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六出祁山光復中原一直沒有達成目的,難道這是戰略性錯誤?這可不是諸葛亮的風格啊,但是若大家仔細想一想,其實諸葛亮的瞞天過海還蠻的真不錯的。
在正史《三國志》當中,諸葛亮只北伐了三次,具體什麼情況我們不多說,我們就按照六出祁山來看,諸葛亮到底是在想什麼?在說書人看來,諸葛亮的目的僅限以下幾點。
諸葛亮的戰略目的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口口聲聲說的是光復中原,光復漢室,我們對比一下當時蜀國的戰力,此時蜀國和魏國、吳國的綜合戰力比是2:5:3,這些都是有事實依據的,我就不一一為大家解釋了,總之綜合戰力比,蜀國絕對與魏國比起來,不過半的,再加上川蜀不產馬匹,而曹魏騎兵佔多,各方面均佔優勢,諸葛亮不會不算這筆帳的。
我們再看看諸多戰役,但凡諸葛亮戰勝的局次,幾乎都是依山傍水,在平原戰上則是勝少敗多,這樣打能持續多久?而且還是遠道而來,很吃虧的,同時諸葛亮有喜歡聲東擊西,聲東擊西這種戰術往往多用於敵眾我寡的時候,這一點似乎也能夠說明,諸葛亮在刻意躲著曹軍,然後以計謀戰勝曹軍。你可在《三國演義》當中看到過曹魏主力決戰?拜託,諸葛亮不傻,因為光復中原不是他的目的。
我們回頭看看,這六出祁山,第五次出祁山的時候,諸葛亮死了,試問諸葛亮死了,誰能當大任?諸葛亮的徒弟姜維?開司米玩笑?說白了,姜維只是堵在了魏軍進入川蜀的捷徑上,以疲勞騷擾戰術,讓魏軍不厭其煩,然而沒想到的是,司馬懿反了,接著司馬家為了轉移戰略國內視線,開始瘋狂反撲,尤其是蜀國,結果連諸葛亮都沒有料到,司馬懿會篡奪魏國皇權,讓自己的六出祁山付諸東流,辛辛苦苦經營的川蜀防禦魏國的戰線,被繞過去直接搞到了成都,更有意思的是,劉禪直接投降,姜維回援結果遇到了繳械投降,成為了魏國的一部分。
總結:說白了,諸葛亮就是想以拖延戰術,佔領中原入侵屬地的戰略位置,以疲勞戰,讓魏國疲憊不堪,最起碼在自己死後的數十年當中,魏國對蜀國沒有什麼想法,結果遇到了司馬懿奪權,為了轉移國內殘餘曹家勢力,拍親曹的軍隊,直接搞蜀國去了,結果就是以後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