仙,詩聖,詩魔,詩鬼,詩神,詩佛分別指哪些詩人?
    一:詩仙李白詩仙李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歡交友,代表作有《靜夜思》,《夢遊天姥吟遊別》。二:詩聖杜甫杜甫,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有非常深遠的影響,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吏詩,代表作《三吏三別》。三:詩魔白居易白居易,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 詩仙、詩聖你知道,那麼詩神、詩佛、詩魔、詩鬼、詩奴你知道嗎?
    這其中一些傑出的詩人大家被冠以不同的名號,如詩仙、詩聖、詩佛、詩魔、詩鬼、詩狂、詩神、詩傑、詩骨、詩奴、詩囚和詩豪等。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 除詩仙、詩聖,詩人的稱號還有哪些?詩囚、詩鬼、詩神都是誰?
    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詩仙是李白、詩聖是杜甫,詩魔、詩鬼分別指的是誰?
    作為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生性灑脫,創作除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被後人稱為「詩仙」,足以體現他在唐朝詩壇上的地位。而與李白齊名的杜甫,雖然也有放蕩不羈的一面,但他更多的是憂國憂民的思想,一生共留下1500多首詩,贏得了「詩聖」的稱號。除了李白和杜甫之外,還有一些很著名的詩人,他們也都有稱號,比如詩魔、詩鬼,你知道他們分別是誰嗎?
  • 唐宋第一人的battle,李白蘇軾關鍵詞大比拼,結果一目了然
    好像詩仙每天都是喝醉的狀態。於是,他寫了一首詩《贈內》: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嘴裡認著錯,酒是繼續喝。這樣的人,怎麼過日子呢?女人當然會經常埋怨。詩仙不是一般人,有尊者諱的特權,面對怨婦,他很厭煩。可是,他不想想,女人為什麼埋怨呢?每天爛醉如泥的男人,盡到家庭的責任了嗎?
  • 眾人皆知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但你卻不知道這些詩風雅號?
    詩仙:李白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的詩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 李白在唐朝不是詩仙 真正的詩仙被皇帝所欣賞 是這位大詩人
    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李白是什麼時候被稱為詩仙的?前言如今在語文考試中,假如見到這首題:唐朝詩人被稱為詩仙的是哪一位?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填上李白。但是在唐朝的時候,大家會這樣回答嗎?因為在唐朝有好多個「詩仙」,偏偏找不到有誰曾經稱呼過李白為詩仙。一、姚合稱賈島是詩仙中唐有一位喜歡「推敲」的苦吟詩人賈島,曾經被稱為詩仙:懶作住山人,貧家日賃身。書多筆漸重,睡少枕長新。野客狂無過,詩仙瘦始真。
  • 詩鬼、詩傑、詩豪、詩佛、詩魔、詩神和七絕聖手分別是誰呢?
    李白的詩歌,清新俊逸,大膽的誇張和想像,渾然天成,妙語連珠,恍若仙人為之,是浪漫主義詩歌的高峰,被稱為詩仙。 杜甫的詩歌,沉鬱頓挫,憂國憂民與老淚縱橫,語不驚人死不休,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是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峰,被稱為詩史。那麼你們知道詩鬼、詩傑、詩豪、詩佛、詩魔、詩神和七絕聖手分別是誰呢?
  • 歷史上詩仙、詩聖,詩佛、詩魔、詩鬼,你知多少?
    2、詩魔——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人作為盛唐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畫風往往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為主,老少皆宜的創作風格,也最終使得他的詩歌傳播範圍極廣,屢次成為民間廣泛傳頌的絕唱。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 蘇軾的七言絕句《海棠》一詩,真的只是在寫海棠花嗎?
    元豐三年,即公元1080年,被貶黃州的蘇軾百無聊賴,常生孤獨寂寞之感。雖然蘇軾是個豪放曠達的人,卻也抵不過漫長無聊歲月的折磨。一日,百無聊賴的蘇軾看那嬌豔的海棠怒放得甚是可愛,直直地看了一天。那「月轉廊」與「燒高燭」的對比,顯示出詩人對海棠的喜愛有加。而「照紅妝」與「花睡去」,也形成了一種呼應,寫出了海棠的嬌豔嫵媚。這番鑑賞,是我們對此詩的一般解讀,但詩歌的美在於有自己個人不一樣的「誤解」。誤解古人寫詩論詩,都講究「詩言志」。
  • 詩仙是誰?
    《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妙玉續詩《右中秋夜大觀園即景聯句三十五韻》。黛玉湘雲二人讀後讚賞不已,說:「可見我們天天是舍近而求遠。現有這樣詩仙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曾見人說,這是將妙玉比李白。我想,在他的潛意識中把「詩仙」和李白畫了等號。可惜歷史的真相有時會顛覆我們的認知。
  • 讀了李白這首寫洞庭湖的詩,才知道詩仙的想像力
    在杜甫筆下,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天地星辰都在湖上游離飄蕩;在孟浩然筆下,是「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波瀾壯闊氣象萬千;在劉禹錫筆下,是「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無風無波寧靜美好;而在李白筆下,則充滿了詩仙式的誇張與飛騰的想像力。
  • 詩聖給詩仙的詩:杜甫深愛著李白,就像月亮仰慕太陽
    月亮愛上了太陽,就有了不舍晝夜的專注追隨;「詩聖」有如「詩仙」的粉絲,成為後世文壇流傳千年的文壇佳話。二、千年的追憶:看太陽和月亮牽手1、看大咖評價大咖:韓愈對李白杜甫極為推崇;在《調答張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白居易:「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這個問題,其實千年前的大文豪蘇軾很有發言權。蘇軾的一輩子可以說是大起大落了,他有過很多的身份,做過很多在當時看來出格的事。大家讀完這首詩有沒有發現很奇怪?詩的開頭與結尾一模一樣,這有啥講究?我們今天就來說道說道,這首特殊的《廬山煙雨》。《廬山煙雨》是一首禪詩,它的體裁為七言絕句,也叫《觀潮》。
  • 詩仙李白,詞仙蘇軾:從對文化改革的角度看,誰的貢獻更大?
    詩詞界有兩個較為重要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詩仙李白和詞仙蘇軾,他們的成就不僅體現在對後世文學的貢獻當中,就當時的文化界社會而言,他們對文化改革起著一定的影響力,雖然均作為偉大的詩詞人,但蘇軾在此方面的貢獻明顯更大一些。
  • 這首詩是蘇軾的經典之作,你必須得會背,因為對人生真的很有幫助
    人們常常會說音樂天才、繪畫天才,各行各業都有一些天生就擅長的人,而在詩詞歌賦方面,從古至今天才亦不少,可是說到蘇軾,估計沒有人敢和他爭一二。而在他的眾多詩作當中,最不能錯過的是哪兩首呢?在這美好的晚春時光中,作者肯定不會將自己關在房中虛度,於是他「試上超然臺上看」,作者告訴人們,他開始走上了超然臺,想要通過登高望遠看到一些情景。圖片來源於網絡:楊柳輕輕擺動身姿「半壕春水一城花」這句寫得太妙了,半壕和一城是對比,春水和春花是對比。
  • 蘇軾、李白、白居易、陶淵明都寫了廬山詩,你最愛哪首
    古往今來,不少詩人為它駐足停留、寫下詩篇,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與廬山的自然風光一起,構成了其亙古永恆的美。蘇軾、李白、白居易、陶淵明等詩人都曾留下千古聞名的廬山詩,你覺得哪首最好?詩後兩句用雄奇的想像與極致的誇張,將瀑布的氣勢、廬山的高拔寫得令人如同親臨一般,給人以極深的印象。「三千尺」「落九天」,詩語浪漫,想像飛揚,也只有詩仙的筆墨,才有流淌出如此風姿。
  • 琴棋書畫詩酒花:大唐特有的酒仙與詩仙們
    盛唐的詩中有詩仙、詩聖、詩丐、詩魔,詩中皆有酒;酒中有酒酒聖、酒仙,更有酒中八仙,酒中蘊有詩。錦繡文章要伴著甘醇美酒,這是杜甫嚮往的,就如同他一生的偶像——李白。只可惜他後一生窮困潦倒,:"街頭酒價常苦貴",最終沒能暢飲如李白,而在生命的盡頭,他竟是在飢腸轆轆中酒醉而長眠。他一生視李白為知己,一生都想追逐著李白,做一位快意人間的酒仙詩仙。
  • 蘇軾是一片星河,李白只是一顆流星,真的是這樣嗎?
    你說人們都知曉他,這樣的說法無可厚非,但真正了解他作品的有幾個?李白詩好,但他的詩好在哪裡,好到何種程度,這是無人深究的。當然這不是人們不願意接近它,這是因為文化勸退所導致。大部分人在提到李白的時候,都是「你沒有他的才華,還是算了吧」,看似是為文學吹捧,殊不知在某種程度上看來,也是一種錯誤的認知。作為文學史上的「巨頭」,他的詩學卻被拒斥,真相也從未落定,人們當然也不會去接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