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鑫合金融家俱樂部」這7年,中小銀行都經歷了什麼?

2020-12-24 金融界

來源:飛魚財經評論

作者:飛魚財經評論

中小銀行在支持區域經濟結構轉型、提高金融資源可獲得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因規模限制,中小銀行要想取得發展不僅需要抵禦外部環境波動的影響,更要找準自身的經營特色。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小銀行之間的相互交流、共享共建顯得尤為重要。於是,2013年10月31日,在南京銀行的倡議下, 65家中小銀行以「資金聯合投資項目」為基礎,共同發起成立了「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樂部」。

成立七年來,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樂部依託八大專業委員會,攜手全體成員行,深化合作共建渠道,互聯互通共促轉型,共享科技搭建生態,資源整合共育人才,積極服務助力成員行發展,已經成為了中小銀行信息共享、資源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享、科技共享的重要平臺。

值得關注的是,鑫合俱樂部每年召開年度大會,邀請全國各地的中小銀行董事長、行長、業務代表共商共議。及至今年11月26日,會議已經召開七次。回顧歷次會議的主題,可以清晰地看到過去幾年間中小銀行發展過程中的主基調以及遭遇的困境。

2016年

論道新格局 新未來

在經濟增速放緩、利率市場化深入推進以及網際網路金融等新型業態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小銀行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面對複雜多變的環境,更加需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平臺的優勢來突破自身瓶頸,實現資源互補,提高經營水平,增強管理能力,共同謀求更為廣闊的合作增長空間,為中小銀行的共享發展開闢新的路徑。

當前經濟形勢下,原有的高利差、高流動性、高收益的資產肯定是市場難尋,會存在一個資產荒,怎樣尋找相對優質的資產是銀行需要面對的問題;如何配置好資產,也是每一個銀行所必須面臨和處理好的問題。

2017年

金融科技引領轉型新格局,回歸實體共建金融新時代

金融科技對銀行業務的促進作用愈發顯著。本次大會上,鑫合俱樂部首次向成員行亮相鑫雲+平臺,該平臺於2017年初啟動,致力於做行業平臺和中小銀行的連接者。未來,通過對接行業平臺,鑫雲+將為平臺上的客戶提供消費金融、直銷銀行、聚合支付等服務;通過建立開放網際網路平臺快速對接金融科技、大型企業、政府平臺,強化金融場景的滲透;並將整合鑫合成員行資源,打造聯盟共建共享的同業合作平臺、線上供應鏈、積分商城等。

2018年

同鑫同行攜手五載,齊心合力共創未來

南京銀行首席信息官餘宣傑進行了《數位化的力量——走進金融科技共享新時代》的主題演講。在他看來,銀行業數位化轉型有三個方向:場景化、智能化和生態圈。「我們致力打造數據家園,我們可以跟成員行共享外部數據、數據模型、人工智慧大數據的實驗室、產品和服務,以實現共建、共享和共贏為理念,做到平臺共建、技術共享、業務共贏。」

同時,本次大會上首次向成員行亮相的鑫合網絡家園。鑫合網絡家園是俱樂部著力打造的集融會信息、匯聚知識、融合智慧、互通資源、互聯科技為一體的一站式網絡服務平臺。

2019年

共商、共享、共創中小銀行高質量發展新未來

在金融供給側改革、金融科技大發展的時代,中小銀行到了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2019年鑫合俱樂部將繼續以提升成員行核心能力為目標,切實推進戰略交流、渠道共享、智能風控、培訓品牌、網絡家園5個方面的重點工作。

2020年

迎接雙循環經濟新格局,共書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南京銀行行長林靜然表示,當前中小銀行發展的主要壓力有四:一是銀行業發展分化加劇,國有大行依託資金成本優勢,優質資產向大行集中,且中小銀行自身分化加劇,市場和同業競爭壓力加大;二是銀行結構性存款全年壓降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同業剛兌打破後,形成流動性分層格局,中小銀行同業負債成本提高;三是信貸類資產收益率持續下行,而負債成本相對剛性,利差呈進一步收窄趨勢;四是中小銀行科技運用能力面臨更高要求,但存在科技基礎和數據體量方面的天然短板。

未來一年,鑫合俱樂部將持續深化「五個共享」,打造中小銀行合作共贏生態圈。如擴展信息共享廣度,豐富知識共享層次,拓寬資源共享領域,加大科技共享力度,提升智慧共享成效。

相關焦點

  • 中小銀行面臨四大壓力,破局之路抱團取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自1995年第一家城商行成立至今,中小銀行發展已有25年。目前,我國中小銀行共4005家,資產規模近80萬億元,約佔整個銀行業規模的四分之一。南京銀行行長林靜然在11月26日的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樂部2020年成員行年度會議上坦言,主要壓力有四:一是銀行業發展分化加劇,國有大行依託資金成本優勢,優質資產向大行集中,且中小銀行自身分化加劇,市場和同業競爭壓力加大;二是銀行結構性存款全年壓降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同業剛兌打破後,形成流動性分層格局,中小銀行同業負債成本提高;三是信貸類資產收益率持續下行,而負債成本相對剛性,利差呈進一步收窄趨勢;四是中小銀行科技運用能力面臨更高要求
  • 142家中小銀行大佬金陵論劍:Fintech助力銀行業超空間躍遷
    11月23日,在由南京銀行牽頭主辦、142家銀行董事長、行長參與的鑫合金融家俱樂部年會上,東莞農商銀行行長劉曉東、貴陽銀行副行長張偉、蘭州銀行行長助理何力、南京銀行副行長周文凱、阿里雲副總裁徐敏與主持人《投資時報》執行總編輯鄧妍一起,分別從商業銀行、Fintech公司視角,展開了一場「金陵論劍」。
  • 【首席視野】西澤研究院趙建:金融周期末端裡的中小銀行——誰將勝...
    這是2016年金融嚴監管之前,中小銀行表內外資產負債表「大躍進」的主導邏輯。中央和監管層當然要杜絕這樣的事情發生,這與長期以來對地方債務的約束和規範是一樣的道理。因此一場轟轟烈烈的金融嚴監管運動就此開始,直接改變了中小銀行的生態。進入2017年之後,銀行業的經營就開始發生嚴重分化。
  • 中小銀行覺醒了!70%已成立金融科技一級部門
    在近日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數字銀行論壇上,平安集團聯席CEO陳心穎提出,中國銀行業ROE增速從2012年的20.51%下降到2020年的10.04%,銀行業的綜合價值回報正在持續收窄。這其中,中小銀行面臨的困境更為明顯。中小銀行該如何突破這種被兩面夾擊的困境?
  • 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成大趨勢 中小銀行為何望而卻步?
    而中國這一指標已高達87%,其中,銀行業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變化是促使這一指標飛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目前有30%的銀行建立了數字能力的中心,有37%的銀行已經通過風投布局金融科技,目前9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都已經有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在12月11日第四屆中國數字銀行論壇上,金融壹帳通企業金融總經理蔣寧透露出這樣一組數據。
  • 王劍:中小銀行業績分化的根源是什麼?
    本文選取披露財務數據的197家城商行和農商行為樣本銀行,簡單回顧過去十多年中小銀行的發展歷程,發現是否偏離風險定價原理是中小銀行經營分化中的關鍵因素。 中小銀行分化背後的風險定價原理 近年來,我國中小銀行出現嚴重分化,很多中小銀行經營效益不佳,197家樣本銀行中僅39家ROA超過1%(行業平均水平),有個別甚至陷入困境,同時又有一些中小銀行經營成效依然很好,處於全行業前列,這背後根源值得深思。
  • 【金融頭條】中小銀行迎大考:會計新準則轉換大限倒計時 業內人士...
    根據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的路線圖,所有非上市銀行(主要為中小銀行)將於2021年1月1日開始實施新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以下簡稱「新準則」)。「我們正在按照財政部要求穩步推進中。」12月4日,一家北方的城商行人士說。此時距離大限還有不到一個月,留給中小銀行調整適用新準則的時間不多。
  • 《中國金融》|周學東:中小銀行金融風險主要源於公司治理失靈...
    編者按7月3日,《經濟日報》刊發了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的文章《完善公司治理是金融企業改革的重中之重》,完善公司治理是金融企業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2016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明確支持經合組織公司治理原則和中小企業融資高級原則。為了深化對金融企業公司治理的理解和認識,本刊編輯部策劃「持續完善金融企業公司治理」專題,約請人民銀行和監管機構領導以及專家學者多角度、全方位對如何完善金融企業公司治理進行深入分析。
  • 中關村銀行行長楊新軍:場景智慧金融 中小銀行的「思變」之路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中關村銀行行長楊新軍:場景智慧金融,中小銀行的「思變」之路11月11日,北京中關村銀行行長楊新軍出席「第十五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中小機構主題論壇」,發表題為《場景智慧金融:中小銀行的「思變」之路》的主題演講。
  • 多家中小銀行同業存單計劃縮量 負債端管理能力面臨考驗
    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 吳限)在結構性存款、靠檔計息類定存產品監管趨嚴的背景下,中小銀行對同業資金的依賴性更強。然而,在2019年個別中小銀行風險事件爆發以及資信水平並未提高等影響下,不少中小銀行縮減2020年同業存單發行額度申報,有些銀行甚至減半。
  • 「黑鐵時代」的降臨與中小銀行的「攻守易位」
    2019年10月19日,銀保監會下發了關於《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規定「商業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應當具備普通類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繼在同業市場打破剛兌、保本理財行將退出之後,中小銀行以高成本吸納結構化存款的通道也將被堵死。截至2019年10月份,中小銀行的結構化存款總額為11萬億,在總存款中的佔比達到7%,在中小銀行存款中的佔比則接近9%。
  • 山西金融系統地震:中小銀行成了德御系提款機,多位官員密集落馬
    另一家德御系公司——晉中金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至今仍持有潞城農商行9.67%股權,三家公司合計持有潞城農商行股份超過25%。儘管這三家公司沒有股權關係,但《中國新聞周刊》獲得的一份德御系企業資料列表顯示,這三家公司均列其中。在這份15億元的信託合同中,德御系在其中扮演了貸款人、擔保人和借款人三種角色,相當於自己貸款給自己。
  • 又一家城商行IPO獲受理 搶灘登陸A股中的中小銀行還有16家
    從證監會1月23日公告披露情況看,目前有16家銀行在A股排隊。分析人士認為,在監管鼓勵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優化結構背景下,2018年9月以來,一批紮根區域、經營業績較好的中小銀行密集上市融資,以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 金融科技巨頭紛紛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對銀行有什麼影響?
    網際網路存款產品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近年來漸成部分中小銀行特別是民營銀行吸收存款的重要渠道。 2018年,京東金融上線了富民銀行的存款產品「富民寶」,業內普遍認為這是網際網路存款的開端。京東數科的招股書也顯示,京東數科幫助金融機構的存款產品實現規模化增長。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累計為金融機構推薦了超200萬存款用戶。
  • 《商業銀行法》時隔五年迎大修,中騰信為中小銀行賦能
    《清華金融評論》認為,區域性商業銀行資產規模並不大,抗風險能力弱,一旦跨區域開展業務很容易引發風險。同時有不少區域性銀行都在開展網絡業務,間接實現資金跨區域配置,一旦新法落地,這部分網絡業務同樣會受到衝擊。無論是時代和行業演化趨勢,還是銀行業務變革轉型倒逼,都決定了區域性商業銀行必須全面推進數位化轉型,不斷加大金融科技投資力度,才能兼顧合規和效益。
  • 2020年500多項金融政策大全
    來源:任博宏觀論道在宏觀經濟金融形勢分析後(詳見【年終大戲、重磅來襲】2020年宏觀經濟金融回顧與2021年展望),我們嘗試從政策層面進一步討論,畢竟在中國,政策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相較於2020年上半年較為複雜的內外環境以及頻繁釋放的寬鬆政策信息(詳見2020年以來300項金融相關政策信息全解),2020年下半年發布的政策信息則多以回歸常態軌道為主。
  • 中小銀行不能「小而不倒」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報 評論員 劉鵬 4月2日,國家審計署發布的2019年第1號審計結果公告顯示,7個省(區)的部分地方性金融機構存在不良貸款率高、撥備覆蓋率低、資本充足率低、掩蓋不良資產等問題。
  • 什麼情況?六大國有行齊發公告 這類存款產品規則「有變」,中小銀行...
    12月14日,工、農、中、建、交、郵六家國有銀行發布公告稱,自2021年1月1日起,目前採用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產品,計息規則將調整為提前支取按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旨在讓利實體經濟事實上,在此次六大行公布調整計息以前,已有多家銀行宣布暫停「靠檔計息類」產品發售。例如,廣發銀行於9月11日宣布,終止「定活智能通」及「智能分段計息」業務。
  • 燦谷、易鑫2019財報亮眼 汽車金融行業馬太效應初顯
    財報顯示,2019年,易鑫與12家銀行及金融機構合作,通過貸款促成服務促成約34.7萬筆融資交易,同比增長141%,佔全年汽車融資總交易量的66%,2018年這一佔比還只有30%。同時,公司助貸業務收入亦同比上升210%,達到16.6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