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的想光復中原,還是另有陰謀?

2021-01-13 北派說書人

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六出祁山光復中原一直沒有達成目的,難道這是戰略性錯誤?這可不是諸葛亮的風格啊,但是若大家仔細想一想,其實諸葛亮的瞞天過海還蠻的真不錯的。

在正史《三國志》當中,諸葛亮只北伐了三次,具體什麼情況我們不多說,我們就按照六出祁山來看,諸葛亮到底是在想什麼?在說書人看來,諸葛亮的目的僅限以下幾點。

諸葛亮的戰略目的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口口聲聲說的是光復中原,光復漢室,我們對比一下當時蜀國的戰力,此時蜀國和魏國、吳國的綜合戰力比是2:5:3,這些都是有事實依據的,我就不一一為大家解釋了,總之綜合戰力比,蜀國絕對與魏國比起來,不過半的,再加上川蜀不產馬匹,而曹魏騎兵佔多,各方面均佔優勢,諸葛亮不會不算這筆帳的。

我們再看看諸多戰役,但凡諸葛亮戰勝的局次,幾乎都是依山傍水,在平原戰上則是勝少敗多,這樣打能持續多久?而且還是遠道而來,很吃虧的,同時諸葛亮有喜歡聲東擊西,聲東擊西這種戰術往往多用於敵眾我寡的時候,這一點似乎也能夠說明,諸葛亮在刻意躲著曹軍,然後以計謀戰勝曹軍。你可在《三國演義》當中看到過曹魏主力決戰?拜託,諸葛亮不傻,因為光復中原不是他的目的。

我們回頭看看,這六出祁山,第五次出祁山的時候,諸葛亮死了,試問諸葛亮死了,誰能當大任?諸葛亮的徒弟姜維?開司米玩笑?說白了,姜維只是堵在了魏軍進入川蜀的捷徑上,以疲勞騷擾戰術,讓魏軍不厭其煩,然而沒想到的是,司馬懿反了,接著司馬家為了轉移戰略國內視線,開始瘋狂反撲,尤其是蜀國,結果連諸葛亮都沒有料到,司馬懿會篡奪魏國皇權,讓自己的六出祁山付諸東流,辛辛苦苦經營的川蜀防禦魏國的戰線,被繞過去直接搞到了成都,更有意思的是,劉禪直接投降,姜維回援結果遇到了繳械投降,成為了魏國的一部分。

總結:說白了,諸葛亮就是想以拖延戰術,佔領中原入侵屬地的戰略位置,以疲勞戰,讓魏國疲憊不堪,最起碼在自己死後的數十年當中,魏國對蜀國沒有什麼想法,結果遇到了司馬懿奪權,為了轉移國內殘餘曹家勢力,拍親曹的軍隊,直接搞蜀國去了,結果就是以後的事情了。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到底在哪裡?為何諸葛亮會從這裡北伐
    而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始於《出師表》,終於五丈原的病逝。 祁山扼守著隴西古道,是蜀地進入關中與隴西的主要通道之一。 一、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姜維九伐中原 諸葛亮首次北伐就是走的這條古道,而後來在第一次北伐中就有了馬謖失街亭、收姜維等著名的歷史故事。蜀漢建興五年(227年),丞相諸葛亮為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向後主劉禪上表《出師表》,興兵北伐中原。
  •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堅持六出祁山?祁山到底對蜀漢有多重要?
    眾所周知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實際上接管了蜀國的全部政治、軍事和經濟權力。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而且蜀國也已經成立了新政權,且保留了漢式的風格。那麼為什麼諸葛亮還為了消滅曹魏而六出岐山呢?最後還在五丈原去世?岐山究竟是一個什麼地兒?接下來筆者為大家帶來解讀分析!
  •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六出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正史中諸葛亮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二、背景:夷陵之戰,劉備殘敗,動搖了蜀國的根基。諸葛亮白帝城託孤後,內政朝綱、興修水利、平定南方叛亂,使蜀國國力逐步恢復。三國之中的吳魏,在長江沿岸時常短兵相接。三、目標: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四、過程:1.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發奇兵,出祁山,由於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失去戰略要地,撤軍。
  •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裡?為什麼諸葛亮會從這裡北伐
    劉備死後,諸葛亮在劉備臨終前的授權之下,掌握了蜀漢大權,恢復了之前聯合孫權抗擊曹魏的基本國策。諸葛亮的餘生,主要以北伐曹魏為主,甚至有人將諸葛亮的北伐,歸納為「六出祁山」。那麼,所謂的「祁山」是什麼地方?並且為什麼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會選擇在這裡?
  • 諸葛亮的「六出祁山」的祁山是在哪裡?為啥諸葛亮會在這裡北伐
    諸葛亮是蜀漢丞相,自從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事業可謂是蒸蒸日上,佔據荊州地區,還西進拿下了益州,佔據半壁江山。即便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也沒有忘記劉備臨死前的囑託,渴望恢復漢室,六出祁山攻打曹魏。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是在哪裡?為啥諸葛亮會在這裡北伐。
  • 六出祁山為何都是失敗而歸?諸葛亮如此聰明,為何總打敗仗?
    根據史記記載,諸葛亮有六出祁山,北伐曹家,每次都是失敗而歸,但是這也絲毫沒有影響在歷史上諸葛亮的絕世英明,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原因,有客觀也有主觀歷史學家分析了很多關於諸葛亮失敗的原因,客觀條件下,在當時背景下得蜀國,與其曹軍相比,弱小、政治不團結,無能與諸葛亮相合作之人才,反間計,國庫財力薄弱等原因歷史上介紹得諸葛亮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 歷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是什麼結果?諸葛亮真的軍事能力不行?
    看到《三國演義》後期,諸葛亮北伐各種鬼謀大敗對手,但是歷史上諸葛亮北伐其實進度不大。而這件事就被一些讀者抓住說諸葛亮軍事不行,甚至不如曹真。結果真的是這樣?讓我們來分析分析。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在今天的哪裡,為何諸葛亮...
    祁山在甘肅省禮縣東部,原來叫做祁山鄉,2014年改為祁山鎮。諸葛亮在歷史上一共五次北伐,演義裡六次北伐。這一系列軍事行動被後世歸納總結成了四個字:六出祁山。諸葛亮在五次北伐軍事行動裡,走了三次隴西大道,走了一次散關故道,最後一次是褒斜道。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整個用兵重心,在西不在東。儘管諸葛亮一共只出過兩次祁山,但從文化意義上來說,祁山已經成為了諸葛丞相北伐的一個標誌、一個品牌,或者說一個與他緊密相連的精神圖騰。出祁山就是北伐,北伐就是出祁山,兩者密不可分。為什麼做出重西輕東的決策?
  • 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位於現在的哪裡?為何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而在諸葛亮生前,就曾視一座山為軍事要地,數次北伐都想要奪取下來,此山便是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又被看作六次北伐。但諸葛亮"六出祁山"也僅僅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實際上,正史中的諸葛亮只進行了五次北伐。那麼祁山既然如此重要,它又在如今的哪裡呢?又是為什麼祁山會有如此重要的軍事意義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第一,分析祁山的地理位置。
  • 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如今在哪,為何它的軍事意義如此重要?
    諸葛亮六出祁山,"祁山"如今在哪,為何它的軍事意義如此重要?導語:三國時期最壯烈的戰爭,那當屬北伐戰爭無疑。當時的蜀漢僅有益州一地,儘管綜合實力都弱於曹魏東吳,但蜀漢上下有理想有擔當,諸葛亮多次興兵北伐,發誓一定要還於舊都。而諸葛亮所主導的這些北伐戰爭,在後世也被稱為六出祁山。
  • 諸葛亮六出祁山去北伐,為什麼總是失敗
    戰略方針的失誤,劉備即使佔據荊州和西川,一路由荊襄北進,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陽,之間的距離太遠,戰略上配合作用並不大。 縱觀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實際上只有兩次是真正有進取關中的決心的,也就是走陳倉道那次和最後一次。 兵法雲,虛虛實實,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 諸葛亮窮兵黷武?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別被三國演義給整糊塗啦
    你沒有看錯,不是諸葛丞相,而是諸葛將軍,因為第一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上表自貶三級,職位已經由丞相變成右將軍。距離第一次北伐失敗,過去僅僅半年多,諸葛亮居然再次用兵,而且沒有再出祁山,而是走陳倉道。中原地區的重要性大於雍涼,自不用說。中原地區多為平原,如果一點被突破,快速機動部隊突然殺到洛陽,鄴城等核心地區,在軍事上完全可能。因而關羽水淹七軍,襄陽形勢不利的時候,曹操就考慮遷都以避其鋒芒,並不是膽小。設若襄陽被攻下,南陽盆地無險可守,許昌將直接暴露在關羽打擊範圍之內。
  • 一出祁山,諸葛亮重用馬謖卻失守,可見劉備的識人之明
    諸葛亮的構想十分的新奇,隆中對被後人贊稱為不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劉備抓住機會,爭取諸葛亮出山。但是,從攀談中孔明得知劉備在取荊州上態度不明,陷入了猶豫。但是最終諸葛亮還是被劉備拜為軍師。這與劉備的識才、大度有著很大的關聯。
  •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六大原因
    大家知道,蜀國諸葛亮曾經六出祁山伐魏,卻都以失敗告終,最後還不幸身亡。這是什麼原因呢?依小編之見,原因共有以下幾點: 一、蜀道艱難,運糧不便。 去攻魏國,捷徑就是去攻長安,然而去長安的路除了陳倉外,其餘小路盤涉艱難。只要魏軍在陳倉艱守不出,就很難進攻長安。
  • 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每次都要繞遠路?真相,你可能只知道一半
    諸葛亮北伐,一直有一個令人疑惑的問題,為啥總是繞遠路?諸葛亮的基地在漢中,戰略目標是首先拿下關中,然後再進取中原。按常理來說,這就要向東北抄近道直接進攻關中平原。 漢中到長安,最近的路只有780裡。原因還是後勤問題,從漢中運糧極其困難。在關中就地徵糧又無異於天方夜譚。關中的老百姓可不像《三國演義》描述的那樣,天天盼著諸葛丞相恢復漢室江山。一旦蜀軍殺進來,關中老百姓是敢於拿刀子和諸葛丞相拼命的。諸葛亮是不會做賠本生意的。所以,諸葛亮選擇了路相對比較平坦的隴西地區,這個方向,魏國的防守力量比較薄弱。
  • 地緣詳解諸葛亮三出祁山
    只有拿下郡治才能算取了這個郡,就像街亭、列柳城雖然都地屬廣魏郡,但當時有郭淮在上邽頂著,廣魏太守和郡治臨渭沒有降,所以一出祁山時,魏國不認為自己失了廣魏郡。同樣那次北伐也沒有取武都的記錄。這意味著諸葛亮為了保證能成功突襲冀城,並沒有去取下辨。一出祁山由祁山道繞過了下辨,二次北伐又從陳倉道繞過了下辨。
  • 解析諸葛亮四出祁山之戰,上邽-滷城之戰大敗司馬懿的奧秘
    應該不會,還是前面地圖上介紹的,上邽到滷城能夠走的路有兩條,一條是木門道,另一條是鐵堂狹道,諸葛亮走的應該是鐵堂狹道,因為當時魏蜀兩國的優勢兵種不同,曹魏佔據北方中原,多平原地帶,培養起來的主力是野戰騎兵,走山路肯定不行。而蜀漢地處四川地區,周圍都是秦嶺、大巴山等險峻的山脈,附近有大量羌、氐等少數民族,所以,蜀漢的優勢是山地作戰,主力兵種是山地軍,適合走鐵堂狹道。
  • 《三國志》:諸葛亮北伐能否成功?老玩家重走六出祁山得出結論!
    而事實也如諸葛亮所料,剛開始的伐魏戰爭的確還是比較順利的,蜀國一路披荊斬棘,在前期的數場戰役中都收穫了不少的領土,甚至還大敗了一次宿敵司馬懿,重創魏軍銳氣。可惜由於糧草運輸不及時,加上諸葛亮年老體衰,最終在馬謖丟掉要地街亭後,諸葛亮在五丈原回天乏術,最終殞命沙場。
  • 最三國13:你可能不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並不存在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不過,這一系列的大型軍事行動,也引發了不少的爭議和探討。對於一些人來說,該行動說明了諸葛丞相本人的雄心壯志,而在另外一些人看來,諸葛亮此舉則是窮兵黷武式的豪賭,將蜀漢的命運當成了賭本。那麼,如何用更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六出祁山」呢?
  • 諸葛亮六出祁山屢敗屢戰,是鞠躬盡瘁還是另有所圖
    諸葛亮六出祁山興兵伐魏的故事經《三國演義》一渲染,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不過,對其行為的評價卻有兩張截然相反的觀點。 正面的評價認為諸葛亮不忘出山時對先主劉備許下的諾言,在劉備死後依然潛心為繼任的老闆阿鬥打工,而且這個工打得真叫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來直到諸葛亮病死於兩軍陣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