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豬油拌飯可能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膩,膩死了!咱們現代人講究膳食均衡,號召人們多吃蔬菜水果,大塊肥肉看著噁心,更別說白飯伴著白花花油脂的豬油,光看上一眼就膩歪無比,更別談下筷子了。
但著名的美食家蔡瀾先生寫過一本書《死前必食》,直接告訴你死前一定要吃的美食,第一道菜就是豬油拌飯!蔡老先生對豬油可謂是情有獨鍾,有人曾經問老先生「您覺得最無聊的一條健康建議是什麼?」老先生回答:「不吃豬油。」「煎荷包蛋也好,炸蛋也好,如果不用豬油,一定不香,一切都是枉然」、「面一定要放豬油啊,不放豬油,怎麼吃啊!」「穀類之中,白米最佳,一碗豬油撈飯,吃了感激流淚。什麼?你不敢吃豬油?那麼死吧!沒得救的。」
哈哈,您瞧瞧蔡老爺子對豬油的熱愛,大有一副你要是不愛吃豬肉簡直腦子有問題!
豬油拌飯也確實好吃,剛出鍋的白米飯,還冒著騰騰的熱氣,放上幾勺豬油,再倒上寫醬油或豉油,把炒半生的蔥花倒上這麼一攪拌,香氣撲鼻。據說南方吃豬油拌飯還會加上一些糖,有人會說這不是膩上加膩麼?但是這味道真是鮮甜無比,會讓您感嘆就這麼幾道簡單的配料就能做出如此美味。
豬油實在是個好東西,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過油渣?儘管有營養學專家指出這些東西不健康啦,膽固醇偏高啦,但剛炸出來噴香肉渣加上辣辣的青椒一炒,實在是下飯神器,說不出的好吃。
您還別認為豬油拌飯不起眼,人家也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周天子夠尊貴吧,他每天吃的是啥?豬油拌飯!
堂堂天子寒酸到吃豬油拌飯?還真沒騙您,讓咱們來看看周天子的菜單,了解一下周朝的飲食文化吧!
從一個吃貨的角度來說,從周朝開始奠定了咱們華夏民族吃貨的基因......吃飯不再是餬口和應付,它真正成了一種禮儀,一種儀式,一種文化。周人專門為吃飯設立了國家政策,飲食作為八政之首(這八政分別是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體現了周人對於飲食的重視,這樣的重視不僅要求人們講禮儀,講規矩(比如說餐桌禮儀),還從飲食的器皿、食材上做了要求。
咱們來看看周天子的菜單。天子的飲食分為飯、飲、膳、饈、珍、醬這幾種。其中飯指的就是主食,包括稻、黍、稷、梁、麥、苽六種。您還別說,周天子吃的還挺全面,粗糧和細糧結合,全面補充膳食纖維,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周天子的飲食很健康。堂堂天子當然不能只吃飯,肉類品種也十分豐富,包括牛、羊、豕、犬、雁、魚六種。除了吃的種類多,周天子在飲食搭配上還挺講究,比如說吃牛肉要配米飯(牛宜稌),吃羊肉要配黃米(羊宜黍),吃豬肉要配小米(豕宜稷),吃狗肉要配高粱(犬宜粱),吃鳥類要配小麥(雁宜麥),吃魚要配苽(魚宜苽)。甭管是誰規定的,您也別嫌煩,就算是天子也得老老實實的遵從。
有人可能說那時候也沒有啥烹飪技術,就算是周天子吃的估計也就是清水煮肉吧?那您就是小看了咱們中國祖傳的吃貨精神了。所謂「凡王之饋,食用六穀,飲用六清,饈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咱們首先來介紹一下八珍,坐頭兩把交椅的就是「淳熬」和「淳母」,您別看聽著特複雜,其實就是豬油拌飯!淳熬是啥?「煎醢加於陸稻上,沃之以膏。」其實就是把肉熬爛成醬汁後放在米飯上再倒上豬油。而淳母呢?就是把大米飯換成了黃米飯而已,這算是咱們現在吃的豬油拌飯的祖宗了吧!當然了,周天子吃的比咱們還要奢華些,還在豬油拌飯上加上了醢,也就是一種肉醬,豬油的熱香混上熱騰騰的米飯,再加上鮮甜的肉醬,攪拌一下真叫人忍不住要流口水!
接著就是「炮豚」、「炮羊」,就是把豬和羊殺了之後清理掉內臟,再用棗子把它們的肚子填滿,裹上黏土放在火烤,烤乾後把泥巴去掉,用稻米粉和成稀糊抹在豬身上,放在油鑊中煎(媽耶,光就這麼寫我就饞死了,聽見豬肉在煎鍋裡發出滋滋的聲音,冒著香氣),這兩道菜表皮酥脆,內裡肉質鮮嫩酥爛,我說這是兩千年前咱們老祖宗吃的飯,您會相信麼?
所謂「搗珍」,其實有點像咱們現在吃的撒尿牛丸。做牛丸首先要把牛肉錘至稀爛,而這道菜就是「取牛、羊、麋、鹿、麕之肉,必脄。每物與牛若一,捶反側之,去其餌,孰出之,去其皽,柔其肉。」周天子吃的可就高級的多,用牛、羊和鹿這些動物的肉混在一起反覆捶打,燒熟之後再加上香料食用。
「漬」,就是把新鮮牛肉切成薄片用美酒浸泡,第二天早上再加上各種調料,包括醢(醬),醯(醋),醷(梅醬)等調味來吃,有點像是生醃牛肉。「為熬」同樣是把牛羊肉搗爛。不過這次要加上姜、桂皮和鹽等調料用油煎著吃(當然也可以曬乾後直接食用,不過也說明了周人們已經開始比較廣泛的使用香料了)。「糝」就是鮮肉米餅,以牛羊豬肉和稻米混在一起,用稻米餅兩份,肉餅一份混在一起煎著吃(我咋越聽越像是漢堡包?)
這八道菜您聽著要忍不住流口水吧?周人們的口味比咱們想的要野的多,除了以上這些動物,周人們還喜歡吃狼......「肝膋」這道菜就是用煎狗肉的油來烤狗肝,再加上狼脂(雖然味道不知道怎麼樣,不過比法國的鵝肝要高級的多)。
八珍介紹完了,下面講的就是百二十品饈。饈不是菜餚,而是周人們精心配製的各種肉醬和泡菜(真是泡菜!)等,這一百二十道醬料主要分為醢物和醯物,又分為了五齊、七醢、七菹、三臡等品種,您聽著可能會暈頭轉向,我就大概向您解釋一下醬料的種類吧!五齊就是菖蒲、牛百葉、大蛤、豬腿、蒲菜。七醢(醓醢、蠃醢、蠯醢、蜃醢、蚳醢、兔醢、魚醢、雁醢)是指牛羊、田螺、蚌、蟻卵、魚、兔、雁等七種肉醬(連螞蟻卵都能做醬,咱們這些老祖宗還真是吃貨啊)。七菹(韭、菁、茆、葵、芹、菭、筍)是指韭菜、韭花、蓴菜、冬葵、芹、苔菜、筍七種泡菜。所以說咱們中國人可是做泡菜的祖宗!
一百二十道醬料!咱們也不知道周人為什麼這麼看重和喜愛醬料,可能是周代畢竟不能炒菜,吃肉的話缺少味道,所以飲食調味都靠著醬和醋的緣故吧!與上文配菜相同,周天子在吃飯的時候同樣要注意搭配醬料,比如說菰米配雞肉醬、稻米配狗肉或者是兔肉醬、肉乾配蟻卵醬等等......如果是吃生魚片,春天吃用蔥調味,秋天就用芥調味;如果是吃烤乳豬,春天用韭菜調味,秋天用蓼調味,凝脂配蔥,肥油配藠,豬牛羊用茱萸與醋。總結下來就是孔子的一句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其實這句話還沒說完呢,後面還有「食饐而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可見周人們可不是完全無腦的吃貨,人家吃飯也有多重講究的!比如說各個季節應當有所區別。「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食材有些部位不能吃:狼去腸、狗去腎、狸去正脊、兔去尻、狐去首、豚去腦、魚去腮,鱉去竅等等。
說了這麼多可能有愛吃甜食的吃貨們會問周人吃不吃糖?那必須啊!就比如說豆粉或米粉做的餅子:糗餌和粉飺,棗子、慄子、飴糖、風靡等等,和咱們現代的各種糖果巧克力當然沒法比,但好歹還是能夠品嘗得到甜味吧!
說了周天子的菜咱們再來看看周天子所用的大(食)碗(器)......
上圖是鑊(讀獲音)鼎,是在酒宴上擺在最中央的位置蒸煮牛羊肉的。
上圖是升鼎,其實就是大碗,用來把煮好的肉取出來呈放,分為周天子和諸侯們。
上圖是羞鼎,也就是碟子,用來呈放各種醬料的。
上圖是簋,主要是用來盛飯用。
上圖是甗,有點像現在的蒸鍋。上面是甑,下面叫鬲,是兩者結合的一種蒸食器。
當然啦,周人除了吃燒烤,也要吃火鍋的,用的器具就是上面的「溫鼎」。說是火鍋,其實是涮肉,把在鑊鼎中煮熟的肉撈出後在放到溫鼎中(裡面也預先放置好了調料),在爐火的加熱下在配上肉醬和各色調料,周天子和諸侯們便大快朵頤。
當然了,天子吃飯怎麼能少了音樂,一邊享用這各色美味佳餚,聽著樂師們敲打的編鐘發出美妙的樂曲,再喝著小酒(周朝時沒有蒸餾技術,喝的酒和現在的米酒很像,不過喝多了也上頭啊),陶陶然,燻燻然,小日子過得也很美好啊!
作者: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