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害下,早稻品種翻秋直播種植技術

2020-12-24 湖北農村

湖北省農業農村廳高廣金勞模創新工作室

湖北地處長江中遊的南北過渡地帶,常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出現梅雨天氣,多發生暴雨洪澇災害。今年,長江中下遊發生了建國以來與1954年、1998年類似的嚴重暴雨洪澇災害。自6月8日以來,湖北己經遭遇9輪強降雨天氣,造成大面積農田受澇,尤其是江漢平原和鄂東地區的累計降雨量達到800毫米,有的超過1000毫米,比1998年多300毫米左右,內澇外洪造成的災害嚴重。

據有關部門農作物受災情況調度,目前全省水田受災面積近1000萬畝,成災460多萬畝,絕收近100萬畝。為減輕災害損失,當務之急,要搶住季節,全力做好遭受澇災絕收稻田搶排積水、搶耕整田、搶時改種,選用早稻品種翻秋直播種植,抗災生產保面積,努力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湖北省現代農業展示中心自2010年到2018年,連續10年的早稻翻秋抗災直播品種篩選試驗顯示,在7月下旬用早稻翻秋直播,可奪得畝產量400公斤左右的稻穀產量。其栽培技術上要把好四關:

連續暴雨致仙桃市水田大面積被淹。

一是優選品種。早稻品種宜選用早季全生期110天左右的中熟高產品種,如常規早稻品種嘉育948、中早39、鄂早18、鄂早19、嘉早17、岡早秈11、浙輻802,雜交早稻可選用兩優287、兩優302、兩優76、兩優358、兩優1208、H兩優30、兩優3917、陸兩優173等品種,直播畝產可達400~500公斤。

二是搶住播期。搶在7月25日之前播種的,畝產可達450公斤以上,遲到7月30日播種的,畝產在300~350公斤。對7月底才能退水的田塊,可採取塑盤旱育拋栽,在7月25日前播種育秧,7月底至8月上旬拋栽。

三是合理密植。7月25日之前播種的,每畝基本苗保證在10萬至12萬,每畝用種量,依據種子千粒重和發芽率的高低而定,一般常規稻品種每畝用種6公斤左右,雜交稻品種每畝3~4公斤,並且隨播期的推遲,適當加大用種量。為確保足夠的基本苗,要做好種子處理,播種前在竹蓆上曬種1~2個太陽日,增強種子活性,提高發芽勢和發芽率;然後用戊唑·咪鮮胺1000倍液浸種8小時,撈起後放入清水中清洗,並用清水浸種16小時,再把種子撈起濾水後放在室內催芽,待芽根生長到半粒谷長時播種。

四是加強田管。主要抓好以下4點:

1.化學除草。播種後3天內,噴施封閉除草劑掃茀特(60%丙草胺乳油),封除雜草,在秧苗分櫱期,噴施二氯喹啉酸+氰氟草酯、氯氟吡氧乙酸殺除稗草、千金子和闊葉雜草。

2.溼潤管水。播種至立針期,保持廂溝半溝水,分櫱期溼潤管水,播種後30天左右排水曬田,控制無效分櫱生長,拔節孕穗至抽穗期,遇高溫灌3~5釐米淺水,灌漿結實期灌「跑馬水」,保持田泥溼潤到成熟。

3.因苗追肥。每畝底施4O公斤水稻專用肥,秧苗3葉1心期追施分櫱肥,每畝撒施尿素5公斤,促分櫱、攻壯苗;曬田復水後根據秧苗葉色,追肥攻大穗,每畝施尿素3~4公斤+鉀肥5~6公斤;灌漿結實期結合噴藥,每畝用磷酸二氫鉀200克兌水30-45公斤噴霧,對葉色淡綠脫肥的田塊,可加500克尿素根外噴施,促進籽粒灌漿飽滿,提高稻穀產量和質量。

4.防治病蟲。苗期防治稻薊馬和螟蟲;分櫱至孕穗期,防治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稻穗破口期至灌漿期,重點防治稻曲病、稻飛蝨、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等。

2020年7日20日

相關焦點

  • 江西都昌:「早稻翻秋」搶種退水農田4.2萬畝
    央廣網都昌8月7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程玉香 杜春泉)「各位種田大戶,我們現在採用的品種是早稻特早熟品種,因為現在季節到了,所以我們只有採取早稻常規品種來翻秋,生育期縮短,才能確保產量。」連日來,在都昌縣的沿湖鄉鎮,各退水田內,一派繁忙的景象,打田的農機把剛剛退出的水田進行翻耕整平,然後村民們在該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江洪的指導下,拋灑「早稻甬燦15」谷種。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時至立秋,再種晚稻風險較高,因晚稻生長期較長,如果在成熟期碰到寒流過早到來,將會嚴重減產。
  • 奶牛場早稻直播「翻秋」自救忙
    場黨委積極採取措施,諮詢區農業農村局專家、爭取區農業農村局支持,搶抓季節,進行早稻直播「翻秋」。 早稻「翻秋」直播,可充分利用澇災後幾個月的溫光條件,抓好每個環節,因天施策,可以獲得災後相對理想的產量。
  • 湖北監利「早稻翻秋」保產量
    針對極端災害天氣,監利縣先後發布了《關於應對暴雨等災害性天氣 加強在田作物管理的技術指導意見》和《監利縣農業農村局關於當前抗災趕種確保糧食生產的技術指導意見》,並通過縣人民政府網站、監利電視臺、微信工作群等多渠道宣傳抗災指導技術。  「我縣第一時間組織縣鄉兩級120多名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針對當前在田作物生育狀況進行分類指導。」
  • ...三農信息 關於做好洪澇災害後早稻搶收搶烘,強化中、晚稻技術...
    近期,我省部分地區遭遇持續大到暴雨襲擊,全省出現不同程度洪澇災害。為科學有效應對災情,減少災害損失,確保全年糧食豐收,特制定《關於做好洪澇災害後早稻搶收搶烘,強化中、晚稻技術應用保豐收的指導意見》,各地要時刻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強措施、重落實,立足防汛救災,堅決打好抗洪奪豐收攻堅戰。一、搶收搶烘早稻,緊抓恢復生產。
  • 南方洪澇災害對早稻收成和晚稻播種的影響如何?國家統計局回應
    今年洪澇災害引起了大家關注,特別是對於農業生產的影響。總的來看,今年南方地區的洪澇災害對於早稻單產產生了一定影響,今年有一個特點是早稻播種面積增加較多,綜合來看,目前總的判斷早稻還是有可能豐收的。今年夏糧產量創歷史新高,比去年增長0.9%,為全年糧食增產奠定了很好基礎,早稻的情況總體可控。
  • 早稻為何能增產?中稻、晚稻生產態勢又如何?
    今年入汛以來,長江中下遊地區降雨分布廣、累計雨量大,部分地區發生較重洪澇災害。汛情發生正值早稻灌漿收穫、中稻田間管理和晚稻育秧移栽的關鍵時期,給水稻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在此背景下,早稻為何能增產?中稻、晚稻生產態勢又如何?
  • 副巡視員夏賢格檢查指導鄂東南水稻雜草防控及早稻翻秋產量情況
    10月21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湖北單雙季稻混作區周年機械化豐產增效生產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負責人、副巡視員夏賢格研究員帶領課題成員赴鹹寧檢查指導鄂東南水稻雜草防控和早稻翻秋收成情況。夏賢格一行先來到鹹寧市農科院向陽湖基地,檢查水稻旱直播雜草防控情況,試驗負責人介紹了水稻雜草三控措施「以密控草、以水控草、以化控草」對雜草防控的效果,夏賢格肯定了試驗取得的進展,表示推廣該措施將有利於減少除草劑的用量並節省資源和人工,同時要求進一步驗證效果,為水稻雜草防控提供科學方法。
  • 全國早稻總產量達2729萬噸 增長3.9%
    今年我國早稻扭轉了連續7年產量下滑態勢,實現了增產。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倒春寒、洪澇災害等嚴峻考驗,早稻如何實現增產豐收?經濟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採訪。   種植面積和產量「雙增」   在地處鄱陽湖之濱的江西南昌蔣巷鎮大田現代農業基地裡,中稻已進入揚花期。
  • 龍口鎮:翻秋搶種水稻2萬畝
    該鎮迅速行動,全力以赴抗澇救災、恢復生產,打造了3個水稻補播示範基地,盡最大努力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在龍口鎮高橋村,記者看到,1300畝稻田已經全部翻耕完成,不少田裡已經長出了嫩綠的秧苗。在龍口鎮劉家邊村,一大早,村民萬少平就和家人在水稻田裡忙著撒播稻穀。
  • 廣東早稻喜獲豐收 晚稻生產穩步推進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許悅、通訊員粵農軒報導:根據國家統計局8月19日公布的數據,廣東超額完成了國家要求新增早稻種植面積50萬畝的任務,實現了早稻生產面積、單產和總產量「三增」的好形勢。
  • 疫情、病蟲害、洪澇、乾旱疊加影響,今年夏收夏種還好嗎?
    過去很多小麥品種不耐旱,整個生育期得澆三四遍水,青島農業大學農學院趙長星教授認為,選種一些耐旱性較強的品種是應對乾旱災害的有效途徑之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郝元峰教授對此也表示認同,儘管部分地區旱情對個別品種造成影響,但對優異品種影響不大。
  • 早稻有望實現五增市場化收購將唱主角
    由於今黨和政府扶持早稻種植政策有力,預計今年早稻種植面積較上年增加400萬畝以上的可能性較大,但仍將是半個世紀以來最少的年份之一,僅高於2019年。早稻總產預計將增今年從中央到地方對早稻生產高度重視,加上科技水平提升,早稻種子得到改良,農戶精心管理,前期的天氣也不錯,6月底前早稻苗情同比一直好於上年。由於6月中下旬以來,早稻主產區出現持續強降雨,並引發洪澇災害,鄱陽湖等地區的水位甚至超過1998年的歷史極值,對早稻生產造成了較大影響。
  • 提升種植效益 「甬秈」早熟早秈稻品種開始「挑大梁」
    因此,在同等條件下,早稻越早收割,越有利於提高連作晚稻的產量和品質。市農科院作物所所長金林燦從事常規稻育種已有38個年頭。在早稻育種工作之初,經過廣泛調研,他了解到農民對早熟早稻品種需求迫切,而當時省內沒有一個可用於生產的早熟早秈稻品種。「針對一些育種實力強的科研院所對早稻品種早熟性不太重視的現狀,我們另闢蹊徑,選擇了早稻早熟育種這個方向開展研究。」
  • 早稻超級稻中嘉早17,優質還高產,累計種植面積超過6534萬畝
    中嘉早17自選育審定以來推廣種植十多年了,累計種植面積超過6534萬畝,是近30年來具有重大突破的代表性水稻品種。中嘉早17屬於專用型常規早稻品種,株型適中、分櫱中等,適宜移栽、直播、機插等多種栽培方式,在生產上表現出高產、抗逆性好和適應性強等優點,還具有低Cd積累特性;在米質方面具有「兩高一長」的品質,即整精米率高、直鏈澱粉含量高、膠稠度長,正是米粉、味精加工和儲藏的理想品種。因此,無論從農民的角度還是從米企、消費者角度看,中嘉早17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廣東早稻豐收 總產量增幅6.2% 晚稻栽插超去年播種面積
    南方日報訊 (記者/黃進 通訊員/粵農軒)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廣東超額完成了國家要求新增早稻種植面積50萬畝的任務,實現了早稻生產面積、單產和總產量「三增」的好形勢。全省早稻播種面積1303.7萬畝,比去年增加了51.7萬畝,增幅4.1%,是我省近7年以來早稻面積的最高水平;早稻單產397.73公斤,比去年增加7.73公斤,增幅1.98%;早稻總產量518.5萬噸,比去年增加30.3萬噸,增幅6.2%。今年以來,全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澇、乾旱等多種不利因素衝擊,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
  • 廣東早稻獲總產量增幅6.2% 晚稻已插到田1438.2萬畝
    南方網訊 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廣東超額完成了國家要求新增早稻種植面積50萬畝的任務,實現了早稻生產面積、單產和總產量「三增」的好形勢。全省早稻播種面積1303.7萬畝,比去年增加了51.7萬畝,增幅4.1%,是我省近7年以來早稻面積的最高水平;早稻單產397.73公斤,比去年增加7.73公斤,增幅1.98%;早稻總產量518.5萬噸,比去年增加30.3萬噸,增幅6.2%。今年以來,全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澇、乾旱等多種不利因素衝擊,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
  • 農業農村部:早稻收穫已基本結束,增產趨勢明顯
    央視新聞移動網8月16日消息,力促早稻增產是今年國家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之舉。農業農村部昨天發布,目前早稻收穫已基本結束,今年早稻生產呈現三大亮點,增產趨勢明顯。早稻面積比上年增加470多萬畝,扭轉了連續7年下滑勢頭,是今年早稻生產的最大亮點。根據測算,面積增加的這部分,可以產出30多億斤早稻,為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 臨武縣:「五到位」吹響早稻種植號角
    為全面推動農業生產有序復工復產,努力將疫情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臨武縣多措並舉抓春耕,強化農資調度,加強技術指導,落細落實落地早稻種植工作,保產保供保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平穩有序運行。3月18日,臨武縣召開了鄉鎮分管領導會議,對推進早稻生產各項落實措施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將2020年早稻生產任務分解到鄉鎮和村組,細化到農戶和田塊。每個鄉鎮主要領導發揮輻射帶動示範作用,辦好1—2個水稻種植示範片,切實推進早稻生產進度,早稻面積確保早稻面積全面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