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都昌:「早稻翻秋」搶種退水農田4.2萬畝

2020-12-24 央廣網

央廣網都昌8月7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程玉香 杜春泉)「各位種田大戶,我們現在採用的品種是早稻特早熟品種,因為現在季節到了,所以我們只有採取早稻常規品種來翻秋,生育期縮短,才能確保產量。」連日來,在都昌縣的沿湖鄉鎮,各退水田內,一派繁忙的景象,打田的農機把剛剛退出的水田進行翻耕整平,然後村民們在該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江洪的指導下,拋灑「早稻甬燦15」谷種。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時至立秋,再種晚稻風險較高,因晚稻生長期較長,如果在成熟期碰到寒流過早到來,將會嚴重減產。

農技人員正在指導村民拋灑育種技術(央廣網發 通訊員 提供)

都昌縣薌溪鄉種田大戶萬金財今年被淹了200多畝農田,眼看栽種的黃金期即將過去,心急如焚,在縣鄉救災應急小分隊排查中了解這一情況,及時為他免費送來了500多斤的「早稻甬燦15」谷種,並現場指導拋灑育種技術,避免了退水農田的拋荒。萬金財:「通過農技人員的田間指導,我搶種了200多畝翻秋種子,對糧食的豐收有了更大的信心。」

村民們正在搶種糧食(央廣網發 通訊員 提供)

7月以來,受持續強降雨和鄱陽湖超歷史高水位運行等影響,都昌縣農作物洪澇受災情況嚴重,災情發生後,都昌縣第一時間成立災後生產自救工作領導小組,結合實際制定《洪澇災後恢復生產自救工作方案》,免費發放糧種,全面啟動生產自救工作,抽調120餘名農業技術專家,針對退水較晚的農田,搶種了4.2萬畝的早稻翻秋水稻,最大程度降低農業災害損失。江西都昌縣農業農村局種子管理局局長周小華:「為了確保退水田塊,能夠退到哪種哪,並且種上糧食,我縣採取了早稻翻秋的技術,來滿足退水田塊的搶種,當前我們已經發放早稻翻秋種子27萬斤,這個早稻翻秋種子在當前種下去只有90天的生育期,能夠確保在安全的抽穗的時間期安全起穗,能夠達到產量要求,當前我們已經搶種了4.2萬畝的早稻翻秋。」

相關焦點

  • 湖北監利「早稻翻秋」保產量
    湖北省監利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劉孔清告訴記者,目前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115.26萬畝,絕收17.49萬畝,其中水稻受災95.88萬畝,絕收14.85萬畝。  湖北省監利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常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0萬噸左右。面對外洪內澇的緊急災情,該如何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劉孔清表示,災情發生以來,監利縣迅速就抗災救災工作作出部署安排。
  • 龍口鎮:翻秋搶種水稻2萬畝
    在龍口鎮高橋村,記者看到,1300畝稻田已經全部翻耕完成,不少田裡已經長出了嫩綠的秧苗。在龍口鎮劉家邊村,一大早,村民萬少平就和家人在水稻田裡忙著撒播稻穀。他告訴記者,自家種了30畝水稻,因為汛情原因全部被淹,近日剛順利將積水排出,開始翻秋補種據了解,今年汛期,龍口鎮水稻受災面積達26000畝,絕收2萬畝,為了提升農戶信心,減輕農戶損失,龍口鎮選擇了生育期較短的早稻直播翻秋,大多數農田在25號前已播種,只有少數農田由於排水較慢現在才開始播種,7月底全部能夠播種完成。
  • 奶牛場早稻直播「翻秋」自救忙
    場黨委積極採取措施,諮詢區農業農村局專家、爭取區農業農村局支持,搶抓季節,進行早稻直播「翻秋」。 早稻「翻秋」直播,可充分利用澇災後幾個月的溫光條件,抓好每個環節,因天施策,可以獲得災後相對理想的產量。
  • 洪澇災害下,早稻品種翻秋直播種植技術
    自6月8日以來,湖北己經遭遇9輪強降雨天氣,造成大面積農田受澇,尤其是江漢平原和鄂東地區的累計降雨量達到800毫米,有的超過1000毫米,比1998年多300毫米左右,內澇外洪造成的災害嚴重。據有關部門農作物受災情況調度,目前全省水田受災面積近1000萬畝,成災460多萬畝,絕收近100萬畝。
  • 「保飯碗」著力點在保種糧大戶——江西早稻扭轉8年下滑勢頭的啟示
    正值南方早稻生長關鍵期。據農情調度,今年,江西早稻播種面積約1833萬畝,佔全國早稻總播面四分之一,比去年增加190萬畝,扭轉當地早稻連續8年下滑勢頭。記者採訪發現,以種糧大戶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保飯碗」著力點,今年針對種糧大戶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舉措對保障糧食安全有啟示意義。
  • 副巡視員夏賢格檢查指導鄂東南水稻雜草防控及早稻翻秋產量情況
    10月21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湖北單雙季稻混作區周年機械化豐產增效生產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負責人、副巡視員夏賢格研究員帶領課題成員赴鹹寧檢查指導鄂東南水稻雜草防控和早稻翻秋收成情況。隨後,夏賢格等來到潘家灣鎮東村和鎮頭墩生產隊、牌州灣鎮劉家堤村和金家州村,檢查和調研了嘉魚早稻翻秋田塊的產量情況。由於今年雨水過多,嘉魚中稻受災,部分受災嚴重地區採用早稻翻秋進行災後自救,但由於今年寒露風提前來臨,導致水稻抽穗困難,部分田塊產量較往年有較大減少。針對自然災害導致的減產減收問題,夏賢格要求課題組進一步跟進、拿出方案,保證水稻安全生產。
  • 江西鄱陽:守護大堤 戰士們挖溝引水一刻不停歇
    7月19日中午,《都市現場》記者在現場看到,30多畝連成片的農田裡,大家在「搶收早稻、搶種晚稻」。只見拖拉機在整地的同時,農民則在忙碌地播著秧。今天是湖口這些天來的第一個晴天,所以大家都搶抓時機,做好保糧的補救措施。
  • 「不誤農時戰春耕」機械助力春耕忙 常德澧縣早稻面積增加6.7萬畝
    近日,記者在常德澧縣看到,當地老百姓正在開展春耕,一簇簇的早稻秧苗種進田地裡,給土灰色稻田披上了春日的「綠裝」。單季稻改雙季稻,澧縣早稻面積增加6.7萬畝(村民在起運早稻秧苗,運送到種植戶稻田邊上。以幹河村為例,2019年種植6776畝水稻田,雙季稻為2185畝,佔比約32%,僅有三成是雙季稻。在三月中旬舉行的全省早稻生產推進落實視頻會議上,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袁延文指出,要確保小康之年早稻面積增加,確保完成全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同時,省裡迅速將1830萬畝早稻面積落實到鄉鎮、村組、農戶和田塊。
  • 雙季稻7年減少了3500萬畝!農業農村部:今年全力推動早稻恢復
    潘文博介紹,早稻和雙季晚稻加在一起就是常說的「雙季稻」。近幾年雙季稻面積出現下滑,主要原因就是農資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還有土地流轉費用的增加,加之近幾年稻穀市場價格比較低迷,農民種植收益下降,造成一部分地區調減雙季稻改種一季稻。據統計,2019年雙季稻面積在1.4億畝左右,比2012年減少了3500萬畝,其中早稻連續7年減了1800萬畝。
  • 全國明年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
    《通知》提出,為適應確保國計民生要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2021年,全國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億畝,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提升糧食產能。據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較往年增加25%,建設任務十分艱巨。與此同時,還將統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1500萬畝。
  • 早稻價格高開高走 託市或難大範圍啟動
    7月末,南方早稻大量上市。目前,南方秈稻產區正處於「搶收搶種」階段,前期降雨導致早稻受災,雙季稻種植區域正在竭力做好「早稻損失晚稻補」工作,抓緊有利天氣搶種晚稻。早稻受災減產 中晚稻長勢差據機構預估,今年洪災嚴重的5個省區(江西、湖南、湖北、廣西、貴州)稻穀減產約351萬噸,約佔2019年全國稻穀總產量的1.68%。受災地區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是我國稻穀主產區,其中這5省區早稻種植面積佔全國比重約69.7%。
  • 都昌建設了一個國際賽車場?有人知道嗎?
    2020年3月5日,廬山駿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都昌縣海夢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江西都昌山江湖賽車場之建設、運營、發展形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江西都昌山江湖國際賽車場經營項目:賽車賽事、培訓、汽車特技表演、廠商試乘試駕、交通安全研學教育、汽車用品銷售、文體賽事及活動組織、展覽會展相關活動、務農採摘旅遊、鄉村節慶旅遊、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幹農家活、享農家樂為一體的賽車主題公園。
  • 全國早稻總產量達2729萬噸 增長3.9%
    南昌智慧大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鄒泰暉告訴記者,他今年流轉了1.5萬多畝土地,種植雙季稻1萬多畝。今年早秈稻水淹受損嚴重,畝產只有900斤左右。早秈稻產量雖然有所下降,但收購價格每斤1.30元,有效彌補了產量下降造成的損失。另外,南昌縣政府給予種糧大戶每畝70多元的雙季稻種植補貼。綜合來看,今年種植早秈稻收益還算不錯。
  • 江西都昌的傳統特產「豆參」,酥脆味香,你吃過嗎?
    都昌年產豆參數十萬斤,暢銷周邊景德鎮、南昌等地。都昌豆參以南峰鎮所產為最佳。在都昌農村,很多家庭都會自製豆參,尤其在南峰鎮幾乎村村壘灶架鍋,炸制豆參。豆參是都昌的傳統特產,其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形似人參,二是營養堪比人參。豆參名雖為參,但價格並不高,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老幼皆宜的上等食材。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黃豆做的「人參」吧!
  • 石首1.48萬畝早稻開機收割
    七月流火,稻穀金黃,石首市早稻迎來了豐收的季節。田野上飄來陣陣稻香,農戶們正搶抓有利天氣收割早稻、搶插晚稻,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據了解,今年石首市早稻種植面積1.48萬畝,總產量預計達600萬公斤。目前,石首市各地的早稻收割進入了高峰期,石首市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也第一時間到田間地頭指導,加強田間管理,確保早稻顆粒歸倉。據了解,石首市今夏糧收購將在8月上旬展開,目前國有糧庫已經做好了騰庫收購準備,並鼓勵糧食加工企業「內購外銷」。
  • 「十三五」期間南通市新建高標準農田234萬畝
    15日,南通市召開冬春農田水利暨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會,總結「十三五」工作,部署今冬明春及2021年任務。「十三五」期間,南通市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2016年以來,新建高標準農田234萬畝,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的200萬畝目標任務,是全省唯一的區域化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市。南通市要求相關部門、地區要以創建全國區域化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區為目標,堅持標準不動搖、創新不停步、良田糧用不走樣,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不少於200萬畝。
  • 全國春播進度快於往年糧倉更穩固 早稻播栽全部完成
    「瞧,俺們一個合作社,就幹了10萬畝,得勁!」這位種田「老把式」說,合作社有成員203戶,輻射帶動了周邊5個鄉鎮60個村的1.2萬戶農民。去年冬種的時候,合作社種植了「新麥26」強筋小麥4萬畝。李傑覺得不過癮,又在蘭考、鞏義、鄢陵、太康、武陟、新鄭等6個縣市推廣了6萬畝。——面積為「王」,在幹部的心頭,是大局。
  • 廣袤大地織錦繡,徐州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61萬畝
    12月3日,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走進徐州報業傳媒大廈就徐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進行發布。「十三五」以來,徐州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12.8萬畝,財政投資35.67億元。至2020年,全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61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比重達到72%。
  • 廣東早稻獲總產量增幅6.2% 晚稻已插到田1438.2萬畝
    南方網訊 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廣東超額完成了國家要求新增早稻種植面積50萬畝的任務,實現了早稻生產面積、單產和總產量「三增」的好形勢。全省早稻播種面積1303.7萬畝,比去年增加了51.7萬畝,增幅4.1%,是我省近7年以來早稻面積的最高水平;早稻單產397.73公斤,比去年增加7.73公斤,增幅1.98%;早稻總產量518.5萬噸,比去年增加30.3萬噸,增幅6.2%。今年以來,全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澇、乾旱等多種不利因素衝擊,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
  • 江門早稻總產量同比增長7.47% 晚稻種植同比增加1.2萬畝逾8萬噸...
    原標題:江門早稻總產量同比增長7.47%,晚稻種植同比增加1.2萬畝逾8萬噸盈餘早稻供應灣區   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