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法#
有人說,蘇軾是中國文學藝術上最有才華的人。
詩歌方面,明代袁宏道說蘇軾的詩歌兼有李杜之長;李白之後,豪放之風無人能比。
散文方面,著述宏富,行文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所以,清代的趙冀在說:「(蘇軾)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如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
因此,現代著名古典文學評論家陳邇冬先生也評論說:
蘇詩是能熟能熱、大放大暢的……李杜以後一顆大詩星在長江上出現了」。
蘇軾之所以有這麼大的成就,人們都說蘇軾天賦好,能「過目成誦」。
事實並非如此,而是另有奧秒。
這要從他被貶黃州說起:
在元豐三年,即1080年,烏臺詩案中九死一生,43歲的蘇軾被貶謫黃州為團練副使。
他在黃州城的東坡建了小屋,取名「雪堂」,自號「東坡居士」,開始用讀書驅散人生的陰霾。
一次,文友司農朱載朱載拜訪蘇軾,通報之後,卻很長時間不見蘇軾出來。
因為已經通報,朱載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很是尷尬。
足足一個時辰,也就是兩個小時後,蘇軾才走了出來。
蘇軾向朱載道歉,自己正在做功課,所以不能馬上出來。
朱載很好奇,問他做的什麼功課?
蘇軾說:「抄《漢書》。」
朱載更是驚奇,說:「先生的才高八鬥,過目成誦;開卷一覽,就終身難忘,怎麼還抄書呢?」
蘇軾笑著說:
「不。我已經是第三遍抄《漢書》了,邊抄邊背。
開始抄第一遍時,每段專抄三個字做題目,第二遍每段專抄兩個字做題目,現在只抄一個字做題目,只要提起這個字,我就能接著往下背誦。」
朱載聽得目瞪口呆,好久才說:
「您能將所抄的書給我看看嗎?」
蘇軾從裡面拿出自己抄寫的一冊《漢書》。朱載順手翻開,念了一個字,蘇軾就應聲背誦下面的文章,連挑幾處,蘇軾沒有一字差錯。
《漢書》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總共八十餘萬字。朗誦一遍,就要很多功夫,更何況要背下來呢?
其實蘇軾不僅三抄《漢書》,《史記》等皇皇巨著,他也都是這樣一遍又一遍地抄寫的。蘇軾稱它為「迂鈍之法」。
聰明的是,蘇軾找到了科學的背誦方法——抄關鍵字。
然後用關鍵字聯想記憶,先是每段專抄三個字做題目,接著第二遍每段專抄兩個字做題目,最後只抄一個字做題目。
這種關鍵字提醒背誦法,不啻是一種好的記憶方法。
我們現在的中學生,要想作文時文如泉湧,下筆如有神,首先必須如蘇軾一樣,必須首先有積累的素材。
這些素材不是自己在書上讀過,在筆記本上摘抄過就可以了,關鍵是要背得下來,否則,坐在考場,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抓耳撓腮,還是變不出錦繡華章來。
背誦功夫到了,作者的高瞻遠矚的見解,結構嚴謹的行文,千錘百鍊的語言,自然就會內化於心,作文水平的提高就會水到渠成。
蘇軾這樣的天才之路,值得我們,尤其是中小學生學習語文試用。
精心原創,喜歡請點讚、轉發給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