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朋友都看過《流浪地球》這部電影,電影講述的是未來人類遭遇太陽將要演化成紅巨星而吞噬地球的困境,不得不在地球的一面安裝行星發動機來推動地球飛出太陽系,一旦地球擺脫了太陽的引力束縛飛出太陽系,它就成為一顆名副其實的「流浪行星」。實際上銀河系中存在不少流浪行星,只不過它們難以觀測而導致鮮為人知。
根據報導,前段時間美國宇航局一支天文團隊在南希·格蕾絲·羅曼太空望遠鏡的幫助下對銀河系中的流浪行星數量進行估算,初步估算的結果是1000億顆。研究人員表示這還不是銀河系流浪行星的真實數量,真實情況還要比這個數字多。那麼什麼是流浪行星?它們是否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流浪行星的本質是一顆行星,因此現有的天體物理學認為任何行星都是在恆星系中形成的。也就是說,原本位於恆星系中的某顆行星遭遇了變故,導致恆星產生的引力束縛不足以將其留在恆星系內。同時恆星系內的行星都在做圍繞恆星的公轉運動,當恆星引力不足以充當向心力時,行星就會被甩出恆星系,從而變成一顆沒有歸屬的行星,這就是流浪行星。
人類對流浪行星的研究歷史並不悠久,科學家在2011年利用微透鏡法首次發現流浪行星,從那之後銀河系中越來越多的流浪行星都被觀測到了。曾有科學家根據流浪行星的分布位置以及觀測情況推測整個銀河系的數量,得到的結果是流浪行星的數量比恆星多兩倍。也就是說,銀河系在過去發生過不少「動蕩」事件,倒是大量行星淪為了流浪行星。
那麼這些流浪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呢?起初不少科學家認為這些沒有「歸屬」的行星沒有穩定的熱量來源,就像太陽系邊緣的小行星一樣,因此它們星球表面的氣溫應該低於零下50攝氏度。然而後來科學家發現,這些流浪行星曾經也是屬於某個恆星系,因此它們孕育生命的可能性又增添了幾分。
當然要像地球這樣孕育出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生命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地球是宇宙中最幸運的行星。但是銀河系內的流浪行星也曾經可能孕育出微生物生命,而微生物生命的生存能力往往要比宏觀生物要強一些,比如地球上的水熊蟲。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測,一些原本已經孕育出生命的行星遭遇了恆星系變故後淪為流浪行星,但是它的微生物生命可能還存在。
最新消息稱,有科學家通過重新估算發現銀河系中的流浪行星數量可能超過4000億顆,這無疑是個天文數字,同時對人類來說也是探索外星生命的機會。大量流浪行星出現在人類的視野範圍內,似乎告訴人類地球在銀河系中的存在是獨特的,因此更要好好珍惜在地球上生存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