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拈來,皆成經典。
我在寫這樣標題的時候,我就感覺到有人會噴我。不過我們縱觀整個文史界,李白一直都是那個被低估的詩人。你說人們都知曉他,這樣的說法無可厚非,但真正了解他作品的有幾個?李白詩好,但他的詩好在哪裡,好到何種程度,這是無人深究的。
當然這不是人們不願意接近它,這是因為文化勸退所導致。大部分人在提到李白的時候,都是「你沒有他的才華,還是算了吧」,看似是為文學吹捧,殊不知在某種程度上看來,也是一種錯誤的認知。作為文學史上的「巨頭」,他的詩學卻被拒斥,真相也從未落定,人們當然也不會去接近它。
前段時間看到了一個話題,說用一句話評價一下李白。評論區出現了「李白作品的藝術個性是獨一無二的」、「李白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看起來也並沒有什麼不妥,但這些詞為什麼偏偏用到了李白身上?
從我個人的觀點看來,我認為你是從他的詩也好、仕途也罷,不管哪個角度客觀評價一下李白就行,為何會用這般不嚴謹的詞語?這也讓充分地反應了一件事:大家對於李白是模糊的,更不要談對他的評價。
整個文學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之所以留名青史,他們也是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在別人那裡,我們可能會說的更多。比如說蘇軾,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等等,我們幾乎說不完。
可李白就不一樣了,我們可以形容出來嗎?有人會想到他的仕途嗎?有人會想到他的人生嗎?他喜歡喝酒,那不還是喝完酒寫詩嗎?人們感性的只是李白的詩,並不是李白個人,詩和人完全是兩個概念。
我記得在學習生涯階段,老師一直拿李白和其他詩人比較,不過最後也沒有一個結果。今天和杜甫比一比,五五開;明天和李賀比一比,五五開;後天和蘇軾再比一比,還是五五開。我們沒有證據證明李白的詩比別人好,也沒有人敢說他的詩比李白好。
當你李白只是一顆流星,蘇軾是一整片星河這句話說出的時候,這就已經把蘇軾作為了度量李白的標尺。李白能被蘇軾度量並落實的那一部分有什麼?也就剩一顆流星了。所以李白的詩歌更多的時候是被格化了,是詩歌成就了李白,人們不會以詩學的形式回歸詩歌本身。
有人認為這可能是李白的特殊之處,這麼多年也是被貼上了浪漫主義的標籤。他的人格好像與詩歌又有過多的相似之處,人們自然也會有一種觀念,人詩二者合一。顯然李白並不是靠自身人格魅力和氣質加成走到今天的,這樣的人氣也正是得意於他的詩歌。
所以說白了一句話,人們眼中的、所喜愛的其實是詩人塑造的李白,卻不是李白本人。而蘇軾不一樣,歷史上罕見的文學全才,詩、詞、文、賦、書、畫、美學、哲學都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高度,表現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
你現在去找一個文學史上的「尺子」,你會選擇蘇軾、杜甫等等,沒有人會選擇李白。千百年以來,蘇軾被放到了全面並標準的位置,反覆運用、挖掘、深化。李白的價值從未得到過深究,自然也只是流星位置的存在。
關於這句話你有什麼樣的看法,歡迎評論區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