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每次都要繞遠路?真相,你可能只知道一半

2021-01-13 魚羊秘史

諸葛亮北伐,一直有一個令人疑惑的問題,為啥總是繞遠路?

諸葛亮的基地在漢中,戰略目標是首先拿下關中,然後再進取中原。按常理來說,這就要向東北抄近道直接進攻關中平原。

漢中到長安,最近的路只有780裡。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選擇的卻是先到隴西天水郡一帶,再向東打長安,距離加起來近1500裡,也就是說,足足遠了一倍。

下圖就是第一次北伐的路線圖。

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條原因,秦嶺路太難走。

秦嶺把漢中和關中隔開,其中有三條山道,一是子午谷,一是斜谷,一是駱谷。

其中最好走的一條路是斜谷,路與河谷平行,但地勢北高南低,從北往南好走,但從南往北不好走。所以曹軍打漢中敢於從斜谷南下,諸葛亮最初北伐時,卻不敢直接走斜谷。因為幾條谷道有一個共同特點,山路崎嶇,不利於大部隊行進。

有多不好走?據記載,漢朝時南北通行,馱貨物的牛馬經常有累死的。這麼個走法,士兵們翻越了山路到了關中,個個累的筋疲力盡,哪還有力氣打仗?

魏延向諸葛亮建議從子午谷出奇兵突襲長安,結果被謹慎的諸葛亮斷然否定。為什麼?

一是長安有魏國重兵駐守,極難打下。孤注一擲地把重兵派過去,一旦短時間內解決不了戰鬥,魏軍主力咬住蜀軍,蜀軍退也來不及退,打又持續不了多久——後勤補給很難從秦嶺的南面運過來。

二是即便打下來,也難以堅守。原因還是後勤問題,從漢中運糧極其困難。在關中就地徵糧又無異於天方夜譚。關中的老百姓可不像《三國演義》描述的那樣,天天盼著諸葛丞相恢復漢室江山。一旦蜀軍殺進來,關中老百姓是敢於拿刀子和諸葛丞相拼命的。

諸葛亮是不會做賠本生意的。

所以,諸葛亮選擇了路相對比較平坦的隴西地區,這個方向,魏國的防守力量比較薄弱。所以蜀軍第一次北伐,剛一到隴西,就拿下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形成了堵門進攻關中的態勢。魏明帝曹睿幾乎嚇尿,趕緊調集大軍到長安救火。

但是,有的朋友可能讀史比較細心,諸葛亮六出祁山(其實只有五次,但為了照顧傳統說法,仍以六出祁山指代蜀漢北伐),其中最後一次,就是走的近路,從斜谷北上,直接打進關中腹地。

也就是說,諸葛亮並不全是繞遠路。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諸葛亮前幾次北伐繞道祁山,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答案是:切割隴西。

東漢末年,隴西的少數民族勢力已經逐漸強大起來,羌、氐兩大族在隴西隴南的活動十分猖獗。曹操雖然擊敗了馬超,奪取了對涼州一帶的控制權,但始終沒有徹底的降服羌人和氐人。

以曹操之強,當年帶兵南下打漢中張魯,怕後路被氐人斷了,先揮師西進,狠狠打了一頓氐人,然後才敢繼續進攻漢中。直到曹丕、曹睿時代,魏國仍然沒有穩固地掌握隴西。

所以,諸葛亮北出祁山,真正目的有二,一是從祁山、隴山進攻關中,二是斬斷隴西與關中的聯繫。

第一個目的,是一千多年來我們比較熟知的,也是易於理解的。

第二個目的,才真正顯示出了諸葛亮的毒辣。

既然隴西是一鍋夾生飯,諸葛亮就索性讓它更夾生一些。蜀軍北出祁山,打的魏國無力顧及隴西,給羌、氐部族製造了起兵作亂的機會。

魏國也怕隴西失控,在諸葛亮一出祁山後,不斷增強隴西的防守力度,許多兵力被分派到隴西諸郡。可以說,魏軍在一定程度上被諸葛亮調動了,關中的兵力密度被攤薄了。這樣一來,進攻關中的難度無疑就下降了。

然而不幸的是,蜀、魏兩國國力畢竟差距大太,即使魏軍奔波在漫長的防守線上,仍然保有極其強大的野戰兵團,而且在諸葛亮不斷進攻的情況下,還有能力發起反擊。

所以,諸葛亮發動的最後一次北伐,一改前幾次繞遠道、切隴西的進攻路線,選擇了難度非常大的斜谷道進兵,不過是因為連年動兵,蜀國耗不過魏國了,才不得已縮短用兵時間,兵行險招。

手頭只有這麼點資本,不好辦啊。相比曹真、司馬懿的財大氣粗,謹小慎微的孔明真是可憐。

然而即使是這樣,諸葛亮仍然打的魏國「畏蜀如虎」,蜀軍進攻至渭河一線,在五丈原開始了屯田,只需要一年時間,諸葛亮就可能基本解決糧食問題。

只可惜,正如唐人羅隱的那首詩所云: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孔明幾乎擊敗了所有敵人,卻最終敗在上天手裡。渭南屯田才過了幾個月,諸葛亮便積勞成疾,在五丈原去世了。他的屯田駐兵政策,也隨著生命的終結而中途夭折。蜀軍在看到北伐成功的一線曙光後,不得不扼腕而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襟!

作者:票非人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文中圖片來源網絡,為影視劇作品《三國》劇照,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裡?為什麼諸葛亮會從這裡北伐
    劉備死後,諸葛亮在劉備臨終前的授權之下,掌握了蜀漢大權,恢復了之前聯合孫權抗擊曹魏的基本國策。諸葛亮的餘生,主要以北伐曹魏為主,甚至有人將諸葛亮的北伐,歸納為「六出祁山」。那麼,所謂的「祁山」是什麼地方?並且為什麼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會選擇在這裡?
  • 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位於現在的哪裡?為何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三國時期,有許多的山川河流都被列為軍事戰略要地。而在諸葛亮生前,就曾視一座山為軍事要地,數次北伐都想要奪取下來,此山便是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又被看作六次北伐。但諸葛亮"六出祁山"也僅僅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實際上,正史中的諸葛亮只進行了五次北伐。那麼祁山既然如此重要,它又在如今的哪裡呢?
  • 諸葛亮六出祁山去北伐,為什麼總是失敗
    有則易成、順暢,三者都不沾,那就是逆勢而為甚至逆天而做,成功的可能就十分渺茫了。 戰略方針的失誤,劉備即使佔據荊州和西川,一路由荊襄北進,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陽,之間的距離太遠,戰略上配合作用並不大。 縱觀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實際上只有兩次是真正有進取關中的決心的,也就是走陳倉道那次和最後一次。 兵法雲,虛虛實實,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在今天的哪裡,為何諸葛亮...
    祁山在甘肅省禮縣東部,原來叫做祁山鄉,2014年改為祁山鎮。諸葛亮在歷史上一共五次北伐,演義裡六次北伐。這一系列軍事行動被後世歸納總結成了四個字:六出祁山。諸葛亮在五次北伐軍事行動裡,走了三次隴西大道,走了一次散關故道,最後一次是褒斜道。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整個用兵重心,在西不在東。儘管諸葛亮一共只出過兩次祁山,但從文化意義上來說,祁山已經成為了諸葛丞相北伐的一個標誌、一個品牌,或者說一個與他緊密相連的精神圖騰。出祁山就是北伐,北伐就是出祁山,兩者密不可分。為什麼做出重西輕東的決策?
  • 最三國13:你可能不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並不存在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不過,這一系列的大型軍事行動,也引發了不少的爭議和探討。對於一些人來說,該行動說明了諸葛丞相本人的雄心壯志,而在另外一些人看來,諸葛亮此舉則是窮兵黷武式的豪賭,將蜀漢的命運當成了賭本。那麼,如何用更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六出祁山」呢?
  • 諸葛亮的「六出祁山」的祁山是在哪裡?為啥諸葛亮會在這裡北伐
    諸葛亮是蜀漢丞相,自從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事業可謂是蒸蒸日上,佔據荊州地區,還西進拿下了益州,佔據半壁江山。即便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也沒有忘記劉備臨死前的囑託,渴望恢復漢室,六出祁山攻打曹魏。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是在哪裡?為啥諸葛亮會在這裡北伐。
  •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到底在哪裡?為何諸葛亮會從這裡北伐
    而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始於《出師表》,終於五丈原的病逝。 祁山扼守著隴西古道,是蜀地進入關中與隴西的主要通道之一。 一、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姜維九伐中原 諸葛亮首次北伐就是走的這條古道,而後來在第一次北伐中就有了馬謖失街亭、收姜維等著名的歷史故事。蜀漢建興五年(227年),丞相諸葛亮為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向後主劉禪上表《出師表》,興兵北伐中原。
  • 同樣是巴蜀之地,為什麼大秦能一統天下,諸葛亮卻六出祁山無果
    戰國時期的大秦和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的蜀國都是佔據了巴蜀之地,大秦東出一口氣橫掃六國一統天下,而諸葛亮六出祁山而無果,這兩者之間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別呢?我覺得有三處原因。而諸葛亮終究是只有他一個人在努力。本來計劃好的荊州和西蜀同時北伐。結果荊州讓關羽給送掉了。導致蜀道運糧難,大多都是因糧食原因無功而返。02國際關係原因秦國面對六國採取的遠交近攻,再加上縱橫之術離間六國使六國不能一條心合縱扛秦。
  • 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如今在哪,為何它的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如今在哪,為何它的軍事意義如此重要?導語:三國時期最壯烈的戰爭,那當屬北伐戰爭無疑。當時的蜀漢僅有益州一地,儘管綜合實力都弱於曹魏東吳,但蜀漢上下有理想有擔當,諸葛亮多次興兵北伐,發誓一定要還於舊都。而諸葛亮所主導的這些北伐戰爭,在後世也被稱為六出祁山。
  • 諸葛亮窮兵黷武?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別被三國演義給整糊塗啦
    你沒有看錯,不是諸葛丞相,而是諸葛將軍,因為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上表自貶三級,職位已經由丞相變成右將軍。距離第一次北伐失敗,過去僅僅半年多,諸葛亮居然再次用兵,而且沒有再出祁山,而是走陳倉道。在曹魏,大部分人都認為,經歷過第一次北伐失敗,蜀漢不可能再北伐。就算北伐,也是用兵隴右。曹真準確判斷出,諸葛亮必定再次用兵,出兵的方向,一定是陳倉。為什麼是陳倉?蜀漢北伐的道路,大致有五條,從東到西依次為子午道,駱谷道,褒斜道,陳倉道和祁山道。我們暫且化身曹真,依次分析:
  •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堅持六出祁山?祁山到底對蜀漢有多重要?
    眾所周知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實際上接管了蜀國的全部政治、軍事和經濟權力。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而且蜀國也已經成立了新政權,且保留了漢式的風格。那麼為什麼諸葛亮還為了消滅曹魏而六出岐山呢?最後還在五丈原去世?岐山究竟是一個什麼地兒?接下來筆者為大家帶來解讀分析!
  •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六大原因
    大家知道,蜀國諸葛亮曾經六出祁山伐魏,卻都以失敗告終,最後還不幸身亡。這是什麼原因呢?依小編之見,原因共有以下幾點: 一、蜀道艱難,運糧不便。 去攻魏國,捷徑就是去攻長安,然而去長安的路除了陳倉外,其餘小路盤涉艱難。只要魏軍在陳倉艱守不出,就很難進攻長安。
  •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六出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正史中諸葛亮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二、背景:夷陵之戰,劉備殘敗,動搖了蜀國的根基。諸葛亮白帝城託孤後,內政朝綱、興修水利、平定南方叛亂,使蜀國國力逐步恢復。三國之中的吳魏,在長江沿岸時常短兵相接。三、目標: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四、過程:1.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發奇兵,出祁山,由於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失去戰略要地,撤軍。
  •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為什麼非要六出祁山,唐國強這樣理解
    選唐國強扮演諸葛亮,是王扶林親自選定的,當時外界普遍認為被貼上「奶油小生」標籤的唐國強無法勝任諸葛亮這一角色,但是王導力排眾議,他認為:第一以唐國強的儒雅之風,再給他粘上鬍子,不可能沒有諸葛亮的智慧;第二唐國強當時已經是非常知名成熟的演員,要相信他的能力和演技;第三、當時唐國強因為大眾都喜好的變化,演繹事業出現低谷,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支持他。
  •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的想光復中原,還是另有陰謀?
    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六出祁山光復中原一直沒有達成目的,難道這是戰略性錯誤?這可不是諸葛亮的風格啊,但是若大家仔細想一想,其實諸葛亮的瞞天過海還蠻的真不錯的。在正史《三國志》當中,諸葛亮只北伐了三次,具體什麼情況我們不多說,我們就按照六出祁山來看,諸葛亮到底是在想什麼?
  • 歷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是什麼結果?諸葛亮真的軍事能力不行?
    二出祁山 《三國演義》中和歷史大體上一樣,諸葛亮圍攻陳倉,被郝昭死守,諸葛亮無功而返,在退軍中斬殺了前來追擊的王雙(歷史王雙是三出祁山時追擊被殺,演義誤記)。但是小說中姜維使用詐降計欺騙曹真,導致曹真派大將費耀中計而死。
  • 六出祁山為何都是失敗而歸?諸葛亮如此聰明,為何總打敗仗?
    根據史記記載,諸葛亮有六出祁山,北伐曹家,每次都是失敗而歸,但是這也絲毫沒有影響在歷史上諸葛亮的絕世英明,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原因,有客觀也有主觀歷史學家分析了很多關於諸葛亮失敗的原因,客觀條件下,在當時背景下得蜀國,與其曹軍相比,弱小、政治不團結,無能與諸葛亮相合作之人才,反間計,國庫財力薄弱等原因歷史上介紹得諸葛亮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 諸葛亮六出祁山一心北伐,動機是什麼?真如魏明帝所說嗎?
    ——杜甫引言諸葛亮無論是在演義中還是正史中,都是一個忠心不二的大臣,這和諸葛亮個人的情懷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關。不過歷史上對諸葛亮也有批判的聲音,六出祁山一心北伐,這究竟是盡忠,還是別有目的呢?諸葛亮自述第一次北伐的原因在諸葛亮看來,這次北伐有兩部分原因,第一部分原因就是北邊的魏國剛換皇帝,權力交接的過程中是突襲的好機會,第二部分原因是完成劉備的遺願。在三國時期,雖然是曹孫劉三國鼎立,但是實際上曹孫之間的鬥爭要多很多,曹操,曹丕,曹叡都曾經舉兵南下攻打孫吳政權。
  • 地緣詳解諸葛亮三出祁山
    這無疑容易給守軍和郭淮一個感覺,諸葛亮的目標就是隴右和關中,對已經沒有什麼人口的武都不感興趣。陳式得到了的這個任務,不管是他主動爭取,還是來自諸葛亮命令,都是一雪前恥的好機會。由陳倉撤軍和陳式攻拔武都、陰平兩郡,都發生在建興七年春(公示229年)。從這個時間點上看,諸葛亮也可能在撤軍路上就直接轉去取武都。如果是這種情況,二出祁山和三出祁山,其實是可以視為一次軍事行動的。
  • 《三國志》:諸葛亮北伐能否成功?老玩家重走六出祁山得出結論!
    而事實也如諸葛亮所料,剛開始的伐魏戰爭的確還是比較順利的,蜀國一路披荊斬棘,在前期的數場戰役中都收穫了不少的領土,甚至還大敗了一次宿敵司馬懿,重創魏軍銳氣。可惜由於糧草運輸不及時,加上諸葛亮年老體衰,最終在馬謖丟掉要地街亭後,諸葛亮在五丈原回天乏術,最終殞命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