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在今天的哪裡,為何諸葛亮...

2021-01-13 上遊新聞

祁山在甘肅省禮縣東部,原來叫做祁山鄉,2014年改為祁山鎮。

諸葛亮在歷史上一共五次北伐,演義裡六次北伐。這一系列軍事行動被後世歸納總結成了四個字:六出祁山。諸葛亮在五次北伐軍事行動裡,走了三次隴西大道,走了一次散關故道,最後一次是褒斜道。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整個用兵重心,在西不在東。

儘管諸葛亮一共只出過兩次祁山,但從文化意義上來說,祁山已經成為了諸葛丞相北伐的一個標誌、一個品牌,或者說一個與他緊密相連的精神圖騰。

出祁山就是北伐,北伐就是出祁山,兩者密不可分。

為什麼做出重西輕東的決策?原因有幾個,比如隴西地區曹魏勢力薄弱,且有氐、羌可資利用;比如隴西地區地勢較高,且可居高臨下直入關中,與漢中形成鉗形攻勢;比如諸葛亮用兵謹慎,不寄希望於一役,而是徐圖緩進,隴西恰好可為一塊堅實的踏腳石。

但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讓諸葛亮選擇了走隴西地區?

從漢中到隴西,有一條相對寬闊的通道,叫做祁山古道。這條通道從東南的漢中盆地西源起始,指向西北,形如一條走廊。走廊的南牆是南秦嶺和岷山山系——武都、陰平即在此處——北牆是北秦嶺,完全是穿山尋地而行,婉轉曲折,最後抵達祁山。到了祁山,就等於出了山區,一路開闊可抵天水。

這條走廊除了兩端以外,還有兩個出口,一個出口是在成縣,連通散關故道,可以通過大散關直抵陳倉。暗度陳倉,就是走的這條路。另外一個出口在文縣,這裡古代叫陰平,有一條七百裡的山路,直通綿竹。換句話說,無論諸葛亮是去祁山還是走散關,這裡都是必經之地。所以他五次北伐,有四次都走得這條走廊,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地圖可見,黃色為通道路線,從衛星圖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祁山古道附近的山勢

這一帶的地形相當複雜,西邊朝青藏高原過渡,北邊向黃土高原過渡,南邊向四川盆地過渡,三大地質帶在這裡交會,可想而知地形有多麼錯綜複雜。所謂的通道,只是一系列盆地、谷地、山峪和海拔相對比較低的丘陵組成。這種地形,勉強可以行軍,但對運輸輜重糧草來說,是個徹頭徹尾的噩夢。

除非有河流可以幫忙。

古代搞後勤運輸,效率最高的辦法是漕運,也就是走水路。一條船運走的糧草,可以與幾十輛車相當,且速度要快得多——哪怕是逆流而上,也比拉車更便當。這是摩擦力的選擇。諸葛亮用兵的特點,就是依水而行。他走的路線,一定是有河流可以協助後勤。比如第五次北伐走褒斜道,是因為中途有褒水和斜水。

諸葛亮如此執著地走祁山古道,自然也是因為這裡有水力之便。

天水南部有一座齊壽山,古稱嶓冢。西漢水在這裡發源,流經天水、鹽關、祁山、永興、城關,然後轉向南側,至石橋、江口、龍林、雷壩,掉頭向東,進入西和縣、成縣,抵達略陽,與嘉陵江合流。西漢水的上遊——古稱漾水——和諸葛亮出祁山的路途完全一樣。

另外嘉陵江的源頭之一,發源於鳳縣代王山,流經兩當縣、徽縣,抵達略陽,和西漢水合流。這條路線,恰好與散關故道相合。

圖中藍色為西漢水的大致流向,粉色為嘉陵江的大致流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這兩條水路,與祁山古道、散關故道幾乎重疊。尤其是西漢水,它流經的地區,完全就是蜀漢進攻隴西的路。諸葛亮如果沿西漢水逆流而上的話,從略陽登船,可以一口氣坐船走西漢水、泥水河轉籍水,直到天水城下,真是太貼心了

而往南看,西漢水和嘉陵江一起匯聚在略陽,再通向廣元,和從甘南過來的白龍江合流,三源合一,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嘉陵江,恰與金牛道相接。換句話說,如果有必要,蜀中物資可以不必繞路漢中,從嘉陵江水路直接運抵略陽,接濟北伐。從略陽到廣元這條路,與嘉陵江重疊,因此又叫嘉陵道。

當然,這只是一個大略描述,其實祁山道的支流支路甚多。比如祁山道在西漢水上遊還分為鐵堂峽道、木門道——這三個地名分別和姜維、張郃、密切相關,熟悉北伐史事的人都知道——在中段還有寒峽道、龍門徑、駱谷徑、威武徑,南端有覆津道、鳴水道、青泥河道、木皮嶺道、白水路等……限於篇幅,就不詳細說明,學諸葛亮觀其大要即可。

總之,祁山古道、散關故道有西漢水、嘉陵江可資利用,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北伐的大部分軍事行動都圍繞這條路展開。有水力漕運支撐,他的後勤才跟得上。

而祁山恰好就在這個關鍵節點。

順便說一句題外話,杜甫在乾元二年在天水呆了幾個月,然後也是走的這條路入蜀:他從天水出發,坐船沿西漢水到祁山,然後下船至寒峽、西和縣,再到成縣、徽縣,從青泥河至略陽入川。他一路看風景一路吟詩,加上之前在天水寫的,寫了一百一十七首詩,統稱為隴右詩系列。後世學者考證隴西地區、祁山古道、嘉陵道一帶的史事變遷,杜甫的詩成為極為重要的佐證。「詩史」這個稱號,可不是白給的。

其實諸葛亮並不是第一個發現祁山古道妙用的。東漢安帝朝有一位高人叫虞詡,他曾擔任武都太守,抵禦羌人。在當時,祁山古道極其難走,漕運不通,用驢馬運輸,沿途損耗高達五分之四。虞詡親自主持,「自沮(略陽)至下辯(成縣)數十裡中,皆燒石翦木,開漕船道,以人僦直僱借傭者,於是水運通利,歲省四千餘萬。」 虞詡的開漕效果驚人,他就任時,整個武都才一萬戶左右居民,兩三年功夫就激增到四萬戶,而且鹽米比從前豐富了十倍不止——要想富,先修路!

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前,勘察了一圈虞詡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寫信給劉禪說:「祁山去沮縣五百裡,有民萬戶,矚其丘墟,信為殷矣」。意思是我光是看祁山到略陽這一帶居民區附近的墳頭,就知道他們多富裕了。

這一帶最重要的河流,除了嘉陵江,就是西漢水。很多人看了這名字,很容易和漢水搞混。

其實漢水的發源地是在留壩和鳳縣之間的紫柏山,從這裡至勉縣叫沮水,到了勉縣叫沔水,一直流到南鄭附近,也開始稱為漢水。漢水和西漢水之間,並不聯通,是彼此獨立的兩條水系。

現在問題來了,既然兩條水沒關係,為什麼西漢水要叫西漢水?為啥不叫西嘉陵水?有人提出一個假設,會不會在古代,西漢水和漢水本來相通,是後者的上遊水源,所以才因此得名。後來因為這一帶地質變動很頻繁,導致河流改道,才有了今日之局面。

結果在歷史文獻裡,果然找到了一條證據。在《漢書·高后紀》裡,有這樣一條證據:「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這場地震發生的時間,是公元前186年2月22日,地點正是在略陽。這場地震的結果,導致寧強縣陽安關附近的山體發生大面積滑坡,堵塞了西漢水和漢水之間的通道,讓嘉陵水把西漢水給奪走了。從此西漢、漢水之間再無聯通。而且地震導致氐道、羌道受到嚴重損害,到了虞詡時代才重新修通。

紅線為漢水,黃線為西漢水,藍線為嘉陵水,黃色虛線為西漢水和漢水故河道。為了簡潔清楚,只是標定了大概方向,其實流域標的不是很準確。關於這場地震的詳細考證,推薦去看周宏偉先生的《漢初武都大地震與漢水上遊的水系變遷》,是一篇結合了文獻學、地質學、水文學等多方面專業,以地質證史的典範之作

這事讓人特別遺憾。試想一下,如果西漢水和漢水之間能夠聯起來的話,那等於把益中、漢中和祁山、隴西四個區域完全聯成一片,物流更為順暢,諸葛亮用兵進退自如,北伐說不定會是另外一番局面。

離開西和縣之後,地形地貌已經大體變成了黃土高原,不過四周還有一些秦嶺餘脈縈繞,化為遠方綿綿山脊。開過長道鎮之後是一個丁字路口。朝南邊走,是禮縣縣城,朝北邊走,就是祁山鄉。遠處已經可以看到祁山脈絡。

祁山是岷山——就是「更喜岷山千裡雪」的那個岷山——的支脈,南臨西漢水,北至天水秦城區的尖山,西起大堡子山,東至鹽關鎮鄭家磨。正好與禮縣到天水的道路平行而進,成為側屏。祁山鄉就在主脈之下,西漢水在旁邊流過。在西漢水和祁山鄉之間的平坦田野中,突兀地聳立著一座土山。

山形不是普通的錐形,體型扁平,很像是一艘巨大的軍艦,艦首艦橋都清晰可見,儼然一副城堡的模樣。

這裡,就是祁山堡。

祁山堡

祁山堡的入口是一扇厚實的磚制城門,兩側是兩堵高聳逼人的土壁。土壁的結構完全裸露出來,毫不遮掩,可以看到其壤質很緊緻,上面還有很醒目的一條條土線痕跡。也就是說,祁山堡不是天然形成,而是人工一層層夯起來的。在這裡看到的每一條夯土線,都是三國時期的人一錘子一錘子在版築裡砸出來的。

其實嚴格來說,祁山堡的建成跟諸葛亮沒關係。這地方早在建安年間就有了,當時叫建安城。後來曹魏先佔據此地進行修繕,派兵據守。諸葛亮出祁山時,首先攻克此地,然後才兵發隴西。從此以後,這裡成了蜀漢和曹魏之間拉鋸的戰場,祁山堡也反覆易手。諸葛亮不是祁山堡的建造者,他只是充分利用過它。

那麼,為什麼這個祁山堡要設置在這裡?軍事意圖何在?為什麼在蜀魏拉鋸戰中,祁山這個地方如此重要?

要回答這些問題,可以站在祁山堡的高處,俯瞰四下——幾萬字的北伐分析論文,都不如站在祁山堡頂上這麼一看。

祁山堡這個位置,真是太重要了。

諸葛亮的大軍穿過西和縣的重重秦嶺,在祁山堡西南處離開山區,進入平原——至今那裡還有一個地名叫做川口,即川兵出口——祁山堡恰好扼守在這個出口前方。在祁山堡正對著的山頂,還有諸葛亮觀陣堡的遺蹟,與祁山堡成犄角之勢。

西漢水也流經祁山堡的堡下南方,北去天水,南入西和,其漕運亦在祁山堡的監視範圍內。堡頂距離西漢水不過兩百多米,算上高度優勢的話,弓箭完全可以威脅到船隻。

而在祁山堡的北側,是南北走向的北祁山。沿山麓南側的大路開進,可以直達天水,按古道裡程不過一百二十裡,沿途除了木門之外再無險可據,易攻難守。更何況船隊可以沿西漢水上溯,比陸地行軍更加便利。鄧艾接手隴西地區防務時,輿論認為蜀漢國力已盡,姜維不會再來。鄧艾卻憂心忡忡地表示:「彼以船行,吾以陸軍,勞逸不同。」  這個「船行」,就是借西漢水之力,讓遠來的蜀漢軍反而佔據以逸待勞的優勢。姜維時代尚且如此,諸葛亮時代的優勢就更大了。

而在西南方向,通過祁山堡可抵達禮縣。那裡是直入羌中的通道,可以威脅到南安郡。魏延曾在這附近的陽溪大敗郭淮,而姜維與司馬昭在鐵籠山大戰也在這附近。總之一句話,蜀漢在西北的任何一次軍事行動,都必須以祁山為基點。

祁山堡沒有藏兵洞,不可能駐屯大軍。可見祁山堡這個地方,是一個進攻型的要塞。當一支軍隊奉行防守策略時,它太小了,不適合固守,只能起到監視作用。當一支軍隊打算進攻時,它卻是一個絕佳的出擊基地。可以這麼說,祁山堡是一個通往隴西地區的鑰匙,誰拿到這把鑰匙,誰就推開了隴西的大門,掌握著天水與西和之間廣闊地區的主動權。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諸葛亮的北伐要稱為「兵出祁山」。因為祁山是整個北伐策略的關鍵節點,是大前提。沒有祁山,就沒有一切。這一個「出」字用的非常準確,完全體現出了蜀軍千辛萬苦走出山區,踏上祁山堡這個平原入口時的心情。

要知道,要實現整個北伐,光靠《出師表》可不夠,真正運轉起來,是要靠大量細緻枯燥的準備來支撐,而且諸葛亮事必躬親,親力親為。這些小事在史書都不會有記載,只留下「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杖二十以上親決」幾句短短的描述。這些句子裡隱藏著的工作量,只有在祁山堡頂才能深切地體會到。

諸葛丞相當初站在堡頂,需要思考的事情估計比後人要繁劇十倍吧。這還只是祁山一處,整個北伐的工作量又該有多少?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就連競爭對手都看不下去了,發出「食少事煩安能久乎」的感慨。所以如果想感受諸葛丞相的辛勤到了什麼程度,不用去五丈原,來祁山堡頂站一會兒就知道了。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諸葛亮給自己定的績效考核,他拿到了滿分,然後一去不回。

(本文的原版權者為知乎用戶「馬伯庸」,文章有刪節)

上遊號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上遊號立場,文責作者自負。如有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聯繫上遊新聞。
聯繫郵箱:syh@cqcb.com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到底在哪裡?為何諸葛亮會從這裡北伐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曾經五次徵伐北方的曹魏,後來在《三國演義》中被戲稱為「六出祁山」。而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始於《出師表》,終於五丈原的病逝。
  • 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位於現在的哪裡?為何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而在諸葛亮生前,就曾視一座山為軍事要地,數次北伐都想要奪取下來,此山便是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又被看作六次北伐。但諸葛亮"六出祁山"也僅僅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實際上,正史中的諸葛亮只進行了五次北伐。那麼祁山既然如此重要,它又在如今的哪裡呢?又是為什麼祁山會有如此重要的軍事意義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第一,分析祁山的地理位置。
  • 諸葛亮的「六出祁山」的祁山是在哪裡?為啥諸葛亮會在這裡北伐
    諸葛亮是蜀漢丞相,自從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事業可謂是蒸蒸日上,佔據荊州地區,還西進拿下了益州,佔據半壁江山。即便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也沒有忘記劉備臨死前的囑託,渴望恢復漢室,六出祁山攻打曹魏。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是在哪裡?為啥諸葛亮會在這裡北伐。
  •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裡?為什麼諸葛亮會從這裡北伐
    劉備死後,諸葛亮在劉備臨終前的授權之下,掌握了蜀漢大權,恢復了之前聯合孫權抗擊曹魏的基本國策。諸葛亮的餘生,主要以北伐曹魏為主,甚至有人將諸葛亮的北伐,歸納為「六出祁山」。那麼,所謂的「祁山」是什麼地方?並且為什麼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會選擇在這裡?
  • 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如今在哪,為何它的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如今在哪,為何它的軍事意義如此重要?導語:三國時期最壯烈的戰爭,那當屬北伐戰爭無疑。當時的蜀漢僅有益州一地,儘管綜合實力都弱於曹魏東吳,但蜀漢上下有理想有擔當,諸葛亮多次興兵北伐,發誓一定要還於舊都。而諸葛亮所主導的這些北伐戰爭,在後世也被稱為六出祁山。
  • 歷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是什麼結果?諸葛亮真的軍事能力不行?
    二出祁山 《三國演義》中和歷史大體上一樣,諸葛亮圍攻陳倉,被郝昭死守,諸葛亮無功而返,在退軍中斬殺了前來追擊的王雙(歷史王雙是三出祁山時追擊被殺,演義誤記)。但是小說中姜維使用詐降計欺騙曹真,導致曹真派大將費耀中計而死。
  •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六出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正史中諸葛亮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二、背景:夷陵之戰,劉備殘敗,動搖了蜀國的根基。諸葛亮白帝城託孤後,內政朝綱、興修水利、平定南方叛亂,使蜀國國力逐步恢復。三國之中的吳魏,在長江沿岸時常短兵相接。三、目標: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四、過程:1.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發奇兵,出祁山,由於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失去戰略要地,撤軍。
  • 諸葛亮窮兵黷武?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別被三國演義給整糊塗啦
    你沒有看錯,不是諸葛丞相,而是諸葛將軍,因為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上表自貶三級,職位已經由丞相變成右將軍。距離第一次北伐失敗,過去僅僅半年多,諸葛亮居然再次用兵,而且沒有再出祁山,而是走陳倉道。影視劇中的諸葛亮 姜維當然,諸葛亮這次如此用兵,還另有目的。暫時不表,在第三次北伐的時候,自見分曉。
  •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的想光復中原,還是另有陰謀?
    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六出祁山光復中原一直沒有達成目的,難道這是戰略性錯誤?這可不是諸葛亮的風格啊,但是若大家仔細想一想,其實諸葛亮的瞞天過海還蠻的真不錯的。在正史《三國志》當中,諸葛亮只北伐了三次,具體什麼情況我們不多說,我們就按照六出祁山來看,諸葛亮到底是在想什麼?
  •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為什麼非要六出祁山,唐國強這樣理解
    唐國強出身青島的大演員,迄今為止演過太多的影視劇,留在我印象裡最深刻的是他演的諸葛亮老版《三國演義》有五位導演,分別是總導演王扶林,群雄逐鹿赤壁之戰部分的導演蔡曉晴,還有官渡之戰的導演沈好放,空城計的導演張紹林,最後一位就是水淹七軍,火燒連營的導演孫光明,當時五位導演在選擇主要演員的時候有一個約定就是如果有一個人認為不通過
  • 最三國13:你可能不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並不存在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不過,這一系列的大型軍事行動,也引發了不少的爭議和探討。對於一些人來說,該行動說明了諸葛丞相本人的雄心壯志,而在另外一些人看來,諸葛亮此舉則是窮兵黷武式的豪賭,將蜀漢的命運當成了賭本。那麼,如何用更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六出祁山」呢?
  • 諸葛亮六出祁山去北伐,為什麼總是失敗
    戰略方針的失誤,劉備即使佔據荊州和西川,一路由荊襄北進,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陽,之間的距離太遠,戰略上配合作用並不大。 縱觀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實際上只有兩次是真正有進取關中的決心的,也就是走陳倉道那次和最後一次。 兵法雲,虛虛實實,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六大原因
    大家知道,蜀國諸葛亮曾經六出祁山伐魏,卻都以失敗告終,最後還不幸身亡。這是什麼原因呢?依小編之見,原因共有以下幾點: 一、蜀道艱難,運糧不便。 去攻魏國,捷徑就是去攻長安,然而去長安的路除了陳倉外,其餘小路盤涉艱難。只要魏軍在陳倉艱守不出,就很難進攻長安。
  • 地緣詳解諸葛亮三出祁山
    只有拿下郡治才能算取了這個郡,就像街亭、列柳城雖然都地屬廣魏郡,但當時有郭淮在上邽頂著,廣魏太守和郡治臨渭沒有降,所以一出祁山時,魏國不認為自己失了廣魏郡。同樣那次北伐也沒有取武都的記錄。這意味著諸葛亮為了保證能成功突襲冀城,並沒有去取下辨。一出祁山由祁山道繞過了下辨,二次北伐又從陳倉道繞過了下辨。
  •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堅持六出祁山?祁山到底對蜀漢有多重要?
    眾所周知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實際上接管了蜀國的全部政治、軍事和經濟權力。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而且蜀國也已經成立了新政權,且保留了漢式的風格。那麼為什麼諸葛亮還為了消滅曹魏而六出岐山呢?最後還在五丈原去世?岐山究竟是一個什麼地兒?接下來筆者為大家帶來解讀分析!
  • 六出祁山為何都是失敗而歸?諸葛亮如此聰明,為何總打敗仗?
    根據史記記載,諸葛亮有六出祁山,北伐曹家,每次都是失敗而歸,但是這也絲毫沒有影響在歷史上諸葛亮的絕世英明,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原因,有客觀也有主觀歷史學家分析了很多關於諸葛亮失敗的原因,客觀條件下,在當時背景下得蜀國,與其曹軍相比,弱小、政治不團結,無能與諸葛亮相合作之人才,反間計,國庫財力薄弱等原因歷史上介紹得諸葛亮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 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每次都要繞遠路?真相,你可能只知道一半
    所以曹軍打漢中敢於從斜谷南下,諸葛亮最初北伐時,卻不敢直接走斜谷。因為幾條谷道有一個共同特點,山路崎嶇,不利於大部隊行進。有多不好走?據記載,漢朝時南北通行,馱貨物的牛馬經常有累死的。這麼個走法,士兵們翻越了山路到了關中,個個累的筋疲力盡,哪還有力氣打仗?魏延向諸葛亮建議從子午谷出奇兵突襲長安,結果被謹慎的諸葛亮斷然否定。為什麼?
  •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心北伐,動機是什麼?真如魏明帝所說嗎?
    ——杜甫引言諸葛亮無論是在演義中還是正史中,都是一個忠心不二的大臣,這和諸葛亮個人的情懷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關。不過歷史上對諸葛亮也有批判的聲音,六出祁山一心北伐,這究竟是盡忠,還是別有目的呢?諸葛亮自述第一次北伐的原因在諸葛亮看來,這次北伐有兩部分原因,第一部分原因就是北邊的魏國剛換皇帝,權力交接的過程中是突襲的好機會,第二部分原因是完成劉備的遺願。在三國時期,雖然是曹孫劉三國鼎立,但是實際上曹孫之間的鬥爭要多很多,曹操,曹丕,曹叡都曾經舉兵南下攻打孫吳政權。
  • 《三國志》:諸葛亮北伐能否成功?老玩家重走六出祁山得出結論!
    而事實也如諸葛亮所料,剛開始的伐魏戰爭的確還是比較順利的,蜀國一路披荊斬棘,在前期的數場戰役中都收穫了不少的領土,甚至還大敗了一次宿敵司馬懿,重創魏軍銳氣。可惜由於糧草運輸不及時,加上諸葛亮年老體衰,最終在馬謖丟掉要地街亭後,諸葛亮在五丈原回天乏術,最終殞命沙場。
  • 諸葛亮六出祁山屢敗屢戰,是鞠躬盡瘁還是另有所圖
    諸葛亮六出祁山興兵伐魏的故事經《三國演義》一渲染,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不過,對其行為的評價卻有兩張截然相反的觀點。 正面的評價認為諸葛亮不忘出山時對先主劉備許下的諾言,在劉備死後依然潛心為繼任的老闆阿鬥打工,而且這個工打得真叫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來直到諸葛亮病死於兩軍陣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