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我們印象中的行星應該是環繞太陽這些巨大的恆星公轉,就像我們地球365天就環繞太陽一圈,年復一年,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當《流浪地球》這一部電影上映以後,讓我們看到了地球「逃離」太陽系時可能出現的場景,看起來很不可思議,所以也有一些朋友認為,這終究只是電影,帶著地球去「流浪」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科學家的發現,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我們都知道宇宙中類似太陽系這樣的恆星系有無數個,行星的數量更是天文數字,宇宙深處會不會有一些行星「不守規矩」,沒有環繞主恆星運行,而是到處溜達、流浪呢?根據科學家的推算,在我們銀河系內到處流浪的行星數量可能達到數十億顆甚至多達幾萬億個。也就是說,「流浪地球」每時每刻都在上演,既然有這麼多流浪行星,我們人類現在已經發現了它們嗎?
雖然行星這些天體的數量數不勝數,但是這些行星本身不發光,再加上這些行星離我們異常遙遠,所以想發現這些系外行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1992年我們才首次發現了系外行星。由於流浪行星到處溜達,所以用以往的凌日法是沒法發現它們的。不過,科學家已經利用重力微透鏡法找到了一顆流浪行星,並將其命名為「OGLE-2016-BLG-1928」。
流浪行星的發現,確實是顛覆了不少朋友的認知,為什麼這些流浪行星不環繞它們的主恆星運行,而是到處溜達呢?對此,天文學家認為在這些恆星系形成初期,一些質量比較低的行星會被主恆星的引力範圍彈出去,成為流浪行星。這些到處溜達的流浪行星質量大約是我們地球質量的0.3倍到1倍之間,所以不是很大。
我們未來會帶地球去流浪嗎
雖然現在我們發現了一些流浪行星,但是我們太陽系內的八大行星現在依舊環繞太陽運行,流浪行星這一幕,目前並不會出現在我們太陽系。再加上,宇宙中的流浪行星應該是恆星系形成初期就被彈出去的,而我們太陽系已經存在數十億年了,所以太陽系內的流浪行星按理來說應該不會自然出現了。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可能會帶著地球去流浪。
因為我們太陽是一顆黃矮星,而黃矮星的壽命大約為100億年,現在我們的太陽年齡已經達到45.7億歲左右,也就意味著我們太陽剩下的時間還有50-60億年,當太陽壽命結束時,氫元素幾乎耗盡,太陽的核心就會出現坍塌變得更熱,我們地球也會變得不再適宜我們人類居住。所以,科學家現在致力於尋找宜居的外星球,就是為了我們人類未來尋找新的出路。由於目前我們還沒找到一顆完全適宜我們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所以,未來我們人類何去何從,暫時不得而知。
既然流浪行星存在,那就意味著我們地球也有可能會實現流浪。這看起來不現實,但是隨著我們人類科技的飛速發展,未來我們人類的科技水平會超乎想像,在《流浪地球》中帶著地球流浪的場面,在未來可能會出現。畢竟,在宇宙中找到一顆有磁場、大氣層、液態水的星球,不容易。既然我們找不到宜居的行星,當太陽接近「死亡」時,我們帶著地球去尋找新的太陽,按理來說應該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