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覺醒了!70%已成立金融科技一級部門

2020-12-22 輕金融

中小銀行數位化以「小步快跑」的模式,使每一塊投入都可預期、可衡量收效,才能讓眾多參與者有信心走下去。

來源:輕金融 作者:尚志科

「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以此來形容中小銀行近兩年所面臨的困境,可謂貼切。

一方面,從中小銀行自身經營看,面臨著經營業績放緩與資產質量壓力,同時受資金、人才、客戶、科技能力等因素制約,轉型面臨重重難題;

另一方面,從外部環境看,全國性銀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和業務下沉,金融科技巨頭也紛紛加大零售下沉,使得無論技術研發領域還是業務層面,中小銀行都遭受不可承受之重。

在近日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數字銀行論壇上,平安集團聯席CEO陳心穎提出,中國銀行業ROE增速從2012年的20.51%下降到2020年的10.04%,銀行業的綜合價值回報正在持續收窄。這其中,中小銀行面臨的困境更為明顯。

中小銀行該如何突破這種被兩面夾擊的困境?《2020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金融科技成為不少中小銀行轉型的突破口,有超七成的銀行設有金融科技一級部門。

不過,如何從自身資源稟賦和業務特點出發,找到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道路,中小銀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01

數位化轉型困境:面臨內外夾擊

在筆者跟部分監管人士與中小銀行的交流中發現,中小銀行數位化最為擔心的一個點,就是資金投入大、見效慢,能否找到快速見效、成本又可控的突破點至關重要。

相比全國性銀行,中小銀行經營範圍以本地化為主,普遍收入結構單一,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長期依賴線下渠道,使得中小銀行數位化經營能力與線上渠道欠缺,而與外部平臺進行合作也面臨成本難題。

站在當前的十字路口,數位化轉型對於中小銀行已然是生死之戰。

不容忽視的是,中小銀行受到外部衝擊也越來越明顯。無論是全國性銀行與網際網路巨頭的下沉以及雙方的深入合作,都將對中小銀行帶來一定的擠出效應。《報告》指出,2019年以來,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行在金融科技領域狂飆突進,成為中小銀行經營發展的外部挑戰。

雖然越來越多中小銀行把數位化作為轉型突破口,但仍然面臨如下突出痛點:資金實力不足;人才缺乏;數據信息質量較差;金融科技與業務融合度不夠深入;開放平臺建設能力欠缺;零售業務獲客渠道單一等。

尤其是金融科技人才的缺乏,一直是中小銀行長期面臨的重要難題。正如金融壹帳通董事長兼CEO葉望春指出的,「金融科技時代,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但說到底還是金融科技人才的競爭」。

可以說,如何更好地尋求外腦合作,破解人才稀缺和培養難的瓶頸,將是拓展中小銀行生存空間的可行途徑之一。

也有不少中小銀行開始把開放銀行作為突破口,不過在開放合作方面,中小銀行需要提升與外部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在ToB的供應鏈金融和ToC的場景消費金融等方面,受制於規模和創新的不足,生態平臺的建設還有很大空間。」《報告》指出。

02

中小銀行突圍之道:「小步快跑」

小銀行就不能擁有「高科技」嗎?答案是否定的。

據筆者了解,一位中小銀行部門負責人2018年曾參觀美國舊金山銀行,這家銀行總資產不超5億美元,年利潤數百萬美元,員工只有70多人。這樣的社區銀行如何做好系統的搭建?

出乎意料的是,這家小銀行並不開發任何科技和業務系統,而是全部採購自矽谷的金融科技公司,每年投入僅佔營業支出5%左右,只有2名專職人員日常維護。

這給行業的啟示是,相比大型銀行,中小銀行最大的優勢在於靈活,中小銀行突圍金融科技更重要的是突破思維局限,與自身資源稟賦相結合,走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道路。

贛州銀行首席信息官李徽翡也指出,中小銀行在數位化轉型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權衡好投入和產出的關係,中小銀行可以以「小步快跑」的模式,使每一塊投入都有可預期、可衡量的收效,「這樣才能讓眾多參與者有信心堅持走下去。」

金融科技的快速變革,不止是給中小銀行帶來了壓力,更重要的是帶來了機遇和動力。無論是降低科技創新成本,還是藉助技術紅利帶來更大的回報,抓住數字經濟、「網際網路+」、「新基建」的機會,都是中小銀行的新機遇。

面對金融科技帶來的增長空間,大量中小銀行已經開始覺醒。《報告》指出,2020年有超過7成的銀行設立了單獨一級部門,比去年的調查數據提高了近 25%,對金融科技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投入的增加和組織變革使得不少中小銀行信息科技研發的支撐條件大為改善。但這種基於「內嵌化」的組織架構變革,距離銀行4.0時代和大型銀行組織變革的力度相比,中小銀行尚未真正達到「敏捷組織變革」這一要求。

當下,如何利用科技手段進一步激發特色優勢,是一個系統工程,全面的數位化轉型刻不容緩。「數位化應用包含數位化營銷、數位化風控、數位化服務,這應該是橫向一體化、縱向全覆蓋的形式。」陳心穎指出。

要做好全面的數位化轉型,中小銀行單打獨鬥是行不通的,借力和整合成為必然。

「中小銀行可通過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夯實信息系統基礎服務能力,穩妥推進金融科技布局,緩解人力資源不足、技術實力欠缺等問題。」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2020年一份調研中指出。

《報告》也給出建議,「中小銀行需要依靠第三方合作以及銀行之間的聯合互助,實現技術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03

第三方賦能:有了實質性突破

曾經,有一些觀點認為,中小銀行與金融科技合作不僅地位不對等、成本投入大,同時效果也難以評估。值得關注的是,近兩年得益於金融科技整體行業的快速發展,中小銀行在開放平臺和生態建設上有了實質性的突破,與第三方科技合作成效顯著。

《報告》顯示,中小銀行與政府部門、行業平臺的數據共享度達到80%,行業賦能的產業鏈金融生態和基於API等技術的場景金融服務廣度均開始提速。

中信建投證券指出,自身金融科技投入和客戶基礎較弱的小型銀行,多採用加入已成熟金融生態圈或報團取暖共建生態圈的模式。

調研也顯示,很多中小銀行負責人都表示,通過聯盟和平臺合作的形式強化中小銀行金融服務,對中小銀行提升技術研發能力、優化科技應用融合等都具有積極意義。

在以中小銀行聯盟為代表的行業平臺上進行同業合作,成為中小銀行開放布局的一個有效途徑。

在數位化轉型這場戰役中,2017年中國平安與全國260多家中小銀行聯合發起成立中小銀行網際網路金融聯盟成為先行者,會員單位已超過260家,涵蓋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村鎮銀行等機構,總資產超過55萬億元,成為備受廣大中小銀行青睞的金融科技合作聯盟。

「中小銀行網際網路金融聯盟的成立,就是致力於成為國內最有價值的銀行金融機構交流、互動、合作的大平臺,攜手全行業為實現數位化轉型提供多項服務。」葉望春表示。

不僅如此,在開放銀行建設的過程中,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約30%的受訪銀行表示,從專業金融科技公司採購整體技術解決方案能夠「有效提升業務價值」。

在中小銀行網際網路金融聯盟和眾多中小銀行數位化數位化轉型的背後,一些實力強大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將自身科技能力積極開放出來,起到了更明顯的推動作用。

以金融壹帳通為例,作為從平安集團孵化出的金融科技公司,公司連接了技術和場景的需求方、供給方,為中小銀行提供全流程、全體系商業科技服務。據統計,截至2020年6月末,金融壹帳通服務客戶已涵蓋中國全部的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99%的城商行和53%的保險公司。

從實踐來看,以金融壹帳通為代表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對很多中小銀行的業務支撐效果提速明顯。天府銀行行長助理兼首席信息官邢呈禮提到,天府銀行已經與20多家金融機構開展了深度的科技合作,或是相互使用獨立開發的信息科技系統。「中小銀行只有將開放合作落到實處,才能實現金融科技的互利和共贏。」

與其他金融科技公司不同,金融壹帳通是平安集團「金融+科技」雙驅動戰略的重要承載者,打造了人工智慧、大數據和區塊鏈等前沿科技實力。2017年至今,金融壹帳通用於研發的投入累計超過34億元,高強度科技投入使得公司可以作為第三方機構對傳統金融機構進行賦能。

自成立以來,公司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申請與保護。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球專利申請累計4327項,其中境外專利申請945項。

在數位化轉型中,中小銀行需要的不是一套解決方案,而是系統化的全面的解決方案。在這方面,金融壹帳通共有16大解決方案,覆蓋了從營銷獲客、風險管理和客戶服務的全流程服務,以及從數據管理、智慧經營到雲平臺的底層技術服務,契合了中小銀行迫切的數位化轉型需求。

為了破解中小銀行在數位化轉型上的投入與產出難題,金融壹帳通還在業內率先提出「技術+業務」雙賦能模式,幫助金融機構實現「三升兩降」。

這樣的模式與理念驅動下,使得中小銀行與其合作更為順暢,正如葉望春所說,「在過去五年裡,金融壹帳通陪伴金融機構走過了數位化轉型的初始階段,也積累了大量的一手經驗。疫情之後,中小銀行延續並加強數位化迭代升級的趨勢已成共識。」

04

結語

金融科技大變革未來已來,金融科技公司與中小銀行一樣需要不斷創新。

在前期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的基礎上,金融壹帳通正在向「整車式輸出」升級,為金融機構提供全流程、端到端的科技賦能,探索深化賦能會員、賦能行業的合作模式,從而助力更多中小銀行快速找到自身轉型路徑。

隨著公司科技投入的增加與科技實力不斷的完善,以及一批優秀案例的落地,金融壹帳通也越來越懂得中小銀行的需求,逐漸成長為值得中小銀行長期信賴的、有價值的平臺。

【輕金融好文】

1、誰是銀行業金融科技之王?

2、2019銀行業十佳文章【輕金融】

3、300萬銀行人迎來一位「新同事」

4、2020銀行金融科技最新布局!

5、30萬億工行金融科技革命!

6、某城商行消費貸規模,比農行、招行還大

7、銀行雲大爆發!三類玩家角逐千億市場

8、各大銀行零售業務含金量比拼

9、工行、建行的「較量」 | 輕金融

10、網際網路銀行:ROE最高的民營銀行「物種」

11、中小銀行正遭遇一場金融科技生死戰

12、中小銀行信用卡業務報告!(史上最全)

相關焦點

  • 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成大趨勢 中小銀行為何望而卻步?
    而中國這一指標已高達87%,其中,銀行業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變化是促使這一指標飛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目前有30%的銀行建立了數字能力的中心,有37%的銀行已經通過風投布局金融科技,目前9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都已經有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在12月11日第四屆中國數字銀行論壇上,金融壹帳通企業金融總經理蔣寧透露出這樣一組數據。
  • 中關村銀行行長楊新軍:場景智慧金融 中小銀行的「思變」之路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中關村銀行行長楊新軍:場景智慧金融,中小銀行的「思變」之路11月11日,北京中關村銀行行長楊新軍出席「第十五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中小機構主題論壇」,發表題為《場景智慧金融:中小銀行的「思變」之路》的主題演講。
  • 聯合28家金融機構,中原銀行主導成立亞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陳玉堯 通訊員 李昂 王雁語)9月17日上午,在「2020中國金融科技產業峰會|中新(蘇州)金融科技應用博覽會」期間,中原銀行作為主導行,在亞洲金融合作聯盟的組織推動下,聯合28家中小金融機構,成立亞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
  • 回顧「鑫合金融家俱樂部」這7年,中小銀行都經歷了什麼?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小銀行之間的相互交流、共享共建顯得尤為重要。於是,2013年10月31日,在南京銀行的倡議下, 65家中小銀行以「資金聯合投資項目」為基礎,共同發起成立了「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樂部」。
  • 九卦|中小銀行突圍之路:金融科技玩轉新電商
    反觀傳統商業銀行,App活躍度差,缺乏用戶的高頻使用,自然也沒有展現出金融服務的切入點。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此前就有業內金融科技專家建議:銀行轉型,要立足於挖掘現有客戶的發展潛力,尤其是過去幾年因為各種原因而「冬眠」的用戶,激活與釋放這部分客群的需求。
  • 【金融頭條】中小銀行迎大考:會計新準則轉換大限倒計時 業內人士...
    基於此,今年9月,艾亞萍所在的財務會計專業委員會已將這份針對中小銀行的調研報告報送至財政部及銀保監會,並向財政部發函,建議政策制定部門充分考慮銀行業實際情況,給予非上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或部分確有困難的機構)延期1至2年執行新準則的過渡安排。
  • 中小銀行面臨四大壓力,破局之路抱團取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自1995年第一家城商行成立至今,中小銀行發展已有25年。目前,我國中小銀行共4005家,資產規模近80萬億元,約佔整個銀行業規模的四分之一。南京銀行行長林靜然在11月26日的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樂部2020年成員行年度會議上坦言,主要壓力有四:一是銀行業發展分化加劇,國有大行依託資金成本優勢,優質資產向大行集中,且中小銀行自身分化加劇,市場和同業競爭壓力加大;二是銀行結構性存款全年壓降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同業剛兌打破後,形成流動性分層格局,中小銀行同業負債成本提高;三是信貸類資產收益率持續下行,而負債成本相對剛性,利差呈進一步收窄趨勢;四是中小銀行科技運用能力面臨更高要求
  • 濟寧銀行榮膺「2020鐵馬—最具科技競爭力中小銀行」
    作為本次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天舉行的「2020第三屆鐵馬中小銀行評選」頒獎典禮上,濟寧銀行憑藉領先的數位化轉型成果、良好的經營業績及各方面的優異表現,榮膺「2020鐵馬—最具科技競爭力中小銀行」。這也是濟寧銀行繼11月23日榮獲「2020年卓越競爭力價值成長銀行」之後獲得的又一年度獎項,標誌著濟寧銀行的品牌影響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全國城商行得到廣泛認可。
  • 金融科技巨頭紛紛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對銀行有什麼影響?
    據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提供的數據顯示,通過第三方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銷售的存款均為定期,以3年、5年期為主。1年期利率最高為2.25%,3年期4.125%、5年期4.875%,均已接近或者達到全國自律定價機制的上限。
  • 【首席視野】西澤研究院趙建:金融周期末端裡的中小銀行——誰將勝...
    一旦中小銀行與地方政府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往往也會產生一個與歐債類似的債務過度膨脹邏輯:在預算和風險軟約束下,產生內在的資產負債表擴張衝動,造成不對稱的過度風險累積。因為,公司治理層面缺乏清晰的產權歸屬和制衡結構,導致了業務層面的財政金融化或金融財政化。在潛在的政策博弈中則表現為:層層依賴更高級信用的宏觀剛兌。
  • 《中國金融》|周學東:中小銀行金融風險主要源於公司治理失靈...
    諸多中小銀行的風險,其背後的根源在於公司治理失靈,以及與之相關的金融腐敗和違法犯罪。本文通過深入剖析接管包商銀行這個典型案例,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分析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銀行公司治理失範的突出表現,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中小銀行公司治理有效範式的幾點建議。
  • 金融壹帳通黃潤中: 金融科技人才普遍供不應求
    從「 2020金融街(000402,股吧)論壇年會」到「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金融科技」都是熱議的話題。當前,我國金融科技應用在許多方面已處於世界前列,行動支付、電子清算、網上銀行、數字信貸飛速發展。  談及中小銀行金融科技創新,日前,金融壹帳通監事長黃潤中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政策層面,不應孤立地看待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
  • 深圳金融名片·年度金融科技公司獲獎詞
    深圳樂信控股有限公司深圳樂信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信」)成立於2013年8月,是中國領先的新消費服務平臺。通過科技創新不斷創造新消費方式,樂信打造了以分期消費品牌分期樂、數位化全場景分期消費產品樂花卡、會員制消費服務品牌樂卡為核心的新消費服務生態,用戶數突破1億,年交易額接近2000億元。樂信為金融機構提供技術、風控、用戶運營等消費金融全產業鏈的服務,幫助近200家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銀行提升科技能力。
  • 拉卡拉多維度整合輸出,助力中小銀行打好數位化「翻身仗」
    對於很多中小銀行而言,在內外部壓力不斷加大,生存發展空間被大行擠壓的行業背景下,藉助金融科技加快數位化轉型步伐,成為改善生存環境、實現突圍的必經之路。相較於大中型銀行和新型網際網路銀行,我國地方中小銀行數位化轉型總體處於初步探索階段,在體制機制、技術應用、數據治理、生態合作、風險疊加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難題。
  • 行業秩序或將重構,中騰信持續專注金融科技
    為規範小貸公司網絡小貸業務,統一監管規則和經營規則,日前,中國銀保監會會同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起草了《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此前,網絡小貸業務通過跨省經營,以ABS等方式融入資金,突破融資槓桿約束,急劇放大槓桿倍數,行業規模擴張很快。
  • 142家中小銀行大佬金陵論劍:Fintech助力銀行業超空間躍遷
    中小銀行如何與Fintech競合?Fintech於中小銀行的運用現狀如何?未來,Fintech還有哪些具想像力的躍遷可能實現?當一群銀行行長與阿里聚首,一場「論劍」盛宴就此啟幕文 | 《投資時報》記者 安喆金融科技or科技金融?也許,很難將它們區別清楚。
  • 山西金融系統地震:中小銀行成了德御系提款機,多位官員密集落馬
    不過,在這些實業外衣之下,田文軍的核心主業始終在金融領域。曾經作為合伙人的張俊德和任永青在德御農業成立後之後,另起爐灶成立新的農業公司。張俊德和任永青兩家公司的管理層人員均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目前公司與田文軍沒有任何關係。其中一位負責人舉例說:「田文軍那時收購的是晉中德御農貿有限公司,我們現在的公司主體是山西德御農貿有限公司,這是兩家完全不同的公司。」
  • 金融科技人才缺口巨大 中騰信為銀行轉型升級賦能
    來源:時刻頭條隨著數位化時代的到來,金融數位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相關科技人才需求缺口不斷加大。普華永道在報告中指出,國內金融科技人才缺口超150萬。如何加快金融科技人才布局,從而在數位化轉型的趨勢中搶佔先機,已經是很多傳統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銀行,迫在眉睫的問題。
  • 又一家城商行IPO獲受理 搶灘登陸A股中的中小銀行還有16家
    證監會官網顯示,湖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湖州銀行」)IPO申請材料已於1月20日獲證監會接收。 從證監會1月23日公告披露情況看,目前有16家銀行在A股排隊。分析人士認為,在監管鼓勵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優化結構背景下,2018年9月以來,一批紮根區域、經營業績較好的中小銀行密集上市融資,以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 中小銀行上雲「縮影」:花四個月敲定雲平臺,開發周期縮短30%
    6月5日,阿里雲宣布加碼「數字農信」戰略,進一步加速金融科技賦能中小銀行,助力農信社、農商行等中小銀行形成特有的創新型服務業態。就在此前不久,民營銀行華瑞銀行與阿里雲正式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推動華瑞銀行核心業務系統加速向雲架構轉型。敲定上雲隨著金融機構上雲不斷深入,金融雲市場角逐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