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數位化以「小步快跑」的模式,使每一塊投入都可預期、可衡量收效,才能讓眾多參與者有信心走下去。
來源:輕金融 作者:尚志科
「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以此來形容中小銀行近兩年所面臨的困境,可謂貼切。
一方面,從中小銀行自身經營看,面臨著經營業績放緩與資產質量壓力,同時受資金、人才、客戶、科技能力等因素制約,轉型面臨重重難題;
另一方面,從外部環境看,全國性銀行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和業務下沉,金融科技巨頭也紛紛加大零售下沉,使得無論技術研發領域還是業務層面,中小銀行都遭受不可承受之重。
在近日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數字銀行論壇上,平安集團聯席CEO陳心穎提出,中國銀行業ROE增速從2012年的20.51%下降到2020年的10.04%,銀行業的綜合價值回報正在持續收窄。這其中,中小銀行面臨的困境更為明顯。
中小銀行該如何突破這種被兩面夾擊的困境?《2020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金融科技成為不少中小銀行轉型的突破口,有超七成的銀行設有金融科技一級部門。
不過,如何從自身資源稟賦和業務特點出發,找到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道路,中小銀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01
數位化轉型困境:面臨內外夾擊
在筆者跟部分監管人士與中小銀行的交流中發現,中小銀行數位化最為擔心的一個點,就是資金投入大、見效慢,能否找到快速見效、成本又可控的突破點至關重要。
相比全國性銀行,中小銀行經營範圍以本地化為主,普遍收入結構單一,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長期依賴線下渠道,使得中小銀行數位化經營能力與線上渠道欠缺,而與外部平臺進行合作也面臨成本難題。
站在當前的十字路口,數位化轉型對於中小銀行已然是生死之戰。
不容忽視的是,中小銀行受到外部衝擊也越來越明顯。無論是全國性銀行與網際網路巨頭的下沉以及雙方的深入合作,都將對中小銀行帶來一定的擠出效應。《報告》指出,2019年以來,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行在金融科技領域狂飆突進,成為中小銀行經營發展的外部挑戰。
雖然越來越多中小銀行把數位化作為轉型突破口,但仍然面臨如下突出痛點:資金實力不足;人才缺乏;數據信息質量較差;金融科技與業務融合度不夠深入;開放平臺建設能力欠缺;零售業務獲客渠道單一等。
尤其是金融科技人才的缺乏,一直是中小銀行長期面臨的重要難題。正如金融壹帳通董事長兼CEO葉望春指出的,「金融科技時代,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但說到底還是金融科技人才的競爭」。
可以說,如何更好地尋求外腦合作,破解人才稀缺和培養難的瓶頸,將是拓展中小銀行生存空間的可行途徑之一。
也有不少中小銀行開始把開放銀行作為突破口,不過在開放合作方面,中小銀行需要提升與外部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在ToB的供應鏈金融和ToC的場景消費金融等方面,受制於規模和創新的不足,生態平臺的建設還有很大空間。」《報告》指出。
02
中小銀行突圍之道:「小步快跑」
小銀行就不能擁有「高科技」嗎?答案是否定的。
據筆者了解,一位中小銀行部門負責人2018年曾參觀美國舊金山銀行,這家銀行總資產不超5億美元,年利潤數百萬美元,員工只有70多人。這樣的社區銀行如何做好系統的搭建?
出乎意料的是,這家小銀行並不開發任何科技和業務系統,而是全部採購自矽谷的金融科技公司,每年投入僅佔營業支出5%左右,只有2名專職人員日常維護。
這給行業的啟示是,相比大型銀行,中小銀行最大的優勢在於靈活,中小銀行突圍金融科技更重要的是突破思維局限,與自身資源稟賦相結合,走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道路。
贛州銀行首席信息官李徽翡也指出,中小銀行在數位化轉型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權衡好投入和產出的關係,中小銀行可以以「小步快跑」的模式,使每一塊投入都有可預期、可衡量的收效,「這樣才能讓眾多參與者有信心堅持走下去。」
金融科技的快速變革,不止是給中小銀行帶來了壓力,更重要的是帶來了機遇和動力。無論是降低科技創新成本,還是藉助技術紅利帶來更大的回報,抓住數字經濟、「網際網路+」、「新基建」的機會,都是中小銀行的新機遇。
面對金融科技帶來的增長空間,大量中小銀行已經開始覺醒。《報告》指出,2020年有超過7成的銀行設立了單獨一級部門,比去年的調查數據提高了近 25%,對金融科技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投入的增加和組織變革使得不少中小銀行信息科技研發的支撐條件大為改善。但這種基於「內嵌化」的組織架構變革,距離銀行4.0時代和大型銀行組織變革的力度相比,中小銀行尚未真正達到「敏捷組織變革」這一要求。
當下,如何利用科技手段進一步激發特色優勢,是一個系統工程,全面的數位化轉型刻不容緩。「數位化應用包含數位化營銷、數位化風控、數位化服務,這應該是橫向一體化、縱向全覆蓋的形式。」陳心穎指出。
要做好全面的數位化轉型,中小銀行單打獨鬥是行不通的,借力和整合成為必然。
「中小銀行可通過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夯實信息系統基礎服務能力,穩妥推進金融科技布局,緩解人力資源不足、技術實力欠缺等問題。」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2020年一份調研中指出。
《報告》也給出建議,「中小銀行需要依靠第三方合作以及銀行之間的聯合互助,實現技術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03
第三方賦能:有了實質性突破
曾經,有一些觀點認為,中小銀行與金融科技合作不僅地位不對等、成本投入大,同時效果也難以評估。值得關注的是,近兩年得益於金融科技整體行業的快速發展,中小銀行在開放平臺和生態建設上有了實質性的突破,與第三方科技合作成效顯著。
《報告》顯示,中小銀行與政府部門、行業平臺的數據共享度達到80%,行業賦能的產業鏈金融生態和基於API等技術的場景金融服務廣度均開始提速。
中信建投證券指出,自身金融科技投入和客戶基礎較弱的小型銀行,多採用加入已成熟金融生態圈或報團取暖共建生態圈的模式。
調研也顯示,很多中小銀行負責人都表示,通過聯盟和平臺合作的形式強化中小銀行金融服務,對中小銀行提升技術研發能力、優化科技應用融合等都具有積極意義。
在以中小銀行聯盟為代表的行業平臺上進行同業合作,成為中小銀行開放布局的一個有效途徑。
在數位化轉型這場戰役中,2017年中國平安與全國260多家中小銀行聯合發起成立中小銀行網際網路金融聯盟成為先行者,會員單位已超過260家,涵蓋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村鎮銀行等機構,總資產超過55萬億元,成為備受廣大中小銀行青睞的金融科技合作聯盟。
「中小銀行網際網路金融聯盟的成立,就是致力於成為國內最有價值的銀行金融機構交流、互動、合作的大平臺,攜手全行業為實現數位化轉型提供多項服務。」葉望春表示。
不僅如此,在開放銀行建設的過程中,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約30%的受訪銀行表示,從專業金融科技公司採購整體技術解決方案能夠「有效提升業務價值」。
在中小銀行網際網路金融聯盟和眾多中小銀行數位化數位化轉型的背後,一些實力強大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將自身科技能力積極開放出來,起到了更明顯的推動作用。
以金融壹帳通為例,作為從平安集團孵化出的金融科技公司,公司連接了技術和場景的需求方、供給方,為中小銀行提供全流程、全體系商業科技服務。據統計,截至2020年6月末,金融壹帳通服務客戶已涵蓋中國全部的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99%的城商行和53%的保險公司。
從實踐來看,以金融壹帳通為代表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對很多中小銀行的業務支撐效果提速明顯。天府銀行行長助理兼首席信息官邢呈禮提到,天府銀行已經與20多家金融機構開展了深度的科技合作,或是相互使用獨立開發的信息科技系統。「中小銀行只有將開放合作落到實處,才能實現金融科技的互利和共贏。」
與其他金融科技公司不同,金融壹帳通是平安集團「金融+科技」雙驅動戰略的重要承載者,打造了人工智慧、大數據和區塊鏈等前沿科技實力。2017年至今,金融壹帳通用於研發的投入累計超過34億元,高強度科技投入使得公司可以作為第三方機構對傳統金融機構進行賦能。
自成立以來,公司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申請與保護。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球專利申請累計4327項,其中境外專利申請945項。
在數位化轉型中,中小銀行需要的不是一套解決方案,而是系統化的全面的解決方案。在這方面,金融壹帳通共有16大解決方案,覆蓋了從營銷獲客、風險管理和客戶服務的全流程服務,以及從數據管理、智慧經營到雲平臺的底層技術服務,契合了中小銀行迫切的數位化轉型需求。
為了破解中小銀行在數位化轉型上的投入與產出難題,金融壹帳通還在業內率先提出「技術+業務」雙賦能模式,幫助金融機構實現「三升兩降」。
這樣的模式與理念驅動下,使得中小銀行與其合作更為順暢,正如葉望春所說,「在過去五年裡,金融壹帳通陪伴金融機構走過了數位化轉型的初始階段,也積累了大量的一手經驗。疫情之後,中小銀行延續並加強數位化迭代升級的趨勢已成共識。」
04
結語
金融科技大變革未來已來,金融科技公司與中小銀行一樣需要不斷創新。
在前期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的基礎上,金融壹帳通正在向「整車式輸出」升級,為金融機構提供全流程、端到端的科技賦能,探索深化賦能會員、賦能行業的合作模式,從而助力更多中小銀行快速找到自身轉型路徑。
隨著公司科技投入的增加與科技實力不斷的完善,以及一批優秀案例的落地,金融壹帳通也越來越懂得中小銀行的需求,逐漸成長為值得中小銀行長期信賴的、有價值的平臺。
【輕金融好文】
1、誰是銀行業金融科技之王?
2、2019銀行業十佳文章【輕金融】
3、300萬銀行人迎來一位「新同事」
4、2020銀行金融科技最新布局!
5、30萬億工行金融科技革命!
6、某城商行消費貸規模,比農行、招行還大
7、銀行雲大爆發!三類玩家角逐千億市場
8、各大銀行零售業務含金量比拼
9、工行、建行的「較量」 | 輕金融
10、網際網路銀行:ROE最高的民營銀行「物種」
11、中小銀行正遭遇一場金融科技生死戰
12、中小銀行信用卡業務報告!(史上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