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周平王東遷洛邑是西周過渡到東周的一個標誌性歷史事件,然而從西周滅亡到東周建立的這段歷史時期,周王朝卻出現了兩個周天子,並且為了爭奪正統之位,他們展開了一場鮮為人知的較量,那麼這到底怎麼回事呢?要想了解這些,我們必須回到那個風詭雲譎的時代一探究竟。
導火索:父子三人的政治鬥爭致使西周走向覆滅。
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繼位之時,周朝已是呈衰微之勢,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很弱,為了鞏固政權,周幽王和他的父親周宣王一樣,娶了西申國國君申侯的女兒為王后,是為申後。
因為當時的西申國不僅是周王朝的強大屏藩,而且又是周王室的外戚集團,在朝中有很大的勢力,所以周幽王不得不忍辱負重和西申國進行政治聯姻以鞏固政權。
周幽王娶了申後之後,生下太子宜臼,也就是後來的周平王。同時周幽王還有一個寵愛的女人,名叫褒姒,有子伯盤。
「伯」在古代是老大的意思,說明伯盤很可能是周幽王的長子,也就是說褒姒成為周幽王的女人比申後要早,周幽王是迫於政治壓力才立申後為王后,所以這也能解釋歷史上褒姒不好笑的原因。
隨著周王朝的國力有所提升,周幽王決定拔亂反正,他廢掉了申後和太子宜臼,改立寵愛的褒姒為王后,長子伯服為太子。年幼的廢太子宜臼為避免遭遇不測,只好在申後系近臣的保護下逃至母族國西申國避難。
戰國楚簡《系年》:「周幽王取妻於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
因為這場父子三人的政治鬥爭,西周王朝滅亡的隱患就此埋下。廢太子宜臼逃入西申國後,申侯、魯侯及許文公共同推舉宜臼為「天王」,與周幽王分庭抗禮。
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左傳正義》引《竹書紀年》
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不管是為自己樹立權威還是為太子伯服繼承正統掃清障礙,周幽王都決定要把廢太子這個威脅除掉,於是親率周軍討伐申國,逼迫申侯交出廢太子。面對周幽王的徵討,申侯聯合鄫國和犬戎對周發起了攻擊,周軍不敵,幽王和伯服雙雙被殺,西周宣告滅亡。
戰國楚簡《系年》:幽王起師,回(圍)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
爆發:周朝「二王」並立,正統之爭拉開帷幕。
周幽王在驪山下被殺後,面對犬戎大軍的燒殺搶掠,周王朝貴族們用了賄賂的方式使其退走。
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周本紀》
國不可一日無君,由於周平王本來就被廢掉又弒父殺兄,所以他已經失去了繼承大統的資格。於是在犬戎退走後,以虢公翰為首的十多個諸侯共同擁立周幽王的弟弟姬望(餘臣)在虢國繼位為天子,以鄚陽城(河北任丘)為王城,是為周惠(攜)王。
戰國楚簡《系年》: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
至此,周王朝「二王」並立格局正式形成,一個是由申、魯、許等國擁立的周天王姬宜臼,一個是由虢國等國擁立的周惠(攜)王姬望。為了爭奪正統之位,周平王和周攜王開始了長達二十一年的較量。
落幕:晉文侯弒殺攜王迎立平王,正統之爭宣告結束。
面對「二王」並立局面,除了申國集團和虢國集團之外,其它諸侯的態度就變得高深莫測起來,據《系年》載:「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
也就是說,在周幽王死後的九年時間裡,其它諸侯一直採取觀望的狀態,兩個周天子的正統之位均沒有獲得他們的認同,他們應當是在暗中權衡利弊。
通過觀察,其它諸侯發現,相比於周平王而言,周攜王竟有中興周王朝之勢,於是這些諸侯很有默契的倒向了周平王一方。
對於這些野心勃勃的諸侯來說,周平王這個平庸的周天子顯然更符合他們的味口。尤其是姬姓的晉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它在當時諸侯中的勢力最為強大,同時也是野心最大的一個,周攜王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晉國的發展,於是當周攜王在位第二十一年巡視虢地時,晉國國君晉文侯姬仇對周攜王發動了突然襲擊。面對晉文侯的突然發難,毫無準備的周攜王當場身死,他所在的鄚陽王城也一同被晉文侯毀滅。
周攜王當政,在河北、山西一帶和揖北方少數民族,結好上古唐堯、虞舜遺族,南通荊楚,北結燕國,東聯齊國,西善舊晉。為政寬裕慈仁,恩能及下,和而不流,能綏四方,因此歿後莫國上諡「惠王」(見戰國楚簡《系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
周攜王死後,晉文侯迎立平王於少鄂,正統之爭宣告結束。三年後,平王在晉、秦、衛、鄭等國的護(押)送下遷都洛邑,春秋時代即將來臨。
戰國楚簡《系年》: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
周平王繼承正統後,周攜王存在的證據全部被抹除,所以後世很少有人提到這段隱秘,成語「諱莫如深」便由此而來。
結語:歷史的真相撲朔迷離,這段隱秘尚有許多未解之處,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歷史的迷團終將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