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4日電 題:《李宇嘉:「三道紅線」到「五檔分類」,樓市資金面大變局》
作者 李宇嘉(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從「三道紅線」到 「五檔分類」
2020年12月31日,央行、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銀髮〔2020〕322號)》,啟動對銀行差別化的房貸「五檔分類」控制模式。
資產端和資金端「雙管齊下」,資金違規、過度流入地產的問題有望解決,房價快速上漲、樓市大起大落將成為歷史。這次房貸「五檔分類」,與針對房企融資的「三道紅線」的邏輯,完全一致。
房貸「五檔分類」,對銀行在房地產貸款佔比、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採取額度佔比「雙管控」。工農中建交郵儲銀行地產貸款佔比、個人住房貸款佔比,最高限分別為40%和32.5%;中型股份行佔比分別為27.5%和20%;城商行、縣域銀行佔比限制很嚴。
若房貸佔比觸頂了,要想繼續發放房貸,須要做大分母,增加對實體經濟的貸款。比如,國有大行要想新增40億房地產貸款融資,首先必須增加60億元其他類別的貸款,這樣才能使得總體比例控制在40%左右;要不,就得壓降存量房地產貸款的規模,將新增貸款空間釋放出來。
地產資金面大變局
控制開發商融資的「三道紅線」,2021年在地產全行業開始實施,而控制資金端的房貸「五檔分類」的新規也來了,地產資金面發生大變局,將對未來地產融資、地產走勢,產生重大影響。
首先,「三道紅線」、「五檔分類」,與過去無序的融資窗口指導、周期性的「鬆緊循環」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因企(房企)施策、因行(銀行)施策,規則清晰且獎優罰劣。
這樣做的好處是,開發商和銀行都形成了明確預期,自己能不能融資、能不能放款?能融多少、能放多少?看看那幾個關鍵指標,一目了然。
其次,不會倒逼監管層放鬆融資了。過去,周期性的「融資關閘」後,開發商、銀行都一致認為,未來一定會松,因為地方財稅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緩釋地產風險,都受不了太久的「融資關閘」。而新規則下,任何時候,既有開發商被約束融資,也有開發商融資放行;既有銀行被約束放貸,也有貸款暢通無阻。這樣,房地產貸款就不會周期性波動,地價、房價、樓市成交量也不會明顯波動。由此,也不會出現因地產明顯下行,拖累投資和經濟,倒逼監管層開閘放水的問題了。
最後,地價、房價大幅上漲的基礎弱了。如果資產端的「三道紅線」和資金端的「五檔分類」都能落實到位,開發商一股腦地高成本融資,然後一起衝進土地市場高價拿地,高舉高打、唯快不破的「高周轉」現象,也就少了。同時,地價倒逼房價上漲,進而倒逼調控鬆綁,被迫允許房價上漲的動力也弱了。
新規影響有多大?
對購房者,要關注大勢。「五檔分類」新規的實施,意味著給資金流入地產,又上了一道枷鎖,房貸利率大概率要走高了。記得十多年前,按揭貸款都是打折的,且明顯低於實體經濟貸款利率,彰顯了鼓勵住房發展、培育新消費增長點的信號。現在,實體經濟貸款和房貸利率分野、分化,房貸利率明顯高於實體貸款,標誌著管理層不再依賴地產了。
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冰山融化往往是從一角開始的。包括金融監管新規在內,樓市的長效機制開始見效了,近期的多個跡象,需要引起重視:
比如,2020年疫情紓困,貨幣明顯增長,槓桿率提升,但很多熱點城市的二手住房價格跌了。
比如,房子很難賣了,新房開盤不再搶了(除非價格倒掛)。開發商賣房,要啟動所有的渠道,營銷費率越來越高。有人說,未來類似貝殼這種帶客的平臺,要比開發商賺錢。
比如,很多城市二手房掛牌量創新高。二手住房從掛牌到出售,一般要經歷一年半載,有的降價也賣不出去。未來,二手房出售的難度會越來越大,有價無市或砸在手裡。
比如,房價在上漲,而租金卻在下跌,呈現出背離。預示著,實體經濟不支持房價上漲,老百姓收入不支持房價上漲,房價向均值回歸也是必然的。
從上述這些角度看,不要低估政策的決心和效果,只是還在生效的路上;不要低估國家治理樓市的智慧,只是發力於無形之中、漸次加力,等你發現政策的效力時,一定會恍然大悟。(中新經緯APP)
李宇嘉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